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挖窑,交粮
天亮的时候,樊小苟一家人已经停下了挖窑,坐在灶窑里面。天还黑着的时候开始干到现在,一家人都饿了。樊小苟和樊不器父子俩就蹲在窑里的地上,一手端着一碗开水,一手拿着窝头,边吃边喝着。陈梅也拿着窝头,坐在灶台前,也在吃着,锅里面还在烧水,有时候停下来,往灶膛里面添一把柴火。
樊小苟吃完最后一口窝头,把碗里剩下的水都喝完,站起来把碗放在灶台上,说:“爹,娘,我吃好了,我去窑里看看。”
陈梅看着自己儿子脸上黄土和汗水混在了一起,头发上也是土灰,发梢都是黄乎乎的,说道:“小苟,去洗洗脸,都成泥人了,洗完了歇会再去窑里,不急。“然后又看了一眼自己男人,就接着低头看着灶膛。
樊不器咽下嘴里的窝头,瞅了一眼陈梅,没等儿子出去,说道:‘小苟,你等一下,一会吃了饭我和你娘去东边沟里杜家交粮,你在家慢慢挖窑,往里面就越来越不好挖了,也别着急,挖不动就歇会,等我们回来。
樊小苟点点头,说:“爹,我知道了,我先去洗把脸。”
用葫芦瓢舀了水,直接端着来到院子里面,一手拿瓢,往一只手里倒水,接住了水就马上往脸上抹,来回几次,也就洗好了脸。
吃过饭以后,樊不器和陈梅从自家正窑里面的粮囤里面本就不多的麦子,一勺一勺的舀出来麦子,撑着袋子口的陈梅,看着麦子进了口袋,心里很是难受,使劲的抿了抿嘴,鼻子呼出长长的一口气。樊不器右手舀着麦子,伸出左手拍了拍陈梅的后背,什么也没说。
装好了麦子,袋子放在推车上,拿出草绳绑结实了,樊不器就和陈梅准备出发了,上沟的其他几家的也都一起去了,人多也互相有个照应,而且早点交了也好,心里也就不再惦记了,疼一疼,也就过去了。
樊小苟拿着装好水的罐子,放在推车上,用绳子绕着罐子上沿拴好,左右摇了摇,罐子没怎么晃动,就站在了一边。虽然是交粮,也不远,可是去的人多,也不会很快,自己带着水总是好的,大热天的。
樊不器两手抓起车辕,手臂用力,车子就抬起来往前走了,陈梅跟在后面,走到一边,在上坡前用力的往前推着,樊小苟在另外一边,咬牙使劲,脚下狠狠的蹬着地面。一家三口,就这么慢慢的推着粮食走了上去,一直走完山沟这段坡路,上面就是平路了。到了平路,樊不器停下推车,对着樊小苟:“回去吧,记住把窑门关着,在里面慢慢挖,响动别太大。”陈梅也对着儿子摆摆手,两口子就推着粮食,往前走了。
樊小苟看着爹娘走了,没在原地停留,顺着上来的坡路就一直往下走去,一路小跑的回了家,直接进了正窑,拿出了书袋,进了自己的新窑。
反身关了窑门,插上门栓,樊小苟从书袋里面拿出灯盏,单手支着上了炕,进了已经挖了一段的墙洞里面,走了两步,摸到了小撅头的木把,单手提起来,撅头对着灯盏,然后想着灯亮,于是看到了以前买撅头时候的一幕,眼前看到了撅头里面,清晰的纹路,有些地方,比原来开了一丝丝,是撅头这段时间用了的缘由。
印证了心里所想的,樊小苟于是把撅头靠在一边,青灯对着前面正在准备挖的土墙,慢慢的,看到了土里面的情况,有缝隙有小空洞有柴棍和小石块,都能看到。
里面的情况都能看到了,灯盏有用,樊小苟新来很是开心,弯腰先把灯盏放在地上,然后拿起撅头,在边上挖了一个小槽,足够放的下灯盏,让它待在里面,照亮前方的土墙。
土墙的一切都显现在面前,就变得容易了,不用担心挖到小石块,可以直接比过,也不用担心挖到最硬处,费了很大的劲,掉下来一点点土沫沫,找着土里的缝隙和空洞处,樊小苟使劲的挖了下去,也许是因为兴奋的原因,力气也变大了不少,就这么往前方挖了过去,挖出一个人转身的空间,再往左边挖了起来。整个暗窑就是要从左边再挖进去几丈以后,往上挖个一尺左右的,在里面挖个和炕一样大的空洞,存水存粮食。
樊小苟使劲的挖着窑,樊不器和陈梅也慢慢的快到了东沟的杜老财家,东沟的路稍微宽一点,是杜老财家自己修了的。路上见到的庄里人就多了,互相打着招呼,也在嘀咕着不知道怎么个交粮。樊不器到了杜家门前的时候,看到好几户已经到了,一家家的都瞅了瞅,范家兄弟和李文好像还没有到,于是就把推车放在道边,让陈梅坐着,自己蹲在边上地里的土坎上,看着进沟里的路口。
范家兄弟和李文家是一起走的,就在樊家走了一会出发的,费力的上了土坡也是等了一会樊不器,眼见着没上来,估摸着是先走了,三家人就一路往东沟过来了。转过路口,三家人都看到了蹲在路边土坎上的樊不器,哪怕蹲着,樊不器的身高也是惹眼的,比一般人高一个头的个子。樊不器也看到了三家人,站了起来走下土坎,挥了挥手,陈梅也是从推车边上下来,站在一边。
等到三家走近了,樊不器推起车子和粮食,一并走到杜家门口,和已经到了的其他庄里人,凑在了一起。范大山往前走过去看了看,返回来说道:’还没开始,都在等,看杜家的意思,人齐了一起交。“又指着远处杜家门楼子边上的白乎乎的一片纸,”那上面写的说是告示,杜老财是附近的粮长了,管着交粮,先收咱们庄里的。
几家人听完了范大山说的,也就在靠着推车,等着了。
樊不器往越来越多的人堆里看了看,找到了戴着眼镜,还是笑眯眯的文老师,和陈梅说了一声,走了过去。文老师夫妻俩也是在等着,周围人都在说着话,老两口是一言不发,安静等着,直到眼前出现了樊不器,先是老妇人看到了,笑起来说:“小苟爹也来这边了,你好,说着拽了身边的文老师一把,正在盯着不远处告示的文老师,转头准备看看谁拽他,看到了樊不器,在对他拱着手,一下子反应过来,高兴的说:”樊老弟来了,来,往这边咱们说话,'说着让出了自己站的位置,靠着推车边。
樊不器往前走了走,站好了,说:“文老师,我也是来交粮,想着你应该也会来,就过来看看。“文老师笑眯眯的,摸着胡子,说道:”告示一出,不能不来,上面写的字是不怕的,怕的是上面盖的印章。“
樊不器点了点头,说道:“都知道抗不过,就抓紧来了,晚了还不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
文咏没有接着樊不器的话说,而是看着他,没再和平时一样笑眯眯的,满脸认真说道:“庄里人都知道我文咏是从山西一路过来的,其实我是去了北京回了山西,再一路这么过来的,一路上看到的,是世道乱了,上上下下的一团糟,说不出来的难。到了这黄土川里,我本觉得会好好地过个安生日子,到昨天,你也看到了,都躲不过。
“不器老弟,别介意,我又发这个酸牢骚了,我自己都烦,哈哈哈!
樊不器看着文老师,说道:“日子总会好的,我们等不到,孩子也能,黄土地都在,山川都在,有家,我们就能过日子。”说完了,黝黑带黄的脸上,带着笑意。
文咏看着眼前的汉子,听完他说的,眨巴眨巴眼镜下面的眼睛,说道:“会的,因为有这黄土地,有你们,有家。
说话的功夫,杜家的大门打开了,杜老财拄着拐棍儿,站在了门口,看着门前的所有人,等到大家都不说话了,看着他,才说道:“乡党们,我是杜尚仁,也是县里新委派的粮长,现在开始交粮,按照告示,一家一家的来。”
杜老财说完就走了回去,院里出来了其他的杜家的人,拿着袋子和粮斗还有大杆秤,就在门口,开始了交粮。大家不再闹哄哄的,等着第一家把粮倒进斗里,杜家的管事杜计仁伸手抓起粮食,详细的看看,扔回斗里,下面的伙计们吧粮装入袋子,过称,杜计仁登记完成,也就好了。
就这么一家家的排着队,默默无声,只有麦子刷刷的倒入倒出的声音。
太阳照在一群人的身上,时不时有人擦擦汗水,或者拿下带来的水罐,喝着水,等待着交粮。
樊不器和已经交完的文老师挥挥手,看着他们慢慢的走远,直到过了晌午,上沟的几家人才排到了,重复着喝前面那人一样的动作,几家人都交完,推着空车子,拿着空袋子,迎着炎阳,走在回家的黄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