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诡辩
房玄龄的疑问,或许只能埋在心里了。
无论是哪种,房玄龄的心里都有了一种想法。
此子...绝非凡人!
“陛下,既然程处渊提出了这个问题,那老臣想,他必然是有解决的办法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总是没错的。”
房玄龄换上了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点醒了李世民,也算是帮了程处渊一个忙。
程处渊的眸子里则是微微有些惊讶,这房玄龄...不简单啊。
“哼,我看他只会给朕找麻烦,麻烦事上身的时候,他比谁跑的都快。”
李世民瞥了一眼程处渊,似乎并不相信程处渊能解决这个问题。
只不过程处渊只是笑了笑,像是赞同李世民所说的话一般,非常老实。
这么简单的激将法,程处渊可不是什么小孩子了。
“哈哈哈,陛下千万别这么想,老臣倒是觉得,让程处渊试一试也未尝不可。”
“若是程处渊解不开,陛下便罚他,谁让他给陛下出了一个难题呢?”房玄龄笑着说道。
“伯父这话说的,小侄真的十分委屈,早知道便不说了。”
程处渊的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委屈,这一抹委屈的神色,刚好被李世民发现。
只不过程处渊也十分好奇,他怎么感觉这分析管理在莫名配合自己呢?
难不成这房玄龄,隐约猜到了一点什么?
“行了,把你那点委屈收起来,朕这满朝文武,难道就想不出一个办法?”
“你想说说你的看法,朕不会罚你,但是若你的解决办法不错,朕可以答应你一件事。”
李世民看了一眼程处渊,他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里总有一种掉进坑里的感觉。
但是这种感觉并不真实,因为李世民不想承认,他被程处渊给坑了。
“任何要求都行?”程处渊眼前一亮。
“嗯...任何...”
“不,有一件事不行,唯一那件事!”
李世民的双眼紧紧盯着程处渊,仿佛程处渊一旦说出那件事,他就敢把程处渊拖出去重打五十大板。
程处渊撇了撇嘴,他自然知道李世民说的是什么事。
无非就是不舍得长乐公主,害怕程处渊提出要求,让李世民把长乐公主嫁给他。
不过程处渊自然没想过这件事,毕竟他想的可是把长乐公主风风光光的娶回来,可不是靠着这种办法,让李世民答应。
“陛下说笑了,我这么做,只是为了天下百姓,怎么能有私心?”
“其实我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在作者那一栏,把陛下的名字写上...”
程处渊看着李世民,脸上的笑容十分的灿烂。
而他的这个提议,显然让李世民感觉到有些震惊!
“你...朕...朕怎么能做如此无耻的事情?让朕拿别人的书,写上朕的名字,朕还没这么无耻!”
李世民的呼吸有些急促,看起来像是发怒的征兆。
但是程处渊却知道,呼吸急促,除了要生气之外,还有一种情况。
那就是人们对于别人的提议非常感兴趣,或者说是非常有诱惑力。
“陛下莫要生气,容许我把话说完。”程处渊笑着说道。
“你说,如果你说不出理由来,哪怕不看程知节的面子,朕也要罚你!”
李世民平缓了一下呼吸,压制住内心的那股...冲动,打算再给程处渊一次机会。
“其实我的这个办法,并不是陛下想的那样。”
“陛下之所以会出现在作者名上,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时候,陛下给了很大的支持。”
“甚至里面很多字词的使用,都是陛下斧正过的。”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一栏中,写上陛下的名字,自无不可。”
程处渊说的十分认真,丝毫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这种坚定的神色,甚至让李世民都产生了怀疑。
“朕...斧正过?”李世民有些疑惑。
“陛下自然斧正过,当然并不是陛下亲自斧正的,而是另有隐情。”程处渊说道。
“不是亲自斧正的?”
李世民眼皮跳了跳,他生怕程处渊下一句再说出点什么惊人的话。
因为刚才程处渊的提议,真的足够惊人了。
他李世民可不想被后世记载,抢夺臣子的荣誉,加在自己的身上。
“是的,陛下可否记得,曾经陛下将一本《史记》赠与家父?”程处渊嘴角扬起。
“《史记》吗?的确有这件事,我记得。”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次程处渊并没有胡说,的确是确有其事。
当初李世民刚刚登基的时候,因为在朝堂上,程咬金说错了一个历史典故,让人感觉有些啼笑皆非。
所以那个时候李世民也是抱着开玩笑的态度,随手给了程咬金一本《史记》,说是让程咬金回去好好读一读历史。
只不过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年了,要不是程处渊提起,李世民都快忘了。
“陛下是否还记得,那本《史记》上还有陛下亲笔的标注,是当初陛下在阅读《史记》的时候,留下的感悟?”程处渊继续问道。
“的确如此,当初朕也正在重读《史记》,有了些感悟,便写在了上面。”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件事他还是记得的。
“其实陛下不知道的是,当初我在写《三字经》的时候,需要翻阅一些历史典籍。”
“里面很多典故,比如说‘子不学,断机杼’这些,都是从典籍中看到的。”
“而陛下的那本《史记》,对我来说真的受益良多,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这本《三字经》!”
一直到现在,程处渊终于把实情的来龙去脉给说清楚了。
说了这么多东西,程处渊感觉自己的口有点干。
“原...原来如此,没想到你这本《三字经》,是这么写出来的。”
当说这句话的时候,李世民也忍不住老脸一红,他都没想到,怎么自己就承认了呢?
这不是...
“没错,所以我才想将陛下的名字写在作者这一栏中,而且要放在第一个上!”
“如果没有陛下《史记》上的标注,恐怕就没有现在的《三字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