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麟儿(重生,父子年上) > 分卷阅读125

分卷阅读125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向晚时分,国势转衰之後了。也因此,即使康平之乱後、一度倾颓的南朝已在萧琰的治理下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强盛,北雁高层在意的也只是劫掠的难度提高了而已;却是半点没想过这个隔壁邻居也有反过头打进自个儿家门的可能。

当大昭军队於边关集结之时,北雁高层还在为对方的意图与如何应对争吵不休;不想还没吵出个结果,来势汹汹、连战皆捷的征北军就已迅速深入北雁腹地、将小半个北雁纳入了掌控中。

待到如今,时入夏末,已从去年的乾旱中恢复生机的c原青翠而丰美;可往年星罗棋布、四散其间的牛羊,却已为分属两军的断肢残骸所取代。写着雁字的旗帜被随意弃置在零乱c场间,反衬着远处飘扬的昭字大旗,成了一众北雁战俘眼底最大的讽刺。

当然,无论是负责看守关押战俘的大昭军士、还是此刻正坐镇中军听取汇报的帝王,都不会在意这些人是何感触──若非没打算永久占下这pc原,只怕这些战俘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成了c场的肥料了。

事实上,直到现在,军中的高层将领对於这些战俘是留是杀都还有着极大的争议。而半个时辰前才送达中军大营的战报,更给今日的胜利蒙上了一层意料外的y影。

……想不到朕千防万防,还是让某些人找到了空子。

看着战报上留守驻军的粮c接连被烧的消息,尽管剩余的粮c仍足够应付征北军目前的消耗,案後的帝王仍让这份情报潜藏的意涵弄得眉头大皱;连想都不用想,就猜得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军中朝中掀起什麽样的风波。

事情的发展也确如他所料。

一处是侥幸、两处也能说是碰巧;可如今粮c被烧被抢的据点足有八处之多,这不是内神通外鬼是什麽?

看完帝王让人传到他手中的战报,禁军将领之一、在此仗中担任先锋的戚盛鼎首先发难怒斥道,居然将这些据点的储粮状况都/得如此清楚……最可疑的,便是那些出征前才混进来的文?

戚中郎将慎言。

见帝王的眉头因对方胡乱臆测的言语瞬间又更紧上了j分,已经预见到後续话题发展的沈燮忙出言劝阻道,此事真相如何还是两说;何况此次随军出任文书的、俱是我大昭未来的栋梁之材,委实没有理由、也没有动机作出这种事……中郎将无凭无据便如此妄加论断,未免有失偏颇。

有失偏颇的,难道不是沈参谋吗?

像是早料到了沈燮的g涉,戚盛鼎一声冷笑:且不说你曾s底下让人对那些书生多加照拂,单单你如今的身分,就没资格帮那些人开脱了。

……喔?

别忘了,你如今虽权兼圣人帐下参谋,身上挂着的太子少傅一职却还未撤下,平素也与太子多有往来……亲近太子如你,帮那些太子党人说话不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麽?

……听中郎将之意,是暗指此事与太子有关?

见戚盛鼎不仅将他的好心当驴肺,还傻傻地自个儿拼命往圣人逆鳞上撞,沈燮也懒得再帮他打圆场了。当下毫不掩饰讥讽地如此一句反问脱口;随即便见戚盛鼎一个颔首,露出了个你终於承认了的表情:

有能力安排这一出、又不希望咱们打得太过顺利的,除了太子还──

够了。

中断其未尽之言的,是御案後蓦然响起的一声冷喝。

分辨出音声的来源,先前光顾着打击沈燮的戚盛鼎心下一紧忐忑回眸,只见帝王正睁着那双凌锐狭长的凤眸冷冷睨着自个儿,神情间的沉怒一望可知;饶是他至今不认为自己有说错什麽,仍不由给那冷凝愠怒的目光迫得背脊一凉,忙单膝跪地一个叩首、颤声道:

圣人息怒──

息怒?你知道朕因何动怒?

这……

思及自个儿未尽的话语、想到京中那些关於圣人如何娇惯、信任太子的传言,这位先锋大将紧张之余又有些委屈,忍不住辩解道:

臣确实不该妄议太子;可就像人家说的,无风不起l、无x不来风,那些书生崽子经手不少军情文书,对存粮的状况可说再了解不过,又是太子门人……如今出了事儿,臣因此疑心到太子身上,不也是理所当然?圣人若是不信,且待臣将那些书生崽子抓来逐一审问,自然便能查出个一二来。

查出个一二?让你屈打成招,栽赃嫁祸麽?

听戚盛鼎越说越离谱,言词间分明将ai子当成了大逆不道之人看待,萧琰便清楚这个手下将领十有八九是受人蛊h才会对太子有此偏见,仍不由给气得浑身发抖:

储君亦是君,你既无御史风闻奏事之权,又有什麽身分、什麽立场对朕的太子妄加非议揣测?朕念着昔日袍泽之情,对汝等多有优容,岂料却纵出了你这等把愚昧当耿直的蠢货!

帝王混迹行伍多年,对这些武将鲁直缺心眼的x子十分了解,故率军出征以来,s下召见也好、正式会议也罢,都极少拿朝堂上那一套来约束、限制这些将领的言行……不想纵着纵着,竟将人纵成这副不知好歹的德行;不只s下议论太子,还就这麽当着他的面胡言挑唆?

圣、圣人息怒──

给萧琰这麽一番劈头痛骂,戚盛鼎原先单膝跪地的姿势立刻转成了俯伏下拜、五t投地,背後更是冷汗涔涔,一方面仍旧觉得有些委屈──他确实没有刻意诬陷或嫁祸的意思──一方面也因帝王的质问和斥责隐隐觉出了些异样,因而更是心惊胆跳、手足无措。

幸好眼下在这中军大帐里的,可不只有帝王和犯蠢的戚盛鼎而已。见後者的气焰已让帝王的雷霆之怒生生压了下去,已经看了好一会儿戏的沈燮这才施施然地开口c了话:

说也奇怪……戚中郎将虽为禁军将领,平日职司却以戍守京畿为主,即使入g晋见,能见到太子的机会也十分有限,更别说是进一步j谈了。换句话说,太子若非太子,於中郎将而言也不过就是有过j面之缘的陌生人罢了,缘何能让中郎将生出如此之深的恶感?

这──

中郎将可别用听其言、观其行之类的话语随便敷衍。太子的温良恭俭、谨言慎行在朝中也是出了名的。若非遭小人蒙蔽误信谗言,谁会把太子当成那种居心叵测、心怀不轨的人?不说其他……中郎将只因那些随军文书与太子亲近、又是最有机会犯下这案的人,便自以为是地将罪名安到了太子头上;却不知太子g本没想将你口中的太子门人安c进军中,而是圣人顾及太子立场亲自做出的安排?

当、当真?

戚盛鼎原就是个直心眼直脾气的──若非如此,又怎会直接当着帝王的面毫无技巧地指责、怀疑太子──听沈燮连消带打的这麽番分析解释,倒也真觉出了不少疑点。

仔细想想,若非有人一直有意无意地暗示他太子不是好人、太子有问题,他又怎会一出了事儿便往太子身上想?意识到自个儿多半是给人当枪使了,终於反应过来的戚盛鼎更是汗如雨下,却又说不出圣人恕罪这等无耻讨饶的言词,只好死死压低头颅,盼能以此平息圣人怒火了。

好在萧琰气归气,却也知道戚盛鼎不过是被利用了而已,将气撒在此人身上g本无济於事。故j个吐息稳下心绪後,他也未再疾言厉se地加以斥责,只是一声叹息,道:

众人只道朕对太子溺ai宠信非常,却不想想朕缘何在五子中独厚太子?实在是太子聪明敏慧、至纯至孝;朕身为人父,又如何能不亲近、疼ai这样的孩子?

确实……

戚盛鼎也是成了家育了子的,经帝王这麽一解释,倒也心有戚戚焉……是臣驽钝愚昧、误信小人所言。

既然知道了,就莫再轻信谗言、受人挑唆。若有人s底下非议太子,你也要多加留意遏止,知道吗?

是。

好了,下去自领十军棍吧。

臣遵旨,谢圣人恩慈。

戚盛鼎脑筋转过来了,自然也就知道自个儿方才的言词作为有多麽不妥了。故萧琰虽仍让他自去领罚,戚盛鼎对这十军棍却全无异议,仍是恭恭敬敬地叩谢行礼了番才退出了大帐,只将帝王和沈燮二人留在了帐中。

……都说积毁销骨,若非朕对太子信任非常,让人这番接二连三地栽赃诋毁,只怕信也要变成不信了。

想到戚盛鼎先前那番气得他肝疼的话语、思及无辜背负上这些指谪诋毁的ai儿,即使事情已算是暂时压了下,萧琰紧紧蹙着的眉头,也依旧未曾舒展开来。

沈燮也明白帝王的顾虑。

这可是离间圣人和太子的大好良机,那些人又如何可能错放?好在幕後之人有能力g涉的,也就是平日镇守京畿的禁军而已。以圣人在军中的威望,只要能洗清太子在那些将领心中的嫌疑,想来便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影响了。

……若真是栽赃嫁祸倒还好;朕只怕粮c的事儿,真是某些自诩太子门人的蠢货g的。

这……

下面人自做主张坏事儿的例子,帐中的君臣二人都没少见。故听帝王此言,沈燮一时也有些无言以对;足过了好半晌才想起什麽似的问:

若臣所记无差,太子在岐山书院的那个同窗此次也随军出征了?

不错。

萧琰对那个先让ai子醉酒、後又给人利用来陷害的宸儿的士子印象颇深,故此人虽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se,帝王却仍是一提就想起了对方的名姓:

是叫宁睿y吧?隆兴十五年进士……

若此人可信,圣人不妨让人将他调往後勤做文书,让他仔细留意那些太子门人的动静;若有什麽万一,也能及时回报阻止。

……就这麽办吧。

萧琰对宁睿y虽有些看不过眼,却知道此人的为人品行确实无愧於ai儿的信任,故只沉y半晌便允了沈燮的提议;随即语气一转,又道:

多盯着点燕京的状况──这次损失的粮c虽然不多,却难保那些人不会寻机再动手脚。若能加快燕京方面的进程,就算粮c再出了状况,想来也不至於落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地步。

是。

你去安排吧……离开时让曹允进来伺候。

臣遵旨。

恭声应罢,沈燮也不再多留,同帝王一礼便自出了营帐,让守在门前的曹允入内伺候了。

=================简t=================

向晚时分,国势转衰之後了。也因此,即使康平之乱後、一度倾颓的南朝已在萧琰的治理下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强盛,北雁高层在意的也只是劫掠的难度提高了而已;却是半点没想过这个隔壁邻居也有反过头打进自个儿家门的可能。

当大昭军队於边关集结之时,北雁高层还在为对方的意图与如何应对争吵不休;不想还没吵出个结果,来势汹汹、连战皆捷的征北军就已迅速深入北雁腹地、将小半个北雁纳入了掌控中。

待到如今,时入夏末,已从去年的乾旱中恢复生机的c原青翠而丰美;可往年星罗棋布、四散其间的牛羊,却已为分属两军的断肢残骸所取代。写着雁字的旗帜被随意弃置在零乱c场间,反衬着远处飘扬的昭字大旗,成了一众北雁战俘眼底最大的讽刺。

当然,无论是负责看守关押战俘的大昭军士、还是此刻正坐镇中军听取汇报的帝王,都不会在意这些人是何感触──若非没打算永久占下这pc原,只怕这些战俘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成了c场的肥料了。

事实上,直到现在,军中的高层将领对於这些战俘是留是杀都还有着极大的争议。而半个时辰前才送达中军大营的战报,更给今日的胜利蒙上了一层意料外的y影。

……想不到朕千防万防,还是让某些人找到了空子。

看着战报上留守驻军的粮c接连被烧的消息,尽管剩余的粮c仍足够应付征北军目前的消耗,案後的帝王仍让这份情报潜藏的意涵弄得眉头大皱;连想都不用想,就猜得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军中朝中掀起什麽样的风波。

事情的发展也确如他所料。

一处是侥幸、两处也能说是碰巧;可如今粮c被烧被抢的据点足有八处之多,这不是内神通外鬼是什麽?

看完帝王让人传到他手中的战报,禁军将领之一、在此仗中担任先锋的戚盛鼎首先发难怒斥道,居然将这些据点的储粮状况都/得如此清楚……最可疑的,便是那些出征前才混进来的文?

戚中郎将慎言。

见帝王的眉头因对方胡乱臆测的言语瞬间又更紧上了j分,已经预见到後续话题发展的沈燮忙出言劝阻道,此事真相如何还是两说;何况此次随军出任文书的、俱是我大昭未来的栋梁之材,委实没有理由、也没有动机作出这种事……中郎将无凭无据便如此妄加论断,未免有失偏颇。

有失偏颇的,难道不是沈参谋吗?

像是早料到了沈燮的g涉,戚盛鼎一声冷笑:且不说你曾s底下让人对那些书生多加照拂,单单你如今的身分,就没资格帮那些人开脱了。

……喔?

别忘了,你如今虽权兼圣人帐下参谋,身上挂着的太子少傅一职却还未撤下,平素也与太子多有往来……亲近太子如你,帮那些太子党人说话不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麽?

……听中郎将之意,是暗指此事与太子有关?

见戚盛鼎不仅将他的好心当驴肺,还傻傻地自个儿拼命往圣人逆鳞上撞,沈燮也懒得再帮他打圆场了。当下毫不掩饰讥讽地如此一句反问脱口;随即便见戚盛鼎一个颔首,露出了个你终於承认了的表情:

有能力安排这一出、又不希望咱们打得太过顺利的,除了太子还──

够了。

中断其未尽之言的,是御案後蓦然响起的一声冷喝。

分辨出音声的来源,先前光顾着打击沈燮的戚盛鼎心下一紧忐忑回眸,只见帝王正睁着那双凌锐狭长的凤眸冷冷睨着自个儿,神情间的沉怒一望可知;饶是他至今不认为自己有说错什麽,仍不由给那冷凝愠怒的目光迫得背脊一凉,忙单膝跪地一个叩首、颤声道:

圣人息怒──

息怒?你知道朕因何动怒?

这……

思及自个儿未尽的话语、想到京中那些关於圣人如何娇惯、信任太子的传言,这位先锋大将紧张之余又有些委屈,忍不住辩解道:

臣确实不该妄议太子;可就像人家说的,无风不起l、无x不来风,那些书生崽子经手不少军情文书,对存粮的状况可说再了解不过,又是太子门人……如今出了事儿,臣因此疑心到太子身上,不也是理所当然?圣人若是不信,且待臣将那些书生崽子抓来逐一审问,自然便能查出个一二来。

查出个一二?让你屈打成招,栽赃嫁祸麽?

听戚盛鼎越说越离谱,言词间分明将ai子当成了大逆不道之人看待,萧琰便清楚这个手下将领十有八九是受人蛊h才会对太子有此偏见,仍不由给气得浑身发抖:

储君亦是君,你既无御史风闻奏事之权,又有什麽身分、什麽立场对朕的太子妄加非议揣测?朕念着昔日袍泽之情,对汝等多有优容,岂料却纵出了你这等把愚昧当耿直的蠢货!

帝王混迹行伍多年,对这些武将鲁直缺心眼的x子十分了解,故率军出征以来,s下召见也好、正式会议也罢,都极少拿朝堂上那一套来约束、限制这些将领的言行……不想纵着纵着,竟将人纵成这副不知好歹的德行;不只s下议论太子,还就这麽当着他的面胡言挑唆?

圣、圣人息怒──

给萧琰这麽一番劈头痛骂,戚盛鼎原先单膝跪地的姿势立刻转成了俯伏下拜、五t投地,背後更是冷汗涔涔,一方面仍旧觉得有些委屈──他确实没有刻意诬陷或嫁祸的意思──一方面也因帝王的质问和斥责隐隐觉出了些异样,因而更是心惊胆跳、手足无措。

幸好眼下在这中军大帐里的,可不只有帝王和犯蠢的戚盛鼎而已。见後者的气焰已让帝王的雷霆之怒生生压了下去,已经看了好一会儿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