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英雄无双 > 第一百五十章 风雨欲来

第一百五十章 风雨欲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陈泰让司马昭杀掉贾充,意味着陈泰已经与司马昭决裂,司马昭最终还是没有杀掉贾充,而是杀掉成济兄弟抵罪,陈泰也不久吐血含恨而死。陈泰死后,被追赠司空,谥曰穆侯,子陈恂嗣。

为了报答荀顗的忠心,也为了让他盖过他死去的外甥陈泰,司马昭特意让荀顗接替陈泰担任尚书左仆射、同时兼任吏部尚书(人事部部长),全权同样负责官员任免。然而,司马昭的强权并不能压服当时强烈的舆论,荀顗因为充当司马昭的说客,已经被人直戳脊梁骨,而且接替的又是在曹髦事变中刚正不屈的陈泰,所以几乎人人都不服他这个新左仆射,荀顗背负的道德、舆论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上任以后,荀顗严格延续了陈泰时候的做事风格,仍然对官员全面考察、严格把关,让很多名不符实的人都栽了跟头,渐渐的,荀顗成功摆脱了曹髦和陈泰的阴影,他的名声,也稍稍好了起来。

陈家虽然赢得了舆论的高度评价,但是因为司马昭的万分防备,最终被排挤出权力核心,而荀家则靠着识时务的荀顗,得到了司马昭的高度认可,为他个人以及这个家族,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

贾充在新皇帝即位后进封安阳乡侯,统领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

景耀四年,蜀以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为都护、卫将军,共平尚书事。但中常侍黄皓专权,董厥、诸葛瞻不能纠正。吴薛羽使蜀,还言蜀汉朝无直言,民有菜色,而不知祸之将至。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遣子至魏贡献。力微居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廖化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十月,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姜维攻魏前,姜维知道黄皓弄权,曾谏言后主诛杀黄皓,后主不从,姜维只好率军攻魏国。

董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黄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不再排斥宦官黄皓,并与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是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延熙十四年(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刘禅于是让陈祗以侍中兼守尚书令,并加为镇军将军,陈祗在朝中的权利越来越大,大将军姜维虽然班位在陈祗之上,但是因为他经常率兵在外,朝中事情过问得不多。陈祗深受刘禅的宠信,又与宦官把关系搞的非常好,在朝中权力竟超过了姜维。延熙二十年(257年),中散大夫谯周见大将军姜维多次对魏国用兵,蜀汉国力已经不如诸葛亮辅政时期,难以支撑北伐的军事需要,蜀汉百姓的生活也不如从前,于是谯周在朝堂之上建议不宜对魏国用兵,但陈祗对此强烈反对,并与谯周展开了激烈辩论,谯周无奈,回家写下《仇国论》。

景耀元年(258年),陈祗去世,刘禅悲痛惋惜,一提到他就痛哭流涕,下诏追谥陈祗为“忠侯”。

黄皓开始专政,众大臣多依附他,罗宪独独坚正不移。黄皓憎恨他,贬他为巴东太守。当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让罗宪领军,当阎宇的副将。

姜维带兵问廖化:“现在攻魏,从何取之?”廖化说:“将军休要动兵了。”姜维大怒:“丞相多次北伐,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光复汉室,为了实现仁义之世,难道我八次北伐中原,是为了我自己吗?”姜维便动身起兵,廖化叹气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智谋没有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说‘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时候’,讲的就是现在的事。”

征西将军邓艾与司马孚次子司马望共同抵御姜维进攻,司马望已经与邓艾商量对策。

夏侯霸作为姜维前部,先引一军径取洮阳。夏侯霸提兵前进,将近洮阳,望见城上并无一杆旌旗,四门大开。霸心下疑惑,未敢入城,回顾诸将说:“莫非有诈?”诸将说:“眼见得是空城,只有些小百姓,听知大将军兵到,尽弃城而走了。”夏侯霸未信,自纵马于城南视之,只见城后老小无数,皆望西北而逃。夏侯霸大喜道:“果空城也。”遂当先杀入,余众随后而进。方到瓮城边,忽然一声炮响,城上鼓角齐鸣,旌旗遍竖,拽起吊桥。夏侯霸大惊:“不好中计了!”慌欲退时,魏军一拥而出,认识夏侯霸,大喊道:“兄弟们杀了叛将夏侯霸,尽忠夏侯渊将军。”夏侯霸自语道:“自由的代价真高啊!”魏军万箭齐发,可怜夏侯霸同五百军,皆死于城下。司马望从城内杀出,蜀兵大败而逃。随后姜维引接应兵到,杀退司马望,就傍城下寨。姜维闻夏侯霸射死,嗟伤不已,抢到夏侯霸尸体,是夜二更,邓艾自侯河城内,暗引一军潜地杀入蜀寨。蜀兵大乱,姜维禁止不住。城上鼓角喧天,司马望引兵杀出。两下夹攻,蜀兵大败。姜维左冲右突,死战得脱,退二十余里下寨。

姜维扛着夏侯霸的尸体哭道:“我一定要带你回成都。”

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

姜维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正遇到后主降诏,让部队撤回,姜维只得听命。姜维知道理亏,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姜维又因得罪黄皓,表奏后主,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后主从之。姜维遂还汉中,聚诸将说:“某累出师,因粮不足,未能成功。今吾提兵八万,往沓中种麦屯田,徐图进取。汝等久战劳苦,今且敛兵聚谷,退守汉中;魏兵千里运粮,经涉山岭,自然疲乏;疲乏必退:那时乘虚追袭。无不胜矣。”遂令胡济守汉寿城,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蒋舒、傅佥同守关隘。分拨已毕,维自引兵八万,来沓中种麦,以为久计。

就此,姜维九伐中原结束,蜀国进入防御阶段。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

历年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三国演义》卷末有诗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可见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

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里,即便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里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

但是远在洛阳的司马昭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他召见了贾充,钟会等人。司马昭的新想法到底是什么,姜维屯田的时候也听到了边境的邓艾守军正在频繁调动着,姜维深深地忧虑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