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伐清 > 第 107 部分阅读

第 107 部分阅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如果走水路的话,清军就需要绕比较远的路,而且是逆流而上,速度会比较慢。在这期间,明军可以先攻克万县,同样逆流而上直抵重庆城下。一旦明军水师进入重庆附近的长江江面,清军前线部队的补给线和退路就被切断了,只剩下死路一条;若是清军选择走陆路,同样需要由重庆提供全部的补给,而且还需要提供全部的辅兵——因为在无人区行军,不但征不到粮,也找不到搬运物资的壮丁。

重庆城内的清军一直是依靠嘉陵江这条水路维持生存,陕西通过嘉陵江能够运输多少补给,重庆就可以养多少兵马。这条补给线的运输能力虽然不断提高,但是目前看来依然相当有限。若是清军把大量资源都用来维持那支攻击成都的部队的话,可想而知重庆就剩不下多少兵马了,明军可以轻而易举地首先夺取重庆,然后消灭成为孤军的川西清军。

不过等朴烦叙述完熊兰打探来的情报后,邓名发现清军并不象他认为的那样愚蠢。

当着朴烦的面,邓名把川西的地图摊开,手指在地图上沿着嘉陵江的走势滑动着,最后停在了剑阁附近。

剑阁位于保宁府境内,在府城的北方稍微偏西一点,距离嘉陵江水道不远。从此处沿着嘉陵江向北,没多远就是保宁府北方的重镇广元。广元地处陕西和四川交界,陕西南部的补给中心汉中到广元有大道相连,无论是兵员还是物资都可以迅速地从汉中运抵广元;嘉陵江与支流白水在广元汇合,沿着这两条水道前去甘肃和陕西中部的交通也都比较方便。

“无论运输向保宁还是重庆的粮草,清军都是在广元装船,然后顺流而下运输到前方,再空船逆流返回。若是熊千总打探得来的消息没错的话,清军肯定会从广元出发,沿着嘉陵江直奔剑阁,这么短的距离清军朝发夕至。在剑阁弃船改行陆路,走蜀道从剑阁直奔江油,然后到绵竹,突入川西平原。”邓名思考了一下,从广元到剑阁的交通实在太方便了,基本不会给清军造成什么后勤压力。问题就在于剑阁到绵竹的这一段路。

邓名问道:“你们觉得清军需要多少人来搬运粮草?”

卫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这段路沿途上也没有百姓了,如果鞑子要保证粮草的话,卑职觉得需要三个辅兵来帮一个战兵。”

“我觉得两个比一个就差不多。”

“就算二比一吧,一千五百个战兵就需要三千个辅兵。都府的刘总兵手下大概有一千战兵,鞑子大概也不会少于此数。”

“一千五战兵?那鞑子也太托大了吧,路上难免会有折损吧,怎么也要三千人才够。”

“三千甲兵就要六千到九千辅兵,全军就是九千到一万两千人,这么多兵力鞑子凑得出来吗?”

邓名觉得清军里汉人居多,所以建议部下用清军而不是用鞑子来称呼对手,但是大家不太习惯。

邓名站在边上听了一会儿,又问朴烦道:“清军在万县的时候,兵力最多达到多少?”

“大概有五千之数。”朴烦说道,接着又告诉邓名:“这还没算熊千总的两千人。”

“不用算,因为熊千总是用他自己的屯垦养兵。清兵派了五千兵来,依旧有能力继续向云阳推进。”邓名低声说道,又问了朴烦一声:“清军这五千人到了万县之后,万县的储备是越来越少呢,还是逐渐增多?”

“不断增多。一开始库房里没有什么粮食,熊千总大都让撤退的人带走了,但鞑子很快就运来了粮食,储备了一些后才继续向云阳进攻的。”朴烦老老实实地答道。

“我猜也是这样。”邓名点点头。

周围卫士们的表情已经是一脸的严肃,东征西讨了大半年,他们都很清楚朴烦的情报说明了什么。

“从广元到重庆的距离,大概和重庆到万县的距离差不多,运输方式也基本一样,都是满载的船只顺流而下,到目的地后卸货,然后空船逆流返回。就算重庆到万县的水运距离稍微近一些,而且长江航运也比嘉陵江好一些,但清军经营保宁府多年,控制力和对水路的熟悉程度远在重庆府之上。我觉得从广元运输粮食到重庆的耗损,绝对不会大于从重庆到万县的这一段。”邓名对卫士们说道:“既然清军能够在万县养五千兵,储备还不断增加,那他们在重庆养上一万士兵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嗯,高明瞻和王明德来万县的时候,重庆不可能不留人防守,我们不多猜,就算现在重庆能够养一万五千兵吧。”

虽然邓名估计的数字已经很保守,但这个兵力依旧大大高于去年袁宗第攻打重庆时的清军兵力,当时重庆城内只有四千多士兵,其中披甲兵不过一千而已。现在清军总兵力至少是那时的三倍,敢于尝试进攻奉节,说明重庆拥有的披甲兵人数也很多,估计已经达到了四、五千人之多。

“看起来,这一年川陕总督真是没有闲着啊,打造了不少船只吧,而且肯定还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坐视不管的话,明年这个时候,李国英至少能够在重庆养上三万兵马了。”

邓名的话让不少卫士脸上都露出喜忧参半的表情。忧的是这次进攻重庆的难度大大提高了,喜的是幸好明军已经准备开始进攻重庆,不然以后势必会变得更加困难。赵天霸向邓名使了个眼色,邓名明白他的意思后,就让朴烦先出去到外面等着。

“本来我们打算腊月出发,开到重庆城下就一举破城,现在看起来这可不容易。”朴烦出去后,赵天霸马上站出来说话:“而且重庆鞑子的水师估计也变强了,我们要小心行军,免得被鞑子伏击了。”

其他的人也都有类似的忧虑。就算万县不足为虑,从万县到重庆的路上明军都是逆流而上,水文的优势在清军的一边。去年攻打重庆时,王明德手里并没有大军和值得一提的水师,所以明军非常轻松地逼近重庆城下,几千人就敢乘着船大摇大摆地在重庆附近登陆,在清军眼皮底下安营扎寨,不太担心敌人出城逆袭。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明军要谨慎地行军,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也需要在距离重庆更远的地方建立一连串的营地和前进基地——大片的无人区意味着明军的机动同样深受影响。

“浙军恐怕还不太熟悉四川的地理,以为这一仗会很轻松。让他们锻炼一下,这可是个好机会。”李星汉苦笑了一声。

现在邓名手中的三万男丁,其中拥有盔甲的不过四分之一而已,虽然有在湖北黄州的一番锻炼,但训练和实战经验依旧缺乏。重庆的清军实力雄厚,明军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若是不小心,甚至会有战败的可能。

关闭

“必须要等靖国公抵达后,再一起出发。”周开荒大声说出了他的看法。

就算加上了奉节的守军,明军依旧不敢说稳操胜劵。但如果袁宗第带一部分兵力赶到奉节与邓名会师的话,明军的战兵至少会有一万两千,即使去重庆挑战五千清军披甲兵,也不会有什么大危险。

“就算立刻派人去靖国公那里,然后靖国公闻讯马上出发,也要二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吧?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我们要先拿下万县,然后运输部队和辎重,水路并进向重庆进发。越是靠近重庆,就越需要防备清军的反击,行军速度也会变慢很多;这时重庆的敌军肯定已经得到警报,李国英手中现在有这么多船,很可能立刻派来一支援军,那么重庆一战就会旷日持久。”邓名掰着手指头算着。若是一定要先攻下重庆的话,那无论如何也来不及去增援成都:“清军不会把重庆的士兵再千辛万苦地运回保宁,从广元出发攻打剑阁的肯定是另外一支清军。这对李国英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他只要在广元储备好辎重,再从甘陕调拨一支绿营过来就行了,他们随时可能出发。”

“既然高明瞻打听过,那他很可能会是此战的主将。”任堂提醒邓名道。

“说得不错。李国英是川陕总督,坐镇保宁有助于他方便地从陕西抽调部队,他未必肯到处瞎跑;高明瞻是四川巡抚,这件事按说好像应该由他负责。”刚才朴烦已经报告过,高明瞻是半个月前离开的万县,邓名道:“算算日子,他已经早回到保宁了。他向李国英汇报完事情后,等绿营和物资在广元集合好了,就该出发了,大概也就是这半个月内的事情了。”

“没想到鞑子居然还有力量兵分两路,我们必须立刻向都府发出警报。”李星汉叫道。

自从清军夺取重庆后,成都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东面,认为清军从重庆方向来犯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警戒本来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要是清军真的发起进攻的话,成都靠自身的实力几乎不可能抵抗。但当邓名从四川行都司返回后,因为与西营冯双礼结成了同盟,刘曜觉得成都周围的形势获得了极大的好转,必要时可以向冯双礼求救兵。

目前刘曜和杨有才依旧认为重庆是最危险的方向,都府和嘉定州明军的注意力现在都集中在重庆府这边,对北面反倒有些疏忽了。刘曜更认为,如果重庆清军要西进的话,他不但可以事先得到警报向冯双礼求援,奉节方面也不会坐视不理,因此成都还是挺安全的。

“嗯,恐怕要等到江油失守,都府才会发现清军南下。等他们知道这支清兵的人数至少上万后,再求救也来不及了。”邓名知道,成都最大的问题是实力太薄弱,注意力放在东面就顾不了北面,整个城里都养不起几头驿马,更不用提建立侦查网或是驿站系统了。

就算成都发出警报,也不敢说建昌的救兵就能够及时赶到,大雪山那边的道路可是不好走,再说建昌也未必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还是我亲自去一趟都府吧。”思来想去,邓名觉得最好还是自己马上走一趟。万一成都遇险,邓名觉得自己的名气也能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若是得知邓名亲自赶去成都,建昌方面大概会意识到情况紧急,或许能及时地派出援军:“你们都跟着我去吧。”

至于去建昌报信的人选,卫士们谁都不愿意去,觉得不但要多跑很长的冤枉路,而且还没有什么机会立功。在周开荒的提议下,大家一致推举赵天霸去当这个使者,理由就是他是西营的人,与冯双礼、狄三喜他们好说话。

但赵天霸死活不答应,争辩说他去只会更坏,和冯双礼他们当场打起来都有可能。见赵天霸反应如此激烈,理由也是冠冕堂皇,邓名自然不好勉强他去,最后只好从奉节另外找了几个骑手,让他们立刻赶去建昌,替成都请求援兵。

不过清军到底会不会出兵还是个未知数,进攻的时间也完全不确定,说到底这都是建立在熊兰的情报基础上,因此邓名也不好要求冯双礼紧急动员,只让他根据情况,派一队精兵到成都协助邓名、刘曜和杨有才守城即可。

派出了使者后,邓名就赶去见文安之,报告了自己新得到的消息,以及自己马上就要动身去成都的决定。

“这个熊兰说的话可信么?”文安之显然对这个情报持怀疑态度,对熊兰的人品更是一点信心也没有:“从广元出兵,这么远的事居然还让他打探到了?还专门派人躲在附近,等你一回来就报告。”

“末将觉得还是可信的。如果这是李国英的计谋的话,末将觉得他们就不会提到剑阁、江油,而是哄骗我们说重庆的兵力薄弱,清军已经沿着长江进攻川西去了,这样诱使我们轻兵冒进攻打重庆。至于熊兰打探到这件事,其实也不奇怪。高明瞻可能也就是随口问问,要是万县守军中正好有川西人,他就顺手捎走了。他没有想到熊兰一心要反正,更全神贯注地盯着他的一言一行。”邓名解释完毕后,就替熊兰向文安之求情道:“熊千总这次虽然又投敌了,可是他确实没有伤害到我们的人,而且还侦查到敌情,立下这样的大功劳。以末将之见,就再饶他一次吧。”

“你都答应了,我还能说什么?”文安之不满地说道:“下次你要是真心实意地想替人求情,就不要先答应下来,然后再来与老夫讲;而是要先与老夫说,等老夫准许了再去答应他。”

“督师指点的是,末将知错了。”

……从奉节的好马之中挑出来六十几匹,邓名带着二十名卫士和朴烦乘上船只,几百名士兵也一起登上船只向上游进发。上次去川西的时候,邓名等人一直乘船直达长寿,然后再下船奔赴成都,但这次有万县挡着,邓名要想去长寿就需要先解决万县的问题。

云阳眼下已经重新控制在明军的手中,留守的清军哨探见到明军的先头侦查部队后就立刻撤退。抵达云阳后,邓名就带兵下船休息,交给朴烦一匹快马,让他立刻返回万县报告熊兰。

“为何先生不让熊兰诈败,然后混进重庆去?”穆潭问道。在路上他向邓名提出这个建议,但被邓名当着朴烦的面否决了。

“重庆的清军兵马众多,他混进去也不一定有用。而且,第一他可能会被识破,第二就算没有被识破,清军也可能把他杀了以儆效尤。熊千总没有几个手下,又因为是妾生子,人人都看不起他,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邓名答道。

“是有些危险,但这也由不得他啊,他罪过那么大,让他将功赎罪,他敢不答应么?”穆潭有些奇怪地说道:“试试看总没有什么坏处。”

“对我们来说是坏处不大,但对熊兰的坏处就很大了。他之所以再次投降我们,就是因为他知道我会给他留一条活路。”邓名摇摇头:“若是他觉得活命的机会不大,说不定就一狠心,跟着虏廷干到底了。”

在朴烦到达的当夜,熊兰突然发难,把王明德留在万县的一千多清军士兵一网打尽。这些留守的清军士兵对熊兰的过往也有所耳闻,知道他在投降清军以前,把不肯投降的明军都放走了,还当众宣布他笃信什么“人各有志”的格言——这更证明了熊兰是个草包,连杀人的胆子都没有。和这些清军相处时,熊兰亲口承认了这些事,不但自称心肠软,还说自己信佛,不愿杀生。

得知云阳失守后,王明德的手下觉得熊兰这个草包未必有胆子第三次投降邓名,却没有想到熊兰翻脸不认人,动手的速度如此迅速。而且下手稳准狠,根本没给清军任何反抗的机会。

“熊贼,你不是说人各有志么?”几个王明德的军官被五花大绑地押去地牢,路上绝望地高喊着。

熊兰的师爷秦修采站在旁边,听到呼喊声后不由得冷笑一声。在他的记忆里,这般手段才是熊千总的本色。只要熊兰不杀邓名的人,将来邓名也不会杀熊兰;但如果是跟高明瞻和王明德打交道,放了这些军官又有什么意义?

“把鞑子统统都关起来,不许给他们饭吃。”秦修采威风凛凛地传达熊兰的命令:“可是不要杀他们,等邓先生来了再处置。”

第二十三节 援助

虽然朴烦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熊兰的命令,但是他对再次投降明军还是有些担忧——以前朴烦并不太清楚清廷到底强大到什么地步,不过这次和熊兰一起投降后,王明德的军官给朴烦讲了不少明军战略形势:四川虽然很大,但是陕西也不必四川小,人口还要比四川多,川陕总督李国英已经全得取陕西,四川也占了一半,胜负已经很明显了;更有一个军官说,控制这么大地盘的李总督和朝廷一比,都算不上什么,现在朝廷的疆土从南走到北,至少要走上个两、三年的样子。提供

朴烦觉得从万县到重庆、或是万县到奉节就已经很远了,要走上十几天,四川更是大得没边了。朴烦当兵前的亲朋别说走出四川,就是万县附近都没离开过,那时要是听说谁去过陕西,那对朴烦来说就和天外来客差不多了。从军后朴烦的见识虽然增长了不少,但听清军军官说清廷的控制疆域光走就要春去秋来地走上几年,他还是感到难以想象,这地盘得大到什么地步啊?

清廷既然控制了这么大片的土地,朴烦心里难免就会有畏惧感,觉得清廷的那个皇上要比控制奉节、三峡的文督师要厉害得多。因此在关押好俘虏后,朴烦就向熊兰和秦修采提出了个疑问,那就是和这么庞大的清廷作战,是不是太危险了。

秦修采觉得,普通士兵最好糊弄,大部分士兵连北京到底距离四川有多远,到底是云阳一个县人多还是山东一个省人多都分不太清楚。由于对天下形势的无知,所以对清廷也没有太多的畏惧;但朴烦这种军官就稍微麻烦一些,由于不是对实力对比一无所知,所以会胡思乱想。

“正是因为太远了,所以我们要投降邓先生。”秦修采马上替熊兰解释起来:“从四川到北京,走路都要走上好几年,而邓先生从奉节过来就要半个月,你说这到底是鞑子皇帝厉害还是等先生厉害?”见朴烦还有些不明所以,秦修采摇头晃脑地说道:“若是我们不投降邓先生,鞑子皇帝要好几年才能知道邓先生来打万县了,知道后皇上总要再问一声吧,到底邓先生带了多少人来打熊千总,这总不能不问吧?”

“是,是。”朴烦连忙点头,对秦修采的话非常赞同。

“从北京一路走来,又要好几年,等问清楚了又要好几年地走回去,就算只问一次,或者前前后后也要小十年了。”秦修采反问朴烦道:“你觉得,我们能顶邓先生十年么?”

“十年?”朴烦大吃一惊,当初邓名的万县一战,杀得谭诣血流成河,成千上百的尸体铺满了城外的山野,当时看到那番场面后,朴烦的腿肚子就直打哆嗦;直到现在,有时在万县北方的山林里,还能看到那一战后遗留的骸骨——谭诣的大军可是五千多人啊,是现在万县熊部的两倍多,两个时辰就被邓名杀得精光——清军军官有时会谈起的湖广、南京之战,那些消息对朴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触动,但他对万县一战的经过记忆犹新,这次去云阳见邓名的时候,朴烦虽然比当初好很多了,但依旧非常害怕:“别说十年,就是十天,嗯,就是一、两天也顶不住啊。”

这话语脱口而出后,朴烦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担忧到底有多么愚蠢,满脸羞愧地向熊兰和秦修采道歉道:“多谢师爷指点,卑职真是糊涂了。”

“没事,有不懂的就来问我,或是问师爷都行。”熊兰大度地挥挥手,让朴烦出去了,熊兰对此人非常满意:因为朴烦不问对错是非,一律照着他吩咐去做,就像这次心里明明有担忧,但还是先不管不顾地把熊兰的交代办成了,再来提出质疑,这种手下用着就是放心啊。至于能力和知识问题,这并不是熊兰所关注的,他自己就很有本事,再说还有个师爷秦修采可以商量,手下要都是朴烦这种任劳任怨的就最好不过了。

据秦修采所知,万县军对邓名的畏惧远甚高明瞻和王明德。秦修采虽然不承认,但他其实也一样,首次遇到邓名时秦修采就在谭弘身旁,几千大军被邓名带着一群散兵游勇就打垮了以后,秦修采也没有了对抗邓名的勇气,感觉自己在对方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之前秦修采反对向清军投降,而这次双手赞同熊兰反正。其他人的见识不如秦修采,在他们心目中谭弘的地位也更高高在上,自从这些人本来视为天神一样的谭弘,被邓名五花大绑地押来后,他们对邓名的畏惧就已经开始了。其次就是万县一战,给这些人巨大的视觉冲击,那一战结束后,好多谭弘的军官都吓得瘫倒在地,其中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杀过的鸡都没有邓名那天杀的人多。

而高明瞻和王明德显然没有这样有气势的出场,早在他们抵达前熊兰就摸清了他们的动向,向清军投降的准备工作也都已经完成。看到几千清军抵达城下时,万县守军有不少人甚至有这样的联想:和当初谭诣的兵马差不多,要是邓先生在,估计又是一个下午就打发了。

今天下午朴烦返回后,给万县守军带回了邓名已经离城不远的消息,结果熊兰也不用再进行什么煽动工作了,大家立刻达成了一致意见,马上倒戈立功赎罪——这些万县军官把对邓名的恐惧,统统发泄在了清军头上。

事后倒是有一些军官和朴烦一样产生后怕,觉得要是邓名又走了,而清军再来,他们就不太容易投降保命了,对此熊兰根本不以为然,他对秦修采说道:“要是邓先生来攻城,我手下这帮人肯定不会抵抗的,就算当头的鼓起勇气想打一下,手下的兵都能先跑了。”

“东家说的对!”秦修采知道熊兰说的确实是实情,真打起来只能指望王明德留下的那些清军,可是其中大部分也是壮丁而是,就凭几百个披甲还想挡住邓名?要是这么容易,那湖广、南京的清军又怎么会一溃千里,连总督都被打死了两个?虽然川陕总督衙门拼命宣传,声称邓名在武昌遭到了严重的挫败,但熊兰和秦修采显然都不这么看:“眼前一关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