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民心天下
笔趣阁 www.bishige.com ,最快更新大唐极品闲人 !
大唐西征军在埃及那边打得热火朝天,可是在长安这边,人们似乎对这场战争的兴趣并不是很大,百姓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整日里翘首企盼,等着远方传回来的捷报。
归根结蒂还是因为这些年来,大唐武功太盛,取得的胜利也太多了,要是打败了,那才叫怪事。
长安依然是天下商贾,士人的聚集地,每日里迎来送往,好不热闹,百姓们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干什么,生活一点儿都没受到影响。
倒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就在前日,一个名唤房舒的小子,在东市纵马,踏死了人,结果人倒是被抓到了万年县衙,可是不知怎的上报的判决文书,也呈报到了大理寺,刑部也核准了,内阁也拟票了,就等着皇帝批红,可是却迟迟不见动静。
要说这些年来,大唐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安乐,官员廉洁奉公,每年死刑的案件,也不超过百数,少的时候,一年被判决死刑的,只有十几例。[
就算是掌人生死,皇帝也要小心谨慎,可是这桩案子证据确凿,就连那房舒到了万年县衙也是供认不讳,按道理说,没什么可犹豫的了,偏偏继位以来,一向勤勉的李贤那边装聋作哑,就是不予批准。
根由在那边,百姓们很快就知道了,那房舒不是旁人,乃是当今圣上的亲姑姑高阳公主的嫡长子。
高阳公主自被太宗皇帝拘禁,后来又闹出谋反大案,这些年也没能离开封地,不过人倒是老实了很多,人们几乎都要忘记了大唐还有这么以为大长公主的存在了。
房舒乃是高阳公主和房遗爱所生的嫡长子,虽说母亲不受待见,父亲全实权,可到底是凤子龙孙,天家的血脉,自小便锦衣玉食,养成了一个娇纵的性子。
这次跑来长安,没想到第一年便闯了大祸,闹事纵马,居然将人给撞倒踩死了,闹事纵马原本就是重罪,整个大唐,谁能有这样的恩宠,外乎也就是宋国公杜睿了,可杜睿一向行事谨慎,低调,便是有这份权利,也从来都不曾用过,房舒倒好,明知故犯,撞死了人,非但不逃,反而大模大样的等着人来抓。
到了县衙,虽说对撞死人一事,供认不讳,可是却全然不知道事情有多严重,大闹县衙,将万年知县都给打了。
万年知县原本涉于房舒的特殊身份,不敢专断,准备上报给大理寺处理,可誰知道房舒是个混不吝,叫嚷着“当今圣上是我表兄”,更是对县衙大堂这等神圣的所在,没有半分的敬畏。
万年知县也是个读书认死理的倔强性子,一怒之下,便判了个斩立决,直接呈报上去了。
远在封地的高阳公主知道后,登时就急了,她的年岁也不小了,早就不复当年的容姿,这些年也安分守己,当起了全职太太,膝下就这么一个儿子,岂能让他死了,也顾不得当初太宗高宗皇帝的圣旨,急匆匆的离了封地,到了长安,入宫向李贤求情。
李贤原本不予理会,可耐不住高阳公主哭求,也不禁心软了,大唐皇室纷乱,到了他这一辈,亲近的兄弟姐妹,几乎一个也没有,唯一的异母兄弟也早早的被杜睿赶去了封地,还有个妹妹,不过才四五岁的年纪。
李贤这才对内阁票拟了的死刑判决书拖而不办,只想着等杜睿找上门来的时候,能给房舒求求情,毕竟房舒年少,才十二岁的年纪,能法外开恩,宽宥一次。
李贤的心思,杜睿自然是一清二楚,他倒也不装聋作哑,既然李贤在等着,他就很干脆的去了。反正杜睿还有一个太傅的职衔,每日里散了内阁会议,都要去给李贤授课。
“微臣杜睿参见圣上!”
李贤见杜睿到了,连忙起身相迎,道:“姑父到了!快快请坐!”
杜睿等内侍搬来锦墩,便老实不客气的坐了。
李贤原本想要开口求情,但是见杜睿一副肃穆的表情,到了嘴边的话,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只得顾左右而言他:“姑父!不知~~~~~~不知埃及战事如何!?”
杜睿淡淡的一笑,道:“埃及战事自有薛仁贵料理,圣上须忧心,今日臣不想与圣上纵论那些关紧要的兵事。”
李贤奇道:“国战关系大唐国运,姑父怎的说关紧要!”
杜睿笑道:“臣说关紧要,盖因此战大唐必胜,没什么可说的,圣上专等捷报就是,臣今日想要与圣上说的是真正关系着国运的大事!”[
李贤闻言,也来了兴致,早将为房舒求情的事放到了一边,道:“是何要事!?”
杜睿道:“臣想问圣上,本朝高祖皇帝开国,何以得天下!?”
《大唐极品闲人》23085手机用户访问wp
李贤道:“前隋炀帝道,祸乱百姓,百姓离心,而我大唐高祖皇帝龙兴太原,与民谋福,是以万众归心,群雄敬服,而得天下!”
杜睿点点头道:“圣上说得不错,高祖皇帝得天下,是因广聚民心,《孟子离娄上》有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意思就是说,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也有办法,那就是获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要想获得民心,也有办法,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也就是顺应民心这四个字,圣上以为如何?”
李贤忙道:“姑父所言有理,乃是至理明言!”
杜睿笑道:“圣上谬赞了,不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七个字是不会错的,不能为人民着想的君王,迟早有走向灭亡的那一天,俗话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处处存着一片恻隐之心,常常对臣民和下层阶级抱着同情和善态度的帝王,欲获得民心,江山就越做越稳。本朝太宗皇帝有一颗仁慈的心,然而,或许由于太宗皇帝少年时习练武艺,驰骋疆场,加之天生相貌威严,有一种令人不敢仰视的气质,使人觉得他不可亲近。实际则不然,经常是一副悲天悯人、富于同情心的菩萨心肠,甚至为了黎民百姓而忘身忘我,对待部下也非常体恤,这就树立了一个心地慈善,有恩有义的圣王形象。
贞观二年关中大旱,又闹蝗灾,百姓衣食,甚至卖儿为奴,卖女为婢,以求一饱。太宗皇帝见此心中凄楚,马上派御史大夫杜淹去关中巡查灾情,把皇家库府中钱粮拿出来,赈济饥民,并赎回那些惨遭贩卖的灾民子女,还给他们的父母。
然后又诏告天下:‘因去岁霖雨不息,年谷不熟,今年旱、蝗相继,亦将歉收,拟免天下百姓一年钱粮。’,后又下诏自誓道:‘如能使年谷丰稔,天下安定,请皇天移灾于朕身,以存万国之民,这是朕的心愿,绝悔吝。’
晗好于诏书颁下不久,天公凑趣,普降甘霖,百姓因而对太宗皇帝更加悦服,以为他发下宏愿,皇天佑之,洵以太宗皇帝为民之父母。
臣少年时曾相伴与太宗皇帝左右,一日,进入御苑,见到蝗虫,臣亲眼见太宗皇帝捕捉了几只,捧在手心里,对他们祷告道:‘百姓以谷物为性命,但汝辈却专吃谷物,这不是要老百姓的命吗?不如来吃朕的肚肠吧。’
言罢便举起蝗虫,意欲吞下,时有内侍王德慌忙谏止太宗皇帝道:‘陛下不要吞,这等恶物吞下去,或许会有害陛下之贵体,导致疾病。’
太宗皇帝却道:‘朕之民受灾,还怕什么疾病。’
随不听侍臣的劝告,竟然将蝗虫吞了下去。此举虽属意气用事,益于事,蝗灾依旧肆虐,但太宗皇帝心系万民,对蝗灾忧心如焚,甚至以身试蝗的种种行为却打动了臣民们的心。从此全国上下都在太宗皇帝的号召下,与灾害相抗,官府开仓,富户纳粮,终于熬了过去。”
李贤闻言,也不禁心驰神往,道:“皇祖宅心仁厚,心怀万民,朕当以为榜样!”
杜睿接着道:“虽小民以讹传讹,言吞蝗后,蝗灾即息,这自然是百姓们对太宗皇帝的一种神化。事实上,太宗皇帝吞蝗之事实有,而蝗灾的消除则是自然而然的,这二者之间并关联,主要还在于太宗皇帝带头对抗蝗灾,并动用国库钱粮赈济百姓,使这灾害深重的一年不至于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太宗皇帝一系列对抗灾害的行为是难能可贵的,他在这一年中树立起来的仁慈圣主形象,极大地鼓舞了臣民们和灾害相对抗的斗志,也极大地加强了臣民对当时即位才两年的太宗皇帝的信心。
太宗皇帝即位之初,可以说天时不利。由于霖雨形成涝灾,关内大饥,贞观元年一斗米竟然值绢一匹,贞观二年,天下蝗灾,贞观三年,很多地区又有洪水为患,饥民遍及天下。
太宗皇帝顺应民心开国库,输钱粮,百姓都感恩戴德,虽然为想吃顿饱饭而东奔西走,甚至走到别的州县去,但未尝口吐怨言。直到贞观四年不再闹灾害,在官府的帮助下,百姓于这一年获得大丰收,流落外地的灾民也都回到了家乡。臣记得那一年的米,一斗不过三四钱,那一年东至于海,南到五岭,都外户不闭,行旅之人不带干粮,饥食供给,于道路上就可买到。这都是太宗皇帝一朝,君臣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赈济灾区,勤抚百姓的结果,也是勤劳善良的百姓们对朝廷增强了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辛勤劳作的结果。可以说,作为一名帝王,太宗皇帝在这三年中所树立的体恤百姓、唯愿灾移自身的仁主形象,在这三年中是一直辉映在臣民心中的。
太宗皇帝不但自己体恤百姓,而且经常教导先皇和大臣要爱惜百姓。先皇初为太子之时,深居东宫,嬉戏度,颇亏礼义,不爱学习,太宗皇帝深以为忧。曾对臣说过一番话:‘朕十八岁时尚在民间,深知百姓之疾苦。如今身居大位,处理政事治理百姓,仍不能没有过失。太子生长于深宫之中,从未到民间体察过民情,百姓的艰难困苦不曾耳闻目睹,将来一旦让他治理天下,能体恤民情吗?能不骄矜而贪图逸乐吗?卿常在太子左右,负责辅佐太子,正其言行,不能不极谏,使他多留意民生之多艰,使他懂得守成之不易。’
是以臣便常随先帝走访民间,先帝宅心仁厚,观百姓疾苦,时常流泪自省,这才方有贞观之后的永徽之治。
太宗皇帝曾对臣说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臣状,得幸太宗皇帝擢拔信重,又蒙高宗皇帝托孤以待,时刻战战兢兢,深恐有负重托,圣上初登大位,当时时自省,万勿懈怠,以负万民之望!当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帝王,一定要执政为民,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圣上的大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得民心者的天下,这是历朝历代以来统治者都信奉的一条至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君王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趋势。[
三国时的司马懿,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
《汉书息夫躬传》:“诚行善,民心说而天意得矣。”
水能载舟,亦能溢舟,就是说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所以,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而要想得天下,就要让“船”浮起来,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当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得到天下了,民心等于天下!
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本人力大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
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
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受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
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百姓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四百一十二年的大汉王朝。
还是那句话得民心者的天下。
然而华夏历史上好多统治者,最虚伪、最爱标榜自己的合理统治的一句就是一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貌似听着很顺耳,也很有真理,然而蒙古人不得民心一样得天下,满族人更不得民心不是一样坐拥天下二百五多年,民心就是妓女,当一个势力的武力强大到,让民众反抗会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这个势力就能稳骑天下。
杜睿始终都认为,当反抗的成本高于可得到的利益时,即使是被压迫,被奴役,民众一样是会接受的。
只要保住基本的生命,慢慢的就会适应新的压迫,久而这种压迫,就成了普通不过的社会形式,可以参照满清的统治来看。
辫子,一开始不为大众接受,遭到了大多数汉人或明或暗的抵制,当满清统治者挥起屠刀,收割那些反抗者的生命的时候,大多数人为了活下去,就接受了不得不接受的辫子,而随后直到清廷覆灭,辫子就成了正宗民众的装束,也随即成了民心的代表,天下皆辫子矣。
任何一股新兴的势力取得天下,靠的根本就不是民心,而是武力,**裸的武力征服。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是依靠天下归心,而取得天下的,也没有一个民族,是靠得到了另外一个民族的民心而取得统治权的,中国人就喜欢自己骗自己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狗屁!
没有一个民族会对另外一个征服自己的民族有好感,所以只有武力的强大才能征服天下,在依靠武力大棒为主,小恩胡萝卜为副进行统治。
民心就是鹿,谁的武力强大谁来宰这头鹿,选择权不在鹿,而在猎人,由谁来煮这头鹿,那就要看哪个猎人的本事大了。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而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有好多都是亡于兵事的荒废,宋朝是中国民间经济的颠峰,其所得民心之重前古人后来者,可以从史书和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看出,北方沦陷区的百姓不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奈何宋朝的武力太弱,一次又一次失败,而北方沦陷区百姓在女真人武力的压迫下慢慢的适应了新的主子,女真人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稳坐中原,直到一个武力更为强大的蒙古的出现,再一次的征服,包括以前苟安的南宋,一起倒在了蒙古人的马蹄之下,若不是蒙古人在接下来岁月里不断的内斗,加上武力的退化,朱重八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乞丐能有多大的民意支持率?
而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再一次表演了枪秆子里出政权的精彩论述,史载朱棣,初封燕王,镇守北平。
建文元年起兵自称“靖难”,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攻破南京,夺了他老子朱元璋亲自定的接班人朱允的帝位,可见其武力的强大。
当然依靠武力夺得天下,却难以凭借武力达到万世永昌。
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通过这些怀柔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再说满清,满清的武力超越明朝,以区区十三万人马入关一统天下,满清得民心吗,恐怕当时老百姓对满洲鞑子一点好感都没有吧。这里要说的就是多尔衮,清朝唯一称的上雄才大略的人,也是清朝建立全国政权的创始人。
先以武力打败李闯征服中原,对死人崇祯大家追悼,同时大杀朱氏遗族。最厉害的就是强行行剃发政策,正如一首诗写道:“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
用满人的铁蹄强行让汉人蓄辫,用辫子奴化汉人长达二百五十年,用辫子让那些小民乖乖的龟缩在满人的铁蹄之下,让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士人在看到自己的辫子的时候,会用心为自己的懦弱和渺小找一个好听的借口一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句人所共知的古老格言。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一幕又一幕地上演失民心而失天下的悲剧。
历史上的刘邦善用了萧何、张良、韩信三人,而且对得民心的政策言听计从。进入秦朝京城咸阳,立即“约法三章”,军纪严明,秋毫犯。善待秦王后人,不取宫中宝物,不恋后宫佳丽,不焚皇宫,不毁器物。反倒只有萧何急切入秦宫内夺这地图、户籍资料,为后来楚汉相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项羽则相反,一个有谋忠心的范增都容不下,而且对得民心的建议不予采纳。先是杀害楚王后裔,滥杀降兵,进入咸阳更是杀秦王后人,取宫室宝物,焚烧皇宫。做尽不得民心之事。
最后在垓下一役,战败身亡,犹以:“天亡我也,非我项羽之过。”为掩饰。临终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生有两样至爱:跨下乌骓马,枕边虞美人。虞妃临终前也赋诗一首道:“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一部催人泪下的“霸王别姬”就这样上演。不得民心,论是乌骓马还是虞美人都济于事。
汉末三国时的吕布曾英雄一时,大言:“我有跨下赤兔马,手中方天戟,谁敢近我?”
然而终为喜爱吟咏二句诗词的曹操所擒,徒剩:“空余赤免马千里,枉有方天戟一枝。”之叹。此他,吕布连一个仁义有谋,忠心不二的陈宫也不能用好,此咎由自取也。
得民心之事,还有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当时孟尝君有门客三千,分上、中、下三等,冯谖求见,孟尝君问其本事,答曰:“并。”
于是被分配至三等门客中,冯谖剑歌曰:“长铗归来兮,食鱼。”
孟尝君闻其言,遂将其安置于中等门客中。
冯谖再剑歌曰:“长铗归来兮,出车。”
孟尝君闻其言,又将其安置于上等门客中。
冯谖三其剑歌曰:“长铗归来兮,以维家。”
孟尝君闻其言,再月给资材以养其母。至此,冯谖剑藏歌罢,孟尝君也仁至义尽。
及至孟尝君经济拮据,命冯谖至其封地收债,冯谖能收则尽收,有贫苦民众不能偿还者,则尽焚其债券而需归还,一时封地民众皆感孟尝君之德。
至孟尝君为奸人所谗,失却相位,门客三千不知所踪,独余冯谖一人将孟尝君送至其封地暂避,民众自然感激、拥戴这位仁德之主。后来,亦是冯谖施计令孟尝君复其相位。
故成大事者,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而其得民心之大旨终不易也。若冯谖遇庸俗之主,见其既本事又诸多要求,则早被痛骂、驱赶。若如此,则孟尝君被罢相之日便一人留于身旁,恢复相位之日更望矣。
还有明末的崇祯皇帝,也是一个还算不错的皇帝,但翻开史实,崇祯却用人有误,用了些貌似德才兼备,其实是祸国殃民之徒。以至民不聊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便一呼百应。但流寇始终不敌朝廷,李自成失败了。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打击贪官,重振朝纲,减轻赋税,让人民过上些稍为安稳的日子。
没过几年,又是大天灾,其悲惨景况更有甚于前,于是李自成再次起兵,这次更得一名叫李岩者的文人相助,李岩提出了严明军纪、开仓赈灾等得民心的政策,还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都被李自成采纳。
因此,李自成的义军很快直捣北京,崇祯皇帝在失去一次议和机会后,在景山自缢身亡。
这一段历史可以称得上是:“崇祯皇帝失民心失天下,李自成得民心得天下。”
但此时的李自成并没有真正得到天下,只不过是暂时得到天下。形势很快急转直下,李自成一到北京城,即对明十二陵进行焚烧,大排筵席,于后宫穷奢极乐。只派数千军士至边关防清军。
其手下丞相牛金星、元帅刘宗敏在北京城内奸淫掳掠,恶不作,尽享奢华。提出得民心政策的李岩,此时已与牛金星、刘宗敏不同道不相为谋,之后更引起李自成猜疑,在由李岩一手引的牛金星的谗言下,竟将李岩杀死。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自成,只顾眼前,丝毫没有考虑将来,将清军总兵吴三桂爱妾陈圆圆横刀夺来,杀死吴三桂家人,逼得那吴三桂呱呱怪叫,真是:“冲天一怒为红颜。”竟引清军杀入北京城。最后,穷途末路的李自成被清军围剿于九宫山而自尽。其悲惨收场异于崇祯皇帝的翻版。
李自成的失败源于不得民心的政策,以及因胜利而带来的骄傲。清中后期太平天国的失败,除具备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外,还有在太平军与清军作战中,军事上暂时处于优势时,诸王迫不及待地为追求享乐而争夺权力,进行殊死内讧的原因。
中国的史书上,将太平天国运动喻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农民运动。就是这样的一场农民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场运动的发起人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当地屡次乡试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后来的学者在看洪秀全的诗词、文章时普遍认为其文才确实普通,在科举场中屡试不第实属情理之中。
但洪秀全毕竟是想做番事业的人,他与冯云山到广西访得一拜上帝之老人,为其教义吸引,遂以传教为已任。老者逝,秀全秉承其教,传教聚众,始信者稀。而此时已有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加入,又有豪绅资助,然而终未能成大势。
众人想出一法,令秀全装死,众乡亲及信徒不知是诈,竟往吊唁。想这秀全可能也懂道家龟息之法,竟弱其呼吸,寂其肢体,纹丝不动与死人异。秀全昼则装死,夜则饮食,如是者七日。
至第八日,其妹夫萧朝贵将秀全之灵柩、祭物于门前一并烧毁,众人骇问其故,朝贵答道:“洪教主死而复生,并有神奇经历,欲闻其详情,请于今夕于村头榕树下之大空地听教主之言。”
至当晚,秀全见众人聚齐,便启其悬河之口,便将七日来于天庭见到上帝,及受上帝之托拯救苍生之事娓娓道来,并言欲避灾祸,非入拜上帝教不可,而入会者必先缴纳银两若干云云。
一时,愚民争相入会。于是,1851年1月11日,广西桂平金田村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义军很快攻陷安庆,洪秀全自称天王,然后分封各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天德王洪大全。
计此七人即为最先起事之中心人物。起事初期,冯云山中埋伏早死,洪大全被俘,押至北京城凌迟处死,萧朝贵攻长沙时中炮身亡。
好了,起事的七人仅余四人,正是这四人后来使得太平天国就不再太平了。
起义军初期辗转与清军作战,为了保住性命,论是开始时的七人还是后来剩下的四人,总是日夜谋划,共商破敌之策,自然能团结一致。
至义军节节胜利,攻陷南京,后来改称天京,清军处于劣势,义军暂时处于优势时,因急于享乐,争权夺利的内讧就暴发了。
洪秀全在天京营造极其奢华的天王府,妻妾百人,终日于宫中享乐。军事指挥、人事任命权皆交由东王杨秀清。杨遂实力日益扩大,最终要取代洪秀全欲称万岁。
洪秀全见势不妙,密诏回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及燕王,欲除杨秀清。
原来诸王皆在外作战,独天王与杨秀清留在天京城内,二人皆尽情享乐,杨秀清之行为更荒淫道,其妻妾之数不亚于天王,更以选拔女状元等名目,搜寻民间才貌双全的美女,恣意蹂躏。有不堪折磨者欲杀害杨秀清,事败,竟遭其酷刑而死。
杨秀清觉民女不足为信,见寡居的秀全妹宣娇尚有几分姿色,于是迎娶过来,日夕寻欢,自然冷落了其他妻妾。
韦昌辉有妹夫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常进出东王府,不免为东王妻妾勾引,被秀清发觉,遂杀昌辉妹夫。昌辉于此已阴恨秀清,及至接密诏回天京,即第一个带兵赶回。
秀清也不笨,见昌辉忽带兵回天京,即命其亲兵紧闭城门。昌辉见状,遂于城下对秀清道:“若东王不放心,我只带亲随十数人入城。绝他意。”
秀清闻言倒也不以为意,遂将昌辉及其亲随十数人放入城中。
昌辉先拜见天王,见天王责其未经东王批准擅自带兵回京,言毕偷偷垂泪,昌辉已明天王之意。
随后,昌辉引十数亲随至东王府,与东王晤,极言顺从之意,东王甚喜,命赐酒席。昌辉见东王酒酣,忽示天王手谕,命亲随立诛秀清,众皆惊惧。
随后,昌辉又不问天王旨意,开天京城门,尽引其城外亲兵入城,滥杀东王亲属、部下二万余人,独抱洪宣娇回宫中自己享用。
奉诏回京之石达开与燕王既见昌辉,达开责其滥杀,并言:“天国不毁于秀清之手,实毁于你之手!”
昌辉不语,至夜,竟围燕王府,杀死燕王,又将达开一家杀死。然后再面天王,秀全也不能忍受,责其不该杀害达开一家。昌辉闻言,又不语离开,随即命人将天王府也围住,其疯狂之程度已近丧心病狂。
秀全本人文笔已是马虎,其兄弟洪仁发、洪仁达,除名字蕴含发达之意外,实目不识丁。但发、达二人至生死关头也不笨,竟暗自联络秀清余部,一举将昌辉一伙杀灭。太平天国这场内乱,杀得直教天京城之护城河翻起红波。
但内乱并未因此完全平息,石达开回到天京后,因受到秀全兄弟等人的猜疑,一气之下,带领太平天国二十万大军离开。
至此,太平天国一蹶不振。最终洪秀全在内忧外患下服毒自杀,石达开也被清军剿灭于大渡河。
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说是因为内讧而败,不如说是因其政策不得民心而败。
从起事一开始,洪秀全等七人就是带着一种帝王思想,其意义只不过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一伙人的享乐取代另一伙人的享乐。所以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全新为民的思想,也没有严格的纪律,一旦事业稍为安稳,一切享乐主义便迫不及待地登场,为保住名利的殊死内部争斗就不可避免。
太平天国各王妻妾不限,但普通士兵实行男女分营,不论兄妹、夫妇皆不许往来,稍有不合军法立即处死,天王的兄弟即使文盲又毫战功亦能封王。
这些政策莫说得民心,就是太平天国的军心也不能得,太平天国又安有不败之理?
历史的警示,后世的教训,所不在,夺取天下需要仰仗着武力,但是坐稳天下却不能单纯的凭借武力威慑,而是需要凝聚民心。
所谓顺应民心,简单来说很简单,百姓希望的事情就去做,百姓不希望的事情,就极力避免,如是而已。
杜睿的一番说教,李贤听罢,连忙起身,对着杜睿深施一礼,道:“姑父的教诲,侄儿谨记于心。”
杜睿笑道:“圣上如能通晓,臣也不盛欢喜!”
李贤接着走到龙书案前,翻出一份奏折,在上面书写了几笔,递给了杜睿,道:“这份奏折,朕准了!”
杜睿结果,翻开一看,正是内阁票拟的那份死刑核准奏折,上面御批了几个字一一死有余辜,朕准了!
ps:新书《杀明》上传,已经买断,与这本垃圾书绝不相同,希望大家支持\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