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老师,好
人在山沟住,路在正中央,山不转人转,路不走人走。
庄里人都是住在北面挨着大路的山沟和开挖出来的平台上面,坐北朝南,维持着最早的古老传统。远远看去,会看到一口口窑洞和相连的院子,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大路到北山几百米之间的山路周围和山沟里。
田地也大多在北边山上和北面河滩,南面是山林,也是庄里人,尤其是孩子们的禁地,狼来了的故事,在这里是真的会有的。
吃完晌午饭的樊小苟正在准备着自己的小小书袋,这是他娘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里面准备了毛笔,砚台和很少的纸张,是全部的学习用具。
庄里的私塾在家里的东边,只有一个老师在教书,他就是文老师。文老师不是当地人,祖籍山西,曾经高中秀才,后来家道中落,一路流浪,最后流落在此定居。文老师前两天因为生病,学堂只能休课,孩子们也就都回家了。昨天身体恢复好第一时间,文老师就通知庄里大人,下午学堂开课,可以让孩子上学了。
小苟娘看着孩子整理好书袋,走过去,上上下下捋了捋孩子衣服,小汗衫小开裆裤,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看着个头又长了的孩子,心里默默记着,是该想想办法,给孩子准备新衣服了。
院子门口已经出现了范二蛋的身影,也是斜挎着小麻布包,上面左右缝着不同颜色的补丁,笑嘻嘻的抬起右手擦了擦鼻子,问了一声婶婶好。小苟看着二蛋已经到了,抬头看了看娘,说了声:“走了娘,上学了,”转头就上前和二蛋一起小跑着出去了。
庄里的学堂在最东边,需要沿着庄里的大路走上一段距离,小苟和二蛋边走边说:“二蛋,咱们的东西应该不会没了吧?”,二蛋听了,粗眉毛挑了挑,说:“出门前我摸过去柴垛那里看了看,两件都在,都好。“脸上满脸的得意。听到二蛋这样说,小苟悬着的心也放下了。昨天因为着急回家,也担心大人们看到,临时把东西放在二蛋家柴垛里面,听到没事就好。紧接着他又把二蛋拉近,靠着耳朵,低声叮嘱道:”和谁都不要说这个事情,咱俩知道就好。“二蛋认真地点了点头,打死我都不会说的,东西我回头拿了就埋起来。”
两个小小君子保密达成,开始加快步伐,去向学堂。路上遇到一个个同龄的或者大一些的小孩,互相汇聚到一起,队伍慢慢壮大,到学堂的时候,已经有十多个人了。
学堂不大,坐落于不知道什么时期修建的寺庙的厢房里面,足够教学使用。寺庙已经破败了,已经见不到其他的物件,留下的就是这两间连在一起的房间,以及不大的院子和大树以及院墙。大树紧挨着厢房,树干主体挨着房檐,巨大的树冠,为这里保留着夏日的阴凉。院墙很结实,都是砖石砌起来的,非常厚实,这也是文老师选择这里教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原因。
厚实的学堂木门已经打开,厢房学堂的台阶上,文老师正在笑眯眯的看着小孩们一个个进入。文老师虚岁五十了,头发已然是白灰色,梳洗的特别利落,脸圆圆的,戴着眼镜,尤其是身着灰色长衫,在这样的季节,实属难得。
随着小伙伴们一起,樊小苟也走进了学堂,找到属于自己的桌子,坐在了木墩上,放好书袋,拿出用具,左顾右盼的看看周围,碰到同样张望的,都咧嘴笑笑。庄里总共有二十个孩子在学堂学习,不是很多,农忙时候会更少,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力,都要帮着大人们干活。整个学堂的桌子都是高矮地平,凳子也是木墩居多,这都是孩子家里自己准备的,各有特色和风格。
文老师站在讲台,安静的看着孩子们在准备着,小声的互相说着话,也有调皮的在偷偷打闹着,满脸微笑。
孩子们互相闹了一会,慢慢有孩子看到老师在讲台的,开始坐直望着黑板,乖乖的坐着了,然后有样学样,如风般传过了整个学堂,原本嗡嗡的课堂没有了吵闹的声音。文老师在上面笑的更是开心了,满脸的欣慰和满意,手下意识的摸了摸下巴稀疏的几根胡须,微微挺了挺身板,大声说道:“孩子们好!”
孩子们纷纷起身站好,各种声音汇合在一起,成为一句话:“文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