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还珠之穿成乾隆的强国路 > 分卷阅读25

分卷阅读25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天他要把这两个国家给打下来,进中国的版图。

殿试

现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还不允许大面积派兵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

所以他打算重新丈量土地,划分农田。

但是困难重重啊,能拥有大面积土地,不是王公贵族就是高官富商。真正握在农民手里的土地少之又少,不然百姓也不会在灾年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只能逃离家乡去往大城镇,只求一线生机。

土地问题重中之重。

不过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刀对象。以他为引子,再加上殿试题目透露出来的意思,想必那些懂看眼神行事的人不会出来唧唧歪歪。

至于那些反对的人,可以以他们为例子去查证,若是他们也有贪污强征百姓田地的事情,那么论罪处理。若是没有那更好,说明他们还是配戴头上那顶帽子的。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乾隆霸总的想着,薄唇绽开了一个迷之微笑。

高无庸在一旁看到乾隆的笑,默默低下头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殿试那天刚巧是个好天气。

清初的殿试都是在太和殿举行。

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故不设考官,只设读卷官。由皇帝亲简大学士2人、部院大臣6人充任。殿试只考制策一场,当日交卷。试题大多在殿试前一日由读卷官密拟,以俟钦定。有时,也由皇帝亲自拟定试题。殿试时,派王、大臣监试,另有御史4人参与监试。以礼部尚书为提调,由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光禄寺、鸿胪寺等处派出20余人,执行受卷、弥封、掌、印卷、填榜等具体事务。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x”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殿试这日,天刚蒙蒙亮,宫门口已经站满了考生。明明有三百个考生,除了官员点名的声音,别的一丝杂音都没有。

殿试对这些考生来说是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经过殿试后,这些考生就要踏上陌生的官途。有的人在这条路上笑到最后,也有人在这条路上半途夭折。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条路永远不缺少人去走。

其实这也是一条欲望之路。端看你是控制了自己的欲望还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

带头的礼部官员领着这一群考生走进太和殿,说是考生其实已经可以算是准进士了,毕竟殿试只排名次不刷人。

说起这殿试不淘汰考生,就要提到一个人:张元。

张元(?~1044年),字雷复(周春辽诗话据传奇云),西夏军师、国相。

宋初,有一个考生叫做张元,他屡次被殿试淘汰。愤怒的张元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吴昊)赶往边关,他们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着他人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边关统帅的重视。那位边关统帅还真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又把这两人送了回去。回到家乡后,不知为什么事,张元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这次侮辱让他下决心投靠西夏。临行前,路过项羽庙,“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张元从此叛宋投夏。

张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他的叛逃给宋朝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导致宋朝在对西夏的战争之中屡屡失利。

有了这个事件之后,宋朝的大臣们在一起探讨殿试淘汰的得失,大臣将事情归咎在于殿试的淘汰制度。史书记载:“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是一畔逆之士子,为天下後世士子无穷之利也”。

自此后,殿试不再淘汰考生。

扯远了,画面拉回到太和殿。

点名、散卷、赞拜、行礼……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卷子发下去,没一会就听到考生们们的小声吸气声。

监视的大臣们出言让他们保持安静。

乾隆在堂上坐着对着他们微笑。

考生们纷纷低头,不敢抬头看。

不少学子思考了很久都没有下笔。看他们的表情并不轻松。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挺好写的嘛,总结一下历史经验就能写一大堆东西上去,然后揣测一下上位者的心思写上自己的想法。可是能不能让上位者喜欢就看个人理解了。

乾隆他喜欢有创新神的年轻人。有拼劲,有能力。

但是年轻意味着不沉稳,不安定。

所以他需要好好观察。最好能发现既有拼劲,性子也沉稳的人。

已经有不少学子开始挥毫笔墨了,乾隆也不待在堂上了,直接下来巡视一番。

有胆子小的,他在旁边看了一下卷子就开始手抖,一滴黑墨正好从笔尖落下,就成了一点污渍。

乾隆在心里默默打叉。虽然知道一般人见到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会紧张,但是这个考生看起来都三十多的人了也该淡定一点。

喂喂,你是不是忘了这是古代,皇帝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死,见到皇帝自然会恐惧,你以为谁都和你一样来自现代,天生没有对皇帝的畏惧吗。尔康手。

当然也有镇定自若的,乾隆特地站他旁边久一些。还瞄了瞄那些人的卷子。答得还不错。有理有据,又不过分扯一些花团锦簇却毫无用处的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