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余波(三)
笔趣阁 www.bishige.com ,最快更新民国投机者 !
“周先生长得很帅,大哥,比你帅多了。”二十二岁的梅悠兰直接拿庄继华开涮,庄继华有点傻了,众人有点呆了:“而且他很有风度,是西方的那种绅士风度,萧洒,毫不做作;大哥,也比你有风度,我遇见的人当中只有姑姑,嗯,还有姑父,跟他有相同的风度。”
我倒,庄继华忍不住翻起白眼,大小姐,你也太能忽悠了吧,宋美龄的风度毫无疑问可以与周e来相比较,蒋介石就是一个军人,他身上那来绅士风度,庄继华还没表示,宋美龄首先就差点笑出声来了。
“小妹,你别说了,好不好,你知道什么是绅士风度?”梅云天忍不住打断梅悠兰的话,可梅悠兰很不服气的反驳道:“绅士风度有一条,就是别打断别人的话,哥,你看你就不如大哥了吧,差得就更远了。”
“你这小丫头,你知道什么是绅士风度?”宋美龄笑道:“绅士风度是英国贵族礼仪,没在那个阶层里浸盈十年以上,是出不来的。周恩来的风度也不是什么绅士风度,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风度。”
“姑姑,那照您这样说,儒家风度与绅士风度有什么不同呢?”梅悠兰大感兴趣,睁大两眼望着宋美龄。
宋美龄站起来对她说:“其实没什么本质不同,小妹,我们到院子里走走,慢慢聊,云天你也来。”然后扭头对蒋介石柔声说:“别太久,早些休息。”
蒋介石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嗯,众人站起来送宋美龄离开,梅悠兰很不情愿的跟着宋美龄走出客厅。
被梅悠兰这一打岔,客厅的气氛轻松不少,蒋介石招呼他们坐下然后说:“你们说说西安方面怎么处理?”
众人都知道,蒋介石所说的西安方面是指事变发生后,张杨与共c党形成的三位一体,三方在政治军事上形成的同盟,同进同退,因此无论是否审判张学良,不消灭这个联盟西安的事就没完。
但对这个同盟,在座的众人的意见却是一致的,不能单纯使用武力,只能采用两手,武力威胁和政治手段,林蔚更是提出扣住张学良,逼东北军调往安徽,将杨虎城所部调往江西或者河南。
庄继华却保持沉默,他认为林蔚他们提出的已经很充分了,单纯使用武力绝不可行。
蒋介石见庄继华虽然频频点头,却没发一言,也不知道他是赞成还是反对,眼光落在茶几上的那篇文章,边随口问道:“文革,这就是你对将来局势发展的判断?”
“是,”庄继华点点头:“西安事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整合全[***]队,整合全国各党派,比如海外的邓主任、李济深;各地方实力派,学生建议校长邀请他们到南京来开一个会,就叫民族和解大会。他们若来,我们就在这个会把一些东西确定下来;他们若不来,破话国家团结,破话抗战的罪名就由他们担。”
蒋介石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孔祥熙扭头问道:“你想确定哪些事?”
“比如,领导权的问题,中央政斧的问题,全[***]队整顿的问题,”庄继华郑重的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以校长和中央为核心,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以加强国家战备,制定国防策略。”
“你认为他们会来吗?”宋子文有些担心:“特别是邓演达他们,还有,他们若来了,要求对现政斧进行改组怎么呢?”
“会来的,我以为把这件事放在阳光下进行,中央可以公开发电邀请邓主任进京,同时邀请的还有,广西李宗仁、陕西阎锡山、四川刘湘、河北宋哲元、湖南何健,还有就是,”庄继华看看蒋介石,慢慢的说:“孙夫人宋庆龄女士。”
庄继华想想后又补充说:“宋行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在会上肯定有人要提出改组政斧,但我以为这没什么,有办法对付,开会嘛,自然是少数服从多数,无论是邓主任的主张还是孙夫人的主张,党内支持的都不会多。改组行政院,可接受,让出几个部长职位,只要把住核心的财政部、宣传部、军政部就行了,甚至外交部都可以让他们,陈友仁不是外交好手吗,可以让他担任外交部长。”
庄继华说到这里冲着张静江玩味的一笑,张静江却十分无奈,他有十个女儿,个个都不省心,就说老四张荔英吧,那么多名门公子看不上,偏偏看上了比她大了近三十岁的陈友仁,而且不管张静江怎么反对,坚决嫁了,事后张静江还不得不赔上一笔嫁妆。
众人都知道庄继华那一笑什么意思,庄继华也无可奈何,他轻轻清清嗓子:“委员长,文革所说我以为是可行的,不过要慢慢来,不用太着急,这篇文章不能给梅悠兰,要在中央曰报上发表,最好用你的名义。”
这可是个重大的政策转变,对林蔚陈布雷来说比较新鲜,但对蒋介石来说却是老生常谈,当初庄继华一回国就提出过民族和解,那时蒋介石没接受,不过这次庄继华有把握说服他了。
“那么共c党是不是也邀请?”陈布雷有点迷惑的看着庄继华。
“当然要请,”庄继华毫不迟疑的说:“我们请不请是一回事,他们来不来是另一回事。”
“你的意思是说他们不会来?”这下孔祥熙也奇怪了。
“不,我不清楚,”庄继华摇头说:“但既然是民族和解会议,那么就应该邀请共c党,至于他们来不来就是另外一回事。”
这下众人脸上都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他们认为这是庄继华移祸之举,可蒋介石却知道,这是庄继华的一贯主张,恢复国共合作。
“文革,你的想法很好,可还是太简单,”说道这里蒋介石露出些许疲倦,他略微移动下身体:“他们肯定会派人来。”
良久又吐出一句:“张汉卿糊涂呀。现在共c党还剩几个人,要不了一年就能把他们平了,可惜呀。”蒋介石重重的叹口气。
庄继华心里却大安,蒋介石的这声叹息说明他没有使用武力的打算。其实想想看,现在西安形成的三位一体,他也只能暂时放弃武力平定的打算。
“要准备与共c党谈判,文革,你有什么想法?”蒋介石又问道。
林蔚和陈布雷交换一下眼色,蒋介石今天频频征询庄继华的意见,而且都是事关党内重大政策调整,显然庄继华在他心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他在党内军内地位上升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从实力来说,我们占优,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谈判应以我们为主,”庄继华早就想过这个问题,所以蒋介石的话刚落,他就迅速答道:“我考虑了下,他们的底线恐怕是保留现政权,保留军队,保留指挥系统。针对他们的打算,我认为,我们的最终条件可以设定为保留政权,将陕甘宁设为特区,面积大小无所谓,共c党的部队读力成军,指挥官可以由他们自己任命,但指挥必须服从国民政斧。”
庄继华的话一说完,孔祥熙、宋子文他们就议论纷纷,感觉条件太宽了,让共c党占便宜了。
“诸位是不是以为这个条件太宽了,”庄继华苦笑下说:“可共c党恐怕不会答应,为什么呢?服从国民政斧的指挥,要是政斧调他们到正面战场,他们有多少人,长城抗战那样的战斗打几场,他们的人就没了。所以呀,这场谈判会十分艰苦的。”
显然蒋介石是明白的,不过他还是认为庄继华的开价太高,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政斧,一支军队,特区政斧,不就成了两个政斧,更何况居然还让他们自行任命军官,这是绝对不行的。谈判,那就慢慢谈,我的实力要比你们强得,等上一两年,这个事件过去了,咱们再说。
停止剿共,并不是因为在西安有承诺,而是考虑与苏俄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明确支持中国抗战的只有苏俄,尽管他们有自己的考虑,但总的来说对中国是有利的。要改善中苏关系,[***]是一个砝码,有力的砝码。
蒋介石心里有点乱,西安事变的后遗症很多,内部要清理,政斧要调整,政策要转变,对外关系,如果与共c党和解,曰本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会不会立刻发起全面战争?蒋介石心中一激灵:“民族和解,这个想法不错,可是曰本人会做出什么反应?你们都说说。”
庄继华顿时心中一颤,他立刻明白蒋介石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他有些忽略了,如果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民族和解,一直盯着中国的曰本人,肯定会想到,这是针对他们的,难道西安事变导致曰本提前发起了进攻。庄继华老子一遍混乱。
不但庄继华明白了,孔祥熙宋子文林蔚和张静江都明白了,林蔚想想后皱眉说:“这是我们国内的事,曰本人就算提点抗议,也不应该干涉吧。”
“不一定,曰本人一向蛮横无理。”孔祥熙摇晃下胖胖的脑袋。
“弱国不但无外交,也无内政,什么都受制于人。”陈布雷叹口气说,他是支持民族和解政策的,到中央的时间越长,他越感到国事的艰难,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曰本人的进攻。
“我看没什么,曰本侵略我国的策略是长期的,不变的,区别在于鲸吞和蚕食,我们不惧鲸吞,就怕蚕食,把所以不管我们怎么样,他们都会动的。”林蔚坚决的说。
“蔚文兄说得太对了,”庄继华有些兴奋的说,林蔚的话提醒了他,七七事变其实是曰本对华北的局部侵略,谋求的也是平津地区权益,但国民政斧坚决抵抗,绝不让步。在双方态度都很坚决的情况下,战争就成为唯一选择。
“曰本人以为我们软弱可欺,对他们步步退缩,那我们就借这个事情表明我们的态度,提醒他们,我们不会再退让了,他们的下一次行动就是全面战争。”庄继华严肃的说:“如此,反可能让他们有所顾忌,进而推辞战争的爆发。”
这种逆向分析法,让众人一时有点不明白,庄继华便解释道:“打个比方,有个人仗着力量大老去抢他的邻居,邻居一直退让,让他抢了他的粮食,鸡鸭,可有一天他决定不退了,如果他再来就与他拼命。现在就出现两种情形,一这个人不知道,于是他又去抢,最后双方打起来,两败俱伤;二这个人知道,而且相信,他衡量了下,最后他不愿意冒险,于是再也不去抢了。我们就是要告诉曰本人,我们不再让步了,也无法让步了,你们爱怎么办就怎么办,把选择权交给他们,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选择。”
这个论断得到张静江和宋子文的支持,宋子文更是警告蒋介石,认为从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来看,中国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抵抗曰本侵略,当今社会各阶层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即蒋介石应该领导这场抗战;如果他不能这样,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起来反对你,进而逼你这么做。
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大舅子,而且是敢跟蒋介石动手打架的人,这样的话也只有他敢说,而且说了还没错。
众人又说了几句,孔祥熙见蒋介石确实比较疲惫了,便率先站起来告辞,众人也一同站起来告辞,但走到门边时,蒋介石把庄继华留下来了。
“过几天我要回溪口,你跟我一起去,你也很长时间没回去了吧,顺便回趟家。”蒋介石目光温和的看着他。
“是。”庄继华说,然后看着蒋介石等待他的进一步吩咐。
蒋介石略微想想后,拍拍身边的沙发,让他坐下,庄继华没敢做到蒋介石身边,而是坐到侧面的单人沙发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