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衙内 > 第145章

第145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强兵这事, 由赵楷提出来,他那个沉迷于艺术创作的老爹还能听听。

如今赵楷在辽国这边受了气,憋了一股劲, 有充分的行动力。

果然赵楷听了他的话,本来站在出使失败的深渊内, 难免失望和愤怒, 但高铭的一席话, 如同抛下来一根救命的绳索。

“没错!一定要叫辽国人见识见识咱们大宋的雄兵!”赵楷回望白沟的过境关卡, “早晚再去幽州, 不需再过此关卡!本王一定要亲眼见到它拆除!”

其他宋国官员见赵楷志气凌云, 也受感染, 刚才低沉的情绪一扫而空。

众人回望国界,碧空白云,叫人心潮澎湃。

高铭却很冷静, 因为他太知道这些官员的德行了, 志气能维持到汴梁, 都算他们厉害。

回到了东京后,八成又沉溺于安全区内的悠闲,懈怠起来了。

他看向赵楷,不知道你这位皇子能不能堪此大任呢?希望老天不要对大宋太残忍,赐一个好点的统治者罢。

离开辽国,回到东京的头一天晚上,高铭和花荣都歇下了, 赵楷却来敲门,“本王睡不着, 想找你们谈谈。”

高铭和花荣还能怎么办,接待呗。

赵楷进屋坐下, 在烛光下,对高铭叹道:“本王这几日都在想,回去跟父皇提练兵强兵一事,但就怕父皇没有此意。”

赵佶属于那种火没烧到家门口,都不会让水缸存水的人。

高铭看出了他的顾虑,跟着叹气,“如果殿下都劝不成,别人就更难了。”

赵佶那样的,光免除岁币一事都够他高兴几年不动弹的,没事折腾不是他的性格。

花荣亦道:“殿下,您也看出来了,辽国眼下情况都这般了,但骨子里还看不起大宋,不就是因为过去百年一直给他们留下的弱势印象么。想要扭转,非露出真正的实力不行。”

“本王知道,所以本王在想,先上疏父皇,拨一些士兵进行训练,如果真能出效果,父皇才能下决心大范围练兵。”

高铭颔首点头,赵楷的思路是对的,有点到面,先搞试验田。

花荣有点猜出赵楷的意思了,“所以,殿下的想法是……”

“本王想将要来的兵交给花将军来练,不知道你能否承担起此重任?”

这个练兵,肯定不是常规操练,按照现有的方法,练出的也是现有能力的士兵。

而且,不会给好的兵苗子,否则怎么能产生对比效果呢。

用劣质兵源练出优质的士兵才行。

如何完成这个转化,需要创新训练手段,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基本上属于名将的级别的任务难度了。

花荣如何不明白赵楷的意思,他现在统帅的是大宋最优秀的四支禁军之一的神武军,给他下等禁军训练,就不知道能不能出效果了。

名师出高徒不假,但是徒弟的资质也不能太差。

就算如此,花荣岂能退缩,“如果我有幸能承担这样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自当尽心竭力!”

高铭心想,要是再晚几年就能拥有一个练兵的天才岳飞了,可惜在这个时间点,岳飞还是小少年,远没走上投军报国之路。

赵楷放心地笑道:“有你这句话,本王就放心了九成。”并打趣道:“其实你还可以跟高铭商量,他主意最多了,一定能帮到你大忙。”

“殿下这么夸我,我都要不好意思了。”高铭笑道:“不过,说到主意,其实我这里也有个想法,想跟殿下您说说。”

赵楷往前凑了下身子,认真听,“说吧。”

“往宋国回来的路上,我就在想一件事,除了练兵外,武器也得革新。我觉得火器大有发展,应该着重开发。”

赵楷不太懂这些,问花荣,“你觉得呢?”

这次花荣不得不泼高铭冷水了,“火器,哪一种?火箭还是震天雷?这两种东西都不太好用,就比如震天雷,就是铁球中放进火药,因为重量,投掷不出多远,就算能惊吓到马匹,距离也有限。能惊吓到敌人马匹的时候,敌人已经在几十步之内了。而且威力也有限,只能以火光和声响吓唬人。”

高铭皱眉,“肯定有好使的吧?我记得我在我爹书架上,看过一本书,里面记载了好多火器……”

“是不是叫《武经总要》?”花荣反问。

高铭点头,就听花荣给了评价,“里面的许多东西,可操作性太差了,如果以现有的水平肯定是不行的。不过,有一点说得好,想要火药有更好的应用,得革新。”

就跟练兵一样,革新谈何容易?

不过,对其他人肯定如盲人行路,不停地探索,但对高铭来说,就简单多了,至少他知道努力的方向,那就是火药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对,加上纯度不够。

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大宋人才和设备都已具备。

一次对西夏的战争,就领用了火箭二十五万支,由此可见,生产能力相当强,东京内就有广备攻城作,据说一天就能生产七千支火箭。

高铭在脑海里搜索了下,他记得梁山中有个绰号轰天雷的凌振,擅长制造火炮。

这里的火炮,不是后世的概念里的大炮,而是投石机,把火药包放在投石机上,扔得准的人,就是炮手了。

只是此人是呼延灼麾下的,因为高铭横空出世上了梁山,导致呼延灼都没被擒,此人自然也没机会去梁山效力。

这人被指派,研究火药再合适不过了。

高铭有了人选,便对赵楷道:“我记得我爹提过一个叫做凌振的人,擅长研制这些东西,不如就叫他努努力,说不定有成果。”

赵楷并没对火药寄予希望,但高铭提出了,他觉得试试无妨,“既然他擅长,就让此人试试吧。待明日回了东京,本王就都与父皇说。时间不早了,你们也休息罢。”

高铭和花荣送赵楷他自己的门口,才转身回到自己屋内。

两人相拥躺下后,花荣想起刚才高铭制造火药的提议,“硝石,咱们不缺,但是硫磺可不多,平时都是从日本买的。要是真成了,就得加大采买了。”

这个高铭知道,日本盛产这玩意。

海上贸易繁荣,一艘艘货船从沿海出发,运去丝绸、瓷器,运回各种大宋需要的物品。

高铭心想,日本白银也多,要是能大规模输入大宋就好了,丝绸、瓷器的利润差还是不够诱人,而且也不是国家行为,都是私人贩运,国家用市舶司收税罢了。

有什么能一本万利,弄钱出来呢?

这年月,哪儿不要钱啊。

“哎,大晚上的,我真是操碎了心。”高铭就往花荣怀里一钻,拱了拱,“让我好好的睡一觉吧,希望梦里有解决办法。”

赵佶欲哭无泪。

一向无往不利的高铭,怎么唯一一次携带自己儿子出去办大事,就受挫了呢?

到嘴的幽云大片州府就这么飞了。

听到他们谈判失败的消息,赵佶的心里是哇凉哇凉的。

不同上次,这次谈判失败,没有接风筵,一回到东京,连衣裳都没换,就到朝堂接受质询。

朝臣们齐聚一堂,首先想到的就是,揪住这次失败谈判的背锅者——高铭。

“官家,都是高铭贪功冒进,想以小博大,以至于惹恼辽国人,谈判失败,鸡飞蛋打。”

童贯不落井下石,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高铭早有准备,“那幽州本来也没揣进大宋的衣兜内,本来就不是大宋的鸡和蛋。所谓以小博大,更是无稽之谈。事实是,我们一再让步,全境租借不许,我们退而求其次,只要太上山以东的州府,他们仍不做任何迁就,死咬住每年四十万两白银不松口!”

蔡京也跑出来扔石头,“每年四十万两,只比每年给辽国的三十万两岁币多十万两而已,却能将天险纳入大宋境内,高铭,你实在缺乏眼光,只看中金银这些小利,放弃了国家边境防御这等大事啊,你,误国啊。”

高俅一听蔡京给儿子扣上这么严重的罪名,马上怒道:“如果此次,他真的答应以每年四十万拿回东部州府,太师是不是又要怪他不知节俭,浪费国家钱财供养辽国,私心辽国啊?每年四十万两,岂不是要增加赋税?就不怕民反吗?”

“岁币能免除并非高铭一人之功,要不是金国送来机会,哪里有他博弈的机会?”蔡京对赵佶道:“官家,辽国既没诚意,正好金国宗室要来大宋,不如趁机与之结盟,对辽国腹背夹击,将幽云纳入大宋。谈判桌上来的,终不如用实力攻打,来得牢固。”

童贯一心要军功,原本担心被高铭成功出使谈成幽云十六州,再没他的用处,但偏偏高铭失败了,他得抓住机会,“官家,辽国那边失败了,不能再错失与金国结盟的机会。”

一次没谈成而已,就要跟金国结盟?”高铭轻笑道:“我之前跟太师讲得女真狼子野心的话,看来大家全忘了?”

高俅觉得很有必要重申,“你再讲一遍罢!有人年纪大了,记性差了!”

骂人不揭短,蔡京七十多了,最近几年健康下降得厉害,最怕别人说他老,心里登时一股火,但深知不能表现出来,以退为进,对赵佶装出羞愧的样子道:“臣已老迈,不堪大用,恳请还乡。”

蔡京宰相当得好好的,他走了,一摊子事突然另外找人交接,不是给赵佶找事呢么。

赵佶忙道:“爱卿何出此言?如今局势变化莫测,岂能少了爱卿的助力?!不要再提了。”

蔡京觉得自己胜了,乘胜追击,“说回此次与辽商谈失败,理应由高铭负责。”

岁币免除成功加封了晋国公,失败了,自然也得承担责任。

总不能只有好处吧?

就在不待见高铭的人都等着官家责怪高铭的时候,就见一直没有出声的郓王出声道:“拒绝支付每年四十万两白银,毅然离开辽国,是我的决定。与高铭无关,与其他人也无关,是我一意孤行。”

众人愕然,那你怎么不早说?

刚才痛斥高铭的话,一转眼,成了埋怨郓王办事不利的指责。

要知道拒绝辽国人是郓王的手笔,肯定不是刚才那些强硬指责的话了。

高铭心里直撇嘴,你们啊,扔石头太早了,没想到砸错人了吧?

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郓王平时看起来都是温文尔雅,似乎跟他父亲性格十分相似,以为也是个软耳根,相反高铭一直诡计多端,都以为是高铭玩欲擒故纵玩脱了,谁能想到是一向性格不温不火的赵楷。

这就很尴尬了。

赵佶听说是儿子的责任,当下就支持高铭的说法,“辽国人要价过高,不能一味纵容。他们若不想挑起两国战争,必当再次约我朝前去协商。我们大宋且等他一些时日,先观望观望不迟!”又瞥向高铭,“你也不要闲着,派人探探辽国的口风。”

“是。”

赵楷此时道,“儿臣以为不管幽云收不收回来,北方虎视眈眈,强兵才是根本。”

赵佶并不想折腾,练兵要钱,再说现在冒出个女真帮着打辽国,何必兴师动众再折腾,“如今各大战略要镇,重兵把守,朕看他们操练辛苦,目前就好,不必另练新兵。”

这就是赵楷来提,要是换别人提,赵佶还没说什么,就得被其他人指责为居心不良。

兵练强了,武将尾大不掉,祸国殃民。

这就是高铭觉得此次谈判失败是好事的原因,否则的话,如何叫赵楷提出练兵。

赵楷继续进言道:“那日在幽州,辽国谈判的副使曾说,辽国一旦灭亡,则宋国对金国再无用处,到时候两国鼎力,则金国必然南侵,辽国尚且做好这样的准备,大宋能以该提前应对!”

现在不是享受太平的时候。

高铭站出来支持郓王,“能在辽金两国间以外交手段斡旋固然好,但是也只是权宜之计,弱国无外交!”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振聋发聩的话语惊得一怔。

弱国无外交,什么是真理,这就是真理。

童贯见高铭主动承认他花言巧语那套不管用,趁热打铁,也跟着劝皇帝,“官家,不管怎样,高大人刚才所言的确有道理,这次对辽国的谈判失败,其根本就是辽国对咱们大宋的实力还有怀疑。操办新军,势在必行。”

他多年在西北监军,曾击破西夏。

若论练兵,谁还能比他童贯更有资格吗?

高铭侧眼看童贯,真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刚才还恨不得锤死自己的观点,结果见自己支持练兵,而练兵对他童贯有好处,他就蹦出来支持了。

这样也好,只要让赵佶同意比什么都强。

高俅身为太尉,自然不能落于人后,也站出来支持郓王和儿子,“官家,眼下辽金相争,正给大宋整备军务的好时机,切不可错过。”

赵佶见儿子跟朝中的重臣都一个观点,但仍犹豫,“这个吧,禁军、厢军,兵源百万,未免兴师动众……”

高铭心道,赵楷真是了解他父亲啊,真叫他说中了,赵佶觉得太折腾了。

“练兵不可沿袭旧法,旧法练出来的仍是旧兵,既要新兵就要新法。”赵楷道:“儿臣想调拨一个指挥的禁军,给花荣,叫他研习新法,待成功了,再加推广。”

赵佶一听,这个好啊,起码现在不用太麻烦,先小规模的操练,如果效果好,再推广全军,当即同意。

童贯一听这事没落到自己头上,而是花荣那个毛头小子脑袋上,不禁郁结,但又没办法,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来,花荣通过高铭已经成为郓王的心腹。

此时,一直没吭声的蔡京道:“花荣如今统帅神武军,本就是禁军精锐,就算操练,又能看出什么效果?”

郓王早料到会有这样的阻碍,拿出那晚跟高铭早定好的说辞,“就以下等禁军操练之,然后与上等禁军比试,效果如何,一目了然。”

童贯和蔡京都哑口无言,都道:“原来如此,还是殿下考虑周全啊。”

赵佶也没什么理由不答应,“就依你的主意吧。”

赵楷乘胜追击,“另外武器局那边,儿臣以为火药还能加以改进,高铭说他有这方面的人才。”

赵佶一摆手,“这点小事,你来做主就好了。”

火器改进,一直都在做,这点小事不需要告诉他。

众人都看出来了,赵楷对国政倒是很有兴趣,比他父亲强。

至于太子……

悲剧的是,他父亲的优点,他没有。

更悲剧的是,他父亲的缺点,他一个没落下。

就算此次跟辽谈判没成功,但怎么看郓王也比太子强太多了。

只是,太子没过错,不具备被废黜的理由。

郓王必须得更加优秀才行。

得到皇帝的允许,高铭稍作休息,就派人去东京甲仗库,将凌振给找来了。

凌振绰号轰天雷,高铭希望他能做出跟他绰号一样的火药来。

“配火药?”凌振听到高铭的吩咐后,笑道:“这个容易,配方都在我脑中……”

高铭摇头,“不不不,我只有一个要求,《武经总要》里的配方比,你一个都不许用,你脑海里有的,也不统统避开。”

虽然不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好歹知道错误答案。

如果先有配方是对的,那么早制出效果甚好的黑火药了。

配比好的黑火药,威力并不小,太平天国的时候,太平军就用它轰榻了许多大城市的城墙。

凌振疑惑地道:“避开现有的配方?”

“对,硝石的比例一定要大,我看《武经总要》里说,好像是一半吧,少,太少了,要加重它的比重,而且它不纯,就是杂质太多,你试试用熬煮的方法,能不能增加它的纯度。总之吧,我大方向说了,剩下的你自己把握吧。”

凌振眨巴眨巴眼睛,在心里默默将高大人刚才说的要点重复了一遍。

说来奇怪,按理说这高大人不该懂火药这些,但是怎么感觉,他好像挺明白的,十分笃定按照他说的方向就能研制出更好的火药来。

高铭拍着他的肩膀道:“资金到位,你只管放手敢干,需要帮手,你就自己招募,反复试验,不要怕麻烦,更不要怕苦怕累,我等你的好消息!别看你的小步改进,说不定将是整个大宋军力的一大步。”

凌振当真在高铭的眼中看到了一种名为“期待”的光芒。

凌振不停地点头,“一定不辜负大人的期望!”

凌振走出太尉府的时候,花荣与他擦身而过,就听他嘴里念叨着什么“一小步”“一大步”的。

花荣径直来见高铭,见面就抱住他笑道:“你又跟刚才那人撒什么鸡汤了?”

“一口平常的鸡汤罢了,再说也不全是鸡汤,我是真的对他给予厚望。”

花荣贴着高铭的脸,在他耳旁温声道:“朝廷叫我练兵,我也需要鼓励,你给我也说两句鸡汤行不行?”

“咱们谁跟谁啊,撒鸡汤这种虚的就算了吧。”

花荣眉梢一挑,低声笑道:“那你洒点别的也行。”

高铭轻推了他一把,“想什么呢你?”

“没想什么啊。”花荣笑道:“说正事吧,明天就要开始练兵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练兵的话,你比我懂吧?”

“我是懂,因此才头疼,下等禁军很多都是混日子的兵油子,阳奉阴违都是好的,有的干脆放任自己,你说什么道理,用什么法子都不能让他振奋!什么样的军官,什么样的打骂方法,他们都见过了。”

说难听点的,一个个艮得跟滚刀肉一样,皮厚,油盐不进。

你骂他,他心里还不服,越打骂越混日子。

“慢慢磨的话,太浪费时间了。”高铭皱眉,“这种人,必须叫他们见到你的第一面就怕你。”

“我也这么想的,但又不能以杀人来立威,难道要与他们比试武艺?他们本来就是普通士兵,被我打败,是理所应当的吧。”花荣戳了下高铭的脸颊,“想个法子,帮帮你相公。”

“……呃……不如这么办吧。”高铭附耳在花荣耳边嘀咕,“这些兵油子什么都见过,但有一种东西,他们肯定只听过,没见过,就让他们见识见识。不过,得先叫侯健他们做衣裳。”

十日后,早晨,郊外校场。

五百人列队成方阵,拿着长矛腰板挺的倍儿直地站着。

军姿是必须站好的,这是最基本的,他们身为下等禁军,这个还是能做到的。

至于其他的,他们就不敢保证了,反正打仗有神武等四支精锐禁军呢。

听说神武军的指挥使花荣被派来训练他们,他们内心是想笑的,来来去去的军官见得多了。

有一场上面脑袋一热,派人下来走过场的操练表演罢了。

站得直,长矛动作标准,看起来整齐划一,皆大欢喜。

把这个检查的坎儿混过去,又是一条混日子的好汉。

他们拿着长矛站着,闲来无事,就看周围的布局,比较奇怪的是,校场周围都是木质的围墙,比平时的要高不少,足有一丈,似乎将校场隔开了,外面根本看不到这里面的情景。

就在稍微走神的时候,突然就见一扇围强突然被打翻,撞进来一彪骑兵来,足有十来个人,都骑着高头大马,直奔他们冲来。

众人阵型站得整整齐齐,猛地不知该如何反应。

但也都看清楚了,这些人穿着绝不是中原汉地的衣着,带的帽子上有毛皮做装饰,马匹上也吊着奇怪的挂件。

不知谁喊了一嗓子,“是辽军——”

辽军?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谁都知道他们是大宋的对头,强悍凶猛,是杀人不眨眼的怪物。

陌生是因为百年没开战,连老者都没见过兵戈,何况他们。

一片惊叫,随着骑兵杀入,不肖几个来回冲击,哪里还有什么阵型,只剩四散逃命。

有人连滚带爬,朝骑兵杀进来的缺口奔去,却发现不知何时竟然被外面关上了。

有人扔掉长矛,往围栏上爬,希望翻出去,突然此时,飞来一箭,直中他肩膀,啊的一声就坠了下去。

逃命还在继续,在奔袭突进的马蹄中,溃不成军的士兵如同瓮中之鳖,只剩下单纯的“虐杀。”

连滚带爬,东躲西藏,看着这样的表现,骑兵气不打一处来,纷纷从马上都下来了,逢人就打,不一会,就满地哀嚎,没挨打的,则缩在围墙角瑟瑟发抖。

“废物!你们这群废物!”

场地中央的一个“辽军”突然用汉话大声骂道,并用马鞭就手抽了一个躺在地上的士兵,对周围怒道:“没想到你们会没用,但没想到如此没用!你们手里的是兵器,不是烧火棍!今日真是辽军杀进来,你们是不是就都等死了?”

众人惊讶地看着这些所谓的辽国人。

就见其中一人摘下帽子,指了指自己,“看清楚了这身衣裳,你们的敌人是这样的打扮!”

什么都见识过,就没见过真正的辽国人。

这时,刚才被箭射中的人也缓缓爬起来,发现自己身上并没有伤,那箭根本没有箭头,呆呆地看着场中的人。

其他被打得浑身疼痛,鼻青脸肿的士兵感觉像捡回了一条命,惊魂甫定地屏住呼吸看着此人。

这个容颜俊美的人大声宣布,“我是花荣,从今天起负责训练你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