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执宰大明 > 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逼宫

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逼宫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李云天随着正统帝进入内殿后,张辅等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暗自猜测张氏太皇太后会给李云天什么样的嘱托。

从张氏太皇太后把内殿的侍者和御医都给赶出来的一幕来看,张氏太皇太后有重要的事情交待李云天。

“太皇太后懿旨,宣众位大人前去觐见。”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推开内殿的门走了出来,尖着嗓子高声喊道。

“见过太行太后。”张辅等人闻言顿时排好了队列,鱼贯进入内殿,在床榻前排成几排躬身向张氏太皇太后行礼。

“各位大人免礼。”倚坐在床榻上的张氏太皇太后微微一笑,伸手向上虚空一托,示意众人起身。

“诸位大人,皇上年yòu尚未亲政,以后朝中的政务还需各位大人多多费心。”等张辅等人起身,张氏太皇太后环视了一眼众人,不动声sè地开口道。

“太皇太后,这是臣等的职责和本份。”张辅身为太师,自然是朝中文武百官之首,闻言连忙躬身回答。

“太师,皇上年纪尚yòu,你们这些朝廷的重臣可要多多辅佐,开创大明一代盛世。”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微微笑了笑,沉声向躬身而立的众臣道,也算是对他们进行“托孤”。

“臣等必铭记在心,不负太皇太后所望。”听闻此言,张辅等人齐刷刷地躬身行礼,异口同声地道。

“诸位大人,哀家一病数日,皇上一直此照顾无心处理政务,尔等可有要务要禀告皇上?”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微微笑了笑,望着众人道。

虽然是禀告给正统帝,但是众人都清楚这是张氏太皇太后最后一次裁断大明的军政要务,因此相互对视了一眼后望向了张辅和杨士奇。

张辅是军阁首辅,杨士奇是内阁首辅,勋贵集团和文官集团上报的奏章都经过他们的手,故而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事务军阁和内阁一清二楚。

“禀皇上、太皇太后,南方诸都司一直上文,恳请效仿北方诸都司进行军制革新,请皇上定夺。”张辅身为太师,自然率先向正统帝禀告,沉吟了一下后上前一步,向正统帝和张氏太皇太后一躬身,沉声道。

虽然南方诸都司所辖的卫所军武官都不愿意进行新军军制的改革,但士兵们对此纷纷持以欢迎的态度,随着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南方诸都司所辖卫所军的武官和士兵为此心神不宁。

既然新军军制改革是朝廷的大势所在,那么南方诸都司的高级武官们知道他们无法阻止,因此不如主动出击寻求改变。

在北方诸都司的军制改革事宜中,中高级武官都得以留任,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中低级武官,因此那些都司的高官们自然不会担忧头上的乌纱帽。

其实,大明也想在南方进行军制改革,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卫所制所带来的顽疾,可惜大明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南、北都司同时进行新军军制改革,要知道那需要大量的银子,所以就先在北方诸都司进行改革。

纵观大明的内外军务,随着北元的灭亡以及帖木儿帝国的臣服,如今勋贵集团最关注的就是南方诸都司何时进行新军军制改革,故而张辅有此一问。

正统帝闻言不由得望向了张氏太皇太后,由于他年yòu尚未亲政,故而国家的军政事务都是由张氏太皇太后拿主意。

“忠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张氏太皇太后的视线落在了立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身上,不动声sè地开口问道。

推动南方进行军制改革最大的阻碍就是资金,李云天虽然不是掌管国库的户部尚书,但对大明的财政情况了如指掌,再加上新军军制改革是由其主导的,所以张氏太皇太后自然有此一问。

随着张氏太皇太后话音落下,现场的文武重臣纷纷望向了李云天,这件事情还真的只有李云天才能回答,要知道北方诸都司的军制改革可是由讲武堂和正统帝的内库出的钱,而那些钱是李云天赚来的。

实话,户部国库的资金还不如讲武堂的钱多,单单讲武堂这些年的支出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维持着讲武堂旗下军队的日常运作和交趾、辽东、蒙古以及关西衙门的开销。

故而,朝廷何时才能有钱推动南方诸都司的新军军制改革,当然要看李云天这个财神爷的打算。

况且李云天现在正当壮年,有足够的时间和jīng力来主导南方诸都司的新军军制革新,这是在场众人所无法比拟的。

“禀皇上、太皇太后,依照大明当前的局势,臣觉得十年内可对南方诸都司进行军制革新。”李云天知道此事躲不过去,因此仔细想了想后给出了一个期限,他这样所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根据大明的境况得出来的结论。

由于北元灭亡、帖木儿帝国臣服,所以大明周边已经没有值得兴起刀戈的战事,唯一要对付的就是朝鲜国和倭国。

在李云天看来,十年时间足以摆平朝鲜国和倭国,然后可以在南方推动新军军制改革,有了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的经验,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将会顺利许多。

“十年!”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微微颔首,她相信李云天一定会到做到,故而有李云天的这番表态她也就放心了。

“太师,告诉南方诸都司的将士,十年之内朝廷定会对其进行新军军制革新。”正统帝见张氏太皇太后头,于是开口沉声向张辅道。

张辅闻言一躬身,随后退回到了队列中,现场的勋贵不由得眼神闪烁,暗自盘算着在这之前如何争夺改革后的南方诸都司卫所军的掌控权。

“皇上、太皇太后,臣有三疏启奏!”

等张辅回到队列,杨士奇走上前一步,沉声向正统帝和张氏太皇太后禀告道,“其一,建庶人虽死,但其毕竟是太祖皇帝嫡孙,故而应当编修实录以告后人,以免民间妄自猜测。”

所谓建庶人自然指的就是建文帝,永乐皇帝靖难后把取消了建文帝的年号,将建文朝那几年归入了洪武朝,视为洪武朝的延续,不承认其大明天子的地位。

由此一来,朝廷自然也不会给建文帝编修实录,这使得建文帝从明朝的史书中消失。

随着永乐皇帝的驾崩,朝廷中的文官们开始倾向于给建文帝修录,毕竟建文帝曾经是大明正统的天子,而靖难时文人们可是支持建文帝,这使得建文帝获得了文官集团的同情。

永乐皇帝后,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乃是现在的正统皇帝,都对文人比较亲近,思想也比较开明,故而文官集团给建文帝修录的呼声越来越高,杨士奇于是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提了出来,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贤德肯定会给文官集团一个满意的交待。

“首辅大人言之有理。”果然,张氏太皇太后闻言柳眉先是微微一蹙,随后看向了正统帝,“皇上,建庶人虽然罪无可恕,但他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嫡孙,哀家觉得可以为其修录,皇上意下如何?”

“朕也觉得可行。”既然张氏太皇太后已经同意了,那么正统帝肯定不会阻止,闻言向张氏太皇太后了头。

李云天心中暗自摇了摇头,杨士奇这个时候提出来给建文帝修编实录张氏太皇太后即便是再不愿意也不会拒绝,毕竟正统帝还需要文官集团的辅助,她这样做是在对文官集团的安抚。

“皇上、太行太后,永乐皇帝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然洪熙皇帝已经给方孝孺诸臣平反,故而臣恳请解除这条禁令。”杨士奇随后沉吟了一下,开口出了他的第二道上疏,也与建文帝有着密切的联系。

“洪熙皇帝当年下诏给方孝孺等人平反时哀家就在其身边,方孝孺等人既以无罪,那么永乐皇帝的禁令应当解除,皇上觉得如何?”

张氏太皇太后的脸sè微微变了一下,随后咳嗽了起来,等咳嗽停了后望向了正统帝,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意见。

李云天注意到了张氏太皇太后的脸sè细微变化,知道张氏太皇太后心中已经动了怒气,否则不会借着咳嗽来tiáo整心态,杨士奇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来无疑是在向张氏太皇太后bī宫。

如果想要取消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的话,宣德皇帝和张氏太皇太后早就办了,可自从洪熙帝后这条禁令依旧存在,这已经足够明了皇家对此事的态度,或许文官集团并没有什么别的居心,只是想给方孝孺彻底平反而已,但此举在李云天看来无疑是趁人之危,bī得张氏太皇太后不得不答应。

“就依皇祖母的办。”正统皇帝现在还不清楚张氏太皇天后实际上已经在与文官集团进行了交锋,闻言微微颔首,准备下诏废除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

“皇上、太皇太后,太祖皇帝鉴于前朝阉宦乱政,曾经铸有铁牌悬于宫中……”,杨士奇闻言心中不由得微微松了一口气,随后再度一躬身,把他的第三道上疏提了出来。

听闻杨士奇提到“阉宦”乱政,躬身立在正统帝身后的宋大山和王振纷纷脸sè一变,就连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的脸上也流露出不悦的神sè,这可是内侍最为忌讳的称呼。

李云天没想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的事情,脸sè顿时微微一变,这一下可真的就是不折不扣的bī宫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