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乱清 > 第六十四章 烈火烹油

第六十四章 烈火烹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关卓凡心情很好。【

“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乾清宫觐见次日,代表团便出一份“照会”,感谢中国政府的盛情款待;同时,约翰逊副总统以个人名义,给关卓凡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主题思想和“照会”是一样的。

这两份文字随即被公之于众。

同时“曝光”的,还有“访华代表团”随团记者给美国国内报纸写的一份“通稿”。

这三份文字,虽然长短、语气、详略不一,但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除了努力渲染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友好”之外,还极力揄扬中国的宫殿苑囿之美,通篇充满了“极其壮观”、“前所未见”、“真正的奇迹”一类字眼,反复赞叹“帝国文明”之“伟大”,一再声称,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印象”。

这固然是关卓凡和美国人勾连好的“舆论宣传”,但美国人的嘉言懿语,也并非违心的谀辞。美利坚的土包子们,确实也没见过多少世面,和杜立德入觐的情形仿佛,紫禁城宫殿群的恢弘壮丽,令“访华代表团”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这几分“软文”,确实起到了烈火烹油的效果。

上至两宫皇太后,下至市井小民,都难免得意:多久没听到洋人这么捧咱们了?

支持放美国人进紫禁城、在“天子正衙”的乾清宫觐见的人,面对不以为然者,也更加理直气壮:客人来了。自然要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摆出来。穷家小户尚且如此。况乎天朝?不如此,何以“盛陈威仪”?随便找个偏僻地方见客,没的叫洋人看轻了咱们!

北京城内,“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引起的热烈气氛,较之周馥在京之时,犹有过之,已接近“狂热”的程度。

代表团的成员,现自己几乎没有法子在北京城内自由活动。不是中国政府不许可,而是只要被认出是“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人,北京市民便会大量聚集,嬉笑围观,以致前后道路都水泄不通。

美国代表团的人,若要出门,必得中国政府事先做好安排,派出足够人手,关防开道,方能成行。

宣武门瞻云坊“外事宾馆”的关防。也不得不加强了。因为,胡同口外。从早到晚,一直聚集着一大群抻脖子看热闹的闲汉,入夜才会慢慢散去。

茶馆、酒楼、戏园、赌场、妓窦、浴室,市井阛阓之间,第一个话头,一定是这个“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内务府堂郎中贵宝说过的“那个口沫横飞的劲儿”,“大婚”都已经比不了了。

话说北京天子脚下,人们是见过大世面的,也并非没有见过洋人,但这支“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对北京人来说,却似乎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这是怎么回事呢?

和别的洋人不一样,美利坚人是“盟友”,还是“血盟”——和红头、绿眼睛的洋鬼子,第一次把关系拉得这么近,这个感觉,颇为奇妙。

还有,这批美国人,是进过紫禁城的,和咱们的皇上和皇太后,可都是见过面儿了的。

紫禁城、皇上、皇太后……从宫里出来后,再看这帮子美国人,不但愈加亲切,简直还有点儿晃眼——怎么金光闪闪的?

除此之外呢?

关卓凡现,这个时代的中国,真的是一个“群氓”的社会,对于文化水平低下、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通民众,影响和控制他们的思想,把某件事情吹得天花乱坠,叫民众为之欢欣雀跃,不算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前提是“上头”坚定如一,真正压制住朝臣中的异见,尤其是言路上的异见。

不能以“虚己以听”的名义,左摇右摆。

特别是某些事情,其实只是观念问题,并不直接伤害反对者的切身利益——这种时候,只要“上头”足够强硬,反对者迟早会偃旗息鼓。

洋人进京、进宫,以万国公议的礼仪,觐见皇上和太后——就属于这种性质。

对外来事物,由“脱敏”而“接受”,由“接受”而“欢迎”,在这种心态下,技术、制度、文明的引进、更替,才成为可能,才会事半功倍。

嗯,势头很好啊。

关卓凡还有一个收获,看似并不起眼,但其实意义重大:

“访华代表团”给中国政府的文书,汉译的名字,正式采用了“照会”二字。

“照会”在中文中,有以上凌下之意,朝廷对藩属行文,就多用“照会”一词。因此,道光二十年之前,朝廷行文洋夷,有时会用“照会”的字眼,但倒过来,却是“违制”,是绝对不予接受的,一定要洋人用“申呈”、“禀贴”等说头。

道光二十年之后,洋人不肯再低声下气了,要求行文用词,“彼此平行”。这个皮,一扯就扯了二十多年。对此,朝廷一直含混推诿,中国和西洋诸国文书往来,其实弄成了各说各话的局面。

美国请轩军“助剿”,驻华公使蒲安臣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的那份《请准华尔等募义勇赴美平乱贴》,就是一份“禀帖”。那一次,是美国有求于中国,在文书的格式、词句上,不能不屈己从人。

这种字眼上的较劲,源于陈旧的“天朝”体制和观念,对正常的外事往来,造成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如果不改,中国就无法和“文明国家”展开真正的正常交往,近现代化神马的,也就不必提了。

借“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东风,朝廷终于以明上谕的形式,正式宣告:从今以后,对泰西各国行文,“彼此平行”,一律都用“照会”。

外交文书,“彼此平行”,各用“照会”之说,其实在辛酉之后,便已既成事实——不然你的文书,人家根本不接。这道上谕,只是对于这个事实予以了官式的承认。不过,各国驻华公使馆,依然对此一致表示欢迎。

“照会”分“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出的“照会”,是这道上谕布后,中国政府收到的第一份“正式照会”。

门房来报:“英吉利国公使阿礼国爵士求见。”

关卓凡接过帖子,见上面端端正正写着具名“教愚弟阿礼国顿”——是汉字,还是毛笔写的。

不由一笑:“他也学会这一套了。不晓得若讲起‘礼仪’,合不合他驻华公使的身份?”

掏出怀表来看了看,刚交申初,点了点头,说道:“他倒是准时——请阿礼国爵士书房见面。”

外国公使和中国官员谈公事,正常情况下,地点不是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是在顾问委员会,拜访私宅,是很少见的情形。

这意味着,这一回,阿礼国要和关卓凡谈的事情,第一,十分紧要;第二,不宜入第三者之耳。

*(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