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章
要想在茶上做文章,苏东波绝对是最佳的人选之一,陆渐红这些年可是喝了他不少的好茶,虽然有茶叶的原因,但是苏东波的手艺至少在陆渐红所知道的情况下还是无人能够比拟。
龙飞一听陆渐红这么说,简直喜出望外,近来他正在愁从哪里找茶叶方面的研发高手呢,当即缠着陆渐红要他马上打电话联络,对于这个鸟人,陆渐红彻底无语,为了孟佳,豁出去了。
在经过一系列的程序之后,清源市终于做好了拍卖华能集团的前期准备。
这时,清源的黑煤矿整顿已经接近尾声。这一次的整顿是与“雷霆”行动结合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次的“雷霆”行动,就没有如此良好的黑矿整顿效果。
想想也是啊,这边公安局扛着打黑大旗,你还去跟人家死嗑,那不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吗?
因此,这一次的黑矿整顿,基本没有遇上什么太大的阻碍,小股的反抗也只是自取灭亡,瞬间被拿下。姜天平不但不傻,反而聪明得很,整顿黑矿在清源史上不是第一次,但成效甚差,这次能够借助“雷霆”行动一举达成目的,自然是机不可失,当然,他也知道,这一次所谓的机会,根本就是陆渐红人为制造出来的,但是这个人为制造的时间节点却是至关重要,由此可以看得出来,陆渐红掌控时机的炉火纯青。
这一次,一共关闭了四十七家的非法私人煤矿,这在清源是史无前例的。
当然,这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弹,但是在岑凯和陆渐红这两位巨头面前,一切都是纸老虎,别说省市的一些势力,就是更高层的某些领导打招呼,也要掂量掂量这两位大佬联手的威力,所以所有的忙活都只是徒劳,该抓的抓,该判的判。
事后,据说一位上嘉九十八岁的老寿星说,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八十年代严打期间看到过抓这么多人,这还是头一次,感谢党啊。
不管怎么说,雷霆行动这场战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过陆渐红听着汇报,却觉得有点不大对劲,虽然在这一场战役中,也抓了不少比较大的黑恶势力,但是从这些组织里并没完全牵扯出一些敏感的东西来,比如毒品,比如枪械。
当然,陆渐红还是高度肯定了这次的成果,论功行赏,这是必须的,当然有赏就有罚,这一次提拔若干人,同时也处理了若干人。
不过陆渐红私下里跟陈亮说,继续关注几起要案,一定要挖出个东西来,毒品的枪械带来的危害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在此期间,陆渐红以其qiáng硬的手腕和qiáng烈的人格感召力,征服了很多中层干部的心,这让他们看到,只要你有能力,能做事,那么你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相反,如果你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在这个弱肉qiáng食的丛林法则面前,等待你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被淹在沙子里。
一时之间,陆渐红的威望达到了一个巅峰,这对于一个刚到上嘉不足一年的省长来说,简直是一件无法想像的事情。
老爷子和副总理周琦峰在不同时期都打了电话给陆渐红,一方面肯定了他的工作成绩,另一方面要他戒骄戒躁,稳扎稳打,再接再励,再创佳绩。
陆渐红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虽然表明上看来,上嘉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迈出了走上正轨的第一步,但是在他的心头还有两件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第一件事,就是稀有金属。到目前为止,这件事情还没有什么头绪,不过正在cào作之中,傅维军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一到上源矿物集团便开始改革,能者上,庸者下,有奖有惩,极大地tiáo动了员工的积极“忄生”。尤其是在处理事务的能力上,不分职位,不分关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做到了真正意义的公平公正,得到了员工们的支持和爱戴。在这一点上,傅维军是学着陆渐红的。他深深地感受到,最低层才是基础,高处不胜寒的最终结果就是一头栽下来,所以他时刻谨记密切与群众联系,与他们打成一片。而在矿物集团,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广大员工就是他的群众。另外,傅维军还整合了旗下十九家煤矿,做了市场tiáo研,向省委省政府递交了控制采煤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对于煤矿这种不可再生资源,从保护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角度出发,每年的开采量应该有严格的控制,以避免过度开采既浪费资源又破坏地理环境。
这个建议得到了陆渐红的肯定,此思路与他保护生态环境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保持利润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这是非常具有前瞻“忄生”的思维。
不过这个报告还没有得到批复,还需要再与岑凯碰一碰,毕竟岑凯是一个追求政绩的人,在上嘉这么多年了,难得看到上嘉有如此的飞跃,他必须要抓住机会。
第二件事,是他的私人事情。自从到了上嘉,对他的暗杀行动接二连三,虽然已经查到对方雇佣的组织是境外有名的杀手组织金手指,但是这个幕后的人却始终没有露面,这让陆渐红坐立难安,不过近来,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陆渐红在想,难道这个幕后者是已经离开了上嘉的人?否则又怎么会没了声息了呢?
而离开上嘉的只有三人,张友骆是肯定不可能,前任宣传部长赵旭初也不大可能,因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过冲突,那么唯一可能的就是敬一明了。
但是敬一明当时是候笑方的人,候笑方是当时五人组的绝对带头大哥,敬一明做这些,他至少会知道一些风声,不过从候笑方的态度来看,他似乎并不知道,况且,陆渐红也在想,敬一明虽然被自己弄过几回,但如果凭这些事就要置人于死地,那么那得死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