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懒人
以工代赈是一种扶贫方式,通俗的说就是政府会修一些民生工程,然后让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参加工程建设,最后在工程完工之后发给他们工资,从而代替直接的救济。
李中山从乡里带回二十个以工代赈的指标之后,就选了村里二十个条件最差的贫困户,并用各种方式通知他们尽快到村部一趟,好将指标安排给他们;但李中山等了两天还有四个人没有报到,他就决定下队去挨个了解情况。
已经报到的十六个人在得知是在附近做工之后,也都同意前往,因为阳历十月底的时间,在农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活,闲着也是白闲。而如果能在附近做工挣个一两千块钱的话,办年货的钱基本上就不愁了。
李中山上午已经走访了三户没有报到的,其中两户是有安排,说是到时要一起去给别人盖新房,还有一户是家中老娘病重,脱不开身;了解情况之后,李中山便去走访最后一户。
最后一户的户主叫翟世海,住在十组,与老村长一个组。在去之前李中山就已经大概了解了翟世海的情况;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没病没灾,也没有残疾,正是体力最好的时候,却年年待在家里,不出门打工。
翟世海的父母身体硬朗,不但生活自理没有问题,平时还能自己挣一些零花钱,基本上不会伸手向儿子要钱。而且翟世海还有一个大哥,即使赡养老人也不需要他一家承担。
要说翟世海的负担重不重,若让一般人来看,那是绝对不轻的。翟世海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儿子,已经七岁了,在村里读小学;小的是个女儿,也有三岁多,由于村里没有幼儿园,就一直放在家里带着。所以若是放在其他人眼里,要是有一儿一女的话,不得拼命赚钱为他们攒着,好以备不时之需才是怪事。
但翟世海就没一般人的觉悟,他不出门打工,一家的主要收入基本上光靠板栗,夫妻二人一季板栗一共挣个六千左右;种的两亩水稻不挣钱,基本只够吃的;有一亩池塘平均每两年产两百多斤鱼;至于其他的收入,那就更少了。所以他们一家的年收入道。
“睡午觉?”李中山打开手机,发现已经是两点半了。
“他说捡了十天的栗子累到了,这半个月要休回来,天天中午睡得跟猪一样!”
李中山听得一阵无语,下午两点半还在睡觉的,在农村里还真找不到几个人。
不过他听得陈小娥已经提到板栗就顺口问道:“你们今年捡板栗卖了多少钱呢?”
“我们两个捡的,一共卖了五千五百块钱。”
“这也不多啊!你为啥不让他出门打工呢?”
见李中山问到关键之处,陈小娥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跟李中山诉苦道:“我说过啊,他不听,不是说打工苦,舍不得我跟孩子,就是说再过两年等孩子上初中就出去打工,反正就是不出去。”
“那你们在家里挣的钱够花吗?”
“不够花有什么办法?有时候我找他要钱花,他没钱就去找他爸妈要。”
“他都三十多岁了还找爸妈要钱啊?”李中山意外地问道。
“那有啥办法呢?反正都是他爸妈惯的,他是小儿子,从小惯到大,现在这么大了,谁说也不听不进去。”陈小娥说罢又继续切菜了。
李中山知道他是请不动翟世海了,在他看来,翟世海的懒惰是一个秉性问题,而不是一个思想问题,这样的人无论他怎样去做思想工作,都不会有效果。
已经知道答案,李中山决定没必要再等翟世海出来,村里还有其他贫困户,再去找四户也很容易。
李中山正要起身,却发现从屋外进来几只母鸡,他便想多了解一点。
“你们家养了多少只鸡啊?”
“十二个,四个公***个母鸡。”陈小娥答道。
“那每年鸡蛋能卖多少钱呢?”
“鸡蛋也没有卖的,只够自己吃,还有送人。小孩喜欢吃!”
“奥!那好吧,我先回去了,你忙!”李中山最后一点问下去的兴趣都没有了,就起身告辞。
“好!”陈小娥答了一声,就看着李中山出门,连起身送一下的意思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