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山野随谈 > 七月半

七月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七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我相信大家应该很清楚吧!鬼节,也叫中元节,盂兰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带有灵异色彩的节日。

但是现在我要说的七月十五可不单单是鬼节,作为我们客家人传统文化中除了除夕,清明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外最重要的节日,鬼节的内容只占这个节日的一小部分罢了。

我们客家人对这个七月十五的节日称呼非常朴素,就简简单单的叫它七月半或七月十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的时间往往都是在清明节的,但是在客家文化中,很大一部分人祭祖的时间可能会选择在七月半,甚至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

当然,在这里我其实并不想多谈关于祭祖的事,咱还是了解一下这节日其他方面的文化特色吧!

粽子,也许很多人会被网上的各种资料误导,都以为端午节那天才会有粽子吃。但其实作为地道道的客家人,我告诉你我们客家人除了在端午节那天裹粽子外,老一辈很多人在七月半也是要裹粽子吃的。也许你可能会反驳我,或许这只是我们那个地方一小搓人有这样子的习俗而已。

其实不然,我走过很多地方的客家人聚集地,他们多多少少还是保留有这种传统的。

在七月半这一天还有一种食物非常有客家特色----艾粄。艾粄是客家人的传统小吃,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汁等做成。艾粄不仅好吃,它还有更让人追捧的作用。因为艾粄加有艾草汁,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等等的诸多作用。

艾粄是怎样子的?

我见过的大多数是青色的,圆扁形的,口感比较粘稠,有特殊的艾草香味,软软的粄里面还包裹有各种味道的汁馅,有的汁馅是甜的,有些汁馅是淡淡的咸味的,这全凭制作者自己的喜好做的。有些地方的可能做的艾粄形状比较丰富,颜色也可能因为加的艾草汁份量不同而显得略有差别,但是艾粄的口感和味道几乎还是那个味。

艾粄属于祭祀类的食品,不仅食于七月半,清明节也要食艾粄。客家人食艾粄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传统。宋朝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了寒食节食品“青隋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这青团子便是艾粄的雏形,它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此段部分查阅于百度)

除了吃粽子,艾粄,客家人在七月半这天也会弄很多浑菜,鸡肉是一定得有的,如果养有鸭子的话,鸭子也要上桌,还有浓厚香醇的黄酒。

不过,并不是所有客家人都会把七月十五的作为七月半的,有的客家人七月十四就把七月半给过了。比如说广东的,福建那边的,基本上都是过七月十五的,但是广西那边的客家人,大部分却是过七月十四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