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 第13章 学本领姐妹出门

第13章 学本领姐妹出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过完上元节,年基本算是过完了。李家人收起浮躁的心思,开始正经过平常日子。

李姝想起自己猜花灯时的蠢样子,再也不想再当文盲了,央求肖氏,让李承业每日教她识字。

肖氏与丈夫商议后,夫妻二人都同意。且夫妻二人一致认为,一头羊是赶、三头羊也是赶,干脆姐妹三个一起学。并叮嘱李承业,不能因教姐妹识字,就停下课业。

李承业教过丽娘,有经验。

李姝和豆娘,一个不想再藏拙装傻,一个想尽快识字,都拿出认真的劲头。

头一日,李承业教姐姐妹妹读千字文。

李姝看着上面的繁体字,根据上辈子的印象,一一对应,很快就能通读。豆娘虽慢些,但她像她亲娘,灵巧聪慧,也识得极快。反是丽娘,对这些不大感兴趣,勉强学一些,只为再多认得几个字。

李承业发现两位姐妹与读书上倒是有些天分,更是拿出冯先生负责的态度教她们。

他白日去学堂,黄昏时归家。回来后先检查姐妹们的课业,再讲解新知识,布置第二天的课业。忙完这些,他才去温习自己的功课。

认字背书对李姝来说难度不大,轮到写字,她就有些抓瞎。她只练过硬币,对软笔控制力不好。不是这个点粗了,就是那条杠歪了。在李承业的指导下,她花了十来天的功夫,总算能勉强写几个端正的字。

好在家里才得了笔意外之财,肖氏也很大方地给女儿们备齐了文房四宝。只是纸张的质量比李承业的差一些,毛笔也是普通的。姐妹三人知道家里情况,有这些就已经很满足了。

有前世的文化打底,李姝学的极快,通读、背诵、理解,她很快把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丽娘甩在身后。豆娘不知情。以为这个小妹妹在读书识字上比她有天赋,并不争抢,按部就班地跟着李承业的步骤来。

李姝在完成李承业的任务的同时,自己也有自己的路子。她一边跟随李承业打基础,一边零散学习一些算数、历史类的。

李承业主要精力在经书上,算数平平,很快被李姝超越。

这一世没有阿拉伯数字,李姝强迫自己熟悉这种汉字表达数学的方式,运用后事所学的一些公式理论,解决一些基本数学问题,如房间的面积测算、水缸的容量、屋脊的角度测算以及家庭财务支出报表等。

与此同时,在认完了常用字之后,李姝开始了解一些浅显的史书和地理。李承业刚开始觉得妹妹一个小女娘,没必要学习这些。但李姝认为,既然决定融入这个世界,就要了解一些现在的具体情况,不能以后出门连方向都辨不明白。

肖氏掌管家里的财务支出,她不会记账,心里大概有个流水账,月底时心里大致算一下,让丽娘记个总数,年度再汇总,有个大概就行,差个三两五两的,也没人会在意。

李姝给肖氏做了张表格,把日常支出分为米粮、菜蔬、布匹、人情及家里孩子们的教育支出几大类,每日记账,月底汇总,分毫不差。

张氏第一次听李姝汇报家庭支出月度汇总时,笑道:“可了不得了,咱们家的姝娘,我原以为是个懒丫头,没想到这么能干,朝廷不让女人考试,要是女人能能科举,说不得你也能考个状元!”

众人都笑。

大景朝的女性,光识字是不够的,大户人家的女性尚且要会给家里人做两件衣裳,别说李姝这样的小门小户家的女儿了。

除了继续纺线,李姝又开始学裁衣做鞋。

裁衣服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李姝是新手,肖氏不敢让她直接裁剪新布料。她找出一些旧衣服,让她练手感。两只袖子不能裁得一大一小,□□不能裁的太高,穿不进去,太低了也难看。

李姝天天剪旧衣服和草纸,练了十来天,勉强才有个样子,先给三郎剪出双对称的两只袜子来。

裁只是第一步,还要缝。穿针引线只是基础,走线直不直、针脚密实不密实,这都是硬功夫。

李姝做鞋的第一步是剪鞋样子,按肖氏的说法,如果闭着眼睛都能剪出家里人的鞋样子,才能合格。

剪过鞋样子,又要打米浆糊鞋帮。家里那些被李姝剪烂了的破布,终于又能派上用场了。肖氏带着她,手把手把一张张破布用浆糊粘在一起,一层层粘,粘成好大一块,最里面和最外面根据男女不同,用的是不同颜色的整块好布。糊好后,放在木板上晒太阳。晒两天后,揭下来,找白细布缝边,针脚密密实实的。然后拉鞋底,再把鞋帮缝在鞋底上。若是女鞋,还要在鞋面上绣花。

整个过程,繁琐又费时。

李姝上辈子小的时候,看家里母亲做过鞋,本以为很简单,没想到做起来这么难。她是新手,肖氏只让她拉鞋底,只让她缝鞋面的边。

李姝衣服没做成,鞋也没做成,倒是给自己做了两条小帕子,还给家里人一人缝了一双袜子。

裁衣做鞋,这些都是要见缝插针的空余时间。做饭才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

李姝自负上辈子自己也能做两个菜,可在这个没有高压锅、微波炉,甚至连烧火都要人工的地方,她还是要从头学起。

烧火她早就会了。冬天太冷,她时常缩在灶门烧火,早就轻车驾熟。

做饭嘛,熬粥她会,花样比郑氏和肖氏还多。就是做干饭有些难度,火候掌握不好,不是生的就是糊了。况且,李家吃的不全是白米,还有小米之类的杂粮,根据主食的种类不同,时间和火候的大小都要区分开。

至于做菜。顿顿太炒菜费油,普通人家,大多以蒸煮为主,起锅后滴几滴熟油。李姝觉得一下子学太多,贪多嚼不烂,做菜的事儿,且先缓一缓。

几个月内,李姝从棉袄换成夹袄,又从夹袄换成单薄的春衫。

这一样样学下来,李姝感叹,在古代当个主妇太难了。衣食住行样样都要亲自动手做,还要带孩子、伺候公婆丈夫,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会。

李姝深深觉得,除了读书,她离肖氏的距离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几个月里,豆娘除了读书,样样都比两个妹妹做的好,丽娘都是中不溜。肖氏见她们都肯用心,也不计较谁好谁坏。十个手指还有长短呢,哪能人人都一样,反正都是她的女儿。

在家闭关几个月,李姝觉得自己要出去透透气。她央求肖氏,让她们出门逛逛。

京城治安好,等闲人家的小娘子,也不是整日关在家里。肖氏觉得女儿们总是关在家里,没得关傻了。遂挑了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自己带着几个女儿们一起出门了。

待到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日的景色格外的好,阳光明媚、春风和煦。

李家姐妹三人,从大大小,依次穿着水红、嫩绿、鹅黄的上衣,裙子也是同色的,豆娘的裙边绣了两朵石榴花,丽娘的是山茶花,李姝的是迎春花。姐妹三个都戴了绢花和耳钉,说不出的俏丽。

张氏看到三个孙女一溜站齐,喜欢的不得了,忙叮嘱肖氏,给丫头们买些好布匹回来,做些好看的衣裳。郑氏也喜欢的摸摸这个,又看看那个,只恨男人死的太早,自己没能多生几个孩子。心下想着,回头给侄女们一人买朵绢花戴戴,也是她这个大娘的心意。

肖氏看到自己的女儿们出落的花骨朵一般,内心说不出的欣喜。

特别是豆娘,到李家小半年,李穆川早已把她的名字添到族谱上,她也彻底成了李家人。这几个月下来,她过的平和舒心,早没了当日黄毛皮瘦的样子,愈发好看,容貌姿色在这一带都是少有。

肖氏每常看了,都不敢让她单独出门。但豆娘都13了,要赶快说亲。这要说亲,就不能藏在家里,酒香还怕巷子深呢。

今日,肖氏特意把三个女儿打扮的异常好看,也是存了心思,希望能给女儿们说更好的人家。

母女四人刚出门,还没出杨柳胡同呢,遇到胡同口杨捕头的太太陈氏也带着女儿出门。

杨捕头是在大理寺衙门当差,和李穆川是文武殊途。两家男人虽关系一般,家里的太太却是常来常往的。按照肖氏和陈氏的说法,“他们男人在外也有三五个酒肉朋友呢,咱们女人,整日在家围着锅台转,好容易有个说得来的姐妹,还得经过他们同意不成!”

双方见了礼,陈氏立即拉着李家的女儿们一顿夸,“嫂子家莫不是得了什么秘方,才几日不见,怎么几个女儿都养得跟天仙似的,看的人真眼馋!”陈氏见了豆娘,暗自惊心,李家收养的这个女儿,容貌真是不错!怪不得肖氏把她藏家里不放出来呢!

肖氏也拉过杨家女儿芙娘夸道:“看看看看,有这么水灵的女儿,还不知足!”

两个妇人都笑起来,李姝姐妹们也笑。李姝先开口,“芙娘姐姐,我最近跟我阿娘学裁衣做鞋,好长时间没找你玩了。”

芙娘和丽娘同年,抿嘴一笑,“你还小呢,慢慢学,不用急。”又看向豆娘,再次行礼,“这是豆娘姐姐罢。”

豆娘也回礼,“妹妹不必多礼,都是邻居,以后闲了,咱们一起玩。”

众人正说着,杨家大门开了,出来一个少年,他看到门口一堆的女孩子,忽然吓一跳。再一看,除了最大的那个姑娘,其余的都认识。他先给肖氏见了礼,又给李家姐妹行礼,“妹妹们好!”

肖氏忙道:“这是豆娘,可不是妹妹,比你大半岁,你得叫姐姐哩。”

杨大郎闻声抬头看了一眼豆娘,半晌低下头,轻声道:“豆娘姐姐好。”

豆娘低着头,回礼道:“杨家阿弟好。”

众人寒暄完毕,肖氏跟陈氏说道:“我这几个丫头,最近做了不少女工,家里攒了一堆的布匹和线,我得拿去卖了,不知弟妹要去哪里?”

陈氏大咧咧一挥手,“嗨,我也无甚重要的事,跟嫂子一起逛逛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布料,买些回来给芙娘裁两条裙子。”

陈氏说完,又回头叮嘱杨大郎,“你且自去同窗家,晌午要回来吃饭。”杨大郎低头应了,自去不提。

杨家就一子一女,陈氏颇为宝爱这两个孩子。每年都要给芙娘裁当季的裙子,绢花手帕之类的,更是不少。

两个妇人,带着四个漂亮的小女娘一起走在街上,回头率自然低不了。

很多熟悉的人家都和她们打招呼,其中一个胖胖的妇人和二人说笑:“李太太杨太太好,哎呦,这四个小女娘可真俊啊,你们两家的水土咋那好哩,女娘们养的我看了都眼馋。”

陈氏用手帕在她脸上挥一下,“张太太,你眼馋个甚,你家四个小子呢,以后子子孙孙一大堆,多的是福气等着你呢。看看,若不是福气深,哪来的这一身肉!哎哟,让我摸一下,你这腰上肉真软,你家老张可有福气了。”陈氏家男人是捕头,接触的都是三教九流,没有那么多讲究,陈氏也喜欢开玩笑。

张太太不甘示弱也用胳膊肘在陈氏胸口轻轻碰一下,“哎哟,你个不害臊的,你比我更软呢。你们老杨整日在衙门不学个好,把你教的油嘴滑舌。”张太太男人是巡防营的,巡防营里全是臭男人,整日看到只母苍蝇都是发情。老张说话不讲究,张太太更不怕这些了,若不是记着有小女娘们在,她啥荤话都能说出来打趣陈氏。

两个妇人顿时一起哈哈笑起来。肖氏因丈夫是文书,顾及些体面,故不常开这些玩笑。但她也不是那种不能听一句半句的臭讲究,听见二人说的热闹,她也跟着笑。

不像猫眼儿胡同里的付太太,家里男人也是衙门里的文书,她却从来不和任何人开玩笑,听见了就捂耳朵。张太太每常说起她就一脸鄙视,“大家都是妇人,孩子生了一大堆,害什么臊啊。她难道晚上不伺候男人!”

肖氏和陈氏别过张太太,去了常去的店家,把棉线和布匹卖了,又买了些颜色鲜亮的布匹,准备回家给女儿们裁裙子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