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英雄无双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军压境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军压境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公元260年(永安三年)春三月,吴国西陵传说出现红乌鸦。秋,采纳都尉严密的建议,修筑浦里塘。会稽郡谣传会稽王孙亮将回朝作天子,而孙亮的宫人诬告孙亮让巫祈祷祖祠,祷词有凶恶言辞。有关主管官员将此事报告孙休,孙亮被贬为候官侯,被遣送到新封地。半路上孙亮自杀,也有说孙亮是被鸩杀,[8]护送他的人都被判罪处死。孙休分析会稽南部置建安郡,分宜都郡设建平郡。

公元261年(永安四年)夏五月,大雨,河流湖泊和泉水涌溢。秋八月,孙休派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察各地民情风俗,检察各处将领官吏的清浊、百姓的疾苦,并下升进和退贬官员的诏书。九月,布山传言白龙出现。当年,安吴的百姓陈焦死后被埋,六天后又复活,自己从土里爬起来。

公元262年(永安五年)春二月,白虎门北楼遭火灾。秋七月,始新传言有黄龙出现。八月十三日,大雨雷震电闪,河流湖泊和泉水涌溢。十六日,册立朱氏为皇后。十九日,册立儿子孙雨单为太子,大赦全国。冬十月,任命卫将军濮阳兴为丞相,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孙休因为丞相濮阳兴及左将军张布过去对自己有恩,故将重要事务委托他。

张布掌管宫内官署,濮阳兴执掌军国大事。孙休专心于古典书籍,打算将各家著述通读完,尤其喜欢射野鸡,春夏之间常晨出夜还,只有这个时候才放下书本。孙休想与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讨论学问理论和技艺,韦曜、盛冲两人一向耿直,张布害怕他们入侍皇帝后,揭发出自己的过失,使自己不能独断专行。故此在孙休面前胡诌花言巧语,阻止孙休与韦、盛两人接近。孙休回答说:“寡人涉猎学问,各种书籍都浏览一遍,所读的东西不少了。那些明君昏主,奸臣贼子,古今贤愚成败的事情,我无所不知。现在韦曜等进入内宫,只是想他们与我讨论和讲解书而已,不是说我再就韦曜等人从头学习。即使是跟他们从头学起,又有什么损失的呢?您只是担心韦曜等人说出臣下奸诈邪恶的事,故此不想让他们入宫。像这样的事情,寡人早已自己有所防备,不须韦曜等人说出来后才知晓。这些都没有什么损害的,您只是因为心里有所顾忌而已。”张布得此诏书即向孙休表示歉意,重新改换口气陈述,说是担心孙休读书讨论会妨碍政事。孙休回答说:“书籍这东西,就怕人们不去喜爱它,喜欢读书并无坏处。无所谓不是,而您认为不应该,是因为寡人有所爱好而已。政务与学业,两者各有不同,互不相碍。想不到您如今任官行事,对我进行这方面的管束,实在不可取。”张布奉上奏表,叩头请罪。孙休回答说:“姑且相互开导罢,怎至于到叩头谢罪的地步呢?像您的忠诚,远近都知道。以往的事情令我感激,这就是您今日显赫的缘因。《诗经》有言:‘没有初始,哪得结果。’善终实在困难,希望您能善终。”起初孙休为王时,张布为他身边将督,一向受到他的信任喜爱。及至孙休登基,对张布厚加恩宠,故张布专擅朝廷大权,做出许多无礼的事情,自己担心自己的短处和过错,害怕被韦曜、盛冲说出来,故此特别担忧和忌讳。孙休虽说明白其中用心,心里对此不痛快,更担心张布因怀疑畏惧而生出变故,竟然就张布的意思,废止了自己讨论学问的行动,不再让盛冲等人入宫。当年孙休派遣察战官到交阯征调孔爵和大猪。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夏四月,泉陵传言黄龙出现。五月,交阯郡吏吕兴等谋反,杀太守孙谞。孙谞当初征调郡里的手工匠人一千多送到建业。而察战官到交阯后,百姓们担心再次受到征调,故此吕兴等人借此煽动士兵、百姓,招诱各民族部落叛乱。

就在此时,在内部已经足够稳固的情况下,司马昭开始产生如何取代魏室,但是公然杀掉皇帝是自己也始料未及的,没想到贾充居然大胆地杀掉了皇帝,这种行为太恶劣了,司马昭自己也不想让自己的新王朝公开披上一个篡夺的名声,所以他就得想一个办法再把这个名声给挽回来。司马昭问贾充:“如何让大家认为曹魏已经成为了过去历史呢?”贾充一句说中司马昭的想法:“就得建立曹魏帝国历代皇帝都没有建立过的功业——消灭两国,君临天下。”

相对于掌握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东吴帝国来说,仅仅占据着现今一半儿四川和一半儿云南的蜀汉帝国,注定要成为司马家族最优先的消灭对象。作为蜀汉帝国中坚力量的四川本地士族,早已经对这种情况强烈不满,期盼着能有人替他们改变现状,解放他们。

蜀汉内部分三个集团,一个是以刘备为首,关羽,张飞,马超,魏延,黄忠,赵云,诸葛亮等人为主的荆州集团,一个是以刘璋入四川留下的部下,如李严就是东州集团,第三个是本地士族集团称作“益州集团”如谯周等人。

刘备建国基础不牢,猇亭兵败地动山摇。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丞相出来代行君权,是很麻烦的,是很困那的,是有很多人心里面不服,盯着他的。嘴巴里不说,暗中看着你。

最后诸葛亮以杀掉马谡,李严来调解三方矛盾,但至蜀汉姜维掌权时候仍然没有解决。

司马昭召集重要大臣,讨论消灭蜀汉帝国的计划。与众人商量说:“自在寿春平定叛乱以来,士兵已经六年没有战事,制造兵器,修缮盔甲,准备对付吴蜀二虏。如果灭吴,大略计算一下,造战船,开水道,得用千余万个工日,这就要十万人一百几十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势低下气候潮湿,必然会发生疾疫。当今应先取蜀,灭蜀三年之后,借巴蜀可以顺流而下的有利地势,水陆并进,这就像历史上晋灭虞定虢,秦吞韩并魏那样容易了。蜀战士据统计有九万,驻守成都及守备后方诸郡的不下四万,余下的不过五万。如今将姜维拖在沓中,使他不能东顾,然后大军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击汉中。蜀军若各自据城守险,必然兵力分散,首尾隔绝。我们可以调集大军破其城池,派遣散兵占据村野,剑阁无暇守其险,关头无自保之力。以刘禅之昏庸,外面边城陷落,内部士女震惊,其灭亡是可以预料的。”

但是众人反对:“自诸葛亮至姜维起就入侵我国边境,我国国力也遭到大损,不可轻以取蜀。”

贾充也说:“姜维深得孔明传授,急难退之。须得一智勇之将,往刺杀之,可免动兵之劳。”从事中郎荀顗说:“不然。今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何必用刺客乎?”

司隶校尉钟会却独自一人支持司马昭,他说:“此时正是取蜀的机会,刘禅信小人,排挤忠臣,正是时机。”钟会,字士载,钟会的爸爸是钟繇,讨伐过袁绍,马超,位列三公,哥哥是钟毓,家庭可谓是一流家庭。童年时期的钟会,已经表现出超于常人的智慧,曾经获得很多高官的高度赞扬,其中就包括日后和司马懿权势不相上下的蒋济。据说蒋济见到当时只有5岁的钟会,就十分吃惊,对别人说:“看这孩子的眼睛,灵光闪闪,真是一等一的人才啊!”钟会受到的教育是十分全面,可以说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诸子百家无所不通,这样的杰出青年、这样的*,没有任何疑问的就会在当时的官场上平步青云。公元244年,也就是钟会刚刚19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了秘书郎(中央图书馆馆长)。钟会也自命不凡,自认为自己是英才。公元247年,钟会又升任尚书郎(国务院处长)。司马懿政变的时候,已经调任中书郎(皇帝办公室委员)的钟会,正好跟着曹爽一起陪着皇帝出城,不过因为不是曹爽的亲信、又不被司马懿反感,所以没有受到打击。司马懿父子掌权之后,和司马家族关系一向融洽的钟会继续升官发财。

据说在司马师掌权的时候,司马师让中书令(皇帝办公室)虞松写一个公文,改了好几遍,司马师都不满意,最后弄得虞松都快要精神崩溃,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改了。这个时候,钟会发现这位老前辈唉声叹气,就问清楚了事情经过。最后,钟会拿来虞松那篇文章,看了一会儿,给他添了五个字,虞松一看,确实是化腐朽为神奇,就赶紧把文章又给司马懿看。

司马师看完以后非常满意,就问虞松:“这一定不是你改的,谁帮你啦?”虞松不敢骗司马师,就照实说是钟会。司马师说:“这么优秀的人才,我必须得见见”。虞松兴冲冲的跑去告诉钟会,说司马师要见你啦,钟会问虞松司马师有多大本事,虞松说,司马师是个文武全才,不好蒙的,钟会于是闭门谢客,苦苦在家复习了十天,最后在清晨去见司马师,说了什么不知道,但是在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家。钟会走了以后,司马师不住的赞叹:“真是辅佐帝王的栋梁啊!”

曹髦即位之后,钟会被封为关内侯。毌丘俭叛乱前后,钟会一直作为首席参谋跟随左右,在司马昭回到首都洛阳后,钟会因为出谋划策、劳苦功高,被升任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晋升三级侯爵东武亭侯,享受三百户人家的赋税。诸葛诞叛乱前夕,钟会因为老妈去世,在家守丧,当知道司马昭要把诸葛诞调回中央的时候,立刻给司马昭写信,料定了诸葛诞一定反叛,后来诸葛诞叛乱,钟会又作为首席参谋全程跟随。当时就有人把钟会比作是西汉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认为钟会是司马昭的最得力助手和智慧源泉。

司马昭很欣慰的看了看钟会,对在场反对灭蜀的大臣们说:“自从我们平定诸葛诞叛乱以来,已经过了4年。在这4年中,我们不断加强训练、补充装备,为的就是要对付蜀汉和东吴。东吴面积辽阔,地势又低洼潮湿,先打他们又吃力又难成功,不如先平定蜀汉、占据长江上游,然后顺着长江而下,东吴也很容易就会灭亡了。我料想蜀国军队保卫他们首都成都和边境的有4万人,剩下的不过5万人,加起来也就是9万人而已。只要把他们最富攻击力的姜维军团困在沓中(甘肃临潭西南),让他回不了四川,我们再派主力军团从汉中长驱直入,一定能够取胜。”于是,司马昭不顾多数人的反对,任命极力支持他的亲信钟会,升任镇西将军,负责全权指挥西北军区的部队,准备进攻蜀汉帝国。

而这个时候,远在西北前线、和蜀国打了半辈子仗的征西将军邓艾,还是坚持认为灭蜀不能成功,不断写信给司马昭表示反对。司马昭派他的亲信、曾经给他当过主簿(秘书长)的师纂(钻)去做邓艾的助手,不断给邓艾施加压力,邓艾才勉强表示接受命令。于是,开展灭蜀战争的所有条件,都成熟了。

征发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从狄道到沓中进攻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从祁山出发驻军武街,断绝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从骆谷进攻汉中。

钟会这个时候对付了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嵇康的父亲名昭,字子远,官至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嵇康有兄长,名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从军,志在用仕,而嵇康无意仕途,只想归隐山林。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即十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育有一儿一女。其子嵇绍,字延祖,嵇康在临死前,将孩子托付给山涛。嵇绍后为晋朝之侍中,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而殉难。

嵇康出身士族,虽然父亲早死,但他的家庭并没有因此破败;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所以他非常有文化;成年以后的嵇康长得非常帅,身高七尺八寸,在当时,一个长得非常帅的、有文化的士族子弟,是非常受欢迎的,而且只有同时拥有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成为人人都崇拜的名士。

人长得帅、书读的好、又是出身士族,像嵇康这样的人,当然不愁找一个出身非常好的媳妇儿了。我们在前面说过,嵇康的父亲嵇昭在皇帝身边(这个皇帝应该是汉献帝)担任过近侍,大家都知道,汉献帝其实一直都是曹操的傀儡,他身边的人,全是忠于曹操的,所以嵇康的父亲和曹魏帝国皇室的关系非常好,嵇康也因为这个关系,很幸福的迎娶了曹魏皇室的金枝玉叶——长乐亭公主。

嵇康也成了皇亲国戚,凭着这个身份,他很快就做上了专门负责议论朝政的中散大夫,顺利的进入仕途。但是,这么舒心的日子还没过几年,就发生了司马懿杀曹爽的政变,整个曹魏帝国的政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嵇康这个皇亲也顿时变得无足轻重了。

嵇康是个名士,又是皇亲国戚,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不去做官的,但是司马家族一上台,彻底毁灭了他的做官梦想。其实嵇康也不是做不了官,司马家族对于肯合作的人是非常优待的,像贾充、裴秀、朱整、荀勖、王沈这些人,最早的时候都是和曹爽和何晏混的,但是在他们投靠司马家族以后,都得到了重用,最后也都成为了顶级重臣,他们的家族也都跟着更加兴旺。

嵇康是个非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人,根据《世说新语》记载,他还在学习文化的时候,就经常认真的抄写儒家经典文章,可见他是多么的喜欢儒家学说。儒家最讲究的就是忠孝仁义,嵇康是曹魏帝国的大臣,如果投靠了司马家族,就是对国家的不忠;他还是曹魏皇室的女婿,如果加入司马家族,就是对曹家老一辈儿人的不孝,对于一个极度信仰儒家思想的人来说,让他做一个不忠不孝的人,无异于让他去死。所以,嵇康从此选择了一条注定悲剧的道路,他要无怨无悔的跟着曹魏皇室走下去。

由于对司马家族不满,嵇康离开了他曾经寄托无限梦想的政坛,在极度闲散的日子里,他把自己的感情和生活的重心完全寄托在山水之中,用大千世界孕育的自然万物,来遣散自己内心的苦闷,抒发自己痛苦的情感,后世所说的“竹林七贤”聚会的日子,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谈天说地,尤其是互相交流自己对道家学说的看法,有了这么多知音的陪伴,让嵇康的心情舒缓了许多,也让他对宇宙万象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司马家族,是虚伪的逆臣贼子,是道德沦丧的万恶之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的考验,当年名震天下的“竹林七贤”也逐渐解体了,山涛、王戎两个人,已经一改道家的清静无为,改头由于对司马家族不满,嵇康离开了他曾经寄托无限梦想的政坛,在极度闲散的日子里,他把自己的感情和生活的重心完全寄托在山水之中,用大千世界孕育的自然万物,来遣散自己内心的苦闷,抒发自己痛苦的情感,后世所说的“竹林七贤”聚会的日子,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谈天说地,尤其是互相交流自己对道家学说的看法,有了这么多知音的陪伴,让嵇康的心情舒缓了许多,也让他对宇宙万象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司马家族,是虚伪的逆臣贼子,是道德沦丧的万恶之源。

换面成了司马家族的亲信;阮籍和刘伶虽然是做官不做事,但毕竟已经成了司马昭的下属,见了司马昭,当然是要作揖鞠躬了。朋友的离散、世事的变迁、现实的残酷,让嵇康越发痛苦,言谈举止也显得越发叛逆,所写的文章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在《养生论》里,他破天荒的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这个主张的真实意思就是,反对已经沦为司马家族铲除异己工具的儒家道德,主张人要活的真、活的爽,不要被所谓的狗屁道德所禁锢。

嵇康的这种权威狗屁、道德狗屁的言论,深深刺痛了正在当权的司马昭,因为司马家族正是打着恢复儒家伦理的旗号,来联合其他士族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嵇康居然说不要伦理,这简直就是抽司马家的嘴巴。随着嵇康一篇又一篇立意新奇文章的问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而司马昭也看他越来越不顺眼,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碍于嵇康皇家女婿和知名名士的身份,司马昭还是强忍着没有对嵇康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嵇康闲来无事,也就仍然在洛阳附近的名山大川之中游玩儿,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传说。

嵇康到山林里去玩儿,又是采桑葚儿又是看风景,结果就忘了时间,由于他穿戴飘逸洒脱、气质又不同凡响,结果导致有一些在山上打柴的人见着他,还以为是碰到了神仙。

当时,汲郡共县(河南辉县)有一个叫孙登的隐士,在黄河两岸这一带非常有名。他有名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甚至连谁是他的亲戚都搞不清楚,孙登可以说是无父无母、无妻无子,而且他连房子都不住,就在老家的北山上挖了个洞穴,然后就像原始人一样住在了里面。他也不穿正经衣服,夏天就用草编成衣服遮羞,冬天就用很多年不修理的长发盖住自己的小弟弟。我个人认为,孙登不仅仅是个隐士,他还是个返祖的原始主义者,是个坚持不懈的行为艺术家。

孙登的脾气非常好,无论人们怎么逗他侮辱他,他从来都不生气,有一次有人甚至把他扔到了水里想激怒他,但是他从水里爬上来以后,居然哈哈大笑,就是不让人们见到他生气的样子。有好心人看他挺可怜,有时候就给他些酒饭衣服,他都乐呵呵的接受,但是人家一离开就把当时用不了的东西都扔掉了。

唯一能让人们看出来孙登不是疯子的两件事儿,就是他喜欢读《易经》,而且还喜欢弹琴,不过他那个琴,只有一个弦儿。他平时要么读书、要么弹琴,无论谁和他说话,他都不理人家,绝大多数人都把他当疯子看,但是极少数特立独行的名士们,却把孙登看做深不可测的高人,最后连洛阳的司马昭,都知道了孙登的名字。

客观的说,作为一个古代的统治者,司马昭的心胸和眼界都算是杰出的,他不仅爱才,也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才子。当他听说孙登的故事以后,还特意让已经做官的另一位“竹林七贤”成员阮籍去拜访他,看看能不能让孙登为自己效力,但是阮籍见到孙登以后,跟他说了半天的话,孙登都不待搭理他,嵇康知道好朋友阮籍碰了一鼻子灰,也去拜访孙登,这一呆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嵇康都心甘情愿的当孙登的跟屁虫儿,即使孙登根本不理他,弄得他经常唉声叹气,他也仍然和孙登呆在一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我个人认为,也许在嵇康心中,这种真正无欲无求的人,才是他钦佩的人,这种真正无牵无挂的生活,才是他向往却无法得到的人生。就这样过了三年,孙登始终不说一句话,最后嵇康实在熬不住了,只好离开他,临分别的时候,嵇康实在憋不住问了一句:“先生难道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一句话可说吗?”孙登看着嵇康,终于开了口:

“你知道光吗?火一点燃就有光,但不能天天点火,就是因为要在需要光的时候才点。人有才干,却不显露才干,是因为要在需要展现的时候才展现。所以生火的时候要注意收集柴禾,才能保证火生得起来;展现才干的时候要有真才实学,才能保持长久。现在你号称才能一流,但是对现实环境却知之甚少,你想你能在这个世道里生存吗?你有没有好好的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

孙登的每一句话,都好像一把尖刀直戳嵇康的心窝,长久以来的逍遥、洒脱,都被孙登解剖得粉碎,嵇康何尝不知道孙登句句在理,但他却不能去迎合这个世道,因为当今的这个世道,是由司马家族掌控的。

之后的嵇康,仍然不肯讨好司马家族,而是继续做他的逍遥游。当时的很多名士,都酷爱吃散,也就是一些矿物质,他们非常相信这些东西能够强身健体,经常胡乱的找来各种味道的矿物质来吃。有一次,嵇康和另一位名士王烈到山里去玩儿,王烈突然发现一些从石头里流出的液体物质,一尝比糖还要甜,就赶紧叫嵇康来尝尝,可是嵇康一来,石头里的液体物质居然凝固了。还有一次在石洞里玩儿的时候,王烈居然发现了一个古代的卷轴,就转身赶紧去叫嵇康,想要***开看看这里面写了些什么好东西,等到再返回来的时候,卷轴居然不见了。王烈认为,嵇康两次遇到好东西,却偏偏两次都无缘得见,真是歹命,就感慨的说:“老嵇才能非凡但是运气不好,这是命啊!”嵇康听完以后,只有深深的叹息。

在嵇康碰到的所有灵异事件当中,最神乎其神的就是他学到《广陵散》神曲的故事了。

除了文学水平极高,嵇康还是个艺术天才,他不仅画画得非常好,还会演奏多种乐器,还会自己作曲。在这些乐器中,嵇康最拿手的就是笛子和古琴,他自己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合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的琴曲。后来,“嵇氏四弄”和东汉末年国宝级才子蔡邕的五首琴曲“蔡氏五弄”被合称为“九弄”,几百年后的隋炀帝曾经把会弹奏“九弄”作为选拔官员的条件之一,足可见嵇康交响曲的知名度,恐怕在当时的中国,绝对现在的某某的第几交响曲还要大的多。

但以上所说的曲子都不是嵇康最拿手的,他的主打曲目叫做《广陵散》,被评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广陵散》这首曲子,曾经几度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被我国著名的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恢复了出来。据现代人考证,《广陵散》其实就是古曲《聂政刺韩王》,这首曲子描写的是战果时期一个铸剑工匠的儿子聂政,为了报杀父之仇,行刺韩王,最后杀死韩王然后自杀的场面,表达的是一种激昂、战斗的场面,和英雄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概,所以曲子的高潮部分比较激昂、节奏也比较快,可以说它是我国十大古曲里面唯一一首具有杀气的曲子。

根据《晋书》记载,有一天,嵇康到洛阳城外的洛河闲逛,晚上不想回家,干脆就住在了河边的华阳亭,就在深夜里弹琴自乐。到了半夜,忽然有一个自称是古人的无名氏来找他,一见面就和他谈音律,越谈越投机,就拿过嵇康的琴,弹了一首曲子,也就是《广陵散》。弹完以后,这个人自己发誓说不会再把这首曲子传给别人,然后不肯留下姓名就走了,嵇康只一遍就记住了《广陵散》,从此以后,这首琴曲成为了他的主打曲目,成为了他抒发自己情怀和志向的精神寄托。

不过在晋人葛洪写的遗书里,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一段中,把《广陵散》说成是一个女仙(或者也可以说是女鬼)传给嵇康的天籁之音,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把《广陵散》说成是一个男鬼教给嵇康的琴曲。不管是古人还是男鬼女鬼,从这些记载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广陵散》和他的演奏者嵇康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天都有新歌粉墨登场,可是没有一首歌被人们说的这么神乎其神。

嵇康几乎全能的艺术造诣,让他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巨星,很多人争着抢着来拜访他,只为了见他一面,博得他的青睐和欣赏,一个破落皇室女婿的家门口,居然比很多当朝大臣的还要热闹。但是,在嵇康的眼里,这些人都是为了博取名声才肯登门的利用者,为了远离虚伪、远离功利,嵇康和另一个“竹林七贤”成员向秀躲进了洛阳附近的小山村里,从此干起了打铁的营生。

在那个年代,名士的魅力是无限的。即使嵇康已经选择了淡出,仍然有很多有权有势的大官儿们坐着马车到偏僻的角落里来拜访他。有一次,嵇康正在和向秀打铁,当时司马昭的红人钟会,带着一大批跟儿班来拜访嵇康,相当的有大哥型。嵇康本来就痛恨司马家族,见钟会这个红人这么嚣张,自然是反感又反感。钟会兴冲冲的到了嵇康和向秀跟前,可是这两个人连理都不理,只是自顾自低头打铁,钟会领着一帮人呆了好一会儿,见嵇康还是不理他,只好自讨没劲的就要走,这时侯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说白了就是问钟会,你来干嘛,真是自讨没趣。钟会立即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其实就是告诉嵇康,行,小子,这么不鸟我,以后有你后悔的,甩袖子就走了。从这以后,钟会在心里可就记下了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

嵇康不断得罪司马昭本人和他的亲信们,这种极端的做法,让他越来越处于悬崖的边缘,他的这种境况,让昔日的好友和同情他的人对他万分担心。同为“七贤”成员之一的山涛,尤其对嵇康的行为感到万分着急。山涛明白,嵇康说是反对礼教、不肯做官,实际上就是在反对司马家族,要是继续这么下去,这位好兄弟一定会身首异处。为了挽救这位好友的性命,缓和他和司马昭之间万分紧张的气氛,公元262年,他向司马昭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的官职,也就是极其要害的吏部郎(国务院人事部部长),司马昭也希望嵇康能加入自己,就让山涛去请他出山。

嵇康冰雪聪明,自然明白山涛和司马昭的好意,但是,他并没有答应山涛,反而还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在信里,嵇康声明自己自由散漫,坚决不会做官,还明里暗里的数落了山涛一顿,说他不该想出这么个馊主意来逼自己。

稍微明白一点儿的人都知道,嵇康这封信并不是写给山涛,而是写给司马昭看的。事实上,嵇康这封几乎成了公开信的私人信件,很快就一字不拉的传到了司马昭的手里,对于司马昭来讲,嵇康不仅仅不加入自己,还明确和邀请他加入自己阵营的山涛绝交,这封信,简直就是挑战自己权威的宣战书。嵇康同时把司马昭和自己都逼向了绝境,最后摊牌,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最终把嵇康带入万丈深渊的,是在嵇康和山涛绝交一年以后的一件官司。

嵇康的一个朋友叫吕安,也是个当时非常知名的名士,也对司马家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吕安和嵇康的关系,似乎比“竹林七贤”里的人们还要铁,据说,有时候吕安为了看看嵇康,不管多远也会驾着车来看他。自古才子风流、佳人仰慕,吕安这么一个大才子,老婆自然也是特别漂亮,而且把吕安的哥哥吕巽(逊)都迷住了,吕巽对这位弟妹朝思暮想,后来就趁吕安不在家,让人灌醉吕安的媳妇,把她给强奸了。

这种事情,在一个大家庭里,肯定是瞒不住的。不久,吕安就发现了哥哥的恶行,当然是十分愤怒了,就找去哥哥评理,嵇康认为兄弟之间还是不应该闹翻,就给当了调解人,把这件事情压了下去。谁知道,吕安的哥哥自觉理亏,反而想把吕安除掉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就诬赖吕安曾经打过老娘,是个不孝的儿子。和吕安不同,吕巽是司马家族的亲信,他不仅和钟会关系非常好,还担任了司马昭的掾属(秘书)。司马昭当然是要偏向自己的亲信,就以不孝的罪名把吕安判了刑。

在大狱里吃牢饭的吕安当然打死都不服气,明明是你勾引我老婆,怎么反倒陷害我,就请和自己关系特别好、口才也很好的嵇康来向司马昭为自己证明,嵇康当然是个讲情义的汉子,就出面为吕安辩护,证明是吕巽强奸吕安的老婆,并且诬告自己的亲生弟弟。在这个时候,钟会找到司马昭,跟他说了一句话:“嵇康,是一条卧龙,不能让他飞起来。您即使不担心天下,也要担心这个人。”末了,钟会说,嵇康当年还劝山涛一起响应毌丘俭造反,幸亏山涛不答应,嵇康一个人才不敢发动叛乱,如果不趁这次机会除掉这种对司马家族不满的大名士,那么其他心怀不满的人,就会集合在嵇康的周围,司马家族的天下就永远不会稳固。

此时的嵇康,对自己的命运,已经猜到了几分。在狱里,嵇康写下一篇叫《幽愤诗》的文章,在文章里,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抒发了自己对道家思想坚定不移的信念,重复了自己不肯做官的誓言,在文章里,嵇康还写了这么一句话:“人情世故变化太快,国家政局身不由己,只有一颗忠诚的心,来辨别是非善恶。越想越气愤,好像有一把刀插在心上”,可以说,这句话正是嵇康一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于自己始终不肯向司马家族低头的最后宣言,在文章的最后,他幻想着能够真正抛弃人生的所有牵挂,进入心灵至善至美的境界,离开这个充满虚伪和罪恶的世界。

嵇康猜的不错,他的人生,将要因为他的理想而结束了。司马昭要杀嵇康的消息传来,大街小巷一下子都炸了锅,三千名太学生自发的聚集起来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拜嵇康为师。在那个时代,这些太学生可是国家的第三梯队,一般毕业就提干的,这么多未来干部都如此崇拜嵇康,我们可以看出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有多高。

但是这些已经都无济于事了。嵇康已经注定难逃一死,因为他终身都不肯效忠司马家族,而且还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偶像,这种反司马家族的人要是留着,司马家族还能有未来吗?司马昭就是要拿嵇康来做牺牲品,来警告其他不肯和自己合作的人,所以为他求情的人越多,司马昭就越要嵇康死的惨。

嵇康还是被押着走上了刑场。此刻他所想的,不是生命即将结束,而是可惜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这就是那首他最喜欢弹奏的《广陵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看出了他的心思,从人群里走到刑台上,送给了他一把琴。嵇康定睛一看,这个人居然就是他仍然在世的另一个哥哥嵇喜。

看着嵇喜,嵇康感慨万千。和嵇康不同,嵇喜是司马家族的积极分子,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嵇康从来没有看起过他,对这位唯一在世的哥哥,嵇康却几乎和他断绝交情。然而,在这个时刻,兄弟之间的亲情还是难以割舍。嵇康深深的叹了口气说:“袁准曾经想跟我学《广陵散》,我常常小气的不教他,可惜今天《广陵散》就要绝传了。”最后,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他最拿手的、寄托了无限情感的《广陵散》,透骨销魂的琴声,飞扬高亢的曲调,述说着嵇康的愤怒和理想,述说着他对司马家族的不满和抗争。在《广陵散》激荡的旋律中,嵇康毫无惧色的把头伸向刽子手的死亡之刀,死时年仅四十岁。

嵇康这个人对司马家这么不满、这么不合作,绝对是有原因和有理由的:一方面,他认为,司马家族是不仁不义和忘恩负义的禽兽,这样的人怎么值得他去效忠呢?这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司马家族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娶的就是曹家的公主,他的皇亲国戚梦和乱七八糟的理想,正是随着司马家族的政变而被狠狠的击碎的,所以嵇康接受不了自己已经成为没人管的野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能回味的只有过去,不能接受任何未来;他过于一根筋,不能理解落了毛的孔雀不如鸡的道理;所以他反抗,可是凭他,这种反抗有用吗?或者说这种反抗有什么意义呢?

嵇康临死前,给他唯一的儿子嵇绍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这个后半辈子都极度宣扬道家无为思想、生活极度潇洒随意的玄学名士,却一反常态的反复教导他的儿子一定要小心谨慎,他还说:“不要对某一个人卑躬屈膝,而要对所有人谦虚恭让;不要固执于某一方面的廉耻,而要顾全大节;像在朝廷任职却推让官职,在大义面前舍生忘死,在危难面前替亲人去死,这才是真正的忠臣烈士的节操。”在最后时刻,真正的嵇康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相对于司马家族那些只讲究孝道的伪君子们来说,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忠于儒家伦理道德的人,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认为的正人君子。

从是否对社会有用的这个层面来说,嵇康其实早已经死了,他只剩下了一副肉体,被杀只不过是司马昭对他的一种成就和成全。他的死,对于整个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最终使得这些知识分子们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效忠,或者成为废人,和司马家族继续对着干只有死路一条。

嵇康死后,他的哥哥嵇喜一直以司马家族重臣的身份继续活着。相对于嵇康这个只留下千古傲骨名声的名士来说,嵇喜倒是做了很多实事儿,尤其是他不仅擅长做官,还擅长打仗,在公元282年7月,也就是他的弟弟嵇康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以后,他还在徐州刺史(安徽、江苏北部最高行政长官)任上消灭了前东吴帝国将领莞恭、帛奉的叛乱,之后担任太仆(皇帝仪仗部长)、宗正(祭祀部长)。如果把忠于司马家族这些事抛开不说,嵇喜其实倒是一个更真实的人、对国家和老百姓更有用的人。

嵇康走了,他从此可以摆脱苦恼和忧愁,但是剩下的竹林好友们还活着,而活着就要面临人生之路的抉择,看着好友的鲜血,他们该何去何从呢?

公元263年夏季,司马昭以皇帝曹奂的名义颁布诏书,调动大西北各路大军对蜀汉帝国发动总攻。征西将军邓艾率3万人从凉州(甘肃)出发,进攻驻扎在沓中的蜀国大将军姜维的精锐主力;雍州刺史(陕西南部)诸葛绪也率3万人从岐山(甘肃西和西北)出发,攻击武街(甘肃成县),切断姜维退往四川的道路;钟会带领中央主力远征军,兵分三路直插汉中;司马昭又任命廷尉(司法部长)卫瓘代表皇帝,做邓艾、钟会两路大军的监军,同时代理钟会镇西将军府的军司(参谋长)。

八月,大军从洛阳出发,大赏将士,列阵誓师。将军邓敦提出蜀不可伐,司马昭斩杀其示众,司马昭宣告:“此次灭蜀,必须一举成功。”

司马昭夫人王元姬在大军开拔的时候对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见利忘义,不是个老实人,你这么重用他,一定发生问题,真的好吗?”司马昭也表示忧虑。

马昭的西曹属(行政总监)邵悌告诫司马昭:“钟会率领着十多万大军跑去四川,可他到现在为止还是未成家,一旦有二心连个顾虑都没有,不如改派别人。”司马昭笑着说:“我怎么能不知道这个呢,蜀军连年用兵,早已经筋疲力尽,我今天大军同时进发,灭掉蜀国易如反掌,可是大家都认为灭不了蜀国。人一旦害怕,就没有了打仗的心气儿,我硬逼他们打,正好送给蜀军当俘虏。现在,只有钟会同意我的意见,因为他不害怕,叫他出征才一定成功。蜀国灭亡之后,即使他有二心,也不会有人跟着他。因为四川本地人刚刚亡国,不可能马上反过来就跟征服者合作;我们远征军的将士们,每个人都盼着早点儿回家,也不会跟着钟会谋反,而且谁没事干会自找灭族大祸呢!你不用担心,但是要记得保密,不能告诉别人。”

镇西将军钟会此刻是第一次作为统帅肩负吞灭蜀国的重任,自己也将要开辟疆土、成就旷世功勋。不过,钟会此刻还有一种更加迷迷糊糊的想法,自己到底能成就多大的功勋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