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太后守社稷
“美利坚地底下……有一块大磁石?”
这次开口的是母后皇太后,但两位女神的脸上,都露出了明显的怀疑的神色。
杜立德不气馁,说道:“陛下,怎么说呢?您看,我们跳起来,不论跳得多高,必定会落回地面,这就是地球的引力的作用了。”
这话是没法子再问下去了,慈安张了张小嘴,但不知道说什么;慈禧微微一笑,也不说话了,只是目视关卓凡,轻轻点了点头。
因为接见的是洋人,不好说“跪安”,这个点头的动作,就是表示觐见可以结束了。
关卓凡轻轻咳了一声,说道:“杜男爵,觐见已经结束,请向两位皇太后行礼告辞吧。”
杜立德犹恋恋不舍,可是没有法子,只好撩起袍角,跪了下去还是双膝下跪!
没完,还有一个屈躬身致意的动作只是,动作的幅度会不会太大了一点?额头一直碰到了地面!
这就是一个叩的动作啊!而且,行云流水,没有任何滞碍!
靠,杜立德,你是专门负责送惊喜的吗?
退出东暖阁时候,杜立德看到了自己落在地上的帽子,赶忙捡了起来戴上这就比左宗棠强了。不然,李莲英还得再派人跑一+长+风+文学趟,杜立德还得小小破费几两银子,打赏来送帽子的太监。
这场“历史性的会见”,两宫皇太后“慈颜大悦”,这个洋鬼子实在是晓事!虽然关于那个“地球仪”。他很说了些奇奇怪怪的话。但“举其大而遗其细”。些些小事,没什么好计较的!
杜立德两个膝盖、一个脑门,实在没有白往地上碰。他前脚回到贤良寺,后脚两宫皇太后的赏赐就跟过来了:“加赐”一等男爵杜立德金、玉如意各一把,沉香木朝珠一串,奇秀琥珀六块,碧玉扳指一个,白玉小金刀一柄。金、银锞子各二十枚。
嗯,真值了。
杜立德正对着自己的“奖品”兴高采烈,现来送东西的称做“太监”的皇宫仆役,满面堆笑地站在一边,却不肯离开。杜立德有点奇怪,但他的脑子灵光,很快反应过来:啊,他是要小费!
于是掏出几枚“鹰洋”,递给了那个“太监”。那人一愣,犹豫着接过钱。翻来覆去看了又看,突然想到了什么。立即眉花眼笑,弯腰垂手,给杜立德行了一个中国的“打千儿”礼,兴冲冲地去了。
两宫皇太后接见杜立德的具体形,泄之于外,朝野上下,再次轰动起来。
新派、旧派,一般地眉飞色舞,同样地得意洋洋;最保守、最挑剔的人,也不能不表示满意。
而且,两宫皇太后以降,都以为是关卓凡“调教有方”,杜立德才如此“倾心向化”。可是这个,关卓凡是绝不能承认的。他反复强调,“此等仪节,不符万国公法,未足为训”。不过,人们都说,关贝勒太谦啦。
关卓凡冷眼旁观,觐见之始,杜立德双膝下跪,应该是初入皇宫,“敬慎恐惧”的氛围太重,压得双腿软,不由自主,两个膝盖一块儿跪了下去。可觐见结束的时候,不但没有改回单膝跪礼,反足尺加二,磕多了一个头,就不是“不由自主”的问题了。
大约是这个洋鬼子,觐见之前,全然没有想到,中国的皇太后,竟是两位绝色佳人!东方古老文明大国,身份至高无上的两个女人,居然绮年玉貌,风姿绰约,伦敦工人家庭出身、王室贵族结浓重的杜立德,立时五迷三道。下跪也好,磕头也罢,拜的都是女神,那还不是心甘愿?
杜立德“临场挥”,“两跪一叩”,对“太后阅兵”和关卓凡本人的“加持”固然增强,但同时,生关卓凡本欲极力避免的副作用的风险,也增大了。这得失之间,就实在难说得很了。
不过,无论如何,本来只为庸酬杜立德一人之功的“进京受爵”,经过关卓凡一系列操作,最终演变成一件重大的有指标意义的政治事件。而中国,借此迈出了正常对外交往的最重要的一步。
两宫皇太后对个亲身接触到的洋人留下了上佳印象,这对关卓凡今后推行以“洋务”为名而行的改革,大有好处。
经此一役,还有人想把中国拉回套子里,就难上加难了。
*
*
“太后阅兵”,终于要成行了。
之前,通过军机处,宫里边已经放出消息来,两宫皇太后决定“分工”:圣母皇太后东巡狩,适津门,“阅兵劳军”;母后皇太后留在北京,“守社稷”。
大伙儿现一个规律:皇太后的銮驾,只要和关贝勒相关的,必定不会两宫同行;以前是拿“凤体微恙”来做幌子,这一次,玩出新花样来了“守社稷”。
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底是两宫之间,有什么心结呢?还是母后皇太后,对关贝勒有什么不释呢?
略一深想,都无是理。
都是女人,彼此有点心思并不稀奇。但两宫并尊,垂帘当国,就算真有什么芥蒂,也绝不会摆在这种军国大事上;而关贝勒在母后皇太后那儿的帘眷,也不会比在圣母皇太后那儿的差到哪里去。宫里面已隐约有消息:母后皇太后挖空心思,要把丽太妃所出的荣安公主,指给关贝勒呢!若有不释,岂有此举?
真是奇哉怪也的一件事。
私底下,有人脑洞大开:“我说他们三个有古怪,你还别不信!这一路上,两女一男,怎么处?有道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还坐地吸土’两个小寡妇,西边的那位,就三十了吧?东边的那位,也快喽!你想想,两个如狼似虎,关三那杆枪再硬,以一对二,也得软啊!只好分开来,一个一个上喽!哈哈哈哈……”
唯有倭仁老先生,在内阁大堂上,一本正经地说道:“有云:‘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圄?’为臣者如此,为君者又何尝不是这样?两宫皇太后此举,深合春秋之义。”
牧圄,牧为牛,囹为马,借指君主的车驾。
上谕下来,大伙儿一看,里边还真有“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圄”这句话哎!
上谕是军机处拟的,内阁只是承旨明,倭仁事先是不可能知道旨意的内容的。于是大伙儿纷纷赞叹:艮老不愧儒门领袖,士林宗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