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298章 陛下圣明
离百官庆贺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再过两日便是最后一批灾民返回故地的时间,许多灾民却没有离去的意思,三三两两抱团商议。
他们原本就不想回去,在桃源村一带做工可比回家种庄稼强多了,楚王殿下也是和蔼,从来没有坑害过自己一次,当初到窑上做工的工钱涨了一次又一次。
前不久的年节之时,滞留在桃源村的灾民们还得到了两斤猪肉,有些做工好的还得到了一匹绢布的赏赐,楚王殿下说了,就算是灾年也应该让大家过个好年。若是返回老家种地,别说灾年没有肉吃就是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年下来也仅够活下去而已。
可是朝廷下了令,灾民们知道自己若是不返回家乡会给楚王殿下带来不小的麻烦,在长安城住了一年多,他们多少听到了一些传言,所以经过灾民们的一番合计,特意推选出了老人妇孺前往长安城求见李世民。
一群衣衫破烂的老人妇孺在长安城中显得格格不入,看着城中路过的长安城原住民和勋贵公子,他们低下了头,就算是他们之中朝气蓬勃的少年也低下了头,只是低下的头不久之后又抬了起来。就像从乡下进城打拼事业的农户,初到大城市之时见到衣着光鲜的城里人难免有些自卑,但是他们却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一群乡野之民哪知道皇宫怎么走,既然不知道该怎么走那就只好询问了。
老人总要比年轻小伙子有阅历的多,灾民中的老汉从人群中找到了回府的魏征,一看就是和善之人,想来也不会为难自己。
“这位贵人,不知您可否知道皇宫的去路?”老汉站在了魏征的面前。
看老汉的装束就知道是贫苦人家,既然打听皇宫的去路多半是因为有冤情了,所以魏征没有给老汉指路,只是说道:“这位老人家,你若是有冤情可与本官说说,本官亲自带您去长安县衙鸣冤?”
“俺没有冤情,就是想问问陛下能不能在长安城做工,不回故地?”老汉的话语有些急切。
这话把魏征给愣住了,虽说大唐经历的大旱和蝗灾,但是有朝廷的大力支持,一家人的生计完全不成问题,哪有庄户不愿意回故地种自己的田地,反倒是喜欢给别人做工的。
问清了缘由,魏征安慰了一群想要进宫求见李世民的灾民,灾民们才出了长安城,因为魏征做出了保证,他会代这些灾民进宫询问李世民。
按理说,魏征任命为秘书监,掌管的是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像是灾民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属于长安县令的职责要不然就是户部或是工部的职责,跟他秘书监完全没有关系。
不过,谁叫他是魏征呢?若是遇见这样事不进谏,他也不是魏人镜了。
刚从皇宫中出来,又匆匆回到皇宫,像李世民说明了情况,李世民疑惑了,这样的请求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不明白这些庄户是怎么想的,不过大唐的政令不是儿戏,岂能朝令夕改,所以他决定去桃源村看看,听听百姓的心声之后再做打算。
翌日一早,李世民带着魏征和几位重臣来到桃源村,原因不用问了,因为他看见了整整五个装满铜钱的大箱子,在春日的照耀下有些晃眼,李福正带着仆役给灾民们铜钱,领到铜钱的灾民和孩子便走到一边捧起一个老大的粗碗喝着骨头汤,不停的往嘴里塞着粗饼子,一口汤一口粗饼子,脸上的笑容如同春日般温暖,甚至一些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有猪骨头啃,他明白这些庄户为什么不愿意回家了。灾年刚过不久,谁家不是靠着和稀粥度日,只有桃源村才如此大气的让灾民敞开肚皮吃。
长孙无忌看着眼前的情况神色不断变化,他在想是不是应该给李世民提提醒,毕竟李宽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收买人心啊。
用余光打量了一下李世民的脸色,长孙无忌很识趣的闭上了想要张开的嘴,能说什么啊?没见着陛下满脸笑容的抬步往福伯方向走吗?
“老奴叩见陛下。”专心钱的福伯见到李世民前来,当即行礼道。
福伯的话音落下,在场的灾民全跪下向李世民行礼,李世民叫起了众人才问道:“李福说说这是怎么回事?”李世民手指着一旁的钱箱子。
“陛下,再有一日便是这些庄户返乡的最后期限,所以殿下吩咐老奴今日把庄户们的工钱结了。”福伯回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知道李宽请了很多灾民去窑上做工,倒是没有怀疑福伯的说辞,转头看向了一旁领到工钱的庄户问道:“楚王可有拖欠大家的工钱?”
“楚王殿下仁厚,没有拖欠大家的工钱反而多给了二十文。”领到工钱的人群中出来一个老汉,带着自己的孙儿跪在李世民的面前说:“陛下,老汉今年六十有五了,儿子当年战死了。贞观二年蝗灾,儿媳也饿死了,只留下了老汉和孙儿,若不是有楚王殿下让老汉和孙儿去水泥窑做工,老汉和孙儿早已饿死了,就算老汉和孙儿回乡也无力种地了,老汉就想留在桃源村做工,能养活孙儿能看见孙儿娶妻生子,老汉一生无憾了,求陛下成全。”
说完,老汉已是泪流满面。
看着现场灾民期盼的眼神,李世民沉默了,还是那句话,朝堂的政令岂能朝令夕改。但是,像这样的情况,强制让孤寡无依的老人小孩返乡,跟让他们去死没什么区别。
“陛下,何不让这位老人家这样情况的人留在桃源村。”杜如晦不愧杜断之名,在李世民还在思考处置方法的时候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长孙无忌看着连连咳嗽的杜如晦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毕竟只是留孤寡老人在桃源村而已,这些灾民中并没有多少这样情况的人,形不成多大的势力,所以完全没有问题;至于李世民,则是说了一句——克明保重身体,然后当场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决定一下,自然得到了灾民们的一致谢恩。
不久,庄子里再次出来了一批人,人不少,这些人全是桃源村的庄户,庄户们拖着板车,板车之上放着的全是干粮和粮食,领到铜钱的灾民三两口喝干净碗中的骨头汤,走到桃源村庄户们的面前,接受李宽赠送的干粮和粮食,然后带着一家妻儿老小回到了自己当初居住了窝棚。
看着眼前居住了一年多的小窝,一家老小不由的留下泪,默默的开始收拾,大家都知道桃源村是个干净的地方,是全天下最干净的地方,所以他们离去之时也要打扫的干干净净,不仅将窝棚打扫干净了,灾民们还换了衣服,衣服虽然破烂,却是最整洁的。
返乡的灾民带着一家妻儿老小,背着自己在桃源村挣下的钱粮,走到贵妃酒楼外的空地上,朝着酒楼的三楼磕着头,口中喊着“谢王爷大恩”,然后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桃源村。
三楼上喝酒祖孙二人起身,站在窗边,看着跪在地上的灾民,看着灾民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有些酸,其实不仅是李宽就连桃源村的原住民们也有些酸,毕竟大家相处了一年多,多少还是有些感情的,现在看着一家又一家离开,总有股离愁别绪萦绕心头。
在场的人中感到高兴的恐怕就只有前来的李世民和官员了,毕竟灾民们离去之时也没忘了他,李世民今日不知收到了多少句——陛下圣明。
中华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任皇帝,恐怕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数据,但是众多皇帝中善于纳谏的必然有李世民,他喜欢朝臣上谏,哪怕谏言是骂他的,只要谏言于国有利他都能欣然接受,他不喜欢听到朝臣的吹捧,至少在他年轻力壮的时候是不喜欢的。
不过,今日他是喜欢的,因为称赞他圣明的是大唐的百姓,是天下最为淳朴的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