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帝国海权 > 第69章 国家社会主义

第69章 国家社会主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约亨并非反对马列主义,也并非反对**国家。前世作为一个长在红旗下的好青年,对于共和国也充满的热爱,而且对20世纪70-80年代极盛时期的苏联也心生向往,欧洲最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高的社会生活水平,都可以看做是**最光辉的例证。啊,当然,进入80年代以后的苏联大家呵呵就好。

不过很可惜,约亨现在的身份可不是“进步的”无产阶级,而是“堕落的”资产阶级和“腐朽的”封建贵族。俗话说得好,“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思想”。作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储,约亨自然不希望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历史在德国重演。而且德国的况不同于沙俄,沙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大战之后精疲力尽的各国无法真的扑灭无产阶级革命的燎原之火。而作为战败国而且位置处在中欧的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注定没有成功的可能。

而历史上的德国十一月革命不仅没有拯救德国,反而彻底毁了德国。沙俄于1917年退出战争,列宁为了专心打内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割让了大片领土,德国人终于可以专心于西线了。1918年3月德国人在西线拥有了超过英法联军大约30个师,在宛若最后的豪赌般的192个师起了排山倒海的攻势,在粉碎了人数占优的英国第5集团军后,一度推进到离巴黎60公里的地区,整个法国在风雨中飘摇。这场进攻让整个协约国都在哀叹德国人就要获得胜利了,英国人开始正式考虑是否应该停战和谈了。可以说此时是德国最后可以拥有一个还算体面的和平的机会。

但是,德国国内的动荡让这一切彻底成为泡影。这场赌上了德国最后的全部储备的攻势最终成了强弩之末,此时德国的工业产能已经下降到了1913年的57%,而且战争中过分注重军工而忽视农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使德国国内开始充斥不满、投降、混乱和政治动荡。

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是由于容克贵族军官团的短视和压榨促使德国国内的民众开始起来反抗,正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手打造的总体战开始疯狂的压榨德国国民。但是社会民主党的革命以及卖国求和彻底断送的德国的一切。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彻底葬送了德国国内表面上还算稳定政局,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其率领社会民主党逼迫威廉二世退位,而以兴登堡为的容克军事势力则又要牵扯进国内的政治斗争,此时国家机器的力量再也无法全力支撑对外的战争。而紧接着社会民主党又天真的认为只要德国放下武器,英法就会给德国人一个体面的和平,甚至作为交换,将几乎完好无损的公海舰队交给了英国人。而根本没有认识到,公海舰队此时才是遏制英国人磨刀霍霍的最后底牌。不论他们是出于怎么样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身陷苦难的德意志民族?终结罪恶的战争?还是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光辉?但是无论目的如何崇高,《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都将这些人狠狠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军队还在敌人的国土上奋战就投降的国家。也标志着德国20年的沉重苦难,为了摆脱这苦难而将信仰交给魔鬼的德国人接着迎来的是血雨腥风的末日浩劫。

约亨不能允许这样的历史重演,容克贵族、军官团、社会民主党都是约亨想要在一战中让德国能够存活下来必须打压的对象。而这次大罢工,约亨认为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实施自己的一些计划。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商品流通,增加市场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拉拢和分化社会民主党的力量,毕竟对底层劳动人民来说,谁能带给他们利益,他们就相信谁,当年小胡子也正是因为承诺让德国没有失业,能给德国带来面包和黄油才让如此多的人支持他的。大罢工是一次危机,但是危机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如何去利用就是约亨要做的了。

为此,约亨以纪念这次罢工,提醒德国各界重视工人阶级的诉求为理由,通过了五月一日为劳动者的节日。而在国有企业率先开始的8小时工作制,弹性工资,绩效工资,最低工资等等一系列举措开始试运行。最终演化成国家法规《劳动保护法案》和《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的小时工资标准;私人企业雇主和工会经过谈判签订集体合同来确定本企业的工资;帝国政府及其所属单位参照私人企业的标准由政府制定统一的工资等级表,等等一系列保障性举措。

不过这还不够,单纯的物质保障并不足以将工人们全部团结起来。抢占舆论制高点和提出全新的政治主张去分化社会民主党势在必行。在约亨的授意下,帝国宣传机构开始详细分析和报道此次大罢工的过程以及政府的应对,一方面肯定工人们的诉求,另一方面反对罢工行为对国家的破坏。并且详细分析帝国政府所做的每一项决策对工人阶层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约亨通过自己渠道让一些帝国报纸将过分压榨工人的的资本家划分为“腐朽堕落的封建残余”,而支持提高工人待遇的资本家们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和工人休戚相关的阶级朋友”。

这样的宣传效果相当不错,毕竟工人们的想法很简单:给我们涨工资,提高生活水平的资本家是好人,为他们工作我们可以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好地生活。而过分压榨我们的血汗的资本家自然是阶级敌人。而在这种思潮下,约亨的劳动保障体系改革也变得顺利了起来。

而约亨结合了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拉萨尔主义,马克思修正主义(也叫做伯恩施坦主义)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捣鼓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思路,约亨将其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其实这种政治思路在俾斯麦的施政方针中已经初步显现,一方面打压社会民主党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提供优良的社会保障体制,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已经开始体现出国家社会主义的端倪。只不过俾斯麦的高压政策以及并未形成一个真正完善的政治思路,从而这种施政方针并不被人所接受。而约亨此时拿出来的则是一种有着充分煽动性质的政治思想。当然和历史上的小胡子的国家社会工人党不同,约亨的国家社会主义并不鼓吹战争,也不宣扬民族主义,而是强调国家主义。

通过国家主义宣扬国家意识,树立一切为国家服务的思想指导,增加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和制导,避免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可能造成的危害;通过集体主义宣扬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通过拉萨尔主义宣扬无产阶级通过和平合法的政治手段获取权力,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暴力斗争;通过马克思修正主义宣扬**不可能实现,因为社会的展,“**”的大目标在各个历史时代是不同的,人们所拥有享受的物质文明是不断进步的,这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展所产生的结果。并且在其中加入中央集权思想。从而打造出的最适合德国也最适合非常时期的政治理论。

而这一看上去相当公正,既不偏袒资本主义,也不纵容无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在德国拥有相当高的受众群体。约亨并不担心它会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力反弹。因为德国的资本主义本身就与英美的自由资本主义有巨大差别,德国资本主义用最短的时间就进化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资本主义。

因为在约亨的前世,德国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的经济历史学派看来,一个社会的经济进步与其政治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而德意志帝国政府中的经济管理人员与工业家门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矛盾,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舆论也不反对国家进行干预和经济垄断。德国的工业家们相信,对于德国这样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而,决不能任凭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糟蹋资源。而大工业集团与银行业以“集体自助”的原则结合起来,新成立德国特有的垄断经济形势——卡特尔和康采恩。

在帝国建立后的10年内,各种卡特尔成为了掌控整个帝国经济命脉的核心组织。1896年,德国在各行各业拥有260个卡特尔,1911年超过了550个。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炭席卷了了一百余家企业,控制了鲁尔95%的煤炭产量和全德一半的产量。克虏伯垄断了军火,法本控制了化工,西门子和电气公司掌握了电气工业,北德意志轮船和汉堡-美洲轮船则瓜分了航运。到了20世纪初,586架巨型企业使用了整个德国三分之一的电力和蒸汽动力;而仅占德国企业数量0.9%的3玩家大企业使用的动力高达全德总量的75%!1907年,德国846万工业工人为垄断企业工作。因此在世界市场上,德国并不是靠单个企业单枪匹马的去搏杀,而是以“民族国家”的身份去参与竞争。

而约亨的国家社会主义,正好可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而一旦有了德国最强力的经济势力的支持,彻底推行国家社会主义并非难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