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高山仰止,一文镇楼
群情汹涌,大有兴师问罪的势头。儒家治国千年,无论改朝换代,始终屹立不倒。积累下来,文坛士林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口诛笔伐,小可让人身败名裂,大能改变国运走势,倒非夸大之词。
或有人感到疑惑,既然士林具备如斯能量,为何对当今皇帝的任性胡闹不闻不问?
其实里面存在一个认知误区,前文说过,士林山头林立,划分成诸多流派,比如说儒心派、儒理派、儒法派等。只有某个派系登上前台,才能实施治国理念,施展抱负。
然而山头派系之间,互相倾扎争斗,不亦乐乎,绝非铁板一块。士林不团结,政党乱斗,皇帝反而显得超然,稳坐钓鱼台。
不过这股能量拿出来,用来对付陈三郎这样一个属于刚出茅庐的毛头小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扣上“无礼”、“无德”诸如此类的帽子罪名,如同往人身上使劲泼脏水,任你身上穿着的衣服再整洁,再堂皇,久而久之,也会变得一塌糊涂,成为垃圾,人人见而唾弃责骂。
人言可畏,畏在此处。
想当初,在泾县,陈三郎考不得试,饱受非议,不管做什么事,都被人嘲笑,看做傻瓜呆子。
这些舆论传到陈王氏耳中,堪称诛心,那时的陈三郎,连说个亲都难。
当然,市井间的非议属于低层舆论范畴。比较松散,远无法和士林风评相提并论。泛舟诗会那次,才算得上是士林的影响力表现。若非得到当时扬州学政的杜隐言撑腰。陈三郎的秀才功名都保不住。
而眼下,一大票来找麻烦的文人雅士,虽然大部分不认识,但看起来,都是有名望的样子。汇聚起来,不容小视。众口铄金,不外如是。
叶藕桐心里暗暗着急。伸手去扯了扯陈三郎衣袖,提醒他注意措辞。勿要惹众怒。读书人名声得来不易,被玷污丧失掉却不过转眼间事。
许珺性情烂漫,却不理会其中的弯弯曲曲,不禁柳眉倒竖。圆睁杏眼,像个发恼的猫咪:“怎地?请客吃饭。客不愿去,还要逼迫不成?要不要本姑娘给你们一柄刀,这样更能吓人?”
这话说得直,但有道理。文斗规矩,总得你情我愿。人家不吃你这套,不愿接受,也是没办法的事。谈不拢开打,那是武夫所为。读书人不屑为之。
不过论口舌之争,文人雅士不曾怕过谁来,人群中当即有人冷笑道:“如此说来。状元郎是看不起咱们的了?”
“我倒觉得,他是胆怯不敢来,怕输,无地自容。”
这就是明面上的激将法。
你一言,我一语,不乏尖酸刻薄之词。就算陈三郎不去赴宴,也要就地扒下他一层皮来。日后传到士林文坛上。就说某年某日,在洞庭岳阳楼,新科状元被削得体无完肤,面皮丢尽,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乐事。
叶藕桐沉不住气了,毕竟是年轻人,是才子,心高气傲,如何能受得住这番嘲弄,喝道:“去就去,看尔等有甚说道。就算玩车轮战,我们扬州士子也不害怕!”
从口音上听得出来,这一群人多半是雍州名州冀州人氏。
“道远,在京城,你一曲《水调歌头》,力压数州举子,难道还怕了他们不成?”
陈三郎微微一笑:“害怕与否,谈何说起?只是忒无聊了些。”
“放肆!”
人群中跑出一位老人来,年约花甲,一丛白胡子飘拂:“小子出言无状,别以为中个状元,便能小视了天下英雄。”
“英雄?”
陈三郎闻言哈哈一笑:“你们处心积虑汇集在此,不外乎想折损我的面皮,好显示你们能够打败状元罢了。”
“那又如何?”
诸人倒坦然承认这个目的。文斗固然比不过武斗那般真刀真枪,可胜负观念丝毫不差。
陈三郎道:“但在我看来,不过寻章摘句老雕虫而已。”
“你!”
“说来说去,陈状元,我看你就是怕了,只要乖乖认输,我们也不会逼迫你去的。”
叶藕桐心思转动,觉得陈三郎这次铁了心是不想去的了,但此事传扬出去,名声当然不会好听。当下他们还没有回到家呢,半路上便折了锐气,衣锦还乡,变成破衣归家,决不可忍:
“道远,你真得不去?”
陈三郎瞥他一眼,叹息一声,真是文武相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便朗声道:“陈某适才小憩,做了一梦……”
众人一听,不禁努嘴:这哪跟哪,谁管你是睡觉还是做梦,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嘛。
就听陈三郎继续说下去:“梦中有龙君使者撑船相请,去龙宫做客赴饮……”
这话一出,诸人都打醒了精神,有些面上显露出狐疑之色。
传言中,龙君爱才,故而偶尔会请有才华的人去龙宫做客,吟诗作对什么的。事后必有富贵相赠,堪称大机缘。
对此,天下文人雅士倒持着“深信不疑”的态度,并且很殷勤地跑来洞庭,希望下一个能被邀请的会是自己。现在听到陈三郎梦中被邀,纵然怀疑,也不禁竖起耳朵来听,看接下来会是什么。
陈三郎背负双手:“吾之所见,龙宫遍地珍宝,美不胜收。宴席上珍馐满桌,仙果琳琅,食之,如痴如醉……”
他根本不提满座妖魔的事,说那些的话就是大煞风景,惊世骇俗了。在诸多传言中,龙君的出身身份也是被神仙化被美化了的。否则的话,定然便是一场活生生的“叶公好龙”了。
果不其然,听他描绘得生动逼真,众人静悄悄听着,流露出羡慕向往之色。
“吾痛饮美酒,酒至酣处,龙君吩咐文房四宝侍候,请留墨。于是酒酣笔畅,我做一文,名曰《岳阳楼记》,其文为……”
一字一句,从头到尾,高声诵读起来。
《岳阳楼记》景物刻画丰富多彩,层次感极强,读之感受,犹若身临其境。千百年来,洞庭岳阳之景,在不计其数的诗词歌赋中被反复描绘,几乎已经到了不厌其烦,无物可写的地步。然而当下听着文章,隐隐别开新面,自有意境。
当然,意境成立与否,与抒情密不可分。《岳阳楼记》后面的抒情,陈述抱负,便如同画龙点睛之笔,使得情景结合,得到质的升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个中的豁达气概,深沉的包容信念,得到了最高程度上的概括和表达。
在场的,都是与笔墨文字打了许多年交道的文人,如何不明白这篇文章的经典?
高山仰止,一文镇楼!
前朝文坛有秩事,说一大诗人游览胜地,诗兴大发,忽而见到墙壁上已有诗,读之,大发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因为他觉得,前人的诗作已经把能写的都写完了,已经好到了极致,不可挑剔。
当前一群可以说来自不同州郡的文人,个个自信满满,汇聚起来,怀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要看看新科状元何德何能,才华几斤几两,能如此得圣恩圣宠。对于读书人来说,表现才华最直接的方式,无疑便是诗词文章。他们便按照规矩,设下盛宴,要请陈三郎过去,然后在宴席上进行文斗。
无奈陈三郎不去,却借着“龙君请宴”的由头,琅琅诵读出一篇《岳阳楼记》来。
文章用词严谨,情景交融,洋洋洒洒。
众人听着,一片鸦雀无声。
这般感觉颇为古怪,好像彼此决斗,要比谁跳得更高。一方正说得口沫纷飞,各种激将言论,喋喋不休,不料别人一个旱地拔葱,就飞到天上去了……
还比什么?还斗什么?
数日之后,此事被好事者宣扬出去,成为文坛一大新闻,并美其名曰:状元郎舌战群儒,文章成冠绝洞庭。
由此,陈三郎声名大噪,《岳阳楼记》中的抒发抱负的感叹成为仁者之言,被广泛传播出去,甚至传到了紫禁城中。
又数日,无数人蜂拥来到岳阳楼时,赫然发现,楼上墙壁原本留在上面的诗词笔墨全部消失不见,只剩下一篇《岳阳楼记》。
文章旁边留白处,歪歪曲曲的,犹如孩童涂鸦的一行字注明着:一文镇楼足矣。
有人考究,惊讶地发现这行注释,行文写字的风格,和洞庭镇街道口处的碑字如出一辙。
有人说,这是龙君大人的亲笔。
这个说法,等于盖棺论定,镇压掉无数争议。但凡后来者,心中不服气者,想要对景抒情,但与《岳阳楼记》一比,浑然失去了意兴,无法把笔墨留在墙壁上了。
短短时间内,仿佛乘云驾雾般,陈三郎的声名前所未有地得到伸张,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几乎能够与一些文坛士林的领袖人物相提并论了。没有过多久,他在会试殿试上论述的文章也被刊发出来,广而告之,如同投放湖面的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正是在这种莫名狂热的氛围中,陈三郎回到了泾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