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风楼笔记(11)—洪武大帝居然是吾世仇
我的父亲近日被老家村民推举为乡贤,而且接了一个大任务—修订白氏家谱,听父亲说及此事,我当然鼎力支持,对于修家谱还想起了一件趣事。
我姓白,万字辈,祖居在湖北省宜都市西湖白家台子,也就是现在清江二桥下的刘家嘴村。白姓在别的地方可能很少见,但在宜都却是大姓,并不是说白姓人多,而是白无二姓,在宜都只要是姓白的,都是一个祖宗。
听长辈说我们这支白姓的祖先是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四川和两湖地区长期战乱导致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实行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政策,先祖就从人烟稠密的江西南昌府迁过来,路过清江的时候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美,就定居于此,白家台子正以此得名,繁衍生息到现在已经600多年。
白家台子分前后中三个大台子,每个台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小时调皮,经常在中台子下的大湖旁玩水,见到岸边的石阶上刻有文字花纹,问族中的老人得知“这可能是从白家祠堂拆下来的石雕!以前在这附近有好大一座白家祠堂,平时有什么要商量的事情,族长就会召集族人在祠堂解决,可惜拆除了!”那时我还小,哪里懂得什么叫祠堂、族长啊,只到读书后学了历史才知道,那是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宗崇拜,是一个家族的根。我曾经问过很多长辈是否藏有白家家谱时,都是这样回答我的“没见过,就是有,破四旧的时候也烧了。”不知道自己家族的前世今生,我很是遗憾。
直到某个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白姓医生,闲聊中他介绍自己是二房的后人(白姓在宜都有三房,白家台了为长房;长冲为二房;高坝洲为三房),我谈及家谱,说了自己的遗憾后,他笑道“哈哈,这有什么难过的,我就见过家谱。和你们长房一样,本来家谱以前也烧了,幸运的是前些年修路时因为要移墓,在家族的墓中偶然得到一本,因为防护得当,字迹还很清晰,听说后来被台湾一个白氏后人重金购去,但里面的内容我还记得。”
“快讲我听听”我非常感兴趣。
“其实我们这支白姓不应姓白而应该姓陈!”医生开口就让我惊讶不已。
“不姓白姓陈,这怎么可能?”我嘴巴都快合不上。
“古代不是有很多为了避难而改姓的吗?我们就是其中之一。陈友谅听说过没有?”医生问道。
“肯定听说过啊,沔阳人,元未农民起义领袖,曾建大汉政权称帝于武昌。”我历史相当不错,脱口而出。
“我们的先祖就是陈友谅的儿子,陈友谅与朱元璋旗鼓相当,都是盖世英雄,为了争夺天下,在鄱阳湖爆发了一场生死大战,可惜陈友谅战败身死,天下归了朱元璋。朱元璋心狠手辣,绝对不会允许仇人有后代来威胁他的统治,势心斩草除根,因此陈友谅手下的忠臣护送二个皇子逃命他乡,陈姓太招眼了必须改名换姓,忠臣心想二个皇子为大汉皇帝后裔,就把皇字拆为“白、王”二字,老大改姓白,老二改姓王,逃过了一劫。整个朱明王朝白家一直沉默不言,家谱上更不敢提,直到清朝建立后,修家谱的时候才敢写上这一段。呵呵,可以说白王五百年前是一家啊。”医生讲的是眉飞色舞。
“啊?洪武大帝居然是我们家的世仇,这也太魔幻了吧,简直不敢相信!”我根本不相信电视上发生的事竟然在我们家族发生。
“那历史上这些有记载吗,如何知道是真是假呢?”我还是有疑惑问道。
“这我就不知道啦,我不是考古的,也没查过史书,我就把我看到的讲给你听,家谱上是怎么写的,我就怎么说。”医生回答道。
“你还别说,这家谱上记载的事虽然不知道真假,但叙事完整,理据充分,还真不像故意编的呢。”我说出我的看法。
后来我专门查了明史,史中记载陈友谅身死后,长子身世不详,其次子在武昌继帝位后降明,朱元璋没有杀他,而是将他交给高丽王朝看管,其迁居到朝鲜半岛后又生活了30多年,直到去世再也未返故国,比起他身死国灭的父兄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
时光已经过了六百多年,事实的真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究竟是史书记得对还是家谱说得对,谁知道呢,我只是如实记载我所知道的内容,作为历史的另外一种补证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