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东巴兵乱
笔趣阁 www.bishige.com ,最快更新智能工厂 !
但个别火炮口径上的优势,无法抵消整体上的劣势。
原本时空里,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解决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是惨痛的回忆。东巴基斯坦被分割出去,成为了印度扶植的傀儡——孟加拉国。
这就是国力上的差距所导致的,毫无疑问,巴基斯坦和印度相比,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巴基斯坦方面在克什米尔地区从来都是处于战略上的守势,而不敢主动出击,和智慧无关,是实力使然。
小国总有小国的无奈,面对一个不怀好意的邻居,巴基斯坦的日子并不好过。
就单纯从这次投入克什米尔的军事力量来看,无论从陆军的兵力对比,还是作战飞机的总体数量,巴基斯坦都处于下风。
装甲车辆的数目差距看似不大,但巴基斯坦装备的坦克还是以老旧的过时坦克为主,一大部分都是二战前期华夏联邦军淘汰下来的“土狼i”和“土狼ii”。
在先进主战坦克的数量和性能上,巴基斯坦都无法与印度的“阿琼”式和采购自美国的m60主战坦克相提并论。
巴基斯坦唯一的优势在于大口径火炮上,无论从火炮的数量还是性能,都在与印度陆军相比较时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拥有印度目前还没拥有的203毫米大口径火炮。
m60坦克是在美军第一代坦克m48a2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于1956年开始研制。研制代号为xm60。
到了1959年3月,m60坦克终于定型,并且于同年6月首批生产合同签订,由克莱斯勒公司的特拉华防务工厂制造。
从1960年开始m60坦克改在该公司的底特律坦克工厂生产。该坦克于1960年列入美军装备。与第一代的m48a2坦克相比,主要是采用了新的105mm火炮、改进型火控系统和柴油机等,火力加强,最大行程大为提高。
虽然整体实力依旧不如华夏联邦陆军的“猛虎”主战坦克,但在面对中国产的第一代“土狼”系列主战坦克时,战斗力完全凌家于其上,是压倒性的强大。
m60坦克采用新的铸造流线形炮塔,前部防弹角更好。防护能力提高,装填手位于炮塔内左侧,车长居中,炮长在右侧。装填手和炮长的单扇舱盖上均装有潜望镜。
而相比于“粗制滥造”的第一代坦克,m60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设计经验的积累,在结构和布局上也比第一代的坦克进步了许多。
以m60的指挥塔为例,其四周装有10具周视观察镜,塔上有1挺12.7mmm85式高射机枪。由于车长指挥塔能电动旋转360°。
而且**于炮塔,结构单独而稳定,因此该机枪可有效地对付飞机和直升机。
在炮塔两侧各装有4具烟幕弹榴弹发射器,每个发射器内装1发榴弹。还备有1发m34型黄磷烟幕弹和1发anm8hc型烟幕弹。
综合以上的情况来分析,就以陆军而言。巴基斯坦虽然处在的劣势,但是地面部队的整体差距并不打。外加上中国的3个配备了强袭机甲的新型机械化步兵师的支援,这一战的胜负仍未可知。
可是考虑到空军力量的差距,巴基斯坦和印度就很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了,这对于战区制空权的争夺无疑是相当不利的。
要知道,现代战争,无法夺取制空权的话,那地面战场也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处境。
就算强袭机甲的战斗力凌驾于一般的地面部队之上,可面对高高挂起的空军战斗机,也是无能为力的。
鉴于这样的特殊情况,华夏联邦国防部在得到中情局发回的印度方面的兵力分配状况之后,当即决定向巴基斯坦紧急增派1个防空师作为援军。
这个防控师装备了陈式重工最新研制的自走型防空导弹装甲车,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分别对应不同的地形和战术需要。
除了通过在地面军事单位上加强巴基斯坦方的被动防空能力,叶宜伟还亲自下令,秘密向克什米尔投入了45架改进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帮助巴基斯坦军抵御印度从美国采购来的先进战斗机。
尽管只有不到50架飞鹰战斗机投入战场,在数量上不及印度的一半。
但是印度的这些所谓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其实际作战性能比起美国的原装正品是要大打折扣的。
因为美国在出售这些战斗机的时候,只出售了战斗机的机体包括发动机,机上装载的俄罗斯原装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则没有出售给印度。
而印度方面也只能够在美式设计风格的战斗机上装载英国的电子设备和法国的武器系统,战斗机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很让人担忧。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腹黑一下印度人向来的“万国牌”兵器发展模式,什么最好的都买来,然后拼凑在一起,丝毫不考虑武器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一些看似不错的武器组件,但毕竟不是根据战斗机的性能量身打造的武器子系统,难以发挥出战斗机本身的优势性能。
以至于,印度空军的这些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同美国的原装同类战斗机相比,其作战能力相去甚远,更别说是与中国改进过的飞鹰战斗机相比了。
而且,还要考虑到印度空军去少预警机来协调战斗机各小队之间的作战指挥,美国的机载雷达性能也不比华夏联邦的同类产品。
更何况,印度并没有自己的军用卫星。这样一连窜的考虑下来,华夏联邦的军方高层也认为,派遣少量先进的战斗机足以左右战局。
要是派出太大的规模,对国际社会也不好交代。那种明显的拉偏架还是不要做的好。
反正靠着飞鹰战斗机的先进性能,以及更大的作战半径,在制空战斗机方面,足以让巴基斯坦能与印度一战了。
再算上地面的防空力量,可以预见在制空权争夺上,巴基斯坦还能占据不小的上风。
3月初,在并入巴基斯坦的战斗序列后,来自中国的三个陆军装甲师也开始筹备战术上的事项。其中有对地形和气候环境的考察。
同时,也要求士兵尽量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活,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还要当即退出战斗序列。回国修养。
就算现在是以志愿军的名义进入巴基斯坦,但华夏联邦军的高层也不希望因为水土不服而出现非战斗减员。
另一方面,在实地考察过后,鉴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大规模的装甲集群突击是无法做到的。唯有在印度河上游谷地,那里的地势平坦开阔,才有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的条件。
这一点,印度方面也很清楚。所以巴基斯坦方面也几乎把全部的装甲力量放在了这里,包括从中国来的坦克部队。打算在那里以逸待劳,等待印度装甲突击集群到来。随后就可以进行正面决战。
但是,华夏联邦的机甲部队,却正打算以克什米尔地区为主战场,也是陆地上的突破口,从那里,可以直接攻入印度的腹地,对敌人的后方实行致命一击。
除开保持神秘的强袭机甲部队,华联投入的这3个机械化步兵师,其装备主要是“全地形”战车,属于轻型装甲步兵战车的一种,还有自行火炮。
没有任何一个士兵需要步行,全都是机动性好的机械化部队,虽然仍旧受到山地地区的复杂地形影响,但依托于简易的道路系统,还是可以作为战略机动力量使用。
尤其是配备了强袭机甲这样的武器,在复杂地形的正面作战上,反而比印度方面有优势。
因为印度方面不会把太多的装甲车和坦克布置在山路崎岖的东部,而是集中在南部的印度河上游谷地。
这也意味着,强袭机甲面对的只是一群步兵单位,还有一些所谓的固定火力点。重型机枪和反坦克炮根本无法威胁到机甲的坚固防御,而大口径火炮的命中率又无法对行动灵活的机甲带来多少威胁。
可以预见,在这个方向上实行突破,将获得最大的战果。
而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则必须要加强军力的部署,尤其是那几个印度最有可能的发动突击的方向。
经过中**事顾问的的建议,巴基斯坦也在平原地带部署了大量大口径火炮和反坦克炮,甚至还有不少地对地的小型反坦克导弹,在战略配置上考虑到了纵深的需要,尽可能的通过灵活的渐退式防御作战,来杀伤印军的有生力量。
尤其是印度方面较为强大的装甲部队,世界第四大陆军的威名,还是很能吓唬人的。
总的来说,就是利用大纵深来拉长印军的补给线,同时也是诱使对方节节分兵,而己方则不断凝结军力,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
这样的防御战略,就需要在初期阶段且战且退,还要时刻注意避免与印军的主力决战,而是立足于各个战略要点进行有限度的防御,整体防线逐步收缩,以诱敌深入。
在运动中,利用地形和有准备的防御工事,来迟滞敌人的行动,并且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最后的战场则是位于印度河上游的谷地,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主力,将在那里与印军展开会战。
战线拉长之后,还可以通过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印军的后勤补给,逼迫敌人分兵驻守。一旦兵力分散到一定程度,就是巴基斯坦与印军决战的时刻。
而另一方面,强袭机甲部队则由一个团的巴军带路,穿越克什米尔地区的的山脉群,经由小路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攻击。直接断掉对方的后路。
不过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制空权的掌控上,现代战争,无论地面上的攻击还是防御计策多么高明。如果在争夺制空权上失败了,那么一切都将毫无疑义。
所以,为了有效的掌握制空权,中国方面也费了许多心思。
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中国的军事顾问也建议巴基斯坦方不要与敌人的空军进行大规模会战,而是要依托自身强大的地面防空力量来进行局部防御。
将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投放到战略要地上,而不是盲目的与印军在整个战区争夺制空权,务求在局部战场取得空中优势即可。
在战争的初期。对于几处战略要点的防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展开几次反突击战役,既可以有效的杀伤印军有生力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印军的战略部署和正面攻势,为最后的装甲集群会战创造有利条件。
克什米尔国防第五军,也就是来自中国的主力参战部队,将担负起反突击任务,利用强袭机甲的优秀机动性能和灵活的战术能力。寻找有利战机,以求歼灭印军脱离集群孤军深入的小股部队。
但一切作战行动都必须贯彻总的战略方针,而不允许为求战果而私自扩大打击规模。
印度虎视眈眈,巴基斯坦也是枕戈待旦。
而华夏联邦。也秘密插手到这次克什米尔战争中来,借助了卫星的帮助。外加无孔不入的情报渗透,中国对于印度的兵力部署可谓了如指掌。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可尚未开战,印度就已经输了一着。
三个国家在克什米尔地区,聚集了总数超过一百万的陆空部队,第三次印巴战争已经一触即发的状态。
但是直到5月,双方仍在默默等待着,为了不承担战争挑起者的罪名,不至于陷入国际政治上的被动,即使是目中无人的印度,也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
而这个借口,很快就到来了,并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打乱了华夏联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部署。
1970年5月29日,东巴基斯坦,也即是孟加拉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动乱。东巴基斯坦人民同盟的领导人在4月份的时候遭到了逮捕,而随后便发生了以“**”和“自治”为口号的大规模示威活动。
最终,引发了地区性的叛乱。
这一事件的爆发,当即改变了中印巴三方的目光,中巴是满面愁容,而印度则是欣喜若狂!
孟加拉的叛乱,将使得印度有机会介入到这个地区,瓦解巴基斯坦对印度的钳制,还可以通过在孟加拉扶植一个亲印政府,来达到威胁中国西南地区的目的。
而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孟加拉地区对于巴基斯坦政府也有着许多不满情绪。巴基斯坦**后,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军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资产阶级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
而随着整个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资产阶级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
到了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及至今年年初,在美国光照会和印度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东巴又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
到了3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
本以为,这是印度放出的烟幕弹,巴基斯坦始终将目光盯在克什米尔地区。而从华夏联邦得到的信息来分析,印度的目标也确实是克什米尔。
但谁也没想到,该地区的“孟加拉解放军”居然如此激进,悍然发动兵变。
而这,也为印度介入提供了十分好的借口。
按照“蒙巴顿方案”分治后的东、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对印度构成夹击之势,这使印度一直耿耿于怀。
但也正因为如此,巴基斯坦对孟加拉的统治十分薄弱,因为在陆地上,两者根本不相连,孟加拉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属于“外飞地”。
另一方面,在第一、第二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中,印度一直顾及东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与巴作战,以至于一直无法取得有效的战果,为此而耿耿于怀。
多少年来,“东巴之忧”一直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一块心病。
但是现在,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了,但英迪拉.甘地夫人却表现得异常的冷静,没有马上采取军事行动。
这是因为,她的父亲尼赫鲁由于1962年对华战争的惨败,而从总理宝座上掉下来的事实,犹如一面镜子,使她无法对此事掉以轻心。
她深知,这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来说具有决战性质。
胜利,印度则可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彻底肢解出去,使“叫板”多年的宿敌巴基斯坦大伤元气,从此称霸南亚不再是梦想。
失败,自己丢官事小,印度不但会丢尽大国的颜面,而且还有可能长期陷入巴基斯坦的“捣乱”之中。
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认为,不但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要一战必胜!
同时,甘地夫人还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准备,方能稳操胜券。因此,在她的领导下,印度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战争准备:(未完待续。。)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