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 第98章 路迢迢骨肉分离

第98章 路迢迢骨肉分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来人正是三郎李承志, 自去年八月他中了桂榜以后, 姐弟两有一年零四个月没见面了。

若平常日子一年多没见也就罢了, 但三郎出门游历, 家人日夜挂心。如今见他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 李姝怎能不激动, 她的眼泪没含住, 还是滚了下来。

三郎长高了, 比以前略微黑了一些, 但笑容中不再是那种不谙世事的纯真, 多了一些洞悉人心的睿智。但他与旁人有有些不同, 普通人见了世间人心险恶, 只会变得更机敏, 对人戒备心越发重。三郎的一番经历,让他更豁达,更宽容。

很多次,三郎都忍不住感叹, 原来这世上有这么多人在受苦,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读书科举, 为的是什么?振兴家族?高官厚禄?他好像也不太在意这些, 既然还没找到目标,他就继续走下去吧。大景朝天下那么大,他才走了多远。

此次听说福建遭倭寇掠夺,他想到这里来看看这里的百姓, 进入沿海边境,他意外打听到三姐夫到这里任职,连家里妻小也一并来了。

三郎一年多没见到家人了,自小被父母兄姊们疼爱着长大的他,哪一天不想家?他只能通过走累双腿,磨破脚底,用这些躯体的疼痛,来减少对亲人的思念。

如今三姐姐就在跟前,他没有忍住,摸上门来了。

见到李姝双目泪盈,三郎走上前来,从怀里掏出一块有些脏的帕子,给姐姐擦了擦眼泪,“三姐姐别哭,我好的很呢。”

顺宝在一边见礼,“三姑奶奶,二爷听说三姑奶奶在这里,忙不迭地就赶过来了。”

李姝闻着三郎那块帕子又酸又臭,拍开了他的手,自己擦了擦眼泪,“来了就好,以后就住在我这里。一路赶过来定然是累了,快进来。”

这是自己亲弟弟,李姝直接把他带进了后院,一边走一边吩咐,“封娘,让金妈妈烧一锅热水。把西厢房收拾一下,给三爷住。再把我的浴桶搬出来,放到西厢房,让三爷好生洗一洗。”

三郎忙摆手,“三姐姐,我身上脏的很,别把你的浴桶弄脏了。”

李姝嗔了他一眼,“别作怪,赶紧洗洗,真是,臭死了。”

平哥儿带着琴娘在一边睁着大眼睛看着,平哥儿已经记不得三舅舅了。

三郎见到平哥儿,高兴地摸摸他的小脸,“等三舅舅洗干净了,再来陪你玩。”

李姝整整换了三桶水,终于把三郎刨干净了。三郎没有衣裳,李姝给他穿了赵世简的家常衣裳,好在三郎个子也高,倒也合身。李姝又亲自给他绑了头发,戴上赵世简的玉冠,配上玉佩,三郎瞬间又变成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人。

把三郎收拾好了后,李姝立刻打发黄侍卫去军中,“去告诉将军,三舅爷来了,他若有空,就回来一趟。”然后又给三郎量了尺寸,把尺寸交给文崖,让封娘给他拿了家里的一些料子,送到家常用裁缝那里,赶紧给三郎主仆两个从里到外做几身家常衣裳,还有三郎过年要穿的见客用的衣裳。

洗过了澡,也快到晌午中饭时间了。玉娘在三郎洗澡的时候就告诉蔡妈妈,今儿晌午饭提前一会儿,做几个清淡的炒菜,大荤要撇去油花。三爷在外定是风餐露宿,不能一下子吃的太油腻。

三郎洗过了澡,从自己的破包袱里把自己的脏衣服都掏了出来,“三姐姐帮我洗洗吧。”

李姝捂着鼻子,“都扔了吧,臭死了。”

三郎笑,“都扔了,我可置办不起新衣裳了。”

李姝拿起包袱送到前院,让徐婆子洗了,留着给三郎做纪念吧。

三郎又从破包袱里掏出一个小包袱,从里面拿出几块丝帕,一个风车,一个摇铃,一本散乱纸张装订的书,还有一块看起来成色很好的玉。

三郎一边掏一边说,“这几块丝帕是我路过苏州的时候买的,给三姐姐家常用,风车给平哥儿玩,摇铃给外甥女,这本书,是我一路上的游记,给庆哥儿看,他定然会喜欢。这块玉,虽然还没有打磨,但是正经的上等好玉,我也是机缘巧合得到的。姐姐找个匠人打磨一下,给三姐夫戴,三姐夫如今做了高官,戴这玉更配。”

李姝眼眶又有些发红,笑着说道,“多谢三郎给我们带的礼物。”说完,她拿起一张丝帕,系在腰间,“我还没有用过苏州当地的丝帕呢。”

三郎笑了,“三姐姐如今贵妇人气势越发足了。”

姐弟两个说笑之间,玉娘带人摆好了饭,李姝带着三郎和平哥儿一起吃,并让文崖好生招待顺宝。

都是家常菜,也没有外人,三郎毫不客气,吃的很欢实。

吃过了饭,三郎在西厢房歇息了一阵子,起来后,听说这边的清源山不错,立刻就要带着顺宝去逛逛。

夜里,赵世简回来了,才入垂花门,他立刻喊道,“三郎在哪里?”

三郎听到三姐夫叫他,忙抱着平哥儿从西厢房出来了,“三姐夫回来了。”

赵世简哈哈大笑,走到他面前,拍拍他的肩膀,“好小子,好样的!”

郎舅二人相视一笑。夜里,郎舅二人一起喝酒说话,三郎一边喝酒一边说自己路上的经历,李姝母子几个在一边听的津津有味。

庄小郎听说李三爷来了,忙跟着一起过来了,也不避讳李姝在场,跟着庆哥儿坐在一起,听得两眼放光。

第二日开始,三郎就带着平哥儿到处跑。爬山、逛街、赶庙会,快过年了了,城里处处热闹的很,街上各色小吃、灯笼和对联,把新年的气氛炒的越发浓烈。李姝让顺宝和文崖跟着,平哥儿整日玩得连家都不想回,三舅舅一下子成了他最喜欢的人。

三郎正式在李姝家里住了下来,他本来想住两天就走,李姝无论如何不答应,让他必须等过了年再说。这边强行扣住三郎主仆二人,那头,三郎来的头一天,她立刻写了封信,摆了回将军夫人的谱,走了军中的路子,快速送到京城。

三郎正好也想在这里看看,索性就不走了。赵世简正忙着扩军,还要迁徙一部分百姓。三郎毛遂自荐,跑去帮忙迁徙百姓,有了事情做,他再不想着到处乱跑了。

腊月底,李姝把范婆子的女儿打发回家了,给了她厚厚的赏钱。

过年的时候,一家子开开心心的整日吃吃喝喝,李姝感觉自己又长胖了。还没到元宵节,范婆子带了几个小厮过来给李姝挑选。

李姝挑了三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一个给了庄小郎,另外两个,她交给墨染,让他好生□□。李姝连名字都没给他们取,庄小郎自己给小厮取名叫白鹿。另外两个小厮是墨染取得名字,一个叫水纹,一个叫元光。

一个正月,李姝去了窦太太家,还去了两个军中将领家里,其余并无需要她拜访的人家。反倒是许多军中低级将领的太太们联袂而来,给她拜年。

甘老将军已经回京养病去了,赵世简在东南军就是当之无愧的二把手了。英国公家没有内眷在这里,武将太太们自然要上赵家门。

年前,各路将领们都过了个还算宽裕的年,故而这回都带来了丰厚的礼品。这也是官场上的惯例,去上官家里,即使无事相求,也不能空手。

李姝等她们走后,仔细查看了各家的礼品,好在都是些吃食、料子,好一些的送了些好茶叶还有一些摆件,并无真金白银。李姝并不需要一家家回访,等到这些人家家里有红白喜事时,她走一份礼就好了。

京城这边,赵书良过年的时候仍旧住在平康坊。李姝母子几个走了后,赵书良让庄姨娘管了家。说是管家,也就他们一家四口再加几个下人。洪姨娘很不满意,表哥这样里外不分,二奶奶不在家,轮也该轮到自己了。

赵书良不理她,直接半个月没进她房门。赵书良最是个疼孩子的人,嬛娘那样小,若让洪姨娘管家,就她那刻薄性子,又爱贴补娘家,怕是嬛娘的份例都要被她送到洪家了。

在赵书良心里,洪家那一大家子,捆起来也比不上嬛娘的一根小手指头。

两个儿子都成家了,慧娘也出嫁了,只有嬛娘整日承欢膝下。每天他一回来,嬛娘就抱着他的腿,软软地喊阿爹,赵书良越发喜欢这个小女儿,家里有好东西,都先紧着她,连煦哥儿都靠后了,煦哥儿有自家爹娘照顾,不需要自己多费心。

年三十晚上,赵世崇一家子一起过来吃了顿饭。第二天,赵书良带着嬛娘和赵世崇一家子,去各家拜年,并把赵世简送来的年礼,让孙氏给几兄弟家里分了分。

肖氏听说三郎去找了女儿,顿时高兴不已,忙不迭地写信让李姝好生照顾他。

肖氏本来想让李姝务必要留住三郎,李穆川忙拦住了她,“娘子,三郎如今跑野了性子,你这样吩咐姝娘,难道她要拿绳子捆住他?莫要因为你的一片慈母心,让她们姐弟之间难做。三郎二十多了,不用我们再担心了。”肖氏只得作罢,让李姝代为照看弟弟,若他真要再走,给他准备一些盘缠和衣裳,送他几张女婿的名帖,关键时候保命用。

日子就在赵世简的忙碌中渐渐溜走,半年的功夫,东南军终于扩充至二十万,十二万陆军,八万水军。沿海一些长期被掠夺的村庄变成了屯兵地点,百姓都迁移到了北方。那里前几年糟了干旱,地广人稀,正是缺少耕种百姓的时候。

百姓初始不愿意迁徙,那么远的地方,听说又冷,谁愿意去啊。虽然说一家有十两银子安家费,但谁知道最后到手里还剩几两。

英国公联合福建总督,各州府知府、县令一起出动,亲自监督抚恤银子的发放。

此次景平帝发给百姓的安家费,并未通过官方一级一级下发,而是让李穆川随着军饷一起送到东南军中。景平帝虽年轻,很是知道一些官场上的规则,若走官道,怕是层层扒皮,最后到百姓手里,最多二三两而已。

英国公当着一众福建大小官员的面,当场抬出抚恤银子,并命军中部分将领各带一队士兵至各州府,监督抚恤银子的发放。此次百姓迁徙,一来关系东南军重新布局,二来可以解决北方人口稀少的问题,英国公一定要办成。换成往常,你伸手就伸手,这一回,谁伸手,他剁了谁的爪子。

英国公如此强硬,福建地方官员虽有不满,也不敢顶着来。

银子发放出去后,招兵过程中,继续发银子,八万新军很快招齐。

英国公并未将新军单独立营,而是全部打散混编入各个营对。若是单独立营,说不得被有心人利用,到时候新兵忠心的对象就不是帝王了。他带着赵世简和一干将领没日没夜地训练新兵,训练的过程中,剿匪、灭海盗,一直没停过,东南军的作战能力也直线上升。

等二十万东南军彻底稳定下来后,英国公等人到福建已经一年多了。英国公上奏,称已完成使命。

奏折呈上去后,过了一个多月,京城来了天使。

来人不是官员,而是景平帝御前的内侍邓公公。上谕,英国公不辱使命,平东南边境、迁徙百姓、扩充军队,今赐英国公爵位袭四代而递减,着英国公史重即刻回京复命,靖边将军赵世简就地任东南军元帅,保边境平安。

英国公这一功劳让家里的爵位又可以多袭一代,等史杭即位的时候,仍旧是公爵。

邓公公宣读过了圣旨,英国公和赵世简郑重接了旨意,邓公公笑眯眯道,“恭喜国公爷,恭喜赵大人。”

英国公等人好生招待了邓公公,这是御前内侍,不招待好了,他回去嘴巴一歪,随意说两句模棱两可的话,英国公和赵将军简在帝心,自然不用害怕,但底下说不得就有人要倒霉了。

邓公公等了三五天,英国公交割清楚了军营里的事情后,留下了孙子史杭,自己预备和邓公公一起回京。

临行前一天,邓公公找英国公说小话,“公爷呀,杂家有件难办的事情想请您老帮忙呀。”

英国公心里疑惑,你个老东西,吃也吃了,喝也喝了,银子也拿够了,连花楼里的姑娘你都摸过了,难道还有别的要求,一个阉人,也别太过分了。

但英国公是什么人,他笑眯眯地问道,“公公有何事尽管说,只要是老夫能办到的,自然没二话。”

邓公公屁股像长了钉子一样,扭来扭去了半天,吭吭哧哧说道,“这个,公爷呀,按照惯例,在外统军的一方主帅,家里总得有人在京城里吧。”

英国公瞬间就明白了,自来统帅在外,妻小一定要留在京城,算是人质。一般来说,你婆娘送不送回来也就罢了,反正女人如衣服,但儿子一定要送回来,且必须是继承人,说白了就是嫡长子。庞敬渊在西北,他的嫡长子就一直在京城。

但这个惯例又没写进律法,大家都是心照不宣。赵世简如今新任东南军元帅,他想把两个儿子都薅在身边,想来是不大可能了。

英国公看了一眼邓公公,“公公前儿如何不说呢?”

邓公公顿时笑道,“哎呦,我的公爷,杂家是哪个牌面上的人呢,哪里敢随意乱说,圣上又没写到圣旨里。”景平帝临行前莫名说了两句,邓公公心里门清。但他又不想得罪赵家,故而想让英国公去说。

英国公心里直骂娘,你个没根的缺德货,这种离间人家骨肉的事情,让老夫去做,怪不得你断子绝孙了。

这边,英国公为难的要死,哪知赵世简自己带着儿子上门了。

自接到圣旨的头一天开始,赵世简心里就揪成一团。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武将,如何不清楚历朝历代帝王的这些手段。如今让他掌管东南军,庆哥儿是必须得回京城了。

他忍了两天后,在夜里,趁着黑暗,抱着李姝说悄悄话,“姝娘,邓公公和国公爷过两天就要回京了。”

李姝嗯了一声,“我已经给邓公公预备了一份厚礼,明儿让墨染送过去。”

赵世简摸了摸她的脸,他有些不忍心,沉默了许久,他叹了口气,“姝娘,你知道历朝历代的质子吗?”

李姝是读过史书的人,如何不知道这些事情,黑夜里,她的双眼倏地睁开了。质子,是啊,那个有名的帝王鼻祖,他爹小时候不就是个质子吗。

李姝也沉默了半晌,“官人,不能不送吗?庆哥儿才八岁呢。”

赵世简又摸了摸她的脸,不意外地摸到了她满脸的泪水,他有些丧气地说道,“娘子,你说,我做这么大的官,有什么意思呢,骨肉分离。”

李姝哭了半晌后道,“官人,咱们家被卷入斗争旋涡,你不做高官,咱们家就不是骨肉分离,怕是要人头落地了。”

赵世简把她抱的越发紧了,“娘子别担心,庆哥儿也大了,把墨染和玉娘给他,给他带足了银子。我给阿爹和岳父写信,让阿爹看着他,让岳父督促他的功课。咱们在外守边,大姐姐心里会领情,她会照看庆哥儿的。”

李姝哭了半晌后,哽咽道,“我想跟着庆哥儿回去,可我又舍不得官人,我真想把自己劈成两半。”

夫妻两拥在一起,互相安慰了半宿。

第二天一大早,赵世简直接找了庆哥儿,带他到前院书房说话,并让庄小郎稍等片刻。他看着八岁大的儿子,拍了拍他的肩膀,“坐吧。”

庆哥儿看着父亲一脸凝重,忙听话地坐下了,问道,“阿爹,出了什么事情?”

赵世简直接开门见山,“你要跟着国公爷一起回京城了。”

庆哥儿顿时呆住了,“阿爹,是因为阿爹做了元帅吗?”

赵世简点点头,“你也不小了,该知道事了。你大姨母在宫里有皇子,咱们家,被迫卷入皇后和贵妃两党的斗争中。圣上想扶起你大姨母和四皇子,缓和后妃两党的斗争,你外公和舅父是文人,为父就成了你大姨母在军中的话语人。为父如今掌管二十万东南军,必定要送你回去做质子。”

说完,赵世简觉得这些话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太过于沉重,忙站起身,走到庆哥儿面前,把他拉起来,先摸摸他的头,又把他揽入怀中,轻声对他说道,“庆哥儿,你是长子,为父知道你的肩膀还稚嫩,但现在是紧要关头,为父需要你来分忧,你明白吗?”

亲哥儿许久没被父亲这样抱着说话了,他感受了一会儿父亲胸膛的宽阔和厚重,然后抬起了红通通的眼睛,“阿爹,我回京城去。”

赵世简轻抚了他的后背两下,悄声嘱咐他,“京城如今时局暂时还算稳定,为父在外安稳,你在京城也无人敢欺。回去了之后,只管用心读书,孝顺你阿爷和外公外婆。有时间了,去看看你谢大爷,还有你丁大爷,功课上有不明白的,可以去找你张大爷。若遇到动荡,务必要保全好自己的安全。”

庆哥儿嗯了一声,“阿爹,我以后什么时候可以来看阿爹阿娘。”

赵世简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你以后不要出京城,为父也不能离开福建,你不用担心,我们要仔细等待时日和机会。有朝一日,我们还会一家团聚。”

庆哥儿点了点头,“阿爹,我今儿还去学堂,跟同窗们告别。”

赵世简该嘱咐的都嘱咐了,让他跟着庄小郎一起走了。

路上,庆哥儿对庄小郎说,“哥,我要回京城了。”

庄小郎吃惊道,“咱们才来了将将一年,这么快就要回去了?”

庆哥儿摇摇头,“不是咱们,是我一个人回去。阿爹做了统帅,我就要回京城,就像庞家大郎一样。”

庄小郎瞬间就明白了,不再说话。

到了夜里,赵世简又回来了,庄小郎在外院直接拦住了他。

“二爷,我想跟庆哥儿一起回去。”

赵世简不置可否,“你不是想到处看看吗?这才出来多久。”

庆哥儿在一边说道,“哥,你不用跟我回去,你就留在这里吧。”

庄小郎摇摇头,对赵世简说道,“我想回去,让姐夫给我找家好的学堂,等明年参加秋闱,泉州的官学几年也出不了一个举人。我出来一年了,跟着二奶奶看了一路的大好河山,又见识了泉州和福建的风土人情,也不算白出来一趟。庆哥儿年纪这样小,路上没个人照应怎么能行?”

赵世简拍拍他的肩膀,“可惜咱两差了辈分,不然我真想收你做干儿子。”

庄小郎咧嘴笑了,“二爷,那不过是个虚名罢了。不管外人如何看,庆哥儿就跟我弟弟是一样的。”

赵世简点点头,“那你就替我一路照看好庆哥儿,我给你写一封信,到了京城,你和庆哥儿一起去找我岳父,让他送你去国子监读书。你还回平康坊住,你和庆哥儿一起,住在正院东厢房,他年纪小,一个人住正院我不放心,你替我看好他。”

庄小郎点点头,“二爷放心,我会跟庆哥儿同吃同住,好好照顾他。”说完,他双眼看着赵世简,像是期盼着什么一样。

赵世简思索了片刻,又拍拍他的肩膀,“回去后,好生读书,不要参与内宅的事情,你姐姐有嬛娘,不会受委屈。你出来这一年,也见识了不少,做文章的时候可以多写一些自己的见闻,这样更有说服力。若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给我写信。”

庄小郎眼神发亮,用力地点点头,“二爷放心,我会好生读书的。”

赵世简点点头,又看向庆哥儿,“庆哥儿,你既然认他做哥哥,以后就要好生敬重他,你和你二姑妈各叫各的,不用担心外人眼光。你去你外公家也好,去你谢大爷家或者丁大爷家,都要带上你庄大哥,他读书比你天分高,你要虚心向他学习。”

庆哥儿点头应了,“阿爹放心,我会跟庄大哥互相照应的。”

三个男人在前院说过了话,赵世简对他们两个说道,“走,一起去后院。”庄小郎并没有拒绝,跟着父子两个一起来了。

李姝已经让封娘开始摆饭菜了,见他们三个回来了,笑了,“就等着你们呢,也不知哪里有那么多知心话要说。”

赵世简笑了,携着她的手一起进了屋,“以后我要是回来的迟了,娘子只管自己先吃。你要带孩子呢,不能饿着肚子。”

庄小郎看向赵世简夫妻二人,他有些眼热,庄小郎已经不记得自己的父母长什么样子了。他八岁以前,只有姐姐,姐姐和母亲一样疼爱他,呵护他。

后来,他到了赵家,姐夫虽然对他也不错,但只限于生活上不亏待他。只有二爷,时常指点他功课,跟他说一些做人的道理。

那时候他时常想,要是自己有个这样的父亲该多好。可是他身份尴尬,仔细论起来,他比二爷辈分还大。到了泉州后,公开场合里,李姝让庄小郎管自己叫表婶,管赵世简叫表叔,装作是亲戚家的孩子。

庄小郎特别喜欢这个身份,他不再是姨娘的弟弟,而是表侄,他和庆哥儿手拉手做表兄弟,没人说一句闲话。

很快,他就要回京城了。京城里有最疼爱他的姐姐,还有自己的亲外甥女。他又成了姨娘的弟弟,不过,他已经不在乎了。

十三岁的庄小郎,心性开始成熟。这几年,二爷指导他良多,特别是他搬到了平康坊之后,二爷一回家就问他的功课,还会给自己讲官场上的事情,二奶奶细心照料自己的生活,如今,自己也该回报他们一二。

这该死的辈分!

李姝给庆哥儿和庄小郎一人做了十几身衣裳,她把泉州手艺最好的二十几个裁缝全请了来,就在家里做,一天的功夫,全部做好了,春夏秋冬都有。元帅夫人相请,没人敢不来。

两天后,就在邓公公和英国公都为难的时候,赵世简带着庆哥儿和庄小郎一起去找了英国公。

赵世简说得很体面,“公爷,蒙圣上不弃,让我镇守东南,我自然不敢懈怠。但我家里还有老父亲在堂,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犬子已经八岁,我预备让他回京城替我孝敬老父亲。因他年纪还小,内子不放心他单独上路,恰好圣上召公爷回京,晚辈特来相求,请公爷帮我带他回京,交给他祖父照看。”

英国公叹了口气,“安之不必担忧,老夫定然将令公子毫发无损地交给令尊。”

赵世简拱手道,“多谢公爷!明儿早上,我再带他过来。”

英国公挥挥手,“去吧。”多余的话,他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呢,骨肉分离,旁人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

当天夜里,三郎又回来了。

最近,他跑到好远的地方去找一位当地名儒。李姝给他带了些银子,就打发他去了。可巧,今儿夜里回来了。

三郎听说庆哥儿要回京,想了想,跟赵世简说,“三姐夫,我送亲哥儿回京吧。”

赵世简看了看他,笑道,“你不继续游历山川了?”

三郎笑了,“我出来两年多了,也该回去看看了。游历的事儿,以后日子还长着呢。再说了,这一路回京城,也当是游历了。我带着庄小郎和庆哥儿,我们一边玩一边回京城,岂不更快活。”

李姝听见了,忙不迭地点头,“那可太好了,有三郎你在,我更放心了。庄小郎虽然稳重,但还是个孩子呢。不过有一样,你既然要送他们回去,就正经送,回去让阿爹阿娘看看你。你可别半路上跑了,更不能把他们两个拐跑了。”

三郎哈哈大笑,“三姐姐你还把我当小孩子。”

李姝立刻吩咐顺宝把三郎的东西打包好。顺宝这两年跟着三郎到处跑,打包行囊最是拿手,三下五除二就把三郎那点子东西全部包好了。李姝想着回了京城三郎有父母照看,不用给他准备太多东西。

等吃过了饭,李姝亲自带着封娘要给庆哥儿洗澡,庆哥儿有些不好意思,“阿娘,儿子自己洗吧。”

李姝笑道,“你才多大呢,就怕羞了。也就今儿这一回了,等你回了京城,阿娘还不知道什么年月再能看到你了,你让阿娘给你洗个澡,这样你走后,阿娘心里好受些。”

李姝说着说着就要哭了,庆哥儿忙自己把自己脱了个干净,跳到浴桶里,“阿娘,您洗吧。”

李姝又笑了,仔细给儿子洗了澡,擦干了头发,换上了寝衣,然后嘱咐他早些休息,并让平哥儿不要闹。

安顿好了庆哥儿,她给女儿喂了奶,又去看玉娘夫妇准备的如何。

墨染和玉娘要跟着庆哥儿回京城,这是李姝和赵世简一致决定的。夫妇二人是李姝最得用的人,让他们照顾亲哥儿,李姝最放心。

玉娘心里也清楚,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并跟着二奶奶一起,收拾行囊,买了各色礼品,到时候一起送回京城。

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吃过早饭,赵世简要带着三郎、庆哥儿和庄小郎一起出发了。李姝给他们备了整整辆车的东西,一车是三个人的行囊,另外一车是礼物。还有两辆车,一辆给三个男孩子坐,另外一辆给家里下人坐。

赵世简看了看大门口的车队,没说话,邓公公和国公爷回京,也不用急行军,慢慢走就是了,只要能跟得上、跟着的人可靠,跟十辆车也行。

李姝站在大门口,抱着一下庆哥儿,仔细摩挲了他的头,又给他整理了衣裳,万分不舍地摆摆手,“去吧,一路上听你三舅舅和你表哥的话,到了京城,孝敬阿爷,认真读书,有时间去看看外公外婆和你二姨母。”

庆哥儿点点头,“阿娘放心,儿子定会照顾好家里。”

说完,庆哥儿摸了摸平哥儿的头,“二弟,我回京城去了,你在家里好生孝敬阿爹阿娘,照顾好妹妹。”平哥儿还不大懂,只听话地点点头。

庆哥儿又抱了抱妹妹,亲亲她的小脸,又把她递给封娘,然后转身先爬上了车。

三郎见姐姐的眼泪立刻掉了下来,从怀里掏出块香喷喷的帕子,给李姝擦了擦眼泪,“三姐姐别担心,我会照顾好他的。”李姝哽咽着点了点头。

赵世简冲李姝点点头,“娘子先回去吧,我夜里就回来了。”

说完,他转身上了马,领着车队走了。三郎坐在车把头上,冲李姝摆摆手,“三姐姐,等着我,我还会来看你的。”

庆哥儿一走,李姝的心顿时被掏空了一半。从他出生,这八年多,从来没离开过自己一个晚上。

李姝总是担心他吃不好睡不好,又担心他回了京城被人欺负。直过了大半个月,在平哥儿和闽娘的缠磨下,又接到了庆哥儿在路上给她写的第一封家书,她才放下一半的心。

李姝这边掏心掏肺,庆哥儿三个一路上好不快活。

英国公年纪大了,对他们几个多有纵容。一路上,三郎缠着英国公要学骑马。英国公让亲卫们教三个男孩子骑马,虽然磨破了大腿根,他们却异常高兴。

每逢歇息的时候,三郎带着他们两个四处掏鸟窝抓野兔,或是去农家买一些吃食回来改善路上的生活。自己生火,杀鸡,等到最后,他跟着三郎和庄小郎一起策马狂奔,庆哥儿一路上高兴的好悬没飞起来。

等到了京城,英国公跟着邓公公去了宫里,另外派心腹之人把几个孩子送回家。

三郎先把庆哥儿两个送回了平康坊,然后自己回如意坊去了。

他们这一路回来,为了安全,并未大张旗鼓,没几个人知道行程。等庆哥儿和庄小郎忽然到家,把家里两个姨娘吓了一跳。

庄姨娘见到弟弟,立刻红了眼眶,“大郎,你回来了。”

三郎不认识庄姨娘,对庆哥儿说道,“庆哥儿,你们先歇下,我先回去了。”

庆哥儿回到,“三舅舅你先回去吧,我明儿就去找你。”

庄小郎拱了拱手,见到洪姨娘在老远处看着,那一句表舅卡在脖子里没出来。是了,这里是平康坊,如今他不能再伪装成庆哥儿的表哥了。

自从李姝走了,这宅子里的规矩就不如以前那样中了。三郎一进门,庄姨娘看到弟弟,奔了过来,洪姨娘竟然也老远地跟着看。

赵书良回来后很高兴,夜里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吃饭,并拿出银子,让庄姨娘给两个孩子好生置办些东西。

宫里头,英国公向景平帝大略说了自己这一年的经历,景平帝笑着点头,“爱卿辛苦了,先回去歇着吧,过几日再来上朝。”并赐了英国公一堆的东西。

英国公谢过恩后就出宫去了,走前,瞟了一眼邓公公。

邓公公心领神会,向景平帝说了赵将军将嫡长子送回京孝敬老父亲的事情。

景平帝点点头,“知道了,你去告诉贤妃。靖边将军嫡长子回京,让她好生照看。”邓公公领命去了朝霞宫。

贤妃正带着两个女儿在说闲话,大公主和二公主年龄也不小了,马上就要说人家了,贤妃正在说一些宫外的生活给她们听。

听见邓公公禀报,贤妃笑着点头,“多谢公公相告”,然后她让宫女给邓公公打赏。

哪知邓公公接了赏钱,笑眯眯地仍未走。

贤妃挥了挥手,让大家都退下,只留下心腹宫女和两个女儿。

邓公公笑道,“老奴从泉州走之前,赵将军找了老奴,让老奴给娘娘转呈一些东西。”

说罢,他把一个信封递给了贤妃。

贤妃伸手接过,感觉里面厚厚的,她并未当场拆了,而是笑道,“三妹妹出去这一年多,竟然有这么多话要跟我说,看这信,可够厚实的。”

邓公公不管他们之间说什么,反正他就是个跑腿的,跑腿银子他也挣到了,笑着打了个招呼就退下了。

贤妃当着两个女儿和心腹宫女的面,拆开了信封。里面一个字都没有,全部是银票。五百两、二百两的、一百两的、五十两的、二十两的、十两的,小面额的非常多,大面额是二十张一千两的。贤妃数了数,零零总总,加起来正好五万两。

贤妃红了眼眶,没说话。

大公主问,“母妃,三姨夫为甚给您带这么多银票?”

贤妃吸了口气,“你们越来越大了,花销也越来越大。宫里的份例有限,你们三个皇兄,都有外家补贴。你们外公家里家底薄,没得补贴咱们,你们三姨夫这也不是头一回补贴咱们了。他还在御林军的时候,就给母妃送过两次银票。那时候你们还小,母妃就没告诉你们。你们庆表弟回来了,过几天,我招他进宫,你们以后多照顾庆表弟。为了咱们娘儿几个,你们庆表弟小小年纪就一个人离开父母回了京城,可怜见的。”

两位公主都点点头,宫里的孩子都成熟的早,也知道党争的厉害。三姨夫如今掌了东南二十万军队,可以直接跟庞家和平家相抗衡。舅妈的亲爹也是父皇的跟前人,三姨夫之前的右军统帅让丁大人补上去了,听母妃说也是自己人,她们娘儿四个在宫里,终于也能挺直了腰杆做人。

庆哥儿回了京城,头一天陪着赵书良去看了赵老太太并孙氏等人,第二天去看了李穆川夫妇。第三天,李穆川亲自带着他和庄小郎,把庄小郎送去了国子监。亲哥儿是边疆元帅的嫡长子,直接去上书房读书去了。那里都是皇子和一干高品级宗亲家的孩子,外臣家的孩子不多,只有如庞家、平家和史家这样的人家,外加几家爵位比较高的人家,赵家如今也算一个。

庆哥儿去了上书房,充作四皇子的伴读,有四皇子照看,且他父亲如今手握实权,倒无人敢欺负他。他年纪还小,为避免他每日来回奔波,贤妃请旨,直接让他跟着四皇子一起住在朝霞宫东偏殿,景平帝允了,但只许住到十岁。

在宫里,贤妃细心照料他的起居,两位公主也把他当亲弟弟一样。表兄弟二人年龄只差了两个月,且有贤妃在中间教导,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庆哥儿每隔十天回家一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伴读生涯,很快融入了京城上流人家公子哥儿的圈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