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金瓶梅人物画廊 > 第 8 部分阅读

第 8 部分阅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二天,西门庆又过来喝茶,从袖子中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来,递给王婆。但凡世人,钱财最能打动其心。王婆黑眼睛看见了白花花的银子,欢天喜地地收起来,一连道了两个万福,口里直叫“多谢大官人布施(布施是无偿资助,而她这是有偿代价。)”,又对西门庆说,这个时候估计武大还没有出门,她假装借瓢,去探听一下虚实。妇人正在打发武大吃饭,听见王婆过来借瓢,赶忙迎了出来,老牵头使了个手势,妇人就知道潜台词了。赶忙撺掇武大出门,妇人就上楼换了一套艳丽服装,临出门时,嘱咐迎儿道:“好好看家,我上你王奶奶家坐一坐就回来。要是你爹回家了,就去通知我,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这小贱人的下半截打下来。”西门庆看见妇人来到,就好像捡到金元宝一样高兴,仔细端详她,发现她的脸白里透红,两道水鬓画得长长的,比昨天见面更显标致,好似嫦娥下凡一般。王婆在倒茶时问她,昨天回家武大问了什么,妇人说武大问寿衣做完没有,她回答说寿衣做完了,还得再做一些送终用的鞋袜(你做了这件事,日后确实让你提早被送终了。)。

西门庆和潘金莲在房中喝酒,并且进一步交谈,昨天事情匆忙,还没有来得及问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儿。妇人问他今年多大了,他说自己二十七岁,是阴历七月二十八子时生人。又问他家中有几位娘子,他说除了正妻吴月娘外,还有三四个身边人,只是没有一个中他的意。又问他有没有儿子,他说只有一个女儿,很快就出嫁了(当时西门庆27岁,女儿14岁,就是说西门庆13岁就开始能做传宗接代的大业了。按照现在的标准,也就是刚刚小学毕业。有段时间中国普通国民素质低下,这就是历史原因,一个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害了多少中国人?让这个民族承受了多大的苦难?时代不进步行吗?不根据时代发展重新认识传统价值观行吗?好的一定要继承,那坏的,落伍的,不批判行吗?)。就这样唠些家常,没过一会,西门庆拿出一种香茶木樨饼儿来(应该是当时的口香糖。),用舌尖递送给妇人,两人又是大动干戈、你死我活。

就这样两人在王婆家里秘密幽会。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没到半月时间,街坊邻居都察觉到了这个问题,只有武大一人被蒙在鼓里。

这一回的后少半部就是“郓哥闹茶坊”了,基本与《水浒传》相同,我们就此省略。在本回末尾,我还是试着翻译了文龙先生的评论。

文龙先生评论道:此刻的西门庆,早已忘记武松的可怕;此刻的潘金莲,只想避免武松知情;此刻的王婆子,一心要借潘金莲身上的物件,以便骗取西门庆的钱财。这三个人,都处利令智昏、色迷心窍之时,如同迷失于茫茫大海,不辨东西南北,实在是身不由己啊!遥想当时,清河县中知其事者,应有人为之摇头,应有人为之吐舌,应有人为之切齿,应有人为之握拳。应该是路见不平、愤恨不已者居多,而羡慕之、嫉妒之,甚至想效法西门庆者,应该是寥寥无几。耳闻其事,目睹其行者,应该无不扼腕切齿、悲愤填膺,这是天理良心尚在的明证啊!

不知为何,后人看此书时,明明知道这只是脱胎于《水浒传》的子虚乌有之事,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心意飘忽于王婆屋中,一味颠鸾倒凤;神思游荡于王婆床上,共赴巫山云雨。静中细思,怎能不让人捧腹大笑!这样的人,轻易地被一种幻想就弄得意乱情迷,他还能看此书吗?不看《金瓶梅》,其心境已经是肮脏不堪;再看《金瓶梅》,其行为恐怕是不忍目睹。果真是《金瓶梅》误人子弟吗?还是心怀不轨者自误于《金瓶梅》呢?

评论嘉宾点评确实精彩。我们一起思索。

对于第五回,我基本不叙述故事情节,虽然有很多的细节差异,但总体故事脉络没变,我还是省略,这是为了尽快摆脱《水浒传》的影子,进入真正的《金瓶梅》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有太多的离合悲欢,有太多令人义愤填膺和痛苦思索的细节。

第五回 捉奸情郓哥定计 饮鸩药武大遭殃

《水浒传》或者《金瓶梅》中的武大郎,小时家里很穷,没有读过什么书。失学的痛苦一直困扰着他,以至于摧残了他的身体。如果他要是有点文化,并且能够读读《史记》当中《齐太公世家》的话,并且还要学会联系自身实际,采取学以致用的态度来看,他就会对自己所处的情势有非常清醒和冷静的分析。

我们在第一回当中,提到过“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我对他们的祭文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因为他们玷污了我们中国最伟大的两个成语典故——“管鲍之交”和“桃园结义”。我们现在要讲的故事还是与“管胞之交”有关系。

齐僖公的嫡子是齐襄公,另外两个庶子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就是他的股肱之臣。齐桓公是在齐襄公死掉后即位的,那齐襄公是怎么死的呢?被部下杀死的。但是部下叛变的最原始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放荡行为。他和谁的关系不清白呢?和自己的妹妹齐姜。当时齐姜已是有夫之妇,她嫁到哪了呢?嫁到定都山东曲阜的鲁国。她的丈夫是谁呢?是鲁桓公。这鲁桓公是谁呢?是鲁庄公的父亲。鲁庄公又是何许人也?他是曹刿的君主。曹刿又是谁呢?是《曹刿论战》中的男主角,是曾经挫败齐桓公的智囊,也是成语“一鼓作气”的发明人。那这个故事和武大的命运有什么关联呢?确实有,而且非常相像。我在读武大的故事时,潜意识中就浮现出这个故事来。

鲁夫人和鲁桓公一起回娘家,问题就出来了。她与哥哥齐襄公的奸情死灰复燃了,如果要是没有超强理性的话,男女之情根本不会连根斩断,很容易“春风吹又生”。因为理性思考,是考虑人的社会性问题,而一般人都是感性思维,这是基于异性相吸的生物性,乃人之本性,所以很难断绝。如果要是偷偷摸摸地不留痕迹也就罢了,关键是让鲁桓公知道了底细,夫妻发生了争吵。那齐襄公怎么办呢?幡然悔悟,赶紧与妹妹一刀两断吧。不是,他还有更为彻底的方法。妹夫准备回国,临行前,齐襄公宴请鲁桓公,把他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让大力士彭生抱他上车,就势狠狠地折断了他的肋骨。这样齐襄公以为斩草除根了,可以自在地与妹妹宣淫。此人之恶毒甚于西门庆。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好久,一直弄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老百姓可能娶不到老婆,国王还愁没有女人吗?齐襄公为什么非得要为了一个女人残害人命呢?而且这个女人还是自己的妹妹,而且害死的人还是自己的妹夫。他为什么不能移情别恋呢?他妻妾成群,为什么偏偏要使用这种极端手段来占有一个女人呢?而且这还涉及到中国最为大逆不道的。他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如何来统治这个国家?他的脑子里是什么,难道真是大便吗?难道这种偷来的奸情就如此弥足珍贵,值得他不惜杀鸡取卵吗?难道有一种感情,或者叫兽欲,真能让人丧心病狂到如此地步吗?在私有制社会里,社会资源是向强者倾斜的,朋友们不要为强者占有资源愤愤不平,这是任何人都逆转不了的。但是你占有资源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通过摧毁别人来占有呢?难道贪婪的心真的无法遏制吗?他作为统治者,作为公众人物,就不考虑社会影响吗?

看完这个故事,就不难理解西门庆和潘金莲的行为了。武大郎作为一个多余的人,已经成为他们继续寻欢作乐的障碍了,为了长久的快乐,只好铲除他,尤其致命的是,他还提到了武松,这一语点醒梦中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结果了武大,然后举行火葬,踪迹全无,岂不是皆大欢喜?

如果武大读过《史记》或者《左传》中的这段故事,而且不是死读书,要能联系自身实际地活读书,当知道了老婆的奸情之后,就应该以鲁桓公为戒。他就会分析:鲁桓公作为一国之君,长相也不差,尚且不能拴住老婆的心,看来就不是单纯的外在原因了,而是人性本质上的贪婪。我武大郎和鲁桓公相比,无权、无势、无钱、无力,貌不惊人,甚至奇丑无比,也没有什么文化,一辈子受尽欺辱,只是忍辱偷生而已,我确实和潘金莲太不般配,她有红杏出墙之心,也可理解。那个奸夫齐襄公什么女人得不到,偏偏要和自己妹妹偷情,这就不是简单的生理和性欲问题了。他西门庆虽然比不得一国之君,但是在清河县靠着巧取豪夺也颇有钱财,家里三妻四妾,而且千金买笑也未尝不可,可是他偏偏要抢夺我的老婆,看来这也不是单纯的生理和性欲问题了。

那个齐襄公能丧心病狂地杀死亲妹夫,由此可见奸情让人昏庸到何种程度了,难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嫖,嫖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真的是男人的劣根性吗?我武大郎和西门庆非亲非故,加上我本身无能,他不更会毫无顾忌地痛下杀手吗?不好,现在我性命堪忧。怎么办?我必须要给自己制定好战略,否则容易落入贼手。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是睁只眼闭只眼,假装糊涂,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潘金莲,只要她和我不离婚,我就忍了。

第二条路是我给她一纸休书,一拍两散,她走她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第三条路就是现在忍耐,偃旗息鼓、按兵不动,等我兄弟回来后再出这口恶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法律是没有作用的,那就别怪我无情了,索性让我兄弟宰了这对狗男女,然后我们哥俩儿远走高飞,听说二龙山和梁山泊这些“基地组织”正招贤纳士,以我兄弟的本事去那里绝对没有问题。我虽然功夫不行,但是我的厨艺还是蛮不错的,尤其我的炊饼做得好。我可以去后厨,做做大锅饭,这还是手到擒来的。

如果他要是多读点人文类的书,就会分析出来这么多的问题,可是他没读过书。考虑问题过于简单,结果遭遇了暗算。针对这个问题,文龙先生还有精彩点评,我们看看。

文龙先生评论道:这几回都是《水浒传》中的文字。兰陵笑笑生不是非得拾人牙慧,不能别开生面、另起炉灶,而是《水浒传》原文确实有不可磨灭之处,因此作者基本选用原文,正可看出作者思虑周详、择善而从。我们读的时候感觉前后浑然一体,毫无补缀痕迹,能够在改编文章时做到一气呵成,足见作者心细才大。只是在描写这段故事时,《水浒传》是以武松为主,而《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为主,因此不得不做技术性处理,这是文章主旨使然。

总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武松安在哉?西门大官人安在哉?像潘金莲这样的人,处处有之,我也时时见之。虽然有人告诉我说:这人不姓潘,这人不叫金莲。我对他说:潘金莲只是一个符号和象征而已,不必实有其人。有潘金莲之容貌,处潘金莲之遭遇,但是却不做潘金莲之事体,虽然姓潘,也不可能加“金莲”二字。就是怕,行同金莲之行,心同金莲之心,纵然没有做出潘金莲之事,也无潘金莲之心,只要淫行等同于潘金莲,即使她不叫“金莲”,但也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姓“潘”。

确实如此,人不能有恃无恐,而无能之人,尤其不应托大。潘金莲恃其色,西门庆恃其财,王婆子恃其口。色是祸水,财是双戈,口是利刃,这三样东西还是三人本身自有的。像武大郎还能凭籍什么呢?论才能,不足以安邦定国;论气力,双手无缚鸡之力;论容颜,真可谓貌不惊人;论财力,仅仅才果腹而已。所恃者只是一个好兄弟罢了,但是这又不是他本身所具有的。呼之不能即应,招之不能即来,望之不能即见。而且,他所凭恃的,又是他人所畏惧的,一旦他袒露心机,怎能不逼得奸夫淫妇丧心病狂、铤而走险,于是在武大泄露天机之日,就是他自取死路之时,这岂不是让人痛惜再三吗?“武二归来”四字,不但不是他的“免死金牌”,实在是他的“催死令牌、送死令箭”啊!

并不是自己所有,然而也有所凭恃的人,我也见得多了。凭恃家族,骄横跋扈,凭恃科第,自吹自擂,凭恃富贵,盛气凌人,凭恃父兄之力,狐假虎威,凭恃亲友之权,横行无忌,这类人都是各种形式的“武大郎”罢了。我不知道他们如此行事,将来会葬身何地。然而我自身所有的东西,就可以有恃无恐了吗?可也未必。潘金莲最后死于色,西门庆最后死于财,王婆子最后死于口。那难道人就没有什么可凭恃的吗?有。凭恃公理,凭恃正义,凭恃此心无私与无欲。

点评嘉宾的评论真是精彩啊!

我在上文说,我们要对潘金莲表示“历史的同情”,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她,然后我们再跳出来,用我们旁观者的冷静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重新来吸取对当今社会有用的因素,作为自身的镜鉴。这样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而是为了吸取智慧而看书,这样我们才不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核,进行理性地分析。

也就是我们先要深入局中,这样才看得真,这是在当亲历者;然后再置身事外,这样才看得深,这是在做评论员。

就是说我们看待任何历史人物或者有现实人性的虚构人物,都应该采取这种方法。看其他人文类书,同样如此。我会不自量力,遇到机会就与大家讨论一点读书方法,这些比故事本身更重要,更有现实意义。

潘金莲也委屈呀!她走到这一步也是被环境所逼。按照医学研究成果,变态心理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因素。

潘金莲叫屈道:现在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呀,这个大宋王朝,恐怕是要行将就木了吧。这个社会对人思想的摧残恐怕要登峰造极了吧。男人身上有神权、族权和政权三座大山压着,日子也不好过,但是我们女人身上又多加了一条“父权和夫权”,什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什么“在家从父,既嫁从夫,老来从子”,还让我们女人活不活了。更有甚者,有几个狗屁文人提出什么“灭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歪理邪说。“灭人欲”可以呀!可是为什么他皇帝老儿和官僚贵族却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欲望?为什么偏偏要对我们这些小百姓讲什么“灭人欲”呢?就连我追求正常的爱情和夫妻生活,都要受到限制,这是什么天理?“灭人欲”可以呀!但是为什么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可以眠花宿柳,可以买欢逐笑,而我们女人就非得独守空闺,非得忍受寂寞呢?这又是什么天理?难道是“灭”正常的“人欲”,“存”这样的“天理”吗?

我要反抗!

我的父亲只是一个裁缝,死得又早,母亲无以度日,在我刚刚九岁的时候,就把我卖给了王招宣家里为奴,别人家的孩子正在爹娘怀里撒娇玩耍的时候,我就要过早地承受生活的艰辛,在别人家里我处处要小心谨慎,一旦做错事情,被人非打即骂。为什么生活要对我如此无情?为什么天资聪颖的我要遭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我不甘心成奴为婢,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让我读书识字,让我学习音乐,让我练习女工,我都毫不犹豫地争取做到最佳。就这样,我长到了十五岁,虽然不敢说闭月羞花,自称佳人,但是若论脸蛋身材,能超过我的也并不多见。这一年,王招宣死了,我那狠心的娘把我从王家强要出来,我本来以为她是良心发现,想要把我要回来过过正常人的日子,谁知这个狠心的娘,转手又把我以三十两银子价格卖给了张大户。我难道是市场上待价而沽的猪马牛羊吗?她哪有一点点的母女之情呢?她简直是把我当成了摇钱树啊!

在张大户家里,刚开始我还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女主人让我穿金戴银,没有受什么委屈。可谁知道,张大户那个老不死的,对我想入非非,终于在一个女主人不在的日子里占有了我。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噩运总是如影随形般地跟着我?我藏啊!我躲啊!可是在这被黑暗笼罩的天罗地网之中,我究竟能躲身何处呢?这个黑暗的人生啊!老家伙自从逞能之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女主人知道此事后,不说老家伙色心不死,反而迁怒于我,好像是我勾引他似的。我长得好这不假,但是长成什么样我又能做主吗?为什么人长得漂亮就成为罪过了呢?我一个弱女子哪有反抗的力量,况且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他存了此心,我又怎能逃脱他的魔爪呢?而且,这个万恶的社会,只是有钱人的天下,我就是逃了出去,因为我有卖身契在,官府也不会管我,他们只会站在张大户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到时还不是自取其辱?我除了听从命运的安排,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张大户知道我在这个家里呆不下去了,他转手把我嫁给了武大郎。这个该死的老家伙根本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他之所以要给我选择一个无能的丈夫,是为了继续占有我。偏偏我遇到的是这个无能透顶的丈夫,他就是看见了张大户欺辱我,也敢怒不敢言,他还算是一个男人吗?凭着我潘金莲的花容月貌,配什么样的男人配不上?哪怕他有才没钱,哪怕他没才没钱没势,但是有力气能够保护我也好呀!我也不求他是达官显贵,哪怕他就是一个知疼知热,能有些刚骨的男子汉,我也认命了。可悲的是,他一无所有,甚至没有男人最为宝贵的阳刚和尊严。你还让我如何死心塌地地跟他白头偕老呢?

我承认,我对自己小叔子产生了恋情,这是被社会不容的,但是我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又该怎么办呢?如果要是没有这些社会的制约,我们是不是天生的一对儿?我最爱他的男子汉气概,其实对于我这就够了。可是我受到了无情的羞辱。如今这次,我也知道西门庆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甚至无恶不作。可是我需要爱情,我需要性满足,我认了,我不甘心被命运摆布,我要抗争。

作为心理医生,听完她的这些心里话,我对她说:潘金莲小姐,听了您的倾诉,我对您的遭遇深表同情。我知道您后来的命运,您对您的母亲不好,而且非常抱歉地告诉您,您后来非常,在西门庆家里寸步不让,处处咬尖儿,这都是您心里不平衡造成的,都是您童年的心理阴影对后天行为的深刻影响造成的,对于这些我都十分理解,也佩服您的勇气。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其情可悯,其行难恕。我知道您走到今天,不全是您的错,很大因素是封建社会“把人变成了鬼”,但是您主观上就没有一点错误吗?您总是在抱怨社会,总是在抱怨命运,但是您可知道,这种“先天的命运”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不但您现在抱怨,就是从您这算起再过一千年,照样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抱怨着,诅咒着。我给您讲个故事,我想您就会平静许多。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坠茵落溷(念混,粪坑之意)”。它是由著名的《神灭论》作者范缜演绎的。范先生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就是东晋与隋朝之间的时代。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在毫无希望和寄托的时候,最容易寻找一种精神麻醉,在朝不保夕的时代,佛教大行其道。而且佛教理论认为,人有三生,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今生遭受苦难,是因为前世作孽今生偿还,要想摆脱这种局面,今生不要反抗和作恶,要行善,这样在来世托生时才会出现善果,相对来说,这种学说还是有利于统治的,因此当政者比较支持。这是范缜生活的时代大背景。范先生事母至孝。虽然生活穷困潦倒,可他依然卓尔不群、性格耿直,经常发表标新立异的宏论,被视为不合时宜之人,怀才不遇。可是范先生勤奋好学,博古通今。金莲小姐,您要知道,人若不想人云亦云,具有独立思维,必须要善于读书,而范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由于他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不会被佛学中错误的思维所左右,经常发表反对佛教虚妄之处的言论。

就这样他招到了佛教拥趸(念盹)的非议和责难,最有名的一个人是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萧先生尊崇佛教,为了显示虔诚,在举行佛事的时候愿意担任打杂的工作,就是这样的达官显贵和既得利益者向范缜发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