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中华苍穹 > 第三百八十九章 礼仪之辩

第三百八十九章 礼仪之辩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第三百八十八章 满清落幕

李明在台上痛苦的泪如雨下,哀求的声音一阵高于一阵,甚至到了咆哮的地步也毫无作用。 [hua.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作为一位帝王,在朝会这么正式的场合向大臣们求请,已经是惊世骇俗了。然而台下的大臣们依然不给面子,不仅坚决于以驳斥,还敢怒目相对。这让身为帝王的李明,气的企图以自爆的方式与众大臣同归于尽。可惭愧的是,自己实在不会自爆这个技能,所以让这些王八蛋们都给活了下来。

这是很多年后,李明在向外界讲述本朝成立前第一次正式朝会时,形容的场景无上仙运最新章节。当然,这段话里会有运用到诸如夸张、比拟等文学修饰手法。而对于李明这种说法,身为新朝第二任宰相的严复对此番论进行了激烈的反驳。

他是一位对外开疆扩土的、对内养民生息的、赫赫功绩的帝王,能这样的帝王带领下重现汉唐盛世,正是我等身为臣子的荣耀,对这样帝王我等臣下尽是恭谨之心,何来怒目相对之说。事实上,只是我等臣下抱着勿板匍匐在地,请求皇上收回成命而已。再说,请皇上收回成命的只是文臣而已,至少武将都是赞同的。别听皇上造谣,帝王龙威之下谁敢与皇上怒目而视,这君臣纲常还要不要了?至少我是不敢的。

哦――原来如此!一大堆记者们高高兴兴的回去写稿件去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在日常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等等。

“既然我朝之要继明而起。传汉于世,这礼仪上自然要恢复我大汉传统礼制。但我大汉沿用至今的周礼必竟成礼于三千年前,时间已经过了三千年之久,尤其近几十年整个中国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朕以为周礼中很多地方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中国,需要进行修改调整。”李明说话时,脸上平静如水,就如同背书一样毫无感。这是训练的结果,因为这是天子礼仪的一部分:君王喜怒不露于色。

在中国,尤其是传统的汉人王朝。自从周公定制周礼以来,礼就是最大的。几千年来的礼仪传承告诉中国人,礼不可废。礼是一种美德,少了礼节,便是道德败坏。既然礼这么重要,重要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的地步,那自认为作为传承者的新朝勋贵们自然第一个要讨论就是礼法制度。

“臣以为不然。”严复跪坐在前排第二的位置上,他手抱白玉勿板直身而起:“先贤有,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可当臣读世界史书时现,地中海周边的欧非等地上古前也有很高的文明。臣以为个别文明甚至比当时的中华文明还要先进,可现在已经无踪。上古四大文明中只有我中华文明可以传承之今。何故?周汉之后很多王朝君主并非我汉人,如李唐为鲜卑人。蒙元为蒙古人,满清为满族人。这些外族统一我中原短则百年,长则达到三百余年,可为何说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外族统一我中原的土地和臣民,可我中华礼仪却统一着人心,正因为自周公始创之礼的传承从未中断过,所以才有五千年中华史延绵不绝。可传至前清,大量传统礼仪因为满清的扼杀而消失,如今我朝承前明而起,以汉人正统自居,自当以恢复我汉人传统礼仪为重任。请吾皇明鉴。”说完,严复长拜于地。有这一拜在前,很多大臣在“臣附议”的声音下纷纷长拜于地。

“诸位臣工可能误会朕的意思了。朕以为,自周公定礼至前明结束,虽历经近三千余年,但国势变化不大。三千年里都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国朝的基础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礼制上也基本保持不变。但这十数年里,工业的快速展已经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逐渐被日渐扩张的工业经济所取代,国朝岁入也逐渐从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工业商贸收入为主。[hua.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那作为国民行为基准的礼仪,不能还停留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时代。当然,朕不是要废除周礼,只是希望对周礼进行一些调整和改进,将古周礼中一些已经明显不适应现在社会快速展的礼制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让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社会嘛。社会在进步,思想在前进,礼制也因当与时俱进嘛。众卿家以为如何呀?”

“老臣以为严相所极是。”最上的李鸿章奏道:“我中国自称礼仪之邦,虽说因为前清的关系在朝堂上很多古礼已经尽失,但在民间却依然有大量遗存。老臣知道皇上对繁琐的礼节有些抵触,但如今正当是我朝重兴礼制之时,庙堂之上更当应当正本清源,故礼制上万万不有可缺。还请皇上三思。”

“不是……嗨,朕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举个例子吧,周礼之中的车都是指马车,可马一天才能走几里好莱坞制作。现在我们已经有汽车了,日行千里不过是平常事。那我们还需要养马做什么,完全可以用汽车来代替马匹嘛。而且汽车不仅可以用于仪制,平时也可作为公务车辆使用,必要时拉上战场可是好的。朕看过那些仪仗马,除了当仪仗队之外再无用处。这不是浪费吗?当然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样的可以做改变的事有很多。用不着一模一样的完全照搬古礼,一点都不改吧。”

“当然不能改。”孙家鼐愤而起身奏道:“宽袖系带、云鬓华裳,这是我汉邦区别于蛮夷的标志。是,老臣承认洋人的服饰在穿着上是比我汉服更方便。可就因为皇上嫌穿着麻烦。就要将仪制改成洋人的服饰。如此一来我朝还算什么承明而起,还有什么脸面说是大汉正统。皇上要改仪制,老臣断然不同意。”孙家鼐说的是义愤填膺。就差吹胡子瞪眼了。

“朕……朕什么时候说了改服饰了?孙师傅不要激动嘛,朕说的是小小的改变一点礼制的表现方式。比如说这种以车代马这样的改变。这对仪制没什么影响吧。”

“皇上此大谬。”翁同龢不乐意了,为了定制新朝礼仪,他查阅过多少资料,他征询过多少意见,又修改过多少次。无数个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制定了成套的礼仪说改就改,这让他何以堪呀:“礼制乃是国家之基础,是约束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行为的基准。改变礼制如同改变宗法律例,国无律则人无法。如此必将天下大乱。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李明坐在台上想火又不能,只能喘着粗气说:“众卿家请注意。”李明伸出手来指着宽大的袖子说道:“宽袖是我汉服的基本要素之一,这样的服饰务农是可以,但要上工厂操作机床就不行了。一个不小意将袖子卷到机器里,那整个胳膊就废了。我们讨论仪制也不能不顾及现实需要吧。”

“那是民间小礼,各行各业自会调整。但皇上要改的可以朝堂大礼,则是万万不可。”

“传承汉文化,扬中华文明是没错,但用的着照搬周礼一点都不改吗?时代在展,社会在进步。思想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个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对,我们要重视礼仪。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经典中也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文字,但经典中也说了礼节还要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形式有差异。可你们草拟的仪制却要生搬硬套,以至于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为什么?”

李明伸着手问大臣,可所有大臣全部坐的笔直,双眼平视,勿板也拿的稳稳当当,就是没有一个出来答话。

李明长叹一口气:“近的且不说,咱们就说说这远的。日本远也不远。隔海而望。他们从文字到服饰到礼仪全部都承学至唐朝,以至于现在有的学者说研究日本就是研究唐朝。这点大家都没意见吧。可他们学到的是什么?他们学到的只是服饰的式样,礼节的做法。现在的日本是什么样?众卿不少人都在日本有产业吧。日本现状不用朕再细说了。为什么?就因为他们学到的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真正的中华文明的内涵他们没有学去。内涵、精神才是关键――”

说到这李明停了下来,他环顾一周,那些大臣还是正襟危坐,做目不斜视之状。

李明又叹了一气继续说道:“朕以为呀,这里的‘礼’是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但不是必然的。我们需要继承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我们需要传承的是‘温,良,恭,俭,让’之五德,我们需要扬光大的是‘忠、孝、勇、恭、廉’这五种高尚的行为准则。而无论服饰还是礼仪行为只是这十五种高贵的品质的外在体现,而不是必然的体现。难道说不穿汉服就不需要守五常之礼?难道说不行周礼就可以不顾五德?难道说只要自己不承认自己是汉人可以不尊五尚了?中华五千文明传下来不是服饰,不是礼节,而是这十五种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伦常。只要道德伦常还在,那中华文明就在,不管穿什么衣服行哪家的礼仪,他还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一但传承了五千年的道沦丧,就算穿着汉服行着汉礼,那也只是披着汉人皮的禽兽。”

这里没有能比李明更明白道德沦丧的后果。当老人摔倒去扶反补讹诈、当好心抓抢匪却被投狱、当你救起落水儿童不幸身亡后,自己的尸体反而还被别人拿来卖钱,这让人何以堪呀神树宝典。李明知道,以谦让为典型表现的传统中国文化必然会遭到西方戴着民主面具的利益文明的冲击。黄金是闪耀的,没人能拒绝他的诱惑。想要在触手可得的既得利益面前收回贪婪的手,李明自己都没把握百分百做到。更何况那些平民百姓。教育是方法之一,但李明更想让传统的礼仪道德作为人心的一道束缚。服饰只是代表,礼仪只是表象。内在的精神才是关键呀。

“皇上――”群臣高呼一句后全部匍匐在地。

“随着技术的展,未来社会是将是一个讲究快节奏、高效的社会。随着这样一个社会的继续展。会有着速度更快的汽车,将来不远的未来还会有日行万里飞行器出现,这时候还会有谁去骑着慢腾腾的马?就是现在军中,随着汽车的使用,已经出现了取消骑兵改建汽车战队的论,这就是时代的进步。而作为天下行表率的朝堂,却还在使用代表旧时代的马匹,你们让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在这样一个还是守旧思想的朝廷里办公。你能指着他们能带领中国走的更快更稳吗?洋人的衣服随手一套就可以出门,可你们却要让那些赶时间上班上工的工人们去花小半个时辰去穿一件衣服,这不现实。方便快捷的方式,必然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作为天下表率的朝廷当然先要行的稳站的正,但不要流于形式主义,与时俱进才是这个时代最潮流的话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领路人的朝廷不能满足于现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燃,着眼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朝廷应当去考虑的。”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即使经历了上百年的屈辱史又能如何。只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帝王能将国民团结一心。新中国不就经历短短半个世纪后,洋人不也刮目相看了吗。直到这一刻李明才深深的体会到,让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目的不是振兴中华。不是让中华民族摆脱一个屈辱史,更不是为中华民族打下一片广阔的生存空间。他来到这个世界真正的目的是:继承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的精髓并把他扬光大。

台下众臣依然匍匐在地,没有人起来更没有人说话。气的李明叫道:“都滚起来,谁来给朕个声音呀――”

没人声,没人说话,全都坐的笔直连个放屁的声音都没有。李明暴跳如雷拍案而起。

“啪”、“叭叽”、“哎哟――”

跪坐了太久的李明两条腿已不是麻了而是完全没知觉了,双手不过在案上一撑,双腿却使不上力,结果重重的摔了一下。屁股都摔疼了。

“皇上小心!”“皇上没事吧?”“快传太医”“……”

“朕还摔不死,但会被你们气死。”李明还没爬起来。一旁的侍卫赶忙上前来扶,却被光绪一句滚开给骂了回去。实在是受不了跪坐了。再跪坐下去两条腿非得缺血坏死不可。爬起来的李明把腿伸直,两条腿就从案几下伸了出去。

“皇上,你身为天子为天下表率……”

“闭嘴,老子就喜欢这样,你来咬我呀――”李明把眼睛瞪的老大,指着刚刚说话的唐绍仪就骂:“姓唐的,你少说朕。有本事自己站来,就现在站起来要不人扶。你站起来试试――”

唐绍仪面露尴尬之色,挪动了一下后却正色道:“此间乃朝堂奏对之所,一切皆需依礼而行。臣不敢违礼而行,还请吾皇见谅。”一时间,满朝堂都是低笑。

“你――”指着唐绍仪的李明气极败坏的收回手,大气粗喘几下觉得实在跟这些人没法说放在。于是李明重重的哼了一声:“退朝。”再不退朝,年青人的腿可以撑的住,老臣们还不得全锯了腿呀。

“恭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般况下,这时皇上都是转身而去,大臣们也接连爬起来然后退出大殿。这次出了点意外,皇上还没动呢。刚刚爬起来的大臣又纷纷爬下去。

“没事,走吧,都走吧。朕看看哪个人能自己走出,来来,出来个人让朕稀罕一下星期五有鬼。”

“启禀皇上。”严复终于说话了:“退朝之时皇上先行,乃礼制所定。臣等不敢违礼。”

“你……你们……”李明回头对侍卫骂道:“都是死人呀。没看朕腿麻了站不起来。还不来个人拉朕一把。”

李明瘸着腿一步一挨的总算走回瀛台,推开房门只见杨枣儿正在看教育部的奏折。见李明进门连忙站了起来:“您回来怎么没听见外面的侍卫招呼一声呀。腿怎么了?快坐下。妾身给您按按。”

“还能怎么了,跪坐着一早上。腿早就麻了。你忙你的,我站会缓缓就成。”

“您这语气不善的是怎么了?大臣们又给你气受了?大臣们也都是为这天下着想总是好意。你不着这么生气。”

“大臣们都是忠心有为的大臣,我哪里会不知道。可有时也太气人了,他们说要恢复汉礼是对的,可也不能什么都一尘不变吧。至少可以把这跪坐之礼给废除吧,好家伙你是不知道,说了一早上任是被顶了回来。嗨,不说了,越说越生气。”

“您也是。堂堂一国皇帝天下之尊,有问题好好说话,犯不着总是生气,气坏了身子可不好。”杨枣儿倒了杯水递给李明,接着又去翻折子了。如今身怀有孕,且不说太后不让杨枣儿上朝,就在大臣们也不愿意,所以只能待在家里批阅奏折。其实按大臣们的意见,皇后就不应该为官上朝。以前那是要用到杨枣儿的汉女身份,好通过这样的办法让有汉家血统的李纯继位。但现在皇上就是正宗的汉人,所以就没这个必要了。在按太后意思,皇后该做是想办法让皇家子嗣越多越好。教育部这样的工作纯粹是不务正业。李明不管,皇后为正式官员最大的好处就是告诉天下臣民,女子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这对未来让女子进入工作岗位是有好处的。

“爹――”一声稚嫩的叫声之后,两个小屁孩推开门冲了进来。

李明蹲下看着脏淅淅的两个小人儿说道:“这是去哪玩了,搞的一身泥回来。”

“老了,实在管不了喽。”慈惠跟着两个屁孩后进来关上了门:“地上的雪还没化干净,这两个非要去玩雪。这不摔了一身泥回来。”

“赶紧去洗澡换衣服去。”李明拍拍小屁孩的屁股站了起来,看着慈惠穿着汉装突然火冒三丈:“你不是有太后的衣饰吗?怎么又换了这身了?”

说到这慈惠又默了把泪:“承蒙皇上不弃。还愿认哀家这个太后。只是哀家是新朝的太后了,哪能还能穿着前朝太后的衣饰。”

“没事您放心穿。满族也是我中华一员。民族特有的服饰为何不能穿。世界本就是五光十色,多资多彩才是这个世界的形象。要是整个国家只有一种服饰一种色彩。那是这个国家不幸,是恐怖的。不行,我得这就去跟大臣们说说。”

李明抬腿就走,急的杨枣儿在身后大叫:你还没用午膳呢。李明哈哈一笑:“已经气饱了。”

大臣们是认可皇帝在远见上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加上武将们也繁文缛节也有抵触绪,李明也认为当前这种社会格局下无法跳过展这个过程。于是在经过连续多日君臣间激烈的争论后,君臣们在相互妥协之后达成了一致。

本朝所有官员及礼节以汉服、汉礼、汉话为朝廷正式礼仪,在所有祭祀、庆典、外交等一切代表国家和官府行为的一切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所有人必需着汉服行汉礼。军队中依然留平头短,其表示削明其守土之志。民间自的行为不受朝廷仪制约束,其国内各民族及洋人均可正常穿着各民族自己的特有民族服饰,日常生活中民众不受约束,可自由选择喜欢的服饰。当然,这跪坐之礼在君臣的共同鄙视下被抛弃了。

至此,解决了新朝成立前最后一个难道。所有人都开始为二月四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一的开国大典做最后的冲刺。(未完待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