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兴了
与陕北顺军隔河对峙的晋北一带,清军正在积极的调兵遣将之中,道路上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人马,旗帜招展飞舞,多尔衮的车驾在大队军马里面,显得格外显眼。手机端 m.vodtw.la
他才刚刚从北京回来,近来行程特别繁忙,有时候骑马,有时候坐车,在大同城内的时候也会和明朝官吏一样坐轿子。
如今多尔衮不再只是大清国的睿亲王,而且更加是辅政王之一了。
即便不是涉及晋北一带军事的文书,只要重要性达到一定级别,也都会送到多尔衮的手中。所以他每天公务都异常劳累,在多尔衮的车驾附近,总是守着许多位从征文官,他们随时准备接受辅政王的指示,把多尔衮的面谕交代,变成符合朝廷标准的文书格式。
大批侍卫守护着车驾,多尔衮的轿子停在一处空地上,王府包衣们在轿子前面将黄椅摆好,上铺椅垫,又在前边摆好案子。
多尔衮随手把他在大轿中看过的文书放在案上,然后就每件文书面谕有关文臣如何批示。接受面谕的大臣唯唯听命,拿着交办的文书恭敬退去。
这些公文文书的开头第一句,全都是:“大清国叔父辅政睿亲王令旨”。
多尔衮有些望着北京的方向,即便到了此时,他的心情还是十分遗憾。辅政王比不得摄政王,前面冠着的叔父两字,也不比豪格的皇兄两字更高一筹,这就更让多尔衮感到失望。
皇太极……
多尔衮对皇太极的看法非常矛盾,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四哥是天纵奇才之辈,没有皇太极在危急时刻挽救努尔哈赤胡搞的种种乱政,大清国何来今天入关占领北京的风光?
可是皇太极为人阴狠狡诈,努尔哈赤刚刚死去,皇太极就用阴谋诡计逼迫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殉葬,这又让多尔衮对他恨之入骨。
不过多尔衮从皇太极身上学到了一点,那就是在权力斗争上,使用任何卑鄙的阴谋诡计,都是在允许和正确之列的事情。
“他该死……却死的太不合时宜!”
轿子前面的从征文官们,都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虽然多尔衮没有指名道姓地说出来,可一句话,谁又听不出来是在直斥死去不久的皇太极呢?
皇太极在获鹿之战清军刚刚得胜以后就死去了,不仅仅是影响了清军趁机扩大战果的事情,对多尔衮来说,最糟糕的事情,当然无疑是皇太极死去的时候,自己没有在他的身边,丧失了一个趁机夺取大清国皇位的绝佳机会。
同在获鹿战场的亲王,共有三人,分别是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
这三人里豫王多铎和英王阿济格都是多尔衮的同胞兄弟,豪格则是皇太极的长子。
在皇太极突然暴毙的情况下,豪格带着南翼军回到御帐,几乎差点就坐稳了大清国第三位皇帝的龙椅宝座。好在关键时刻,多铎和阿济格及时赶了回来,多铎有自己的政治野心,阿济格则效忠于多尔衮,他们两人联手反对,即便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无法立即在御帐中称帝继承皇位。
加之获鹿大战的时候,刘泽清和高第两人临阵脱逃,带兵准备逃回北京控制明廷政权。
所以清军依旧没有从生死危机中脱离出来,豪格即便想要依靠皇太极的余威发难,多数将士也绝不会跟随。
所以豪格只能接受多铎与阿济格的建议,三人一同带领部分兵马返回北京。等待抓住刘泽清和高第以后,再召集诸王贝勒,商讨出皇太极死后大清国的政治安排——也包括崇祯皇帝死后明朝权力格局的政治安排。
刘泽清和高第两镇久败之兵,即便没有多铎、阿济格和豪格的追击,也绝不是坐镇北京的礼亲王代善对手。
何况追兵随即赶到,明清两军尚未交锋,二镇就已惊惧溃散,刘泽清、李建泰、高起潜几人不知去向,高第则被吴三桂追上斩杀,其兵已没入吴三桂部下。
这之后分散关内各地的诸王贝勒,才慢慢被召回北京,共商大局。多尔衮在大同获悉皇太极的死讯以后,心情复杂地回到京师,发现局面已经成为异常复杂之局:
首先是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是四大贝勒中排序还在皇太极之上的大贝勒。在皇太极一朝中,代善因为年长位尊,长期遭到压制,早已赋闲家居,不问朝政,实力也十分有限,基本采取中立立场,不论谁想要继承皇位,代善都会支持;
其次则是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尚有一定实力,但他在深州被李来亨打败,不仅没有增援获鹿战场,反而狼狈逃回北京,已遭到诸王贝勒的责难,更加没有话语权决定大清皇位的归属;
再则便是多铎、阿济格,多铎的正白旗是八旗中实力非常强的一支,他自己也存有不小的政治野心,但是孤掌难鸣,连阿济格都不会支持多铎上位,阿济格自己当然是支持多尔衮上位的;
问题在于豪格,豪格拥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镶黄旗支持,本人又统领正蓝旗,坐拥三旗兵力,还在获鹿战场立下军功,如果不是当时诸将急于返回北京镇压刘泽清和高第叛乱,恐怕豪格已经成功继承了大位。
豪格是多尔衮的最大对手,多尔衮自己拥有镶白旗和两红旗的支持,总体上与豪格旗鼓相当。
若不是镶黄旗的嫡系在砀山之战遭遇过沉重打击,没有参加获鹿大战的多尔衮,恐怕根本不是豪格的对手了!
冥冥之中,李来亨又一次影响了大清国的国运。
在激烈的争论,甚至于是镶黄旗和镶白旗两旗武士的白刃对峙以后,事情还是以诸王妥协,拥立六岁的福临继帝位而告终。
但是立福临继承皇位只是表象,内里的本质则多尔衮和豪格两派人马对于摄政权的争夺——这件事则最终以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豪格被封为皇兄摄政王而告终。
豪格年纪轻轻又力大超群、战功卓越,还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和多尔衮共享摄政权,就使得多尔衮试图依靠阴谋诡计来完全夺取大清国政权的图谋完全落空了。
所以一想到这点,多尔衮就感到异常的扼腕叹息。
豪格这等愚蛮小人,何德何能与睿王共享政权呢!
至于明朝,崇祯到底死在谁的手里,多尔衮和大清的诸王贝勒们自然是心知肚明。
当然……当然是闯贼嘛!
闯贼李自成用弓弦勒死了崇祯皇帝,八旗兵又击杀了李自成,为明朝复了君父之仇。那么明朝不管是赐币或者是赐地于大清,也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只是大清国与明朝是手足兄弟之国,虽然豪格有意就此顺势吞并河北,但多尔衮立即严加反对。
多尔衮知道李自成虽然已死,但闯贼尚未全部消灭,大清国还有必要继续使用明朝的旗号。现在北京粮食早已告急,必须尽快获得江南漕运的支援,大清才能度过难关。
所以多尔衮力主拥立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继承明朝的帝位,如此,北京城里又继续坐有两位皇帝了。
已被内定为陕西三边总督的汉奸孟乔芳就吹捧说:“昭和与同治,此二年号皆出于睿王之手,全具足盛义,实在过人。”
多尔衮微微一笑,其他文官就跟着上来拍马屁,一个说“大清新帝年号昭和,取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之意,果显出大清尊皇剿贼、延续友邦宗庙社稷的盛德”,另一个则说“大明新帝年号同治,也足显出汉人与满人、汉帝与满帝共理天下的好寓意”。
多尔衮则笑道:“我大清入关,全是为了扶立明朝同治中兴。”
明末不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