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不做贵女做谋士 > 第117章

第117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信中写道,九月初,京城收到边关急报,北边的胡人突然在刚入秋时派出了多股铁骑出兵燕北,并迅速占下两城,且大有继续向南攻占之势。朝中经过一番讨论争执后,定下了强硬抵抗的政策,元庆帝钦命燕北第一边将平远总兵房钲,负责全力镇守边关,只是一月过后北境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纳兰朝见状,遂到元庆帝面前主动请命北征,接着,西北王云正还有西北总兵府拆分后崭露头角的悍将辛照,也陆续上书表明愿派兵支援燕北。于是,纳兰朝并辛照各领兵三万,前往燕北陈兵,而顾小楼收到信时已是十二月底,纳兰朝人早到了正处在两军焦灼大战中的北境。

收到信的当下顾小楼就明白了,这是北胡人发现了大魏正在联合西戎西羌两国,打算结盟共同对抗北胡,趁着出外的使团还未归京,干脆先下手为强了。

此战,定是不眠不休之势!

事到如今,从西戎东归的使团还得要分作两支,一支尽快赶回京城与元庆帝禀明此行的具体情况,还有一支要返往楼兰,与西戎重新商议对策加快合作的步伐,最好是能让西戎趁此机会重返草原,端了北胡的老巢,这其中除了大魏,少不得还要让西羌也掺和进来,出一份力、分一杯羹了……

想到这里,顾小楼不敢再耽搁,忙拿着信件去找了此行同来的使团首脑,不过对方刚好也得了来自内阁的消息,自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忙召集众人开了一个会之后便分派下了行动,一共分为三组。一组是与西羌王谈判,一组是为朝廷传信,还有一组则是对接即将从楼兰返往大魏的使团,向他们说明大魏目前的形势。

顾小楼因正好驻守在两国边境,领的是最后一个任务,负责前去迎接从楼兰归来的公孙绩等人。

西羌北部与楼兰接壤,但由于隔着雪山峭壁路极不好走,要从西羌去楼兰的话只能从东绕道,可再往东又离北胡极近,因此当初大魏的使团只能冒险而行。现在顾小楼等人恰好就守在这块两国势力交杂的地界上,北胡既然已对大魏开战,对西羌对防备自也会比从前更甚,这次接头还得万分小心。

一行人连夜赶路,终于在三日后迎到了楼兰归来的使团,结果他们不仅见到了公孙绩等人,还见到了与公孙绩等同行的几位西戎使者,这些人都是西戎王指派的亲信。得知此行顺利众人心中这提着的第一口气终是放下了须知,西戎虽流落在楼兰一带,但对为数不多几个临国的防备还是很高的,当初为了不给公孙绩一队增添风险,他们这边并没有派探子跟在后面,以防惹来西戎的提防甚至攻击。

现在确认了西戎的态度,事情就好办了,因为对方既已愿意合作,那么说服其出兵共同夹击北胡的难度就会小很多。公孙绩亦当机立断,立时便决定亲自折返前去谈判,顾小楼则带着两名西羌的使者跟随着一同前往。

此时正是隆冬,越往西北去,天气则越是干冷恶劣,幸好这条路公孙绩此前已走过两遍,经验十分充足,所以路虽行得艰难但并未遇上什么危险。

走到楼兰脚下不远的一处小镇时,一行人终于有了停下好好休整理的机会,公孙绩也难得找到个机会同顾小楼谈心。

“有心事?”温暖的烤炉前,是师生二人久违的围炉夜话,公孙绩看出了顾小楼这一路上尽力克制的担忧情绪,出动关心询问道。

顾小楼无奈的笑笑,答道:“可是学生表现地明显了?”

“你的心思一向很重,但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写在脸上,若是同你不亲近的人,想必不易察觉,这次呢,有点破例了!说说看,让老夫听听是否与老夫猜的一致?”

“我没见过打仗,心里有点没底……”

顾小楼表达的较为隐晦,但公孙绩还是听出来了,当下朗声笑道:“是担心去了战场的东宫那位罢!”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最近想的总是很多,一开始,我想着他是储君,亦是陛下的儿子,陛下派他应是去监军的,即便他人身在战场只要不冲到第一线去,自当不会有什么危险。可一想到燕北的形势却又…却又忍不住为他担心,外有北胡这只豺狼,内有房钲这只难驾驭的虎豹……或许是我想多了,不知老师怎么看?”

“房钲养寇自重,为时已久,你是担心房钲心中还像以前一样,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不想彻底除掉北胡这支大患,而与东宫产生什么矛盾?另外,内乱只是一方面,一旦被内乱拖住了脚步,影响了此次平定燕北的进程,东宫那位只怕名声上要受些弹劾?其实,若要老夫看,倒可以对我们这位野心勃勃又手腕强劲的储君多抱些信心,你是关心则乱,关心则乱啊!哈哈哈哈哈哈!”

顾小楼被说得多少有些羞赧,不过听到公孙绩这个眼光高且挑剔的智者对纳兰朝评价这么高,她心中也很高兴,因为她知道公孙绩的脾气,他并不是一个对谁都能逢迎奉承的性格,他会逢迎,但只会逢迎自己真正看得上的人。

纳兰朝这边遇到的情况确实与顾小楼所预测的有所吻合,因为按照常理想,储君身为一国太子,如果不是十分必要的情况下,皇帝是无论如何不会轻派出京前往边境战场的,哪怕只是督战。

何况元庆帝如今的身体每况愈下,朝中又有各方势力虎视眈眈,他之所以派了纳兰朝前往燕北还是下了很大一番决心的。而其中缘由,不为别的,只为了一个房钲。

房钲是员能打能算的边防大将,作为一边总督兼总兵,他手上的实力自不可小觑,但他有一个问题,或许说,是这个位置上的大将很多都容易有的一个问题,便是养寇自重。

他们能打死对手,但不会打死,因为自古兵将怕什么?不是怕敌人太厉害,而是怕敌人都死了,因为一旦边境没有敌人,龙座上的皇帝,就会天然地开始防备害怕起佣兵上万镇守一方的大将,杯酒释兵权已经是好结果,运气差点的,等来的可能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了……

毕竟,朝廷只有在有寇可打的时候才会养得起统领兵大将,天下太平时,武将的地位普遍会比文臣低得多,身为一代名将的房钲,年轻时戎马一生,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攒够了功劳,收服了一帮小弟,享有了荣利功名尽在眼前的权势,哪还愿意过回卸甲归田的普通生活?

可站在元庆帝的角度看,房钲有这样的想法就离死不远了,如果不是边境轻易不能乱元庆帝早就动手了,因为以史为鉴,养寇自重是为国之一大祸患,那些前朝旧国中败在此处的大有人在,他不容许自己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他最后选择派了纳兰朝去,原因主要有二:

一则,房钲的官位过高实力过强,纵览满朝文武几乎无人能压得住,内阁能压住他的程敬礼和卢之孝,元庆帝却又不放心,且这二人一旦离开一个,另一个留在京中的就难免暂时一头独大起来,战事还不知要展开多久,长期来看,如此行事不利朝中形势的稳定。

二则,纳兰朝的身份还有实力都能最大限度的辖制房钲,储君、占了名声上的大义;纳兰朝背后的禁军和西北军,又给了他军事上的后盾;到时房钲若反其令行之,便要准备好落到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下场,毕竟大魏是儒学熏陶下的王朝,凡事都讲究正统道义。即便你是王朝背后真正的掌权人,想令诸侯也还得挟天子呢,何况房钲还远远没到那个地步。

不过如果储君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对房钲来说就容易多了,直接架空就是了,表面上把你好生捧着养着,实际上什么都不听你的,还能叫你失去消息来源、没能力反抗。但纳兰朝显然不是这样的储君,他是那种让人不死也会掉层皮的敌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