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山野随谈 > 石板野炊

石板野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在大学的时候,食堂里有一种菜种特别受欢迎----石锅菜。

什么是石锅菜?学校食堂使用的工具是大理石雕刻成的,约摸小盘子大的锅。把石锅放到电磁炉上,把你点好的菜放到石锅里面去加上盖来煮。

其实石锅菜对我们那个地方的孩子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这种做菜方式,都是我们玩剩的,搞不好还是我们那个地方的人先用这种方式做菜的呢。

在前面的剥笋蛹那章中,我简单地提到过,我们把笋蛹放到石头板上煎制,结果煎制的干巴巴的,重影响了口感。

事实上,我们用石板野炊的话,并不会选择用笋蛹做材料。毕竟笋蛹比较嫩,水分也比较多,很容易搞坏了。

农村孩子喜欢玩,就算城市人眼中普普通通的野炊,也必须得搞出各种花样来。

我们要搞野炊,一定得要强调,要自然,一定要自然!能不使用工具,就不使用工具。

比如说我们要点火时,要怎么点呢?当然不能用火柴,也不能用打火机,不然怎么体现“野”炊。所以我们就脑洞大开的,把物理书中的知识用上去了,我们用放大镜来聚焦点火。现在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一看,也是挺搞笑的,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嘛,难道放大镜就不属于工具了吗?

野炊有了点火的东西却只是解决了个小问题,后续其他问题也不少。比如说,我们要吃的东西,还有必须选在哪里比较好开灶。

吃的东西,我们也强调要自然,开灶我们同样要自然。同时,为了保证效率,所以我们细致地分了工,分了成四拨人。

第一拨人,负责捡柴,生火。

第二拨人,负责弄吃的。弄吃的倒是简单,想吃素的,去别人菜园里把一把韭菜别人也不知道,或许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想吃浑的,那就在小河的石头缝边上摸两把,随随便便,鱼多的两手都抓不过来,有时运气好,翻了几块石头,或许还能抓住几只肥美的河蟹。

第三拨人,那就是最辛苦的劳动力了。这些人要负责选个好坎挖灶,而且为了强调自然,只能老老实实用树棍子挖,做第三拨人的通常就是我们这种年龄较小的,又比较好使唤的。

第四拨人,属于最轻松的,通常是由大哥级的人去做的。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一块能做石锅的石板,这种石板不能太厚,而且中间还要有一些凹进去。找到后,用石头砸掉菱角,稍微打磨一下,能打成方形就最好了,再搬到小河边洗一洗,就算完成了。

这个找石头的活是真不麻烦,小河边大把形状各异的石块,总能找到合适的。最麻烦的是我们这种做苦力的,要挖灶的。不仅辛苦,泥巴弄到身上,把衣服弄脏了,回去少不得要挨骂,甚至挨打。

挖灶是个技术活,首先要选在荒田里,要在田坎上挖。先描个形状,大约是呈h型,挖的时候,h型灶上面是要放石板的,下面则是放柴火的。

我们野炊生火的有句谚语:火要有空,意思是说,生火的空间要比较大,好让氧气进去,所以h型中间的横杠要挖的偏上,那下方放柴火的空间就大了,至于中间的横杠,就是用来防止石板掉下去的。

虽然说我们一直强调要自然,但是少不得要带一些油盐。有时感觉调味料不是很刺激味蕾,还会在河边摘一些薄荷捣碎放到正在煎制的小鱼上。

说实话,虽然整个野炊看起来非常的简陋,但做出的东西还真不难吃,就算隔了十多年了,有些味道,还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我最喜欢的就是煎螃蟹了。农村里的河蟹个头不是很大,大约只有大闸蟹的一半大小,而且河蟹肉也没多少,但是胜在它的经过石板烤制后非常香,敲开壳以后里面有非常鲜甜的肉汁。这就好像现在流行的一种小吃叫做麻辣小龙虾,不喜欢的人说它一点肉也没有,但是喜欢的人却说味道特别棒。

还有煎制好的小鱼,我们那地方的小鱼是一两指大的溪石斑,肉质特别嫩。把他们放到石板上煎制感觉跟铁锅里煎制的味道差别也不是很大,甚至还不那么粘皮,煎的会比较完整些。

这种野炊好玩是很好玩的,特别是能有好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就算吃亏点安排到挖灶的活,也感觉挺有乐趣的。

但同时,这里面的风险也很大,如果是在冬天,我们是不建议去野炊的。冬天的时候,杂草干燥非常易燃,搞不好不小心留了个小火星在那里,都可能酿成灾祸。

我们那个地方,有一批比我们大的人去搞野炊,就是因为可能有些火星被冬天的大风吹到了杂草上,那些人走时没注意,结果几个钟头后,有人就发现那整片山头都烧了起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