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盛京 > 94.谢家彦之

94.谢家彦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酒足饭饱, 月明星稀。

散席后, 在信国公府下人的引路下,谢卓进了陶然苑。这是他接下来数月要居住之处, 已是早早收拾妥当。王氏将陶然苑布置得极好, 比之杨绪尘的惊鸿院也差不了多少, 不仅一切物什全翻了新, 就连屋中摆设也处处透着大气,典型的世族大家之风。

谢卓入府只带了一个小厮,陶然苑里却不缺伺候之人。简单梳洗后, 换上备好的常服, 谢卓这才沉下心来好好欣赏这处居所。

他这些年受过许多苦, 有吃不饱穿不暖时,也有低声下气求人时。旁的不说,单是此时身上穿的这件江南上等软锦, 细算起来上次穿还是十年前。

都说由奢入俭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这句话里包含多少求不得。

想到先前席间杨缱那一眼担忧,谢卓眼底情绪翻涌万千,狠狠握了握垂在身侧的拳头。

然而还没待他整理好心中纷杂的思绪,便有人前来通报有客上门。谢卓讶异,刚打开房门, 便见院中错落的灯盏尽头, 两个人影规矩地站在拱门下。

“……阿离?”谢卓惊讶。

“嘻。”杨缱抬高手上的灯盏, 对他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来。

将人请进了屋, 谢卓才发现这兄妹俩还带了不少东西。

“……澄泥砚,我记得师兄以前喜欢;这是我从大哥那里拿的徽墨,还有紫毫笔,水纹纸……都是师兄从先惯用的。”杨缱献宝一般将东西一股脑倒给他,“还有这把琴,谢师当年赠与我的,我想回赠给师兄。”

谢卓怔愣地看着眼前的焦尾琴。

他至少有十三年没见过这把琴了。

杨缱见他沉默不语,生怕他拒绝,紧张地向自家大哥求助。杨绪尘贴心地接过话头,“都是阿离的心意,彦之收下吧。虽说这些陶然苑都有,可她心有此意,彦之就别怪她多此一举了。”

“……怎么会。”谢卓嗓音微哑,手指轻轻抚上了面前的焦尾琴,“我高兴还来不及。”

杨缱顿时松了口气。

“你啊。”谢卓按捺下翻涌的心神,无奈地揉她的头,“这是把师兄当小孩子了?胆子不小。”

只有孩子初至陌生之地才会不安害怕,谢卓显然不会如此。杨缱也不是不知这些东西陶然苑都有,甚至母亲在布置陶然苑时,她也出了不少力。之所以做这些,不过是想安人心罢了。

“师兄喜欢便好。”杨缱道。

叹息着拂过眼前的焦尾琴,谢卓沉默良久才对上她,“既是阿离的心意,师兄便收下了。多谢阿离,得让我时隔多年,还能见到父亲的遗物。”

杨缱摇摇头。

这种时候,不必多说。

——

谢卓的到来,让信国公府热闹了不少。

他本是个耐得住寂寞的沉静性子,但自打入了信国公府,身边就多了个小尾巴。杨缱好不容易见着了师兄,只要一得闲便会来寻他,两人或是论学,或是闲聊,仿佛说不完的话。

谢卓这些年并未荒废,离京之后便远下江南,辗转拜了江南鼎鼎有名的大儒沈秋为师,加上底子好,一身学识甚是扎实。

他与杨绪丰一样,三月要参加大考,以他的实力,榜上有名是铁板钉钉之事。杨缱与他论学,每每都会生出惊叹,几次下来已是彻底心悦诚服。

他们也不仅局限与论学。谢卓的父亲谢三爷琴艺登峰造极,作为谢三之子,谢卓完全遗传了其父天资,若单论琴,便是杨缱杨绪尘加起来也不及他。

杨缱自小便喜欢听谢师和师兄弹琴,如今更是一有空就眼巴巴地看谢卓,甚至拿来一堆古琴谱,理直气壮地求指导。后者拿她没办法,便以相互探讨之名,近乎纵容地满足杨缱听琴的小心思。

这些日子,信国公府的上空经常回荡着焦尾琴沉浑雅致之声,时不时还有双琴合奏,着实让全府上下都大饱耳福。到后来杨绪尘也加入其中,却非合奏,而是干脆正大光明地在一旁听。

又是一曲终了,随着古琴声悠悠回荡着飘远,杨家兄妹前后睁开眼眸,对抚琴之人献出毫不吝啬的热烈掌声。

“好!余音绕梁而不绝,不愧是彦之兄。”尘世子大力夸赞。

“师兄好厉害!这曲子我扒了三遍琴谱才弹下来,还说不上好,你竟一蹴而就,太厉害了!”杨缱眼眸亮晶晶地看过来,满眼都写着崇拜。

饶是谢彦之再淡然自若,也被这两兄妹毫不掩饰的褒奖闹得手足无措了片刻,定了定神才失笑道,“你们兄妹俩可真是……哪有这般夸人的。”

“哪里不对?”杨缱与有荣焉地挺胸,“师兄当得起。”

谢卓哭笑不得,见她这般喜欢,心底也渐渐泛出甜来,“你啊。”

若有所思地看着面前两人,杨绪尘轻轻咳了几声,含笑开口,“彦之,这些日子父亲公务繁忙,一直未能抽出空来与你说话,昨日见到父亲,他老人家托我向你传一声,若是得空,他想带你去见见几位在京城的大儒。”

谢卓立时便明白杨霖这是在为他考虑。大考在即,不少学子都在四处拜访名儒,只为给自身大考增加筹码。他无权无势,恩师沈秋又已仙逝,想要自己找门路,定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这……”谢卓犹豫道,“太麻烦姑父了。”

“长者赐不可辞,彦之坦然受之便好。”杨绪尘摆手,“若非皇上至今未定下主考,怕是父亲早早便带你出门了。绪丰的恩师乃是上官大儒,你前几日已见过,他对你赞许有加,已是向几位同僚提过你了。”

说到主考,谢卓也正色起来,“眼看已二月,皇上还未定下吗?”

杨绪尘摇头。

“若说主考,姑父才是最有资格担当此职的,往年也曾任过。”谢卓道。

“父亲此次是主动请辞,有绪丰,必须考虑到避嫌。”杨绪尘想了想,“除了父亲,苏祭酒也有可能。”

听到熟悉的名字,杨缱抬眼,“我听苏夜说,自打上届大考苏山长任主考,没少抱怨呢。太多人去拜访他了……苏山长不喜这些。”

苏夜的父亲苏怀宁乃是如今的苏家家主,任职国子祭酒,兼任南苑书房主事人。南苑书房不似书院胜似书院,南苑人称其一声山长,也是习惯了。

“那排除苏山长,人选就多了。”杨绪尘想都没想便报出一串名单,“陈洛的伯父、陈泽父亲陈太保,徐衿的祖父徐老太爷,还有陆相,都有可能。”

“徐衿不是也要大考?徐老爷子为了孙子,应该不会出面。”杨缱迅速跟上他的思路,“陆相吧。”

“的确陆相希望更大。”杨绪尘说出了结论,“陈家正出风头,陈太保不会在这时跳出来。”

杨缱点头,转而看向呆愣望着两人的谢卓,“陆相为人耿直,朝堂上与父亲井河不犯,交情不深。这么想的话,父亲不带师兄拜访陆相,而是拜访几位大儒,倒也说的过去了。”

谢卓深深看着眼前少女黑白分明的灵动眼眸,难掩惊艳,“士别多年,阿离当真令人惊喜,朝堂上的事如今也能说的头头是道了。”

杨缱浅浅一笑,“当不得师兄夸,我差的远,也是近些日子才开始接触的。”

“有你二人,姑父姑母大福。”谢卓对这两人欣赏极了,真诚道,“卓也认为此次主考由陆相担任最有可能。既然姑父已为我考虑如此周全,那卓再不接下,便是不识好歹了。”

杨绪尘笑着点头,“彦之心思明晰。”

“师兄为何要参加大考?”杨缱问,“如今安国公爵位空悬,你大可上表袭爵不是吗?”

她问得直接,却也是许多人心中不解之处,杨绪尘也忍不住看向谢卓。

“试试罢了。”谢卓答,“我的情况你也清楚,就算袭爵……总之还是想做些实事。阿离,师兄也是有抱负的啊。”

不是不想袭爵,怕的是袭爵之后会被放置,亦或袭爵受阻?

杨绪尘挑眉。

朝中肖想国公爵位的人多不胜数,可偏偏太祖皇帝定下死规矩,大魏朝只能有五个世袭国公。王谢越杨苏,五个家族,五个世袭国公之位,除非这五家有人主动放弃,或绝户,否则终其一国,子子辈辈都将是人上人。

这便是开国功臣。

在尘世子看来,当年王谢大厦倾塌后空出的两个国公之位,皇上其实是有心思的。只不过还没等寻到能接下位置之人,太子殿下便为王谢翻案了。这一翻案,国公之位便没了旁落他处的理由,是王谢的,就只能是王谢的。

谢家只剩谢卓一人,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却高坐一品世袭国公……怎么可能顺利?谢卓显然不满足自己只是单单承爵。他若是想复兴谢家,想不被无视,大考是他唯一的出路。

况且,杨绪尘认为他的心思远不止此。复兴谢家是长远之计,非一日而蹴,但他手中有爵,只要娶亲生子,谢家就还是谢家。可谢卓却选择了参加大考来博前程……

想做实事的意思,换个说法,就是想掌实权啊。

“不知彦之可有想过要走哪条路?”尘世子温和地看着眼前沉静的青年,“提早想好,也好早做谋划。”

谢卓怔了怔,没有第一时间回答。他双手离开琴弦,掩于袖中交握着,沉默片刻才笑道,“不瞒绪尘,我对刑律方面有些兴趣。恩师深秋当年曾参与本朝律法修编,他老人家乃律法大家,在他身边耳濡目染多年,我也受益良多。”

……律法?杨绪尘有一瞬诧异,但很快便释然。沈秋大儒的名头他也有所耳闻,既是恩师相授,有这样的想法倒不足为奇。只是内心深处依然觉得哪里不对,可惜念头一闪即逝,太快,来不及细想便被抛之脑后。

“这么说,彦之兄志在大理寺或刑部?”尘世子笑着接话。

谢卓笑着摆手,“不过自家人闲聊,说说罢了,官职又非大白菜,哪能任我挑?若是大考能有幸提榜,自然还要看圣上的意思。”

见他不欲多说,杨绪尘也笑着转移话题,心中却已起波澜。

此人野心,远比他想象中大。

有野心是好事。男子汉大丈夫,立足于世,有所为总比无所为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这无可指摘,甚至于,杨绪尘还很欣赏谢卓这样的野心,只要不妨害到旁人……

毕竟他这一入信国公府,那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身上都要烙下信国公府的烙印了。

从陶然苑出来,心绪低沉的杨绪尘沉默地与杨缱并肩而行。

两人行至岔路口,接下来便要各自回院,杨绪尘站住脚步,想了想还是多嘴说了一句,“眼看大考将至,阿离接下来还是少去叨扰客人。彦之虽大才,也不能陪你这般闲嬉。”

杨缱怔愣,“我打扰到师兄了?”

杨绪尘抿唇不语。他向来少凭直觉做事,这般说也是一时突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实上他也不知为何生出这般念头,兴许是方才谢卓与杨缱的相处让他瞧出了某些隐晦的苗头,又兴许是因为那句“律法”。

一路沉思,他总觉抓不住某个飘忽的重点,直到瞧见眼前杨缱不自觉流露出的小心和惶恐,这才恍然让他意识到是哪里出了问题。

原来,他印象中那个痴爱乐理的谢家嫡长孙,已与十年后想进大理寺的谢卓,大不相同了。

也难怪他没没想到,毕竟谢卓与他们杨家,尤其是与阿离,真真有着太多渊源和牵扯。面对他,难免会让人下意识忽略许多事。

杨绪尘默默告诉自己,他许是想多了,人总是会变的,尤其是一个遭受过家族罹难之人。但无论如何,在彻底看明白这个对信国公府每个人来说都已陌生的谢卓之前,尘世子还是习惯性地先挡了在弟弟妹妹前面。

“……彦之总要为大考做些准备,接下来他该忙了。”他避重就轻,“除了要拜访名儒,同期里一些学子的聚会也是要去的。你瞧你二哥,是不是近来应酬不少?”

杨缱恍然大悟,“那大考之前,我不去陶然苑了。师兄好脾气,就是被打扰也不会说,还是大哥想的周到,不然妹妹怕是要闹笑话了。”

我妹妹就是这点最招人喜欢啊,又听话,又单纯。

杨绪尘欣慰一笑,“你自己把握便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