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荆州内乱平 河北战乱起
“啪啦!”
第一个荆州军士兵扔下了手里的兵器,快速的跑到了刘备旁边,跪倒在地大喊道:“我愿意投降!”
既然有了第一个带头的,也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噼里啪啦!”
一阵刀斧坠地的声音过后,蔡瑁身边所剩的兵马,不足五千,而且虽然他们没有背叛蔡瑁,但是在面对数倍于己的刘备大军的时候,一个个的尽皆双腿发抖。
“呵呵!”
蔡瑁一声冷笑,然后看着刘备苦笑道:“成王败寇,事到如今,我无话可说,但是没想到,我处心积虑想要谋夺之位,没有被刘琦小儿夺去,反倒便宜了你刘大耳,可笑,可笑至极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言罢,蔡瑁仰天大笑起来。
笑了一阵后,蔡瑁忽然止住大笑,然后对着刘备说道:“虽然我输给了你,但是汉室将倾,即便有诸葛亮有天经地纬之才助你。你也不可能中兴汉室,也不过是他人的垫脚石而矣。我在下面等着你!”
言罢,蔡瑁抽出了腰间的宝剑,在脖子上一旋,只见鲜血在蔡瑁脖颈间飞射而出,蔡瑁面带微笑的从马上跌落下去。
“来人,把蔡瑁给我剁碎了,拿去喂狗!”
刘备被蔡瑁自尽前的话刺激到了,如果他知道蔡瑁会这么嘲讽自己,那他绝对不会轻易地让蔡瑁这么轻易的死去,最起码也得给他来个车裂之刑。
“喏!”
刘备身边的亲兵对着刘备一拱手,然后纷纷抽出了兵刃,准备去剁蔡瑁的尸体。
“保护将军遗体,不能让刘大耳的人碰到将军的遗体!”
蔡瑁尸体旁边的士兵本来都已经被吓得不行了,可是蔡瑁宁死不降,自刎而死的悲壮刺激到了他们,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蔡瑁的兵,主辱臣死,既然他们选择不投降,怎么可能让刘备的士兵去侮辱蔡瑁的遗体呢。
“冥顽不灵,既不投降,一并杀之!”
刘备见到有人还要继续反抗,便冷冷的下令道。
……半个时辰过后,蔡瑁尸体旁边最后的一个士兵也倒下了,但是他们即便是死,也用自己的遗体盖住了蔡瑁的尸体,以防止刘备军将其分尸。
刘备见这些人竟然对蔡瑁如此忠心,便开口叹道:“此军足以与五百完人(秦末汉初,刘邦的大将韩信带兵攻打齐国,杀死齐王田广。当时任齐国宰相的田横,率领500名誓死不降的将士退守到黄海中的一个荒岛上,以备东山再起。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恐田横作乱,派遣使臣召田横入京。为了保全部属,田横毅然应诏。途中,田横因羞于向刘邦称臣而自刎。噩耗传来,部属500人集体挥刀殉节,称为「田横五百义士」。)相媲美也!”
顿了顿,刘备又道:“蔡瑁何德何能,竟然让这么多士卒为他陪葬,不知我落于危难之际,能否有人愿意如此待我啊!”
刘备虽然怨恨蔡瑁诅咒他不能光复汉室,但是亦被这五千士兵所感动,便下令道:“将蔡瑁的尸体撅出,以士大夫之礼葬之!”
紧接着,刘备在灭了蔡瑁以后,立刻挥师南下,继续攻打荆州南部地区,以统一荆州。
长沙太守韩玄、武陵太守金旋、桂阳太守赵范望风而降,唯有江夏太守黄祖,冥顽不灵,据江夏而守,对抗刘备。
刘备大怒,立刻挥师南下,攻打夏口。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刘备便击败了黄祖,将江夏郡握在了手里。
自此,荆襄九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章陵郡、南乡郡。)全部落到了刘备手中!再加上汝南,刘备手中一共握有十个大郡,兵强马壮,不在话下。
暂且放下刘备不提,再说河北形势,本来去年冬月,辽州下了一场大雪,尤其是汉宁郡,冻死了无数的牛羊,百姓们苦不堪言,整日里愁眉苦脸,见不到一丁点的笑容,但是刘威可有对策,他先是将冻死的牛羊马匹以不让百姓赔本的价格收购回来,再将牛羊马屁的皮剥了,肉腌制好,然后拿到南方去贩卖,这样一来,刘威不但没有亏损,还从川中和荆州、江东等地换来了大量的粮食,以用作军粮,此外,刘威凭借着记忆,画出了龙骨图,然后交给了马钧,让马钧去打造龙骨,然后用于战船之上。
若是说这辽州谁最累,最闲不住,那既不是刘威,也不是沮授,而是那锻造大师马钧。
本来马钧是辽州兵工厂的负责人,应该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只需要监督兵工厂内的工人干活就行,可是刘威却不让他闲着,今天想起了龙骨,画好了图纸,给马钧送过去了,明天想起了后世的传动轮,又把传动轮画了出来。又交给了马钧,让他去做,马钧那里对于龙骨还没有头绪呢,刘威这边就又将一摞厚厚的图纸送到了他的手里。
而且刘威这小子又嫌弃辽州冬天太冷,就把马钧叫来,把暖气的原理以及图纸画了出来,让马钧给他打造暖气片和炉子。
马钧给刘威打造好暖气后,这可把刘威给美坏了,一口气让马钧打造了六七十个暖气片,给手下得力的文臣武将家里发了一个遍,然后又让马钧打造了一个大炉子于数百根长短不一的铁管,先是在王府内一顿乱刨。挖了数十条沟,然后将暖气和大炉子通过地底下的铁管子连在了一起,只要王府内的大炉子不停火,那王府内安了暖气的屋子便一直都这么暖和。
刘威在正堂安了十片暖气,书房里也有两片,这下可好,辽州那些家里没有暖气的官员,三天两头的就到王府里向刘威汇报工作,而且一坐就是半天,刘威怎么哄都哄不走,刘威无奈只好下令让襄平城内的铁匠全都去学习打造暖气之法,然后让他们打造暖气,卖与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