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对立
天正帝在陆若华向众人介绍了关于宛城的情况以及税收等问题后, 对着众人问道:“诸位爱卿如何看这免税一事?”
“陛下, 此事万万不可。”工部尚书李善在天正帝话音刚落后,便直接反对。
“为何不可?”天正帝见李善反应如此之大, 不假思索的样子,有些皱眉。虽然他也有顾虑,但是却也知道此事对朝廷有利可图, 怎么会是万万不能为的事?
“陛下, 如此不是助长了经商者的气焰, 商人者唯利是图,所从之事也都是投机取巧,这些人不事生产,却比百姓更为富有,如此邪气不打压, 还减免他们的赋税, 从此以往,还有人愿意耕种土地, 这还不都跑去经商去了。到时候百姓饿死者多矣。”李善最后惋惜地叹了一口气,言语间充满了对经商者的不喜。
旁边的户部尚书唐同方听了这话后, 有些皱眉, 李善未免将这弊处方的太大了, 这显然有针对的意思,不过一想到晋王和大皇子的关系,唐同方也就释然了。
他虽是太子一系,和李善对立, 但是如今他也是真的不喜这李善的话,向天正帝回禀道:“陛下,如今宛城繁盛,一是依托于陆侍郎引水入宛城,使得宛城成为塞上江南,粮仓堆满稻谷,所以这才有了巨商想要从宛城收购粮草,如此才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商人来此。二是因为这免除赋税的缘故,如今宛城无战事,商人也多是看中这个原因来此。”毕竟谁也不想为了做生意将命都丢了。
“至于李大人的担忧,虽然有道理,但是却有些夸大其词。”唐同方不顾李善不善的眼神,对着天正帝道:“如今宛城减免商人三年赋税,宛城却依旧丰收三年,陛下可问问陆侍郎是如何做到不让宛城的百姓弃农从商的?”
“朕也是好奇,那陆爱卿说说。”天正帝将目光放在陆若华的身上。那日他虽然问清了大概,但是有些细节却不是很清楚。
“回陛下的话,在臣上任宛城的前一年,因着宛城大旱,陛下曾减免了宛城三年的赋税。”陆若华答道:“百姓和商人都一样了,这百姓的怨气自然就小了。再者,臣每年在宛城收的租金除了上交朝堂的赋税外,还剩下很多,这些钱都用来奖励善于治农的百姓。”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天下商贾汇聚宛城,宛城的东西自然物美价廉,只粮食和食盐售价就比旁出少了近两成到三成,百姓得此实惠,自然就不反对商人免税之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丰衣足食,自然没有人想要背井离乡,行商贾之事。”
“陛下明鉴,商贾虽富有,但是却不可科举,如今宛城的百姓都只愿自己家里能够丰衣足食,然后存下些钱供家中子弟读书,而不会有人想要行商贾之事。”陆若华将完成的现状分析给天正帝太子,和身边的阁臣尚书听。
“陛下,就算如此,这免除商贾赋税之事也不可开先例啊,若是以后地方官员都有样学样,天下岂不乱套?”李善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对道。
天正帝没有附和李善的话,而是向旁边的沈思和清平侯问道:“你们觉得呢?”
“臣认为宛城商贾赋税可免。”清平侯对此事定了个基调,然后在天正帝有些忧虑的目光中又道:“同时也应免除百姓的赋税,这部分的赋税由宛城官府自行承担。”
“那宛城的赋税从哪里出?这都免了,宛城知府难不成要自己变出银子来不成?”李善不赞同道。
沈思看了李善一眼,悠悠道:“宛城每年应交的赋税由宛城知府根据从商人那征收的租金缴纳。如此百姓必会对陛下感恩戴德,和商人也会相处和谐。”
“确实是个好办法。”天正帝听后赞道,对于沈思和清平侯两人也更加满意。老大总是觉得他偏心,觉得他给了沈思宰辅的位置,却只给李善工部尚书一职。叫他说,就李善的能力,这个工部尚书都是他多给了的。若是李善成了宰辅,那这天下还不得乱了套。
“其实不只是宛城,边境之地陛下可再增设边市。”沈思提意道:“边境多苦寒,不适合种植,开边市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旁的清平侯也点头赞同道:“陛下可以再选择其余的边城和几国通商,如此以来,战事可免去不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这其他的地方都好说,只是这北辽苦寒,不事生产,他们除了马,根本没有别的东西和我们大燕交换,臣怕他们养的马匹不够在大燕换取足够的粮食,恐怕还会如以前一样,骚扰边城百姓。”兵部尚书高锐道。比起其余几位大臣,高锐是真的上过战场的人,深知北辽等国的情况。
“还有,北辽人凶猛血性,天性好战,臣倒是怕到时候别养狼不成,反被狼咬伤了。”兵部尚书高锐担心道。
“高大人所言句句在理,所以还请陛下重新考虑边市一事。”李善附和道。
高锐看着和自己不熟的李善,表示很不想搭理,最近李善频繁和他套近乎,如今在这个时候出言帮他,就是为了和他拉关系,可是他为什么要承这位的情,他和李善可不是一个立场。
“臣和李大人不是一个意思,臣没有反对边市的意思,只是有些担心这边境的安全罢了。”高锐立时和李善撇清关系,他可不希望天正帝认为他是大皇子一系的。
“最重要的是,很多外族之人将用马匹换来的钱用于铸造武器,长此以往,这可是大威胁,陛下不可不防啊。”兵部尚书高锐皱眉道。
“朕知道。”天正帝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清楚,然后对着沈思等人问道:“诸位卿家可有什么什么办法解决此事,令边市无后顾之忧。”
沈思捋了捋胡须道:“这边境练兵之事不可懈怠,陛下可在设有边市的城池增派驻军,严格盘查,边市中也要设有巡防兵士,这是实力也是威慑。”
“还有什么方法?”天正帝问道,这个方法在座的都能想到,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可用其余的办法约束,比如不给银钱。”清平侯说道。
“侯爷说笑了,这不给银钱,又有谁愿意跟你交易呢?”一旁的吏部尚书邹继也有些皱眉道。
“就是,侯爷莫要将蛮夷之人看作孩童,再说,就算是三岁的孩童都知道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道理。”李善不屑道。对于边疆那些蛮夷之地,他实在是看不上,他们大燕地大物博,哪里需要和那些蛮夷之人通商。这次,他之所以如此反对,除了是不想让陆若华领了功劳妨碍大皇子外,还有一点是他觉得和周边的几国通商是在让大燕自降身份。
“李大人莫急,还是听清平侯把话说完。”沈思看清平侯脸色不佳,出言道。
清平侯决定不搭理李善,而是对着天正帝拱手道:“陛下可令这些人茶马互市。以茶易马,以粮易马。陛下可在边市的榷场旁设茶马司和粮马司,凡是这些交易不得使用铜币,只得以物易物。”
“这个方法固然是好,可若是交易其余的东西呢?难不成都以物易物?”户部尚书唐同方忍不住发问。清平侯的方法确实好,但是也有弊端,如此以来边市上就置喙交易粮食,茶叶和马匹,未免有些局限了。
“臣有些想法,请奏陛下。”陆若华起身对着天正帝拱手道。
“但说无妨。”天正帝摆摆手道。
“臣觉得陛下可在开通边市的榷场专门发行钱币,这种钱币只可供外来商贾在榷场买卖马匹等,榷场中只可用此币交易货物。外商卖得的马匹等货物的钱财又用来购买粮食,茶叶和丝绸,如此一来货币又可回到大燕。”
“这样那些人还不是要得能得到铜钱?”李善冷哼道,此举并无任何作用。
“谁说这钱币非得用铜?”陆若华反问道:“陛下可用纸为币,就如同现在的银票一样,专供外商使用。若是数额巨大的铜钱皆用纸币,数量小的可以兑换成铜钱。这只是针对外商,大燕的商人可以自由兑换。兑换时要持有各方的印鉴,以及官凭路引,身份文牒。”
“如此一来,比起以物易物交易的面就更广了些。”清平侯听后点评道:“同时也让外来的商贾只能带走货物却带不走银钱,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钱币的出现,就是因为以物易物的局限性。而大燕现在的状况是不希望铜器,铁器等物外流让外人铸造成兵器,威胁大燕。如此一来,大燕不仅不会铜铁外流,边市的繁华也不会受到影响。来大燕的外商,能带走的只有货物。
“此事细节上还需推敲,但却是一个好的想法。”沈思肯定道。
天正帝听后点了点头道:“那此事就交给沈卿和蒋侯了,你们可听取陆爱卿的意见,毕竟这宛城的边市就是她一手办起来的。”
沈思和清平侯赶紧应是,陆若华也连忙拱手谢恩。
商议完此事,陆若华跟着一众重臣离开文渊阁。刚一出文渊阁,户部尚书唐同方就赞道:“陆侍郎可真是满腹锦绣,实干之才啊。”
“唐尚书过奖,不过是在外几年,略有些心得罢了,比各位大人还差得远,以后还请各位大人指教啊。”陆若华赶紧拱手谦虚道。
一旁的吏部尚书邹继听了这话,心里十分舒服,面前虽是个女子,但是却是个君子,不骄不躁,谦虚沉稳,懂得尊重前辈,让人心生好感,笑着道:“陆侍郎过谦了,后生可畏啊。”
一旁的沈思和清平侯等人也点了点头,对陆若华的观感都不错。
只有李善一人脸色不好,对着几人拱手道:“老夫还有些政务要处理,先行一步。”随后又对着陆若华道:“陆侍郎不随老夫回工部处理政务吗?”
陆若华对于这位现在就在宣告其是自己顶头上司压自己一头的李善,微笑着拱手道:“当然,李大人您先请,下官年轻脚步快,绝不会晚了回工部的时间。”她和李善注定是对立的,李善这么下她的面子,她也没必要事事迁就李善。
李善冷哼一声,直接走开。
旁边的兵部尚书高锐对陆若华观感不错,又是个直性子,提点道:“李大人那个脾气,你在他手下做事可要小心点。”说起来,他也厌烦李善地紧。
“多谢您提点,静徳记下了。”陆若华赶紧拱手致谢道。
等陆若华和这些重臣分别后,便回到了工部。令陆若华诧异的是,这一天都无事。
但是第二天,陆若华刚一进工部的大门,便被李善叫去告诉她,她以后负责营缮清吏司和虞衡清吏司的事情。
但是,等她过问完虞衡清吏司的事情,就知道李善这是要置她于死地。
因朝廷马上要备战三韩和倭国,所以敦促工部制造弓箭,可是工部制造的羽箭的数量还差将近五成。贻误军资,这个罪名谁都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