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群穿宋朝]苍穹之耀 > 分卷阅读168

分卷阅读168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片坦率,心里反而生了些怀疑。

莫非,这是临国派来的探子?

这临国,既然能千里传音,招鬼守城,那安插些宋人模样的人进来,岂不也是易如反掌?

他神色一顿,半晌问道:“做的什么官?”

“农业局的书记,帮忙整理利于生产的资料,以及跟着局长进行调研和记录。”辛弃疾内心还在为见到陆游本人激动不已,态度更加直率而热忱:“这些东西都是我离开扬州之时,临国元首亲手赠与我的。”

陆游看了眼那箱子里五颜六色的各样东西,只觉得越发奇怪。

他沉默了几秒,又露出笑容来:“不如,你随我去面见圣上此事关系重大,陆某不敢擅作主张。”

“面面圣?!”辛弃疾惊讶道:“当真可以么?”

“随我走吧,”陆游笑道:“这些东西也带上。”

赵构这头还在看监控室里的画面,仆从刚端了新炸的薯条上来。

临国人说这土豆的种植技艺复杂,暂时不方便给予他们种子,只赠送了一部分作为给帝王的礼物。

这监控虽然着实花了些代价,可完全值得

他现在不仅可以看见后宫三处的实时情况,还能监视枢密院和中书省那边的人员往来。

这这当真是,从未想过的好事!

便是西王母之镜,也未必能有这样清晰而又色鲜明的神镜,更何况还可以同时监控多处!

临国人并没有告诉他还能装窃听器,所以赵构便以为这镜子只能视物,却也已经心满意足了。

后宫里那些推搡折腾,如今都能被实时的反应到镜面之上。

玻璃进口之后,赵构才终于每日都看清自己的真实面貌,不再注视那模糊的铜镜。

而这显示屏通上所谓的监控之物以后,他还能看见皇后在声色俱厉的罚妃子跪下,看见枢密使里有一泡鸟屎浇到哪个大臣的头上,甚至是谁在偷偷的从怀里掏出些点心来吃!

赵构虽然惋惜不能把那些电影电视都搬回宫里来,但此刻他坐在临国人帮忙搭建的监控室里,感觉就像是在看前朝后宫的直播一样。

以至于上瘾到从睡着到睡醒都泡在监控室里,没事基本不出来。

太监一看是如今当红的陆编修带着人过来,忙不迭堆着笑让他们稍等,一路小跑着去找皇上。

一听说陆游带着个临国通回来,赵构马上就神了。

他越接触这临国的东西,就越想把这城给拿下来。

要知道,东西再好那都是别人家的,抢回来才是自己的。

别人家要全是宝贝,那索性占了最好。

临国看似刀枪不入,水火不侵,上能唤龙驭鸟,下能招鬼弄雾,总该有点弱点吧?

辛弃疾第一次来这临安城,也第一次进这内宫,总算能感受到那种诚惶诚恐的本能情绪。

时隔一年,他终于再次感觉到了久违的等级之分。

在临国,元首与常人无异,高官和普通人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只是上班时会穿着制服,但并不算华丽别致。

无论是楼房、饮食、说话方式,都不会有繁杂的讲究。

可这里不一样,这儿是宋廷。

“愣着干什么,跪啊!”陆游小声道。

辛弃疾怔了一下,低着头看着那绛纱龙袍,缓缓跪了下来。

异样的感觉开始在心里滋生。

他是草民,皇上是天子,按照规矩,一个该跪在堂下,一个应坐在高处。

赵构和颜悦色的吩咐两人礼,眼睛同样注视着那行李箱和背包。

陆游忙不迭把前因后果解释清楚,表示一切由皇上审问和定夺。

“他们临国人唤你去做官?”

“回禀陛下,”辛弃疾低头道:“草民没有正式的官职,是属实习即过去参与基础的工作,有观瞻考察之意。”

“实习?”赵构诧异道:“农业的官实习什么?”

这农桑之事,无非就是计算赋税种种,总不能跟着拔草浇粪吧。

“还有,朕有一事一直不明白,”他的身体微微往前倾了些,语气里困惑而警惕:“这临国的东西,怎么就量产富足而物价便宜?”

辛弃疾虽然在临国呆了一年,却也没忘了规矩,再次行礼,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从养鸡场的构造、粮食作物的改良,到会议制度和审查方式,辛弃疾解释的通晓清楚而深入浅出,听得君臣二人都颇开了眼界。

他所说的这一切,都如同天方夜谭。

“把鸡困在笼子里四十天就可出来一批?!”陆游震惊道:“四十天?!就可以把鸡苗养成肉鸡?!”

辛弃疾点头道:“草民不敢说谎。”

他见皇上和陆大人都一脸空白的看着自己,明显是还在回味这其中种种的难以理解的地方,又解释道:“临国子弟不读四书五经,而是经世实用之学。”

“不读四书五经?当真不读?!”赵构捂着胸口道:“朕之前就听说过这消息,一直不肯信总不可能是从扬州回来的人都铁了心的骗朕吧!”

辛弃疾心里也知道这番话对于他们而言有多不可思议。

自己虽然是儒学教育长大的,但报国心切,所以文武兼修,被武学师父教导出兼容并包的进取之心,才会如此积极的学习临国的新知。

可无论圣上还是陆大人都未曾接触过这一面的事情,想要理解确实很难。

“陛下……要不,看看课本?”

赵青玉那个熊孩子的原话是“要不你拿着小学课本给你们的皇帝扫个盲吧。”

这话放在临国没什么问题,放在宋国那是要杀头的。

辛弃疾当时心里一笑,没想到如今真的成真了。

宋国也好,往前的春秋战国汉唐也好,等级分明到了无论对错的程度。

上位者,也就是长者、尊者、贵者,是没有错这个字的。

下位者不能公开的指出他们的过错,不能与他们公开的讨论事情和方案,更没有参与权和质疑权。

到了宋代,会议也永远是上位者发号施令,参与会议的下属们唯唯诺诺的称是便是了绝不可能有人能如临国人一样积极讨论这政策该如何修改完善,说话都要万般的小心。

因此,忠臣在直言进谏的时候,幸存者被明君容忍提拔,继而青史留名。

而不幸者早就以违逆乱上等种种理由驱逐又或者杀戮,骨头早都烂在泥里了。

哪怕到了现代,这种情况也十分普遍。

和一些古板而又要面子的老辈交流时,你针砭时弊,他说你顶撞犟嘴,你引经据典,他说你胡搅蛮缠

根本就没有办法交流。

资历、年龄、身份,每一样都可以压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