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3
无法借力,无法借当今天子万岁爷的力。
毕竟皇上最钟情之人出身北静王府,那人虽然从未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内,但是谁都知道他只是暂时隐藏了起来,有朝一日必将现身人前。
小叔有了这么强大的情敌,而且这情敌在风评上又比他强上百倍,难怪小叔忍不住想使点小手段了。
望着那边和宝玉说得兴起的水溶,以静阳挑剔的目光也不得不承认,与水溶相比,小叔不占优势。
水溶性格谦和,对谁都很大度,谦谦君子,不外如是。
小叔的性子有些傲,明明他和水溶分别坐在宝玉的两边,水溶能同宝玉谈笑嫣然,为什么小叔却不能呢?
唉!想要等着贾宝玉主动亲近,小叔可是失算了。
“静阳……”徒斐耐心有限,当他发现静阳对他的提议并未有所表示时,不由得开口提醒。
静阳苦笑,小叔的耐心真是越来越差了。
招手叫来管家,低声吩咐了几句。
不一会儿蒋玉菡和柳湘莲便从后台走了出来。
两人已经卸了妆,这是静阳吩咐的。
既然要展示美人儿,那自然是要展示最最原汁原味的美人儿了。
在柳湘莲和蒋玉菡出来时,宝玉也停止了与水溶的交谈。他之所以和水溶谈的欢,倒不是因为其他,而是他实在不想听戏。
这可能是个人爱好的问题,宝玉对中国的戏剧无爱,不论是京剧,晋剧还是越剧什么的,他都不爱听。
在贾府时,时常听戏已经让他腻歪的够呛,谁知这回来到了这处庄子上,还是得听戏。
第一场时,看看美人儿,还有些意思。第二场他就一点都不想听了。正好又遇到了柳湘莲这个曾经的‘熟人’,与水溶回顾一下往昔,正好可以将听戏的环节略去了。
柳湘莲与蒋玉菡对着众人行了礼,待蒋玉菡起身后,柳湘莲却依然跪在地上。
静阳笑问道:“柳湘莲,你怎么不起来呢?”
柳湘莲冲着水溶磕了个头,很郑重的对他说道:“柳二谢过王爷当日的恩情。”
柳湘莲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一时热血上涌,就敢不顾一切的少年郎。多年的生活磨砺让他明白,水溶当年对他是多么的宽容。
不论其他,单说他偷盗王爷饰物这一点,关他几年大牢也不为过,更别提他还对水溶出言无状。
水溶当年拿回了那枚玉佩,并对他说,如果想要,可以到北静王府赎取。
柳湘莲原本是按照典当的银子去当铺里赎玉佩的,谁知当铺的掌柜竟然开了个天价。气的柳湘莲大骂掌柜的是奸商。掌柜的气极了,口不择言的告诉他,他以为的天价,在北静王眼里什么都不是,北静王爷压根儿没还价就将玉佩买走了。
第八十五章
当铺掌柜污1言1秽1语说了一堆,将当时年轻气盛的柳湘莲气的发狂。
后来想想他之所以行盗窃之举,怕也是一时激愤所致。可惜却弄错了对象。
明明是当铺的掌柜没有信诺,在说好的时间前便将玉佩卖了出去,他倒反而怪在了北静王身上。
从北静王放了他之后,他便想通了因果。羞愧之下,他并没有再想其他法子赎回玉佩,而是盼望着能有一天当面向北静王爷道谢。
今儿个因缘际会遇到了当日的恩人,柳湘莲自然要一了夙愿。
水溶走上前将柳湘莲扶了起来,很真诚的说道:“事情过去了那么久,你依旧记挂在心,可见确实是想清楚了。今儿个你的戏文很好听,就算是感谢我了。”
柳湘莲又磕了个头,方才起身。
徒斐和静阳好奇,忙询问究竟发生了何事。
柳湘莲略带愧意的将当年的事情说了出来,众人不由纷纷感慨事事之奇。时隔多年,当年有所关联的两人竟然在这个场合重又见面了。
“好了,既然是故人,便一起坐下喝杯茶吧。”静阳笑吟吟的开口。
柳湘莲和蒋玉菡连忙道谢。
贾环还惦记着《西厢记》,便问静阳道:“那最后张生和崔莺莺在一起了吗?”
静阳笑道:“当然在一起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嘛。”
贾环笑了,其他人也笑了。
宝玉的笑容中却带着一丝其他的味道。在小说戏文中,只要最后能有个好结局,大家便也满足了。
其实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只是童话的结局,却是现实的开始。
现实中,王子和公主不再如恋爱时一般只管风花雪月,而是要和惹人烦的柴米油盐,人情世故打交道。
日子久了,大概王子便会世故了,公主也将不再单纯,那可能便是国王和皇后的宫斗故事了。
“宝玉,你在想什么?为何笑的如此奇怪?”
宝玉淡淡一笑:“不过想起了一个笑话罢了。”
“什么笑话,讲来听听。”静阳一副好奇的模样。
宝玉瞥了他一眼,“这可不是什么好听的笑话,你确定想听?”
静阳从不知道有什么笑话是不好听的,愈发的好奇起来。点头道:“当然了,不论是怎样不好听的笑话,我都想听。”
宝玉清了清嗓子,“那你坐过来,我讲给你听。”
水溶眉头微皱,说道:“宝玉,你怎可以厚此薄彼?我也愿意洗耳恭听的。”
徒斐也不落人后,表示自己也想听。
剩下的柳湘莲和蒋玉菡,虽然没有明说,但也是一脸好奇的模样。
宝玉叹了口气,忽悠古代人很容易,可惜他上辈子娱乐场所混的多,听到最多的都是些带颜色的笑话。
虽然说古代人的夜生活不一定比不上现代人,可是在这朗朗乾坤之下,对着三个王爷讲这种笑话,还真是有些为难人。
“二哥,你快说啊。”贾环忍不住催促道。
宝玉清了清嗓子,再次开口道:“这则笑话我只管讲过程,至于你们想到了什么,就不归我管了。”
众人急着听笑话,连连点头答应。
宝玉想了想措辞,开始讲曾经听过的一则不那么带颜色的笑话,当然需要翻译成古代版的。
“话说某朝某代,有两个书生在书院读书。因为离家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