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和余慎之接触过一次后,时尉十分确定,杜玉芳和路振宁已经联合起来了。如果上一次,在杜玉芳的帮助下路振宁免去了牢狱之灾还可以说是杜玉芳是为了故意恶心路远之的话,那么这一次,余慎之的警告的背后,就是白衣芳的全盘托出。
余慎之为什么要约时尉见面,目的既单纯又复杂。虽然余慎之表面上展示出来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关心和爱护,但更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把路远之变成孤家寡人。
时尉虽然是燕大的学生,但这个身份在余慎之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打从心里地鄙视着时尉,几乎是不带任何演技的看不起。只是为了符合“哥哥”身份,惯例地商业吹嘘了一下时尉。
但是言语之间和神情都是不加掩饰的轻蔑。
傻一点的,不通人情世故的,真的信了,“体贴”地远离路远之不再打扰,路远之和时尉的关系就坏了。
稍微精明一点,眼神好一些的,看出了余慎之的轻蔑和鄙视,处于自尊心,也不会再和路远之做朋友。
要是那种为了利益死皮赖脸当小弟不在乎面子的,那也没关系,这种人最好收买,有奶就是娘,给些好处就能当墙头草,反而更有利于他们。
这样的套路时尉太熟悉了。
上辈子,白衣芳就是用着这个套路让路远之一个朋友都没有的。
虽然大学生的交际圈打开了不少,但是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来说,室友、同桌、同班同学、校友这样的关系更容易处得下来。路远之又是那种片孤僻高冷的类型,大学上课没什么固定的同桌关系,同学校友的关系又更加疏远一些,那么只要把室友关系掐断,路远之的交际圈就被控制住了。
疏远路远之的宿舍关系,是白衣芳特意找了人安排的,五个都是学习好家里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自尊心强,敏感且容易自卑。
路远之哪怕什么都不做,只要在同学间散播一些似是而非的闲言碎语,出于“不想被误会是抱大腿”的心态,几人都会自动远离路远之。
这辈子虽然出了时尉这个变故,整个宿舍的关系处得非常不错,但这个套路本身还是有效果的。
杜玉芳和余慎之刚回国不久,想把他们的关系调查得那么清楚还来了一个套路针对加强版,说没有白衣芳的情报交换和推波助澜,时尉是不相信的。
在余慎之开始礼节性吹嘘的时候,时尉就想到了,那句被看不起了自尊心发作而喊的“莫欺少年穷”也是为了配合余慎之的表演。
对于余慎之的态度,时尉早有预料,但真的到了这个地步,时尉还是有些失落的。虽然知道余慎之和杜玉芳统一战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管是从感情上来说还是从现在情况上来讲,这都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余慎之的表现,说白了完全不顾及兄弟感情了。余家出事的时候,他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路远之从来没有怪过他,也没人会怪过他。但他这副要针对路远之的表现,就表明了他是要帮着杜玉芳对付路远之了。
更深入的讲,他是知道当年事情真相,知道自己爷爷奶奶是因为杜玉芳才死的。
他可以劝杜玉芳去爷爷奶奶的墓前认错,可以劝她不要再针对路远之,可以当做什么也不知道一边做着杜玉芳的好儿子一边当着路远之的好哥哥,也可以直接不回国将自己摘出来……
但他都没有,他选择了和杜玉芳站在同一个立场。
作为儿子,他应该是没错的,只是帮自己的母亲罢了。但是在路远之的立场,余慎之也成为了那个不可原谅的人。
另外更重要的是,余慎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砝码。余慎之作为加国著名经济学家阿法纳西的学生兼助手,他在商业这块就不是杜玉芳和路振宁可以比得上的。
资本加上头脑,还真的不太好对付。
不过时尉也不可能就这么怕了就是。
遇到事情就退,那可不是时尉的风格。
时尉和余慎之见面的事情,时尉没瞒着路远之,早就对余慎之没有了期待的路远之没什么难过的情绪。
虽然一开始就将余慎之当做“敌人”来对待有些过于无情,但事实证明,不会有期待才不会有失落。一开始就做了最坏的打算,面对现实的时候,自然可以什么都接受了。
只是时尉有些心疼。
因为失望了太多次,所以连期待都不敢再有了。
“远之,等事情都处理完了,我带你去西藏旅游怎么样?”时尉突然说。
“旅游,怎么想起去西藏了?”路远之愣了一下,没能跟上时尉的思路,不知道他是怎么突然扯到西藏不西藏的。
“就突然想去了。”时尉本来是想着随便说点什么只要能转移路远之的注意力就好的,但是话到这里,他突然真的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是说西藏是最靠近天空的地方吗?海拔高空气好,在那里看星星一定很浪漫。”
路远之突然想起两人确定关系那晚,时尉突然说要带他去看星星,两个人跟傻子似的半夜爬上冻成了冰雕。他想笑来着,但是想起那天晚上,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西藏那里海拔高但是氧气也稀少,你抓紧锻炼身体,不然刚上去就歇菜的话,就看不出星星了。”
时尉高兴地抱着他在他的脖子上啃了一口:“行,明儿个我就去书店看看有没有什么介绍西藏的旅游书。”
“你可别。”路远之赶紧说,“现在就把路线谋划好了,到时候就没新鲜感了。而且你说把事情解决好,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事情解决好呢!”
“安心安心!”时尉看他恢复了平常的样子,心里松了一口气,“为了旅游,我也要抓紧时间把杜玉芳这个拦路石踢走!”
有了目标激励后,时尉的干劲又往上窜了一截。
三家超市的开业时间差不多,不过因为超市隔得远,所以即便同时开业也影响不大。
燕京这会儿北漂一词还没怎么流行起来,北漂规模也不大,但即便如此,作为首都这会儿的人口也有九百多万,职工人口在三百多万,只是三家规模算不上大的超市,还远远到不了抢生意的地步,别说三家,三十家都不能做到全覆盖。
第一家开业的超市在朝阳区,那边的居民是最多的,开的超市面积也是最大的,足有三百多平。
面积虽然和后世随便就上千平的超市没法比,但时代不同没有可比性。时尉为了把这三百多平的超市塞满,就已经愁断了头,今天跑这里找渠道明天跑那里拉关系。
毕竟物资还不是特别丰富,很多东西还不是那种给钱就能拿到货的。
开业当天,时尉特意挑在周六,一来是大部分职工都能休息出来买东西,二来就是为了学校的这些“临时工”。
三百多平的超市,时尉雇了十个人,因为这种开放式大家自己拿的超市虽然新奇方便,但同时,没有监控很容易被偷,除了上货之外,每个区域还要有一个人盯着才行。
除了十个员工以外,一个店还有一个店长,所以是十一个员工。
但是开业第一天,只有十一个员工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前两天,时尉就已经开始找人发传单了,周围一大片的居民都知道“一乐”超市要开业,传达一如既往地简单明了,开业头三天打九折,还有好多的特价商品印在上面。
八五年的华国依然穷,但穷并不代表手里没钱,大多时候,是物资跟不上供应,而且基数在那里,再穷也会有有钱人。
市场的长期供不应求给人一种急切的紧迫感,另外,还有经历过灾难的恐慌感,让人忍不住在有条件的时候就囤东西。
最典型的就是存钱和大抢购。每次国营商场一有什么供应,大伙都是提前好几个小时就排队去抢着了。
国营商场买东西很少可以不凭票的,也就在春节、国庆、劳动节这些大节日才会放出一波价格比平时高许多的不要票商品,所以“一乐”超市的传单一发出来,马上就引起了一番沸腾,要知道往常国营商场有“特价”商品的时候,都只是靠着亲戚与亲戚的口口相传就能把里面空间塞满,更别说用传单来宣传了。
很多人看到传单上的“全场九折”“超低价”眼睛都红了。早就撸着袖子等着这天来抢一波了。甚至还有周六特意找单身的男同志调班的。
二三十年后的超市开业当天是什么样的,时尉见识过,基本上是货架上大批大批都是空的,物资丰富的几十年后都这样,更别说现在了。
所以周六这天,时尉不仅是把全宿舍的人拉上了,还请了十个临时工,超市后面的仓库更是塞得门都关不上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六点钟时尉带着“临时工”门从学校出来过来的时候,已经快进不去超市了。
“让让让让!”这里超市的王店长比他们还要再早到一些,但也是被人群隔离在店外大喊着才挤到了一半。
时尉一看,汗就下来了。
得,人还是雇少了。
时尉他们靠着大嗓门,外面围堵着的大妈大爷看在没他们就不能开店的份上“大发慈悲”地让出一条路,然后门差点被挤破。
“别急别急!”时尉喊着,“马上就开店了,现在先别挤!”
作者有话要说:从小到大,我是真没见过哪个超市开业第一天不挤人的。每次有新超市开业都跟一场狂欢似的,本来没打算买东西的都花了好多钱。最欧皇的一次,是摸中了二等奖,有一个两百多块钱的电饭煲。不过除了那次,全部都是安慰奖了。家有儿女里面有一集是超市开业买东西,好真实啊,各种买买买,回过神就发现这个月全家都要吃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