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信笺
看腻了同一式样的符, 珍嫔便好心建议:“丽妃姐姐多画几个符呗,老是画一个,多腻啊。”
丽妃为难了:“可我就知道这一种防痔疮的画法。”
什么?珍嫔猛的扭过头盯着丽妃, 丽妃支支吾吾:“这个, 皇后娘娘让画一个复杂的花里胡哨的符篆, 要知道大道若简至圣则朴, 大凡有些大神通的符篆也都形态简单,想来想去只有这道防痔疮的符篆花哨复杂, 能唬得住外人。”
珍嫔捏着下巴:“修仙人士居然也怕得痔疮?”
“哪有什么稀奇?常年打坐不挪窝,若是赶上大型的论道问仙的法会,好几天打坐论道也是有的。”丽妃幽幽的说。
朱烟寒下令追访皇后踪迹的第三天,宫里便收到了来自南边的信笺,信是苟大将军府送进的宫, 苟三训用了苟家密布的耳目,写了这样一封信进了京, 叮嘱留守在大将军府的门客送往皇宫。
跟随皇后及两位嫔妃离宫出走,这在历朝都是不可想象之事,苟三训又不傻,为了项上的人头还能老老实实待在该待的位置, 他选择了说服三位娘娘向皇帝求助。
朱烟寒拿着信笺, 神情复杂。苟三训在信笺上写:三位娘娘定要出城,罪臣说服不了,为避免说教过多引起娘娘们反感继而抛下苟三单独行动,臣只好假意赞同跟着娘娘们, 苟家的几个家丁也暗中跟着, 以免万一。
朱烟寒心里知道,什么苟家的家丁, 多半是苟家的暗卫,不过私自豢养暗卫的事情向来被朝廷所不容,因而苟三便在信里轻描淡写说是家丁。他嘴角讥诮一笑,这些世家都养着暗卫呢,不知道为什么满清真的挥兵南下时这些暗卫没有带着他们的主子们逃离?
不过苟家确实对他忠心耿耿,也因此,他下令让苟家的两位夫人都随军了,苟老将军却是个有成算的,虽然谢过了皇帝,却做主将两位孙子留在了少夫人的娘家,也就是主动给皇帝做质子的意思。
朱烟寒继续看下去:
本想去少林寺上香,但途经临湟县城,饥民甚众,且前路鼠疫横行,皇后娘娘不顾阻拦,毅然决然留下要帮助城民。
朱烟寒“忽”的一下站起来,脸色煞白,鼠疫,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瘟疫,它曾经让整个欧洲大陆都颤抖不已,因此也被欧洲称为黑死病,即使在医药水平发达的现代社会,鼠疫都棘手难以治疗,何况在这个朝代?朱烟寒不敢想象,若是皇后感染了鼠疫,那该怎么办?
他还没看完信,就赶紧下令:“命人派一半御医去临湟县城,要快!”,想了一想,又补充道,“全国张榜招募名医良医,揭榜者也派去临湟县城。”
门外候着的小黄门摸不着头脑,皇上这是怎么了?自打今年就没有下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口谕,时至今日,怎么执行口谕他都有些生疏了,楞了一下,忙去太医院传旨。
朱烟寒看那小太监小跑着出了宫门,心里放下心来,才继续看下去:
临湟县城的县令不认皇后娘娘的凤印,将他们当成骗子赶出了县衙,皇后娘娘使了些神通,唬得当地百姓对她们极其信服,娘娘被呼为“仙人”,她指引县里的人们打扫街道内外、养猫、煎药,让疫情不再蔓延。
有了这些成绩,县令喜出望外,想将三位请进县衙,皇后娘娘当众说了一句“昨天的我你爱搭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被当地民众奉为金玉良言。
朱烟寒捂上了眼睛,不忍卒读啊不忍卒读,这是自己当年胡乱忽悠皇后的一句话,没想到被皇后煞有其事的引用,qq空间金句之王。
看到皇后拿出在末世系统里历练的组织能力,四处疏导,朱烟寒倒是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开挖城市下水道。
要说城市设立到现在,不管是欧洲还是本国,都逃脱不了城市的排泄诅咒,整个城市没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市政管理功能严重缺失,街道上污水横流,饮用水系统遭到污染,存在着严重的卫生隐患,是以一旦发生疫病,很容易便全城传染,变成大型的瘟疫。
而开挖城市下水道这一招一举两得,一是有效卫生,二是需要雇佣工人,这就为流离失所的饥民难民提供了社会机会,防止社会动乱。
只是工程钱却不是个小目标,朱烟寒心里算了一笔账:罢了罢了,税收本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如果不招募饥民,只怕真的会像明末一样,难民起义,一呼百应,对于流离失所的难民反正也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还不如放手一搏,可是你若给他可期许的未来、还存活的家人、日子有了盼头,便能踏踏实实过下去了。再者,防疫卫生的钱、赈灾的钱、这些也不是小数目,比起来,倒是开挖下水设施更划算呢。而且防疫、赈灾,都要经过官员的重重盘剥,不如自己亲自派人去,倒也省下些钱。
信里还写:皇后托他嘱咐宫中,将原来裁撤掉的宫女全部送走,也节约了养着她们吃喝的费用。先前皇后裁撤宫中诸人,那些宫女暂时搬到行宫,一直没有合适的去处。皇后娘娘下令让那些宫女自行返乡,若是不愿意返乡的,送至东北苟家与将士成婚,每人赏银三十两。若是还有不愿意的,就送来皇后跟前帮忙。
为何皇后忽然想起这一出?原来是因为先前皇后就惦记着要把那些宫女清理出去,可是又没有一个稳妥的去处,她们在临湟县城确实需要帮手,就想起了那些个宫女。
珍嫔犹为兴奋,一拍大腿:“赶紧将她们遣散,每个月养着她们的银子拿来咱们赈灾。”再想起东北的大嫂嫂写信过来,道是边疆空地众多,无人开采,士兵又多正值壮年却无伴侣,军中不稳。
这下可不是一举多得?
朱烟寒看着书信,一会皱眉,一会微笑,我家的皇后啊,就是机智。
再想到东北的情况,黑土肥沃,却人烟稀少,由着满清在那里肆虐,皇后的主意启发了他,让他想起另一个可能性:各地饥民纷纷涌现,不如将一批批饥民,送至东北屯田;或稻米一季三熟的岭南。
一则解决饥民四起的纷乱,二则充实边疆人口,可将这些人编做军户,闲时练兵,农忙种地。再减轻赋税,这些饥民本就是本分种田的老百姓,天灾人祸才逼着他们走上了流亡他乡的路线,他们的所求不过是吃饱,若是朝廷不满足,只怕会揭竿而起,可是若是朝廷满足他们的诉求,给他们免费的肥沃田地又不征收或少征收一点点的税赋,他们也会比谁都珍惜,会积极作战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
于是这个下午,朱烟寒拿着皇后的信,发出了一道道政令:
勒令临湟县城县衙全力协助皇后;
命令瘟疫肆虐的邻近各省推广开来皇后的办法;
命令遭受蝗灾和干旱烟寒导致颗粒无收的各省清点灾民,将其一批批送往或东北,或福建屯田。
东北还好,福建却没有人愿意去,传说中老虎肆虐,又多山,难以开垦良田,还有瘴气四起,中毒就难以救起,真正政令颁布的时候,很少人愿意去福建。可是后续的流民又实在太多,怎么办?
朱烟寒只好咬着牙成立了海军,还成立了大明海上公司。由大明海上公司统管原来海外船队的一切事宜,并且将收益全部用于海军建立事宜。那些难民中的青壮男子全部被送去这两个去处。饥饿的难民一听可以吃饱饭,便是去当兵也在所不辞,本来会建立白莲教、成为推翻大明主力军的难民们,就这样被朱烟寒无意中一一分化,成为日后大明纵横海上的有生力量。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一个皇后任性的离宫出走,让万千被帝国的官僚们隐瞒着的流民和饥荒、瘟疫,提前走进了朱烟寒的视野。
多年后历史学家评价这位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朝代走向的皇帝:他洞察了整个帝国的运作,及时提出了向海上扩张的方略,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小冰河时期的统治者能像他这样反败为胜,将粮食减产带来的大批不稳定流民化作帝国海上纵横捭阖的筹码。命运给了他一手烂牌,却被他打败了王炸。整个大明,整个华国,都要感激他的诞生。
作者有话要说:
刚开始只是堵了一场气,却无意中让朱烟寒看到本来被官僚们瞒而不报的信息,进而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本来一开始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却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朱烟寒一开始建立海军,真是咬着牙建立。为啥?因为没钱。可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结果最终起到了大作用。
嗯,有些对我们有益的事情一开始也是这样难于上青天,但是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的时候。
加油啊,小汤圆。
大家也加油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