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 > 分卷阅读230

分卷阅读230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米高处各有一个出水口。如今一米高的出水口被木塞堵住,而底部的出水口十分小,正在缓慢地将水源流入棉花田中。

平时棉花田只需要小部分浇水的时候,可以将底部的出水口塞住,使用木桶来承接一米高处出水口流出的水。而当蓄水池水满的时候,也能将管道开头的盛水台给回,这样便不会再有过多的水流进来。

这个设计虽不算巧夺天工,但也是别具匠心,考虑到了日常农田用水的种种情况。

围观的百姓也是第一次见这么妙的东西,各个都瞪大了眼睛,似乎要将这个新奇又实用的东西印在脑子里一般。

而百姓中又有大胆,当即喊道:“大人,这个东西着实有用,什么时候能给其他农田也装上一个啊?”

闻言,邱裕也不恼,似乎平时跟百姓们就是这么近距离地相处,他只回道:“你可知那管道造价几何?就是把你们家的田全卖了,也造不了一里的管道!”

听到知州这么说,围观的百姓是倒吸一口冷气。

这么贵的东西竟然用来给这片田浇水,这里种的到底是什么奢侈的玩意儿?

百姓们心中猜测纷纷,但也不嚷嚷着要给自家田里也弄这么一出了。

水源配齐了,十位农民也不等三日后,第二天就抄起家伙开始播种。

如今春耕已经接近尾声,不少闲下来的百姓,都纷纷过来围观这神奇的调水工程,还有那神秘的作物播种。

对此陶然喜闻乐见,又让邱勤业鼓动围观的农民帮忙播种:“大家听我说,大人说了,等明年这片田的棉花种出来后,会将种子分给大家一起种,每亩田还能得到补贴!与其到时候啥都不懂,不如现在练练手,将来也不至于把自家的田给种坏啊!”

百姓们也不是随便一忽悠就能无脑献出自己劳动力的蠢蛋,但一听邱勤业说种坏了不用赔,还能积累经验,明年不会让自家的田有损失,立即就有蠢蠢欲动的人上前了。

邱勤业也不挑人,说了播种的要点后,就让农民们自由发挥了。现在这个棉花种植估计全国都是头一回,陶然说了有耗损是探索之路的必然投入,不如让更多的人亲自动手试试,说不定还能得出更多的结论。

于是在热心的围观百姓帮助下,五十亩田竟然在短短五天就播种完毕了!

而邱勤业也兢兢业业地记录下了所有人播种时的异同,以便后续研究。

来沂州的一等大事终于走上正轨,陶然松一口气之余突然升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自己好像忘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他回到书房,看到书房内矗立着的黑色身影,脑袋一个蒙,菊花一紧,却还是佯装淡定道:“暗三好久不见啊,你来沂州做什么?”

暗三从怀中掏出一叠足足有十厘米厚的信件,递给陶然后,道:“主子没到公子的信件,担心公子有不测,派属下前来查探。”

“嗯……我没什么事,你先去休息吧,顺便帮我把回信带回去。”陶然接过那一叠信封,只觉得手里有千斤重!

他原本是打算一到沂州就给戚博翰写信的,但是一来到就急忙忙地搞了这么多事情,每次想起戚博翰的时候都是在深夜,也不好爬起来写信,所以就……

总感觉自己回到京城之后,会半年下不来床。

陶然浑身一个激灵,连忙将那一叠信认认真真地看起来。

这足足有四十五封信!从陶然离开京城后开始,一天一封,戚博翰将自己一整天做的事情,巨细无遗地全都写了下来,这仿佛不是信,而是一封封日记。陶然细细读下来,仿佛是陪戚博翰度过了这一个多月。

这四十五封信,陶然看了两天才看完,随后心中又升起了浓浓的愧疚感。写回信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远在京城的戚博翰,现在是一天都待不住了,恨不得直接冲到沂州去找陶然这个负心汉算账!

但他还是硬生生地憋住了,而憋住之后只能找别的发泄渠道。

如今世家已经被拾得如履薄冰,未他们狗急跳墙,戚博翰暂时不打算对世家下手。而且一想到陶然在沂州那边关地带,戚博翰就恨不得带上百万雄师,将匈奴踏平了!

于是乎,京城的军事学院的学生和士兵军官们的末日到了。

戚博翰直接下令,军事学院每月进行一次军事演练,分队随机抽签,演练输的一方,下个月加训一倍!

而京城的军队分为两营,一营是皇宫的禁卫军,这是戚博翰的亲兵,由宁安跟过来的一批锐担任,有一千人。另一营则是守城的兵马,有一万人。

这两营的日常是巡逻和守卫,训练的时间比较少。特别是守城的兵马,如今是王灵均的父亲在掌管,并没有推行新的训练方法,战斗力并不高。

于是戚博翰将禁卫军分成了十组,每组一百人,轮流去给守城的士兵当教官。

当然,这教官也不是这么容易当的。每天训练之前,守城的士兵可以派出一百人跟禁卫军干一架。

干赢了,今天教官陪自己一起训练,而且训练任务比自己多一倍,干输了,则训练任务加倍!

一开始禁卫军还能轻轻松松获胜,但当守城士兵学会了新的训练方法后,比赛将会无限趋于势均力敌!

京城军营被戚博翰闹得人仰马翻,王君浩也到了戚博翰下的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军队实力。

虽然戚博翰没有明面上点出来要保护陶然的安全,但王君浩又怎么会猜不到他的心思。

第169章

陶然不知道王君浩也到了戚博翰的信,他绞尽脑汁给戚博翰回完信后,就开始安排军事基地的建设去了。

这次从宁安过来的工匠,其中就有一人,是当年第一批参与了水泥制作的水泥匠张大钧。张大钧还曾参与了岳州府小学和淮阳府小学的建造,对于陶然想要的现代化的建筑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次军事基地的主要规划由他负责。

不过张大钧要盖基地的地方,并不是沂州城城北,而是沂州城外西北方向,二十里外的一片一百亩的平地。陶然打算在这个地方建一个坞堡,里面设计成可以容纳五万大军日常起居和训练作战的基地。

这样一来,坞堡可以当做沂州的前哨,一旦匈奴入侵,坞堡里的士兵可以尽早地发现匈奴的行踪,并且进行抵抗和通知城内的大部队。

二来这坞堡位置跟沂州城成犄角之势,若是匈奴大军直入腹地,还能前后夹击!

三来嘛,分一些兵去坞堡,可以给沂州城腾点地方,容纳更多的普通人口,才能拉动经济的发展啊!

瑞朝和匈奴的边界,在沂州城外一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