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俞敏洪创业人生 > 正文 俞敏洪: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人生教案(1)

正文 俞敏洪: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人生教案(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启航:

“俞”韵悠然

俞老师的人生教案

让强大的内心支撑一切

倾心投入相信未来

行路:

一个梦想

一个有价值的梦想

为一个有价值的梦想去勇敢经历

为一个有价值的梦想去勇敢经历、充分体验

为一个有价值的梦想去勇敢经历、充分体验、寻求升华

永恒:

无尽的路途

我心永恒

##启航

“俞”韵悠然

2008年2月26日夜,《赢在中国》第二赛季36强进12强的比赛已经进入了最牵动人心的时刻。

评委俞敏洪此时开始对今天的一位参赛选手进行点评,当时,他也许还并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点评中的这段“论草与树的人生”将会激起多少人内心的狂澜: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

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

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

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

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像树一样地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

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

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

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

遥远的地方,人们都能看到你,走近你,

你能给人一片绿sè。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

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活着死了都有用。”

……

片刻的寂静后,响起近乎狂热的掌声。

一个月之后,在所有人长时间的关注和等待中,《赢在中国》第二赛季36强进12强的烽烟终于落下了战幕。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也许很快,那10场曾经扣人心弦、意犹未尽的比赛,36位激情飞扬、风采奕奕的勇士,都将随着比赛的落幕而淹没于纷繁扰攘的尘世,甚至被人们忘却。

但恰恰相反的是,俞敏洪,在这段历程中所带给人们的思索与感怀,却已如同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他的评语被竞相传颂,久不平复,甚至于还在比赛的进程中时,就已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了。可以说,这些点评已经让这项比赛远远超越了它本身展示、竞争和发现的目的,点评提升、拓展、成就了比赛,智慧频繁地短兵相接,思维的活力被不断激发,几个人的赛场也因此成为了更多的人心灵成长的课堂。

比赛可以落幕,转瞬间,胜败就已成人生的当初,但对于追求梦想的人们来说,奋斗其实一直都在持续,惟有初衷不改,步伐如初,心无旁骛在直指尖峰,才不负人生。

其实,创业本来就与人生紧密相关,甚至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过程,点评创业无异于点评人生,而点评人生的人也必然曾更深邃地领悟过、更敏锐地体验过世间百态。在这10场比赛颇具观赏性的点评中,俞敏洪的确也多次提及自身的创业经历、以及人生规划和自我实现的等等主题,这让他的点评似乎更像是一门关乎创业与生活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无疑被他讲授得提纲挈领、游刃有余,以至于人们几乎很难分辨俞敏洪是在评点创业,还是在评点人生。那些闪烁在话语中的人世智慧,常常让人不得不放下紧张的比赛,开始反观自己的心灵和人生,惊讶、恍悟、感叹、思索和长久地回味。

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说出这番话的这个人,这个打扮随意、身形瘦削、文气略重、戴着近视眼镜的中年男子,也曾经经历了怎样一个从草到树的历程。

而事实证明,俞敏洪也恰恰是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探索到了人生课程的jīng华。

从一个农民之子成为中国的“教育首富”,俞敏洪只用了13年的时间,《时代》周刊是这样描述他的:“……这个一手打造了新东方品牌的中国人是‘偶像级的,像米奇或者小熊维尼之于迪士尼’。”而这个偶像级人物除了个人财富在不断增加之外,他还改变了中国学生的英语教育方式,他很早就被冠以“留学教父”和“创业英雄”的名号,也是公认的中国英文教育行业中独辟蹊径的领袖人物之一,俞敏洪也因此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位人物”之一。

这个历程,从农民、北大学生、北大教师、新东方直至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历程,屈指数来仿佛仅是寥寥的几个字,却沉甸甸地包含了人生的太多可能:如果俞敏洪高考落榜、留学失败、被北大处分之后接受了大家的劝说安静地过日子,那么他有可能会一直是个农民,也有可能会是一个外语系副教授,或者也有可能和很多人一样,过着被单位、社会设计好的被动生活。

人生会有很多“可能”,人生却从来没有“如果”,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从那众多的“可能”之中为自己做出选择?

俞老师的人生教案

这一次,在《赢在中国》的赛场上,俞敏洪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为评委,他再一次表现出了他作为一名教师本能的责任意识,面对创业初期的青年人,他不仅是自觉地,而且几乎是急切地传授着他多年来亲身体察与领悟所得,或是由衷地给予赞扬,或是尖锐地指出问题,毫不客气,或是诚实地提出建议,不得不说,俞老师又给很多人上了可能是他们人生当中再也不会忘记的一课。

其实俞敏洪是一直以教师自居的,虽然他给人留下的影响,更多的是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英雄,也许他也就是一个江湖英雄,只是新东方渐渐壮大之后,草莽英雄的形象已经远远不够了,渐渐地,爱讲话而且会讲话的俞敏洪在一些场合上不得不拿起了讲话稿,从过去喜欢谈词汇量,喜欢谈留学成才的规律,一直到现在更多谈到的是股权、公司运作、管理……毕竟商业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过去如数家珍的学英语绝招,现在成为了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他已经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商人了。但是,他也一直认为自己未来的归宿是老师,直到现在,俞敏洪也这样评价自己:“当我走进教室去给学生上课,我一定还是个合格的老师,打90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俞敏洪也的确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因为他是一个很善于从做事中领悟做人道理的人。生活中某件平凡的小事,可能在他眼里就是对人生真谛的一种暗示,思考和总结是他的习惯,也许是诗人一般敏感的禀赋让他具备了这样的素质,也许是传奇一般的成长和创业经历让他绝处求生后养成了这样的意识,不管怎样,他给予当代大学生和青年人的财富,绝不仅仅是一条新东方学英语出国寻梦的现世之路,更是对如何拥有一场惊心动魄、问心无愧的生命体验的思索。

相信俞敏洪关于创业与人生的识见会帮助和启发一些正在创业和追求生活梦想的人:他追问内心,提倡将心注入的有目标的积极的生活,强tiáo人生所经历甚于结果,赞赏自信、自律、坚韧、执著的品质。总之,他相信,做事从来就和做人密不可分,做人是基本,决定了做事的程度,而做事其实正是做人的实现方式。

接触过,或者对俞敏洪产生过兴趣的朋友们都不得不承认,他心里其实一直都有一个宏大的向往,这种向往远远超出了他所从事的事业的高度,为了这个其实与他个人利益相去甚远的恢弘愿望,他才走上了如今的这条人生轨迹,并且也无时无刻不希望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个有意义的选择。而这个向往,很理想主义,十分纯粹,还带着北大人的气魄,那便是,他想要改变一代大学生和青年人的人生态度。

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尤其是人品人格的培养,是一件有如西西弗斯所从事的劳役一般浩大并永无尽头的事情。在这样的选择下,俞敏洪必须要有一如西西弗斯般的担当,否则,他不可能成为今天的俞敏洪。尽管,俞敏洪其实和所有人一样明白,他不可能改变如今中国所有的青年人,他甚至不可能让绝大多数迷惘的人都能对未来寄予希望,但,他只要每天能让一个青年人对生活鼓起热情、汇聚起勇气,他的功德也应是无量的。

何况,西西弗斯也正好是俞敏洪所欣赏并推崇的那一类“平凡”的英雄,没有突如其来的惊人之举,也没有强大本领和非凡智慧,有的只是一个确定的目标和坚韧的品质,正如诗人萨迪所说“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而用俞敏洪的话说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这是一个朴素得有些简陋的真理,世界上的很多真理都有这样的面孔。人们需要去接触这简单的面孔背后的东西,那或许将是一个由无尽的规则和规律构筑的庞大体系。该如何去参悟这门人生的课?我们不得不去试图重新认识和体会俞敏洪的人生履历,重新回顾他走过的路,也许才能真正领悟他所执掌的这一门创业与做人的课,因为这将是一份实实在在且鲜活的人生教案。

让强大的内心支撑一切

俞敏洪的点评气势激越、直白、有力量,风格一如他的演讲。他仿佛有一种能力可以找到每一个人身上潜在的那些宝藏,再用典型的俞敏洪式的语言来表达,直截了当、不怒自威。然后,我们谁都不用怀疑,这宝藏一经发现会让此人拥有的强大力量,而这力量的可贵还在于它不依赖、不攀附任何力量,它完完全全来自于自我,来自于内心。

纵观10场比赛里俞敏洪的点评不难发现,他十分关注一个创业者的内心素养,他评定选手创业能否成功也是多以选手的内心是否足够坚定、宽阔和真诚为重要的标准,甚至他为选手指出的那些问题,也多是直接指向个性与内心品质。

重视,甚至是信仰内心的力量,是俞敏洪始终坚守的一个信念,也是他极宝贵的一种品质。在他的人生履历中,无论是他那传奇性的考学和创业经历,还是他戏剧性的遭遇的那些毁灭性打击,都没有能让他丧失掉内心的信念,而始终坚信自己能于这卑微的人生境遇中寻找到光明的出路。

从出生到18岁,俞敏洪一直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他的家旁边有一座小山,yòu年的他经常登上这座山,看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每次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那时的他常常想,坐上这些船会到达什么地方呢?那些地方又会有怎样的风景?年少的俞敏洪尽管并不确定,但已经能强烈地感受到,远方一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8岁的时候,母亲决定带他到上海走一趟。坐了半天一夜的船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上海。这次旅行中,长江的壮阔、吴淞口的苍茫、上海街道的繁华灯光都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从此,他的心开始渴望旅行,他对自己说,长大后要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地方。

但是,当时俞敏洪的家境并不好,他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这个从小就瘦弱多病的孩子,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许多人都以为他会像小村庄的任何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在这里娶妻生子、世代务农、平凡一生。只是俞敏洪心里却并不这么想,他一直在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这个熟悉的村庄,去看看外面jīng彩的世界。

可是,命运还是给了他太多的障碍,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波折和苦难,让俞敏洪拥有了一颗渴望成功的坚强的心,要想成功只有先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够收获希望。

1976年,俞敏洪初中毕业了,他回到了农村学习开手扶拖拉机,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但当时的政策规定每个贫下中农家庭只能有一个子女上高中,俞敏洪的姐姐已经高中毕业了,所以俞敏洪就没有机会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了。这样的安排让俞敏洪也一度处于痛苦和挣扎中,心存不甘,枉自失落。

转机,却在他刚刚决定认命,准备安心地去当一个农民的时候,出现了。

1977年初,同村的一个女孩不愿上高中,俞敏洪的妈妈知道这件事以后,觉得可以想办法让俞敏洪顶替这个女孩去上高中,俞妈妈为这件事几经周折,几乎说破了嘴皮子,学校才终于同意接收俞敏洪。

10个月以后,俞敏洪得以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他的理想是要考上家乡的江yīn师范学院,因为这样他就能转成非农业户口了,从此就可以摆脱掉繁重的农务劳动了。可是,就算是这个简单的理想,也被命运之神死死地扣留了。这一年高考俞敏洪的英语只考了33分,距离当年的英语及格线还差5分,俞敏洪“农转非”的理想无法实现。

第一次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又回到家里务农,开手扶拖拉机、chā秧、割稻,就这样一直干了两三个月。突然有一天,大队中学的校长找到俞敏洪,原来英语老师怀孕回家了,英语课没有人上,校长问俞敏洪能不能去代课?但当时的俞敏洪是既没有当老师的想法,也没有当老师的勇气。最后,还是俞妈妈出于心疼,不愿意再让这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天天下地干农活,于是拼命地鼓励着他去学校代课,就这样,年仅十六岁的俞敏洪成为了一名大队中学的英语代课老师。

正是在代课期间,俞敏洪那颗曾经被掩埋的雄心再一次燃起了。这一次,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学上,准备再拼搏一次高考,他要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样在全力复习了8个月之后,1979年的高考又开始了,这一年,俞敏洪的高考总分已经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却只考了55分,巧合的是,这一年常熟师专的英语录取分数线却已经变成了60分,俞敏洪再度落榜,他仍然没能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看着那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俞敏洪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造化弄人,今日的英语培训巨头,昔日竟两次因为英语不及格而名落孙山。

第三年,县政府办了一个高考英语补习班,补习班的主讲老师曾经培养出一个后来考取了北大外语系的女学生,补习班也因此盛名在外,变得炙手可热,人越来越多了,补习班只好开始限制招生名额。这一次,又是俞妈妈,她听说了这件事,就跑到城里去了。凭着对儿子的爱和信念,她居然从教育局找到江yīn一中,并且把所有的相关人士都叫到一起,然后恳求他们收下俞敏洪,给他一个机会。俞敏洪至今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我母亲从城里回来的时候,刚好是下大雷雨,从城里走到村里全都是小路。我母亲回来的时候浑身全是泥,因为她摔到沟里好几次。”

那段补习的日子,俞敏洪每次回忆起来,都毫不讳言地说自己“笨”:

“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考北大,我只是想过要考大学。那么,我第一年考英语考了33分,连江yīn师范学院都没有上。第二年干了半年农活之后觉得实在太苦了,就再试试高考吧,这一次英语考了55分,但结果还是没有考上一个中意的学校。第三年再考,这就跟我的个性有一点点关系了,我做一件事情,觉得如果这件事情别人都做成了,那我凭什么做不成?我这个人天生比较笨,所以一般来说,一件事我都会努力好多次,比如说我在学校背课文,我的同班同学全是当天都背完了,背完以后老师就在他的课文本上写一个‘背’字,这样就算过关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当天就能过关的时候,一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背一个礼拜才能背出来,连老师都觉得我笨。不过这样后来发现倒有一个好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别的同学当天把课文背完了,但是过几天就全忘了,我虽然用了一个礼拜才背完,却通常一个学期都忘不了,背的时间越长忘的速度越慢,我觉得挺好。高考也是一模一样的,我的同学们考一年,就考上大学了,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还是没考上,但好就好在我没放弃,结果第三年就考进北大了。”

三次高考的经历,最终让俞敏洪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揉面定律”:“人刚开始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也没有任何痛苦,就像一堆面粉,手一拍,它就散了。可是你给面加点水,不断揉搓它,它就有可能成为你需要的各种形状——虽然它还是面,却再不会被轻而易举地折断了,人不断地被社会各种各样的苦难所揉搓,到最后,人会变得越来越有韧性。”

倾心投入相信未来

苦难磨砺后的俞敏洪,不仅考上了北大,此后还一步一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如今早已春风得意的他无论是面对新东方的学生和员工,还是面对社会和媒体,谈论最多的话题却依然是——自信。

他相信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是也必须是内心的成长,他相信内心的磨难远比其他苦难要来得铭心刻骨,他也相信,内心存在的一点哪怕是微弱的希望,也将成为绝望中的一支温暖的蜡烛,他更相信,内心其实是一种属于未来的东西,内心的强大将提前预示一个坚韧的未来,而相信内心其实就是相信未来。所以,在各种演讲、访谈的场合,他会经常谈到一首诗,这首诗在他上大学的年代里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而如今俞敏洪仍会频繁地把这首诗对现在的年轻人提及,他一般会用坚定的口气吟诵:“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其中蛰伏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那个年代里,人们对于未来有着如同救命稻草般的信任,他希望这种坚定的信念能帮助现在正在困惑的、忧愁的那些年轻的心灵们变得明亮和强大。

这是一种传递温暖、启发心智的教育方式。

不仅如此,当他拥有数百万计的学生时,他还会乐于用他儿时的一些经历让学生燃起斗志。

俞敏洪喜欢chā秧。小时候,每次chā秧比赛,他都是拿第一的,“实际上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在于两个差别:一个是你面对失败重新去做的能力,还有一个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还有一则是他小时候放羊的故事:有一年冬天,雪下得有一两寸厚,俞敏洪家的两只羊没有吃的了,后来只能吃稻草,但吃稻草羊长不胖,羊在圈里饿得咩咩乱叫,而家里都还指望着年底能把羊卖掉过个好年。好在江南地区的雪一般都不大,积雪下面会存有一些青草,为了让羊能吃上草,俞敏洪只能去雪地里挖青草,他拎着篮子来到原野上,用手把薄薄的雪拨拉开,看见青草露出来了,他一棵棵地往篮子里挑,积少成多,最后竟然一天挑了两大篮子青草回家,那些白的雪,青的草,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俞敏洪话锋一转,对学生说:“我告诉你我背单词的诀窍,我现在的词汇量比较大,但我每天只背几十个单词,因为我老是在背,就比别人背得多,1天比别人多背10个,10天多背100个,100天多背1000个,一年以后就没有人能超过我的词汇量了。”俞敏洪用这些简单的故事向学生阐述坚持的意义,听来十分的亲切温暖。

而俞敏洪自己,之所以能养成这种坚定的品性,却是来源于一个更为温暖的理由。

每当他谈起自己艰辛的高考经历,都会不止一次地提起他的母亲,正是这个平凡的农村妇女,赤手空拳地为儿子争取到了一个个宝贵的机会。这是一个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是坚实的信念在支撑:无论何时,母亲都相信自己的孩子以后一定可以走出家乡建立一番功业。俞敏洪性格中的坚韧,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来自于他的母亲。

“我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生活需要坚韧和努力,这种个性其实是来自我的母亲。我母亲是一个个性很刚强的女人,她有七个兄弟姐妹,我有六个舅舅和一个姨妈,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这些舅舅和姨妈们很听她的话,无论谁家只要有了问题,我妈一出面决断,大家就照做从来不反对。这并不是因为我妈凶,而是因为她的威望高。据说在我母亲很小的时候,她的这些哥哥姐姐们就是都听她的指挥。我妈是我们生产队里的妇女队长,生产队的工作没有她的决策几乎就没法进行下去,她公正无私,做事情总是带头吃苦,所以威望极高。

我记忆中有两件事情能说明我妈是一个极好的人。第一件是有一次突然下大雨,但家家户户的晒场上还都晒着粮食,我妈就带领着我们全家人拼命地帮助别人家搬粮食,结果我们自己家的粮食却被淋了个透湿;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每当村里有人家里断了炊的时候,我妈一定是第一个把自己家剩下的粮食拿出一半给人家送过去的人,所以整个村庄的人都很自然地不得不服她。现在老太太已经快八十岁了,在北京都已经住了十几年了,但是只要她一回到村里,大家还是很自然地把村里的事情交给她来决断。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内部的事情也当然都是由我妈说了算的,我爸到是落得什么都不管的快活,所以养成了他什么都无所谓的宽厚的个性。”

这样的一个母亲,用强硬的坚持和尊严为俞敏洪争取来了一个关键的机会,这个机会,最终成为了俞敏洪人生中转折的一笔。这样的一个母亲,在俞敏洪还是一株草的时候,能让他每个夜晚都从眼前的苦难中抬起头来去执著仰望理想的灵光。最终,不管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一株草,俞敏洪也没有被众人说服,他和母亲一样,始终相信自己终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当俞敏洪讲出文章开头那段话时,也一定会想起那段时光——他默默地信任自己,也信任着未来。

的确,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或企业首先是内心的强大,当心灵强大了,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而内心的强大,也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信,但更重要的,或者说是更难以做到的,其实是屡战屡败后还能屡败屡战。起伏、涨落更像是人与自然界共同的普遍规律,但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这种lún回变化,在三十年河东的时候还想着也会三十年河西,自信在一路坦途的时候也许更容易摘取和拥有,而每每在落魄的“滑铁卢”,昔日的信念却很难轻易的重拾。

步步高的创始人段永平曾经说过一句话:“只有死人才不会犯错。”其实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怕失败的执著。对此俞敏洪总结出的人生信条就是,“如果一件事,你努力了,但没有成功,人生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糕;如果有成功的可能,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呢?”这种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信念在他学习时代的三次质变中就得到了jīng准而充分的印证:

第一次质变,发生在他两次高考落榜之后。那是大年初一的早晨,睡不着的俞敏洪,坐在床上,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前途,不经意地,他就翻开了一本英语书读起来,就这样,从早上开始读英语、背英语一直到晚上,一天居然背下来了6篇文章。从此,他仿佛就找到了对英语的感觉,知道了什么是语感,这种感觉导致他坚定了要再一次复读的决心。虽然当时高考补习班的学费是人民币15元,对于当时的俞敏洪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但他也狠了狠心把自己开拖拉机所赚来的钱都交到了补习班去。

第二次质变,就发生在高考补习班里。补习班的英语老师综合各年的高考题汇总出了300道考题,来让学生练习。为这300道考题,俞敏洪抛弃了一切杂事,用最笨的方法,一心一意地用了20多天的时间,从早到晚,直到把这300道考题800个句子背得滚瓜烂熟。他的英文成绩也从此一跃而上,从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一。这一飞跃,直接导致他下了必须考上北大的决心。

第三次质变,则是发生在进入北大英文系以后。来自农村的俞敏洪,说起英语来的时候家乡口音很浓,不仅说不了,听力更是不行。老师说他:“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什么也听不懂了!”俞敏洪要改变这种现状!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练习听力,可是两个多月以后,他不会说、不会听的现状却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百试不爽的老办法,于是果断地摆脱了北大教学模式的束缚,另辟蹊径,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英语疯狂之旅。跟以前一样,在此期间他杜绝了一切人事来往,也不去上课,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把眼睛都听得绿了。结果是,在两个半月的疯狂以后,他终于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了,他也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俞敏洪很开心!他对此得意地总结道:“听英文,一定要有现成的英文资料放在那里,这样练习才有效果。有的人,一边做事,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听英文,似乎很刻苦,其实是瞎扯淡!”

“我比较有耐力,有目标,认定了就坚持去做,并且愿意没有时间限制地去做。”俞敏洪在很多场合都重复过这句话。少年时期贫穷的农村生活,让俞敏洪饱尝生活的艰辛,但也使得俞敏洪深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凭借,只有通过坚持,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一本古老的经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经验:“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如果倾心投入,无论是投入于自己的工作,还是任何值得为之努力的事业,尽管其间会遭遇很多磨难和攻击,尽管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不信任、施加质疑和责难,但只要相信自己,振奋起来去追求梦想,听从自己的心灵,不要轻易就被否定意见打倒,别让尝试的赔率吓倒了,就有可能实现在他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被高考挡下的俞敏洪,从来都没有被尝试的赔率所吓倒而放弃梦想。当时,要考上大学,英语无疑是他必须克服的一个障碍。有一次,英语老师让同学们抄写300个句子,老师说,谁要能把这300个句子牢牢记住,还能一字不差地进行汉英互译,就可以保证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全班同学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背下来,只有俞敏洪做到了。他也凭着这300个句子的功力,在第三次高考中发挥出sè,英语得了99分,从33分到99分,他也从乡村迈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大门。

这一年,俞敏洪l9岁,他的梦想已经启航。

正如大家所知,俞敏洪用“草”与“树”来比喻两种做人的方式,其实,树与草的区分也正在于它们的内心——内心是否有不怕踩踏的勇气,是否有破土而出、蓬勃向上,去触摸理想、成为栋梁、成为被人瞩目的风景的欲望?

当我们一路走来,凭借一颗强大的内心而浑身也充满了力量,看见未来指日可待,风景这边独好的时候,如果我们再一次回顾曾经的那首《相信未来》,也许就应该有了更多的感叹和领悟:“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