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五章 司马光的悲催
朝议时帝王是不是可以饮茶,肯定是可以的。
有时候朝议两三个时辰,特别是像先皇那样的体质,别说是饮茶,甚至御膳房都会准备些补品。
朝臣们也会在有些朝议中,由陛下赏赐饮品。
肯定不算失仪,不过是从来没有见过陛下亲自泡茶的事……
司马光见朝议已经不再针对他了,他很想从陛下的神情中看出点什么,所以一直关注着赵曦。
他从官家的神情里,看到的是对朝议的轻视,几乎到了无视的地步。
那怕是他现在麻烦缠身,他也要尽责,指教陛下的得失。
至于是不是真的失仪,司马光不管了,他根本压不住愤怒,看不过官家对整个朝议的态度。
算计司马光这样的忒正直的君子,赵曦还真有点愧疚了。所以,自然的流露出一丝愧sè来……
司马光的怒吼,让嘈杂的朝议一下子静了,臣工们看向陛阶上的官家……
官家侧边的矮桌上,摆放着茶具,红泥小火炉还燃着,似乎还能看到冲茶时的水气。
官家端着一盏茶,相公们也端着一盏茶……这没什么呀,朝议时官家饮茶,并赏赐相公都是陈例,怎么就失仪了?
原来没有他司马君实的茶!
这时候赵曦真有心让内监给司马光再端过一盏茶…~肯定不行,那不是赏赐,而是侮辱,绝对会让司马光撂挑子不干了。
赵曦本来对朝议的混乱不耻,是真的轻视,所谓泡茶,纯粹故意的。
这种事完全可以由内监代劳,由内监奉上茶,然后再赏赐相公们。
偏偏他就自己泡茶了,如处于无人之境,显得那么悠闲自在,就是看到了朝议偏离了主题。
关键是他看到司马光很在意他。
参奏司马光的折子他可以留中不发,可他真的不希望朝议也撇开司马光。所以,就来了这么一下。
“臣参奏司马谏议滥用谏议职权,盲目指责……”
“谏议乃纠正陛下得失,臣不知司马谏议如何定义陛下失仪?”
“心中无国朝之大利,眼里存挑剔之小心,阻拦朝廷扬威已是在前,非议官家无错在后。臣以为,司马谏议已不足以担负谏议之责……”
果然……这才对嘛。朝议的开始,本来就是讨论司马谏议的,你们扯什么出兵与孝道的关系,还东拉西扯的没玩了。
臣工们是看到了赵曦脸上略带愧sè,似乎真的对司马光的指责认同了。其实,赵曦心里是真觉得对不起司马老头……
新皇早朝,出现这种七嘴八舌吵闹的局面是第一次,新皇可能不适应这样的局面……这是大多数臣工如此认为的。
只有执宰……
富弼眼角抽抽,端着一盏茶都凉了,除了刚开始润了一下嗓子,这时候根本无心再饮茶。
官家又挖坑了!
散朝吧……不能这样下去了,这让司马君实没法下台了。
韩琦立于富弼身后,手拧着茶盏,不停的转,脑子转的飞快,想明白了官家的意思,也想到了官家下一步会做什么。
“政事堂奏对……”
赵曦也觉得差不多了。他还没有想让司马光出外的想法,只要他不在这事上多嘴就行。
司马光在士林有地位,有刚正不阿性子,朝堂绝对需要这样的臣子。
他不了解自己的谋划,有他自己的立场和理念,但不能否认他是个称职的谏议。
“臣自请出外……”
刚到垂拱殿,司马光直接自请外出。
他明白了,明白了御史和台谏为什么会咬着他不放,也明白了朝议时自己的冲动。
一心为国朝,却被一群人弹劾,还是背地里有利益的那一群人,以光明正大的理由弹劾自己。
他知道早就有了弹劾自己的折子,官家留中不发,他本以为官家会适当的制止这种混乱,没想到官家在做看客……这也是他对官家饮茶不满的原因。
他知道,官家应该无意将他留在朝堂。很失望,对朝臣失望,也对官家失望。
朝臣因利而不顾国朝之大义,官家置若罔闻!
如此,朝廷会偏离圣贤王道。
前朝衰败,谁都清楚,是因为从征伐当时的南诏开始的。
矿城?那就是在前朝的南诏之地。前朝军力qiáng盛,却因南诏之祸而陷入泥潭,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一个qiáng盛的大唐衰败。
如今的国朝,仅仅是刚有起sè,军备也只是略有改观。即便是几年前取得了对西夏还击战的大胜,那也是还击战,而不是主动进攻。
朝堂谁也明白,国朝的军备还不到由防御转进攻的程度,否则政事堂早就谋划平灭西夏了。
将士远征,还是干预他国内政,实在不是国朝如今该行之事。
可怜他司马光一颗赤诚之心!罢了,不能左右朝廷决策,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谈不上外出,到不了那地步……暂时搁置吧。”
没极力挽留,也没说同意,赵曦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
司马光抬头看了看官家,也看了看政事堂的诸位,拿出早已备好的折子……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司马君实还是着急了!”
不得不说,司马光的折子那算是振聋发聩,以前朝为例,条理分明的阐述了如今国朝该怎样做。
司马光走了,回家待处置去了,可富弼等人还是没吭气。
这次这事很诡异,根本就不是官家的风格,在看不到官家明确目的前,没人想再多嘴。
矿城那就是个马蜂窝,谁挑蛰谁。
司马君实有道理,可涉及的利益太广,牵涉的臣工太多,不管如何决策,最终的结果都不好确定。
相公们很在惜自己的羽毛。
《论集议朝议保密疏》……
“诸位相公,朝廷无秘密,集议无秘密,这会导致在很多决议时,被市井、士林乃至朝臣非议左右决策方向……”
赵曦把自己准备好的保密法令拿出来了…~相信有司马光这次的事,这保密法令应该顺利通过。
这会是官家的目的吗?这跟矿城及粮食危机不相干呀!
确实很顺利,没人反对,司马君实的遭遇也是大家担心的。
蹭这样的时机,这保密法令很容易通过了。
毕竟大家的主意点集中在矿城,都在考虑粮食危机。同时,也很疑惑第一次集议内容被宣扬出去的原因。
有这样的法令,对于将来集议的相公,朝议的臣工有个约束,不至于pì大点事,也让整个汴梁议论纷纷。
就是司马君实悲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