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蒸青与炒青
“端哥儿,你去,把我那些茶叶都拿出来,点给谕哥儿尝尝。”陆义林吩咐陆明端道。
陆方谕一听这个“点”字,就感觉有些不妙。等看到陆明端拿着火钳开始烤茶饼,烤完之后碾成粉,用筛子过细,再烧水点茶后,他终于想起这是宋朝拐了个弯又过了三百余年的架空时空东宋了。
他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是这么喝茶的么?”怕陆义林怀疑,他又找补一句,“这么麻烦。”
陆义林“呵呵”笑了起来,抚着胡子道:“自然不是。这是最麻烦的一种,也就是我们这些闲着没事干的老头儿才喜欢这么喝,早在我父亲那一代,大家都不兴这么喝了,直接用沸水泡了就喝。”
他看向陆方谕:“也就是你了。换了个人,我可不让明端给你弄这个茶,繁琐得紧。”
陆方谕感激起身施礼:“是方谕的荣幸。”心里却是松了一口气。
陆义林所说的“沸水”泡着喝,泡的应该就是散茶了。
陆方谕所学的古典文献专业,是历史与文学的综合体。再加上他对茶感兴趣,算是个熟知中国古代茶叶的发展历史的。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就有饼茶、散茶、末茶、粗茶四种类型。
但无论是唐代最推崇的烹茶,还是宋代时兴的点茶,用的都是饼茶。粗茶、散茶这些,都是贩夫走卒喝的,算是末流,上不得台面。
饼茶的制作还十分复杂,不光要去梗捣碎,还要放名贵香料进去。
后来明朝建立,劳苦大众出身的朱元璋觉得饼茶的制作劳民伤财,看不惯贵族们奢靡讲究的喝茶方式,把进贡的饼茶改为散茶;其十七子宁王朱权,又发明了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瀹饮法”,散茶才真正兴盛起来,制作工艺得以改进,饼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现如今历史虽拐了个弯,没有散茶渐渐兴起的元朝,更没有“重散略饼”的朱元璋,可历史还是坚强在沿着它的发展轨迹前进,饼茶退散,散茶渐渐兴起。这就很好。
陆明端想来没少操作这点茶技艺,手法十分娴熟,不一会儿就弄出三盏浮着青白沫子的茶来,其中两盏放到了陆义林和陆方谕面前。
“来,尝尝看。”陆义林伸手示意一下,自己端起自己面前那盏,慢慢喝了起来。
能有机会品尝宋时传下来的点茶法,陆方谕深感庆幸,端起茶来学着陆义林的样子先嗅一下茶香,便慢慢入口。
先入口的是汤花,即击打之后在汤面上泛起的泡沫。大概是陆明端的技术不够,茶粉研的不够细,所以这汤花也不够细腻,喝到嘴里还有一点细细的茶渣,第一触觉就不是很好。
紧接着茶叶的滋味上来了,茶味……怎么说呢,有点闷;甜度还好,醇度一般,回甘生津倒不错。
陆方谕细细品尝着嘴里的余味,旋即又喝了一口。
“如何?”陆义林期待地问道。
说实话,陆方谕对这茶的味道是有点失望的,这味道跟他期待中的宋朝点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他喝过日本的抹茶,跟这个有点类似。日本的抹茶深受宋朝点茶法的影响,两者的沏泡手法差不多,不过抹茶的制作工艺更先进,经过多番改良,抹茶粉更细腻,击打出来的茶汤味道也好。
不过这也不能说宋朝的点茶不好。陆义林处于社会的中下层,手里的茶并不好,从汤花泛青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来;再加上陆明端又没受过专业训练,点茶的水平估计也不怎么样。这盏茶汤并不能代表宋朝点茶水平。
“味道很不错。”社会人陆方谕一脸真诚地夸赞道。
为了示意自己不是拍马屁,他还把茶汤的优点说了出来。
陆义林听得一脸意外:“你第一次喝茶,就能指出它的精妙之处,可见你是个聪慧的孩子,叔祖果然没看错你。”
陆方谕被表扬得老脸一红,这才想起原主这辈子根本没喝过茶。
有了陆方谕对点茶的“精妙”点评,陆义林忽然对他的味觉有所期待起来。
他直接指了两罐茶让陆明端用沸水冲了,对陆方谕道:“你喝喝看,这两盏茶你觉得哪一盏味道更好。”
陆方谕也很喜欢这种考核方式,拿起其中一盏啜了一口,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陆义林眉毛动了动,没有说话。
陆方谕也没有说话,又品了一口,放下手中的茶盏,拿起另一盏茶喝了一口。
这一下,他的眉毛皱得更紧了,神色也有些凝重。
他低下头去,端详这两盏茶的茶底。
漂浮在热水里的茶叶已经舒展开来,一旗一枪,芽头肥嫩,一根根完好的直立在盏底,犹如雨后春笋,一看就是好茶,而且是春天的头茬茶。只是它们的颜色都偏碧绿,较之陆方谕在现代喝过的茶都更好看,颜色更接近以观赏茶著称的“青山绿水”。
汤色也很清亮,只是跟现代绿茶黄绿的茶汤相比,颜色显绿。
而它的干茶,也比现代绿茶要更绿一点。
他不信邪似的又各自品尝了一口。
“怎么样?有什么问题?”陆义林本来十分期待的,就等着陆方谕称赞这茶好,尤其是其中一盏,更是他喝过的最好的茶。
但陆方谕脸上的表情,明显不像是喝到好茶的样子,反而似乎喝出了什么问题。这让陆义林很是不解,以为是陆明端泡茶出了差错。
不待陆方谕回答,他迫不及待地端起自己面前的茶盏,也各自品尝了一口。
没问题啊!
这一下,他也皱起了眉头,看向陆方谕。
陆方谕不答反问:“这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看茶底应该是好茶,而且三伯送给陆义林的茶,不可能是夏茶、秋茶,绝对是春茶。但这茶的味道却不是太好,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滋味跟它肥壮的茶芽外形完全不相符。
采摘的原料没问题,那就是制作工艺的问题了。
“用锅蒸软,揉一揉,然后烘干。”
陆方谕:“……”好吧。
难怪呢。在现代,就是炒青绿茶的天下。蒸青绿茶因为口感没有炒青绿茶好,在明朝炒青绿茶发明出来之后,蒸青绿茶就慢慢退出了市场。像恩施玉露这些仅剩的蒸青绿茶,还是用现代工艺改造过来,不过陆方谕没有喝过。
炒青绿茶是明朝时徽州省休宁县松萝山上的大方和尚所制,所以又叫松萝茶。后来炒青就渐渐取代了蒸青绿茶。
不过,如果东宋还没有出现炒青绿茶,他可以徐徐图之,先随大流制蒸青绿茶;等他有了权势,有了自保能力,再将炒青绿茶拿出来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