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苦逼的骆摇
“陛下,给张良有调兵的权力真的好吗?”骆摇是一脸的纠结。
事实上是,骆摇不希望文归文和武归武的界定在自己担任太尉的时候被打破。要是他在任的时候文官开始变得可以调动军队,日后武将集团必然是会将责任推到他身上。
文官集团一直都想要插手军方,所谓的插手是得到军队的许可调动权,但是长久以来只要是稍微露出一个苗头,不是军方强力的反对或是反击,就是皇帝压了下去。
培养张良,对于这点骆摇没有什么意见,谁成为下一任执政只要不影响到军方的利益就行了。问题是,以前一直压制文官向军方伸手的皇帝现在是个怎么回事,怎么打破界限让文官可以调动军队了?
凡事都是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要是文官可以调动军队变得习以为常,以文官那种见缝插针的习性,只要是有一点点缝隙就能挖出一个大洞来,到时候就等着文官不断不断地试探,然后武将集团与文官集团的矛盾越来越大吧!
自然,骆摇没有想那么远,他就是纯粹不希望在自己任上出现什么问题。
太尉是什么?是武将第一人,既然是武将第一人就应该在对皇帝效忠和对国家尽责的同时,做到保证好军方的利益。军方的利益是建立在除开皇帝有控制权之外任何人不得染指的前提之下,最为基础的东西莫过于不是谁想伸手就能伸手。骆摇说什么也该争取一下,或者试探一下皇帝是不是要进行改制什么的。
吕哲大体清楚骆摇的意思,他看一眼不远处的萧何。
萧何是在和人聊天。但是很明显就是
作为第一任的执政,也是从建国之后一直担任执政的萧何,他不止一次想要对军方施加影响,但是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在后勤保障上能有点影响力。
文官不管军,但是执政府制约军队后勤,那是建立在执政府、太尉署、将军。三个体系中权力分配的一种平衡,掌握杠杆的人是皇帝,这样的构造既是制约也是一种稳定的架构。
吕哲有想让文官拥有调兵权吗?毫无疑问目前并没有这样的心思。
所谓术业有专攻。文武各自干好自己领域上的事情就好了,互相伸手造成文武之间的摩擦,小矛盾总是会积累成大矛盾,
武将彻底压倒文官在华夏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如李唐帝国的后期,李唐崩溃之后的五代十国各种纷乱。
五代十国就是一场没有一个天下共主的混战,比之春秋时期天下还有一个共主时更乱也更残酷,其过程就是一个武人干掉另一个武人,只懂破坏不懂建设。整个天下都被打烂了。
因为有五代十国那种军阀之间的乱战,赵匡胤是及时地终止了战乱才没有让五胡乱华的局面再现。那时候契丹在草原崛起呼啸南下被挡在了黄河边上,赵宋以澶渊之盟花钱让契丹止步。
花钱买平安软弱吗?那要看是什么历史背景,也要看赵宋与契丹的国力对比。当时契丹是从峻稷山西北部开始崛起,一路上扫平了草原上的几乎所有部族,可以说正是士气正盛的时候。要不是契丹自己玩脱了,占据了辽东以及黄河以北的时候吸收了太多的华夏的文人,搞出了胡汉共治,一直保持野蛮的契丹饮马黄河,渡河南下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契丹的胡汉共治当然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占领地的汉人,一开始也是因为草原上出现了反扑力量,在辽东以及中原以北的区域无法投入更多的力量。契丹人使用汉臣治汉,汉人文臣就避免不了给契丹人带入新的思想,这也为以后契丹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毕竟野蛮人一旦不野蛮了也就离玩完不远了。
赵宋屡次北伐不胜,当开国的第一代文臣武将相续逝去,鉴于五代十国武人的危害,国家武力也被自己设了无数的障碍给圈了起来,然后又发生了项党叛乱难以扑灭的事情。结果是什么,是像整个赵宋都自暴自弃一般,以前还只是限制武将,发展到更进一步的侮辱乃至于是任意欺凌武将,为国杀敌开疆远不如东华门的唱名来得荣耀,整个国家的尚武精神不止是废了那么简单,从某种层面来讲等于是鸡蛋的壳都不要了。
有宋一代是文臣的最顶峰,文臣统军是常态,不但文臣可以统兵,文臣也能毫无理由……似乎也不对?就是没有理由也找个理由,哪怕就是简单的“我看你不顺眼”
有果必有因的事情发生了,赵宋临灭之时,武将集团叛乱的叛乱,冷眼看着异族入侵的亦是不少,那还不是数百年文臣欺压武将太甚?
华夏先辈早就说过一句话,那是“刚柔并济”,也就是儒家初代真正的“中庸”,不管是“刚柔并济”还是“中庸”,实际上讲求的就是一种平衡,亦是一些治国策和政略中听上去有那么点奇怪的“阴阳调和”,都是在讲究不能过于侧重一方。
帝国还会在继续打十年左右的战争,此前武将集团却是被吕哲不断拔高士气之下有些“过盛”了。未来会逐渐减少战争,开始转为全力建设国内,那么适当地给武将集团降降压也就非常有必要。
吕哲认为培养张良,特别是几乎全知道在培养张良的前提下改变自己之前所做的一些规定。认为这是一个给武将集团降压的机会。他不过是开个头罢了,作为武将第一人的太尉骆摇尽管不敢直接反驳,但还是发出了声音。
“罗县聚众三十多万。先期部队调动有些不足,再调动一些十分恰当,因为那边不能乱。”吕哲说的是实情,他说话的时候会时不时地扫一眼萧何,内心里无比清楚萧何为什么会过来。
萧何将一些事情下放给张良,绝对是有一些用意。他十分清楚张良不但在民政上有特别的见解,对于军事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他能知道皇帝也肯定知道,那么一些事情也就好办了。
张良也果然如萧何意料的那般,处理罗县聚众的时候想到的就是用威慑的角度来办。不是全然使用“柔”的一面,想要使用“刚”的一面不能缺少军方的支持。
萧何在离开帝都之前也给张良打开了一个路子,那就是得到监国吕议的首肯从禁军那里得到一校人马的协助,有了这件事情作为开头。萧何又清楚会是苏烈留在帝都作为武将指挥。苏烈是一个十分单纯的武人,前面有过监国吕议允许的一次例子,张良想要第二次苏烈根本就不会多想。
说到底已经是做了将近十年执政的人了,除非是没那个心思去算计什么,真要想算计的时候,萧何了解皇帝的想法,清楚一些人的性格,有心算无心之下想要算计真的是不难。
武将集团估计还没有发现萧何的算计。不过萧何能从皇帝时不时扫过来的眼神得出判断,皇帝肯定知道了一些事情。就是不清楚到底知道了多少,然后皇帝又是个什么想法。
“司马欣之后是骆摇。若说司马欣对秦系有先天性上的影响力,后面也用自己的能力得到军方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么一直是在南方的骆摇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上的优势……”萧何还在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叔孙通闲扯,一边分心二用想着:“帝国出身南方的将领不多,哪怕是有也大部分被划拨到了水军,等于是军方碍于皇帝的任命承认了骆摇当太尉,但是要说像服从司马欣那般的服从和敬畏骆摇,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萧何扫一眼一脸纠结表情的骆摇,继续思索:“陛下任命骆摇而不是他人,除了骆摇功勋足够,想必也是出于弱化中央武将集团的想法?”
吕哲是如萧何所判断的那样,出于弱化中央武将集团才任命骆摇吗?
骆摇在帝**方的影响力确实只仅限于南方派系,而帝国的南方派系从来都是不上不下的一个群体,他们为帝国在南边开拓了大片的疆土,可是因为对手是百越和森林野人,说白了就是敌人太弱,只看南征军团摧枯拉朽地消灭多少歼灭多少,但基本上不像是北方打起来那么激烈。
一旦什么事情不激烈,得到的关注肯定就少,就造成了骆摇统兵消灭和俘虏了近百万的百越族裔,可帝国官面上竟是没砸出一朵水花,只是民间咧开了嘴在笑奴隶越来越廉价。
在南方干了那么大一件事情的骆摇,帝国功勋统计上排到第一,太尉一职也是依照军功值来轮流当,但偏偏没有造成什么轰动的影响。真不知道每每回想起来,他自己该是个什么样的表情。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就是骆摇。他其实很想站在街头狂呼,比如什么“老子夺下一个中原大小的土地”,什么“老子歼灭百万敌人”;再比如什么“那些在北方打仗的家伙合起来也就和我夺下一样的土地一样大”,什么“老子那么点资源干了那么多事,北方打仗的那些家伙耗费的资源是老子的十倍,却只干成那么点事情”,诸如此类来抒发内心的不爽。
骆摇只是不爽,倒是没有什么不甘,毕竟身为臣下做事只要得到皇帝的认可,也真心是国家和民族拼搏,干掉潜在威胁和抢下大片疆土,然后做到了武官第一人,侯爵的爵位也到手,辛勤有了回报还有什么好不甘心的?
“那个……”吕议已经坐在旁边听了有一小会了,他见自家老爹像闲聊更像是在办正事,犹豫再犹豫还是插嘴说道:“太尉,张良是因为处理的事情比较特殊,因此才需要调兵。”
骆摇闷闷地说:“可张良就是调兵了,并且是绕过了太尉署,直接找禁军府衙和将军府。”
吕议苦笑道:“禁军调动只要得到当值的中郎将许可,然后当值的中郎将又没有超过自己的权利范围,是被允许的。”
“一万五千禁军,不在国防军体系,臣不好说什么。”骆摇诉苦道:“可是屯田兵和郡县兵总该是归国防军体系吧?原先已经安排了屯田兵和郡县兵协助,后面张良竟然还请求调动三万郡县兵,并且是没有得到臣的盖印就能调动,这叫什么事?”
吕哲可是听出骆摇话中有话了,帝国的一些职位是能够不得到皇帝的允许调动军队,并且数量上说实话也比较宽松,不过那是边郡武将才有的特权,内地也就知道禁军在事先得到放权的时候进行大规模军队上的调动,国防军却是没有那样的特权。
“查一下太尉署当值官员和将军府那边的相关记录。”吕哲的脸色不说变了,但是也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妥,他补了一句:“翻一翻送来的文牍,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公函。”
埃及小妞莫琉斯雅迪软软地应了声“诺!”,脚步比较快地离去。
骆摇是看着莫琉斯雅迪背影一直到消失才看向皇帝,他要提醒的东西已经提醒了,接下来就该看皇帝是个什么态度。
帝国有一些方面限制得比较严格,可是不少地方也真的是有点放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边疆武将能够视自己的判断对某个谁发动作战。启用的兵力自然是边疆武将的直属部队,但是光能自主发动战争这一条,就该知道是何等的操蛋。
会出现边疆武将可以调动直属兵力发动战争,那是因为帝国周边实在是没什么强国,甚至可以说连国家都不多,边军面对的是什么?就是一些还在文明初段的族裔嘛。吕哲允许边军向外发起军事行动,纯粹就是没有将帝国周边的那些异族看在眼里,也是出于国家建设需要更多劳力的原因。只能说是环境不同,原因也不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