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笔趣阁 www.bishige.com ,最快更新平淡的穿越生活 !
到底算个好消息,若是生了一个儿子,至少能有个盼头。
只是赵怡书,大抵也就只能这样了。
易公子原来也是国子监的学生,家世好,读书也不差,算是前途远大。加上易侍郎和赵尚书关系好,赵怡书这才嫁入易家。先前以为是个好婚事,如今却是如此。
就算碍着赵尚书的关系,易家不会待赵怡书差了,但丈夫不喜,又能有什么办法?赵怡书终究只是嫁过来的,能比得过自家儿子?
赵怡书是个心气高的,嫁人之前一帆风顺众人捧着爱着,虽然遇到这种事情,也是舍不下脸来,去讨好丈夫。
赵二夫人也是几次劝说,都没什么效果。
赵怡画那边因为怕自己这边的幸福然姐姐碍眼,只能暂且避着了,不过每日仍然是为姐姐的事情伤感不已。
赵怡画和沈重山感情不错,沈重山见妻子为姐姐的事情伤神,他不知怎么劝人,记得妻子和林正的夫人关系不错,就和林正说了,赵容也就过来开导了几次。
只是这事情最终还是要看赵怡书和那易公子的,旁人插不了手。
过了元宵,路王和宜王都回封地,没了这两个,京城到底平静了不少。
路王似乎每次回来,太子身体都会不好,御医的说法是,冬日太冷,容易寒气入体,这才时常病倒。不过总有些传闻,是路王与太子不和,见面总有争执。
皇长孙算是彻底出现在众人眼前了,跟在太子身后,如同小尾巴一样,但事实上代表的是继承人。
东宫有自己的班底,太子亦有幕僚,事实上昭庆帝不理事,太子病弱管事的时间少,并不代表没有权利。
估计太子也是希望儿子能够尽快成长,这才让儿子早早出来接触事务吧。
只可惜,昭庆帝很是不喜。
虽然没下过令,但也是对长孙说过,他应当重孝道,为父亲解衣奉药,不要让父亲操劳。先前皇长孙对太子可是每每亲身尝药,得过他的夸奖的!只不过几年,昭庆帝就变了一张脸,无非也是不愿意皇长孙也搀和进储位之争。
这种态度就让人生疑了。
朝堂之上揣测圣意的人从来不少,就有不少朝臣觉得,昭庆帝是不是有意传位给路王,不愿传给长孙。
路王虽然为人傲慢,很多人不喜,但只要皇帝喜欢就够了,他也是嫡子。若是太子死了,昭庆帝属意他为储君,倒也正常。
所以啊,京城的风平浪静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
不过这些事情,暂时和林正没什么关系,他在翰林院过日子。字典的工作,在翰林院进展顺利,翰林院人多书多学问多,虽然每次定改都会吵几天,但是动作很快。
虽然字典的主意是林正出的,但是主要做事的却是沈嘉文几个沈家之人。
他们多是在翰林院人脉最广的。
沈嘉文想要让这本字典能够大大的出名,所以找上了沈阁老。沈阁老见了字典的编纂方法,知道其有利于教化,对这件事情也是很支持。
不知不觉字典的的工作就进行过半,修订也许会花掉更长的时间,但是两年之内大约能完稿,赶一赶半年就能有初稿。
分隔线
京城的这个冬天很冷,然而有个地方更冷。
怒江大水,十多万难民一路逃荒,眼见就要到了京城,被拦下来了。
京城旁边有个地方叫做黄杨县,县城人口少,但是地方算是大的,被朝廷征用,作为安置难民之所。
十多万难民吃吃喝喝,一天两天尚且能支撑,但若是十天半个月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大夏朝廷虽然不是国库空虚,但是也拿不出这么一大笔来。
阁老方平郡,户部尚书,从邻近的州县调来了大部分粮食,每日黄杨县会开八十个粥棚,到点就供应稀粥。 森多稀少,八十个粥棚听上去很多,实际上分到十多万难民身上就完全不够了。
每日为了抢那一点点能够果腹的稀粥,难民之间你争我夺,完全是生死之斗。
朝廷调来了军队镇守在黄杨县,人数不多,只有七千余人,但都装备精良。他们镇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让这些难民跑到京城。
对于难民之间的争斗,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因为不准出去,黄杨县被这么一闹,街道上到处都是粪臭尸臭。每日死去的难民不少,尸体掩埋不及时。
难民们逃过了最可能引发瘟疫的时候,但是却没逃过现在。
不可避免的,疫病开始出现。
这下子更有理由圈住难民了,就算是京城的百姓知道了,也都不会说是陛下太过残忍,只会说决策英明,没让疫情扩散。
为表示重视,昭庆帝下旨,派来了御医,又送来了大量的药材食物到黄杨县。
每日死于疾病和饥饿的难民还是不知多少。
黄杨县像是被隔离了,京城过年是烟火人间,它这里没有,即使是在除夕到处也都是哭啼之声。
没有人愿意等死。
起先难民中就有几个有见识的人,知道朝廷所谓的赈灾,集中放粮,不过是缓兵之计,能拖一时算一时。
最早的时候,粥棚可是三百多个,日夜不断的熬粥发粥,后面粥棚慢慢减少,发粥的时间也是固定了。
但是只要有粥棚存在,那些难民眼睛只会盯着粥棚,他们宁愿去抢粥,也不愿去造反的,粥棚就在眼前,而造反先要通过外面的军队。
朝廷第一时间将难民中身强体壮之人给招入军队,剩下的多半是老弱病残。
过年前,科举舞弊闹事的那些学子都已经被放出。
在牢狱之中待了几个月,有不少人腿都生了毛病,寒风一起,腿就冻得直打哆嗦,根本走不了路。
袁弘义也是这样,他让家仆推着粮车,自己坐在马车里面,车厢内有暖炉,他有些女气的把暖炉放在腿上,手也是紧贴着那小暖炉。
过年的时候,京城中有些富户为了彰显自己仁德,又或者是祈福,都会进行施粥的事情。这次大水,难民都涌到了京城边上,所以有些富户就会直接把粮食托给负责赈灾的官府。
朝廷对此乐见其成。
袁弘义这次也是过来赠送粮食的,到了黄杨县,他们进不去里面,外面的巡兵脸上蒙着白布把他们拦下来。
看到袁弘义的架势,他们都知道这是送粮的,指了指旁边一个小屋子道:“送了粮先到这里面登记一番,切莫走到难民之中,不说疫病,那些难民见了粮食都是两眼放光,如同饿狼一般的。”
袁弘义下了车,对那巡兵一拱手,道:“多谢告知,家有些余粮,我娘听说这边难民食不果腹,也是慈悲心让我送些粮食过来,略尽绵力而已。”
巡兵们见他一副书生打扮,虽然看上去瘦弱苍白,但又几分气度,都不敢怠慢,立马有个人要带袁弘义过去。
袁弘义点点头,嘱咐了一下两个家丁,就进了那件屋子。
只是个登记的小屋,粮食放进来清点一下,马上就运出去。
袁弘义走进来,发现里面点着火炉,很是暖和。
他眼光一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正是如此吗?昭庆帝昏庸无能,且如此残忍,要将这些难民活生生的困死在这里。
登记的是个小吏,身材匀称,面有油光,正在小心的奉承一个前来登记的人。
袁弘义之看到那人的背后,看身材很是高大,衣着也是普通,不知道是哪里人
“大人,要送上五百石的粮食?”那小吏问道。
那人点点头:“就在外面,因为比较多就不太抬进来了。”
“大人真是有心,我替这些难民多谢大人的恩德。”
“是我母亲慈悲,她也曾做过灾民,知道灾民的苦楚,所以让我多多带粮过来。”
“那我替难民谢谢老夫人的慈悲。”
和袁弘义先前的说辞一样。
听得这言,袁弘义颇想冷笑,倒不是什么母亲仁慈的缘故。他只是见这小吏活得滋润,看样子也是油滑人物,就在心里道:这小吏恐怕是替自己感谢的吧,这送粮的人多,也不知肥了这些小吏多少肚子。
送粮的人不是个话多了,但可能有些身份,那小吏语气异常恭敬,那人也是淡淡的,只问了些灾民的情况,就转身要离开。
见了那人的面貌,袁弘义一愣。
居然是他!【 - 为您精选好看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