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要亡 > 第59章 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

第59章 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二天上朝, 朱烟寒便在朝堂上扔出了此次计划的第一步:成立农业部。

此话刚出,朝堂上就沸沸扬扬,可想而知, 大家都是十年寒窗拼了老命才列席在朝堂, 怎么能容忍你新开职场?

下面的大臣痛哭的痛哭、以头抢地的抢地、痛述古今案例的痛述、自请辞官的辞官, 朱烟寒看着下面乱作一团粥, 心里倒也理解,在既得利益中分一杯羹, 是那么容易的吗?就拿现代来举例子,你在公司开辟了一片新市场,结果上司让你把手头的客户资源全部转手交给新同事,你肯定也不干。

朱烟寒心里默默的想,还好现在这个时代是一言堂, 没有劳动仲裁、工会等机构,不然自己要被告得赔光裤子。封建社会的君权还是有一定的好处, 又转念一想,好处个屁,大臣们没有正当渠道发泄不满,自然会通过消极怠工、中饱私囊、隐居避世来进行“不抵抗运动”,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明亡了。

是以他摇了摇头, 看着下面的大臣都发泄的差不多了,才缓慢说到:“诸位的顾虑我都明白,诸爱卿放心,这些人再怎么也越不过诸位去。便是他们的俸禄支出, 也不从国库里走, 全从皇后私库走。”

大臣们这才有些醒悟过来,原来不是分一杯羹, 而是索性扔开他们?!!!户部不是天天在皇上跟前叫穷吗?这下好,人也不从你户部支账,直接自开一部。官员们消极怠工,不怕,人根本就不用。反应过来,又是一顿鬼哭狼嚎。

“够了!”朱烟寒一声厉喝。

大明的官吏地位仍旧很高,便是皇上,也很少在朝堂上这般苛刻臣子,便是朱烟寒登基以来,都没有这般声严厉色,大臣们一愣,又不吱声了。

朱烟寒揉了揉被大臣们聒噪的发疼的太阳穴,朗声说道:“你们若顶用,我会想着另起一部?如今我要推广土豆和玉米,户部会帮我吗?户部的官员愿意主动多加一部分杂务吗?我这边厢提出来,那边厢便有一堆大臣在下面讽古喻今,啰里啰嗦提一大堆旧例,来告诫我户部的职能是太 祖定下的,我若是额外给你们派活便是违背祖制,是个不肖子孙。再者,你们肯定要诉苦户部如何工作量饱和,无法接新的活计,这是为了防止我执意要加,这样我强迫你们做,你们也大可消极怠工,若我责怪就说自己早在朝堂上提出过无法胜任,再次给我绊脚?我问你们,是也不是?”

大臣们安静下来,当然是。他们同朝为官,早就将皇帝当做自己的彀中之物、肆意操纵,同乡、同科、恩师、亲戚,大臣们通过互相联姻和师徒之恩,早就如一道网,将这大明上下罗织的密不透风,稍有风吹草动便可守望互助。今日我帮你说话,明日你帮我说话,端的是齐整,不管皇帝怎么整治,只要涉及他们的利益就没法真正执行,要说皇权至上,可是皇权也得依附着他们这些执行者才可贯彻下去。政令不出紫禁城,出了便有怎么样?他们有的是千种、万种的法子来阻挠,让那个孤家寡人的皇帝知道坐上了金碧辉煌的龙椅又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大臣们说了算!

望着大臣们死灰一般的面庞,朱烟寒叹口气,怪不得自己的哥哥朱由校要倚重魏忠贤和客氏,一手提拔魏忠贤他肯定知道不妥,可是若是不提拔魏忠贤,这政令怎么通达?皇帝怎么执行自己的意志?光是一条:连税银都收不起。后世的文学作品都喜欢描写明末魏忠贤怎么在皇帝的授意下制作白色恐怖,网杀忠臣良将。可朱烟寒真当了皇帝,才明白大臣们逼着皇帝才是真,若有白色恐怖,也是朱烟寒受着。

他顿了顿,才问:“你们也都是饱读诗书才站在这大殿上,朕虽未科举,但每个皇子自幼年起就有鸿学大儒教授四书五经文章典籍,那些儒家经典,朕也是知晓一二,我问你们,你们对得起那些书吗?”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农民种下种子,勤恳耕耘,秋天获得丰收;集市上一手交钱一手拿货,我问你们,你们食君之禄,真的忠君之事了吗?你们怎么对得起每日里领的俸禄?!那俸禄,是我出的不假,但那是天下百姓的血汗,你们拿着百姓的供养,却整日里庸庸碌碌,心中不为民众考量。你可有脸吃那百姓血汗?还是寒窗十年心里想着的只是爬上高位?你们可对得起孔夫子?”

“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音,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你们吵得很凶,可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

朱烟寒拿起一本奏章,命令旁边的小黄门拿给跪在下面的大臣,随便指了一位大臣:“你!念!”

那个大臣正跪得战战兢兢,拿起奏章,开始念:“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他念着念着,声音颤抖起来,最终泣不成声。

朱烟寒待他这样,又示意第二个跪着的大臣:“念!”

于是那位大臣念下去:“……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矣。……”

大臣们听得毛骨悚然。山西、陕西一地闹着饥荒。他们是知道的,可也许是刻意屏蔽,也许是茫然不知,他们第一次听说有这等人吃人的惨案。

朱烟寒叹息:“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第二位大臣念着念着,他哽咽了念不下去,中国的儒生,哪个不是读圣贤书的,哪位读书人的心里,没有一块柔软的地方铭刻着孔夫子“君子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教诲?哪里能看着百姓如此受苦。

他以头顿地,重重磕下去:“臣,上对不起皇上典籍,下对不起黎明苍生。臣有罪!”

朱烟寒说:“这是礼部郎中马懋才奉了我的命,去陕西调查饥荒时写回来的奏章,他在奏章中曾写,饥民相食,未死者集聚为强盗,还说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若不是官逼,民也不会反。吃不饱饭,当然要揭竿而起,陕西流盗之事,吃不饱便是根源。”

他朝帘子后面坐着的皇后和懿安皇后点点头,示意小黄门带人上来:“后宫宁妃注重稼墙之事,之前下西洋的大船带来了些西式作物,她加以耕种,且在京郊和户部官员实验一二。如今让她来说上一说。”

只听得珠帘微动,宁妃出现在了垂着的帘子之后,她柔声回答:“臣妾前些日子跟着户部的官员在京郊、北直隶之地推广玉米和土豆。同样的一亩地,以大明朝如今的农业生产力,种大米得三明石,也就是西洋人所说的92千克,可是我在实验中发现一亩地,即使在京郊最贫瘠的土地、不采取任何保温措施,也能产出200千克,一斤玉米出面八两,也就是说一亩田可以产出玉米面160千克,成年人糊口温饱一天0.6千克即可,搭配蔬果瓜菜,也就是说,可以一亩地可以养活一个成年人。”

“更让人高兴的是,玉米可以和土豆混着种,并不占土地,土豆栽培春、秋二季,玉米栽培春、夏二季,一年四作四收,达到薯粮双丰收。若是水肥条件充分、春薯早种早收、玉米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必能让产量更高。如今陕西一带已经饥荒许久,流民四起,我已经请了户部的几位官员前去推广,想必很快便能让那里的人民都吃上饭。”

朱烟寒满意的点点头,下面的官员们听得一愣一愣,虽然他们不懂西洋人所说的“掮客”是个什么字眼,但经过宁妃这一系列换算,他们也听明白了一亩地可以养活一个成年人!这是何等的奇迹?!

下面的官员便有些议论纷纷,朱烟寒笑着说:“这农业部,就由宁妃统筹,不仅是推广玉米和土豆,还有农作物种植的诀窍、农业机械的改良、农业天象学等,你可自由调度钦天监、户部、工部官员,甚至是普通平民,只要有助于农业发展,均可不拘一格选用。”

帘幕后面懿安皇后发言:“海船如今贸易做的井井有条,大可支付农部支出,皇上可放心。”

大臣们还能说什么?人家有人有钱,自己还反对什么?何况刚才那一顿训斥,让有的还存有良心的大臣心中惭愧,想着下朝后去打听下农部事宜,为百姓出一份力。有的臣子便是不操心农事,也听得宁妃的成就,心里盘算起来:自家有无数田庄,这巴结好了宁妃,先种上这玉米和土豆,那可是收益大大的好!何况现在京中这玉米和土豆还是稀罕作物,自己先种上,在市场上出售,那可是奇货可居能大大赚一笔。退一万步想,便是卖不出去,也可以让自家佃农吃,这可是大大节约了口粮!

一时之间,大家各怀心思,成立农部的事情也就这样定下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马懋才,字晴江,延安安塞县马家沟人。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历任湖广副兵备道、礼部郎中、西蜀参议等职。敢于仗义直言,为民请命。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大饥,饿殍枕藉。懋才奉命入陕调查,见故乡吃人的惨景,於是将沿途见闻写成《备陈大饥疏》,五月十八日上报灾情。又曾治理四川、云南等地区,平息苗汉纷争。并开垦荒田,汉、苗皆颂其德

大米得三明石,也就是我们现代的92k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