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破解史前文明
伟大首都的城墙到期完工了,各国军队骂骂咧咧回了自己的国家。
魏舒的死大快人心,每个人都说他自作孽不得活。而最高兴的有两个,一个是范鞅,他现在是晋国的老大了;另一个是范鞅的亲家刘文公,他认为从今以后自己的亲家会更加帮忙。
可是,刘文公错了,他忘了范家当年是怎样老妈、舅舅和外公联手害死自己儿子的。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刘文公召集了诸侯大会,会上提出趁着楚国内乱,由晋国牵头,诸侯联军讨伐楚国。刘文公的真实意图是,由联军帮助他捉拿在楚国境内的王子朝,永绝后患。
“亲家,别忽悠我了,想让我挨骂是吗?”范鞅拒绝上当,散会之后笑嘻嘻地对刘文公说。
“亲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帮个忙,我们捉了王子朝就撤军,怎么样?”刘文公露了底。
“嘿嘿,别说咱们只是亲家,就算是我亲爹给我挖坑让我跳,我也不跳。”范鞅说完,拍拍pì股,走了。
刘文公很失望,也很恼火,没想到亲家这么绝情。
“你外孙个nǎinǎi的,你女儿生小孩没pì眼。”刘文公对着范鞅的背影低声骂道,没注意到这实际上也是在骂自己。“不靠你们,老子自己也能干。”
刘文公发了狠,裙带靠不住,靠自己。
当年,吴国攻打楚国,一举攻占了楚国首都郢都。刘文公知道,干掉王子朝的绝佳机会到了。
老聃的发现
来看看王子朝的队伍怎样了。
树倒猢狲散。
当初逃往楚国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去楚国,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谁愿意走呢?原本大家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跟着王子朝干,可是如今不仅更大的利益没有了,连原来那点利益也都没有了。在楚国,大家都是难民,难民的日子那叫什么日子?
这个时候,要想保住原来的利益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卖主求荣。
召伯盈就有这样的打算,所以在王子朝率领着众人流亡楚国的时候,召伯盈躲了起来,等到大家都走了,他出来了。
召伯盈组织了城里剩下的人们打扫街道、张灯结彩,准备迎接解放军进城。
等到王室和晋国军队到来,召伯盈就率领着全城百姓大开城门,出城迎接。
“总算盼到你们了,你们可算来了,王子朝那个xx的祸国殃民、无恶不作,害苦了百姓啊,你们真是大救星啊。”召伯盈现在成了起义军首领了,热烈地欢迎着解放军进城。
单穆公看着召伯盈直想笑,心说这小子变得还真快,弄得好像是自己的卧底一样。怎样处置他?单穆公当然知道该怎样做。
“老召,从今以后咱们捐弃前嫌,共同为王室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吧。”单穆公紧握着召伯盈的手,激动地说。
单穆公明白,如果这个时候杀掉召伯盈,那就会让整个京城的人人心惶惶。所以,留下召伯盈是必需的。
当天,单穆公、刘文公和召伯盈盟誓,进一步稳住召伯盈以及王子朝余党。
京城安定之后,周王回京。
召伯盈官复原职、保留封邑,同时单穆公下令,所以随同王子朝流亡楚国的人,只要同王子朝划清界限,回归祖国,将既往不咎,保留原有待遇。
召伯盈官复原职的消息传到王子朝流亡队伍之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来就人心不稳,现在更是人心思归。
第一个溜走的是尹氏固,当初看见召伯盈没有来,心里就有些打鼓。如今听说回去之后能官复原职待遇不变,再看看王子朝的队伍已经七零八落,东山再起希望渺茫,尹氏固就下定了溜回去的决心。
一个星光闪闪的夜晚,尹氏固悄悄地上路了。
回到洛邑,尹氏固主动自首,单穆公也没有为难他,直接发还封邑,官复原职。
等到尹氏固回国并且官复原职的消息传到王子朝流亡队伍之后,就算是彻底炸了锅。一开始还是夜里开溜,后来干脆白天大模大样开拔了。
从流亡到楚国之后不到一个月,王子朝的手下就走得七七八八,剩下老婆孩子几十个人,其余的都跑了。
“咱们也跑回去吗?”老聃的老婆问。
“你听说过秋后算账这回事吗?”老聃反问。
老聃并没有跑回洛邑,不过他也并没有留在王子朝的身边,他跑了,带着老婆孩子跑到了苦县。跟他同时跑的,还有尹喜。
历朝的典籍太多,老聃没有办法带走,因此仅仅带走了那块最后发现的金砖。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老聃的远见,仅仅两年之后,单穆公和刘文公见形势已经稳定,于是开始秋后算账,当初跟随王子朝的家族全部受到清洗。
《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京师杀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鲁之子。
老聃一家和尹喜一家来到苦县,隐姓埋名,自耕自种。有人问起姓名,就说是周朝战乱前来避难的难民。
“我姓李,叫李耳。”老聃为自己取了个化名,大致,取化名的祖师爷就是老聃了。尹喜也取了个化名,名叫关尹。
定居下来之后,老聃开始潜心研究那块金砖上的图形和文字。
金砖上的图形是一个圆中两条鱼首尾相连,在今天,就叫做太极图,又叫yīn阳鱼。至于文字,老聃并不认识,只能潜心破解。
老聃这一潜心研究,一口气就到了鲁定公五年(前505年)。这一年是吴国大军攻占楚国,楚国方城山以外成了一盘散沙。
刘文公派出了特别行动队,实行了代号“bào风计划”的刺杀行动。刺杀行动非常成功,王子朝在楚国被暗杀。由于楚国正处于灭亡状态,因此无法对刘文公的暗杀行动采取任何回应。
后来,王子朝的后人以朝为姓,不过改写为晁。
王子朝,晁姓得姓始祖。
王子朝的死讯很快传到了老聃和尹喜这里。
“看来,我要走了。”老聃说。他怀疑自己将是下一个被暗杀的对象。
“他们不知道我们在这里,怕什么?”尹喜说。
“不然,附近很多人已经怀疑我的身份了,似乎有人已经猜到了我是谁,我必须走,否则不仅是我,还要连累大家。”老聃下定了决心。
“那,去哪里?我跟你走。”
“不,我一个人走,我去秦国。我走之后,大家就都安全了。”
“为什么去秦国?为什么不去齐国?或者鲁国?”尹喜问。
“齐国鲁国都是将要内乱的国家。当然,除此之外,我还有别的打算。”
“那,既然你要走,给我留下点什么来吧,别让你的学问失传了。”尹喜提出要求。
“好吧,我答应你。”老聃答应了。
于是,老聃在随后的几天里潜心著作,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余字。而这五千余字分为道经和德经,合称。
写成之后,尹喜看了一遍,大吃一惊,因为其中太过玄妙,有些地方完全不能理解。
“老兄,你这些文字包含了什么?其中的玄妙从何而来?难道就是冥思苦想出来的?”尹喜大为困惑。
“关兄,实不相瞒,这里的玄妙不是冥思苦想就能想出来的。之所以我能写出来,是因为我这些年来潜心破解,最近豁然开朗,感觉已经破解了我那块金砖上的大部分文字,这些文字高明玄妙,匪夷所思,其内容所言竟然是宇宙的生成和天地的玄妙,其中的道理我称之为道。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有全部明了。”老聃说道。原来一切玄妙来源于金砖。
“啊,那上面那幅图是什么意思?”
“不要小看了那幅图,那幅图我称之为太极图,包含了无穷的内容,包括宇宙天地人的生成运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yīn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你大概解说一下。”
“天外有天,称为宇宙。宇宙无边无际,一开始空空如也,后来无中生有,分为yīn阳两个部分,这太极图中两条鱼一yīn一阳,大小相当,就是整个宇宙。宇宙不断膨胀扩大,成混沌状,之后天地生成。”
“你说太极图包含万物,还有什么含义?”
“天有yīn阳,人有yīn阳,因此我想,地也有yīn阳。我从文字中似乎看到,说是我们所处的地原本是个球形,你看着太极图为圆形,不正好是地吗?我们称之为地球。太极图中两鱼在游,岂不是暗示地球在转动?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我一路向西或者一路向东,最后岂不是又回到这里?向东是大海,无路可行。因此我想一路向西,或许就能从海上回到这里。”
老聃说到这里,尹喜已经瞠目结舌。
“那,那,那你说这些,与治国处世有什么关系?”尹喜想了想问。
“哈哈,万物原本相通。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尹喜终究还是没有听得太明白,他只知道老聃留下的文字十分玄妙,今后必将流传千古。
老聃走了,西出秦国。
有记载说老聃死于秦国,又有说老聃一路向西,到了印度。还有说老聃一路向西,不知所踪。究竟是怎样的结果,至今是个谜。
而那块神秘的金砖,也随着老聃而不知所踪。
史前文明
关于金砖,未见于任何史册,纯属推断。
人的任何思想,必然都是有来源的。我们历来研究,都是只说的内容,而不去探究老子的思想从何而来。
如果说老子关于治国的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前朝典籍的研究,那么,他关于道、关于宇宙起源的思想来源于哪里?世上没有无源之水。
任何的思想,一定有它生成的基础和环境,因此时至上个世纪,在人类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对宇宙探索不断取得成就的前提下,才提出了宇宙生成的新理论。那么,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是凭什么提出同样的理论的呢?那时候既没有研究宇宙生成的必要,更没有相应的知识,难道他的思想是凭空而来?
所以,必须找到一个至少最近乎合理的解释。
从老子的职业入手,我们发现,他供职于国家图书馆,能够研读接触前代的古籍。而搬家的过程很可能是他发现更早以前遗物的机会。
那么更早以前是什么年代呢?我们可以想象为史前时代,那个时候人类文明程度非常高,但是人类一朝毁灭,在毁灭之前特地留下了关于宇宙的描述,寄望于幸存的后代能够看懂。
或者,我们认为我们的祖先就是人类毁灭的幸存者,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知识,譬如老子所说的宇宙起源,譬如脉络、譬如八卦图等等。
这样的解释也许听上去荒唐,但是,在有更合理的解释之前,我们认为这就是合理的解释。
也许有一天人类因贪婪而毁灭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老子所说的无欲无为了,那难道不是人类长期存在的必然条件吗?或许,那就是我们曾经毁灭掉的祖先们在临死前的感悟吧。
解读
要解说,首先必须搞懂这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来解释什么是人法地。
什么是地?地就是土地河流山脉水草,人类生存于土地,要适应土地。因此,就有了所谓逐草而居或是逐水而居。居于什么样的土地条件,就要适应怎样的地理条件,就要有相应的生活和生产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
这就是人法地。
那么,什么是地法天?
天就是阳光雨露,雷电风bào,气候条件,四季变化。人类居于土地之上,要适应土地的条件。但是,土地的收成受制于天气,阳光如何、雨水如何等等。风tiáo雨顺就丰收,大雨干旱冰冻飓风就受灾,这就是天气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因为土地条件相对固定,选择了土地之后,就要看天吃饭了。人们可以选择土地,但是不能控制天气。
这就是地法天。
什么是天法道?
道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而不是人生存的规律。
天地运行在于循环往复,自生自灭。无为无欲,最终天长地久。
这就是天法道。
什么是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宇宙中最根本的规律,道只是自然在天地之间的映射,大规律下的小规律而已。所以,道还必须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宇宙的规律同样循环往复,此外还有始有终又无始无终,无中生有有然后无,还有很多人类无法理解无法了解的规律。
这就是道法自然。
实际上,以上的说法也可以说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在讲述了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之后,整部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人不要法天地,而去法道。看上去,这把人提升了一个或者两个层次,是好事。可是,事情并不能这么看。
如果人法道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不干脆人法自然呢?把人提升到道的水准不是更好?但是老子明白,人是不可能法自然的。自然太大,人类既不能了解自然也不能理解自然,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法自然。
天地是没有欲望的,可是人是有欲望的,是趋利避害的。
看上去老子的思想把人的层次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人和天地是不一样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欲望的,是趋利避害的。要求人像天地一样无为无欲,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即便这样可以“天长地久”,但是,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
的伟大在于讲述了自然、道和天地,或者说讲述了宇宙和地球。但是,恰恰在对于人的讲述上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道家讲了几千年的无为而治,结果从来没有人愿意去尝试,因为那不符合人性。
《说苑》里有一个邓析的故事,说是邓析游学到了卫国,看见五个卫国农民用瓦罐从井里打水,然后用来浇guàn韭菜地,一天下来只能浇一块地。邓析就教他们说做一个杠杆在井口,后重前轻,这样取水就轻松而高效多了,一天能够浇guàn上百块地。
“不好,我们老师教导我们说:‘机械有它的好处,必定也有它的坏处。’我们不是不会造机械,我们只是不愿意制造而已。您请走吧,我们还是一心一意背水,不想改变。”让邓析没想到的是,农夫们竟然拒绝了他的合理建议。
“为什么呢?”邓析一路上都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农夫们不肯改变呢?
一直到回到郑国,邓析还没有想通,整天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老师,您怎么了?”学生们觉得很奇怪,从来没见老师这么痛苦过。
邓析把农夫的故事告诉了大家。
“一定是他们冒犯了老师,我们去卫国打丫的,给老师出气。”学生们纷纷表示。
就在这个时候,邓析眼前一亮,他突然想通了。
“算了,我想通了,他们就是传说的圣人了,可以请他们出来治理国家的。”邓析说。
邓析为什么这样说?五个农民怎么就成了圣人?学生们都很奇怪地看着他。
“想想看,按照现在的办法,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很充实,每天都有活干,最终也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可是,如果用了机械,他们早早把活干完,剩下的时间干什么?人闲着就会产生欲望,产生欲望就会去想办法获得,于是就会坑蒙拐骗进行争夺。如果他们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而安心地闲下来,他们就会习惯于闲暇,到了农忙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适应,就会耽误农时。所以,无论怎样,改变都是没有好处的。想想看,当初周朝建立的时候,土地的产出仅仅够大家吃饱的,衣服仅仅够大家穿的,人们早出晚归也不过刚刚好把事情做完,那时候天下多么太平。后来,人口多了,土地多了,产出多了,财富有多余了,时间有闲暇了,可是争夺就开始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内部的争夺不断,人们哪有一天安生日子过?”邓析给大家分析。
邓析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说清静无为。
可是,邓析所说的这五个圣人,我们都认为他们是傻子。事实上他们就是傻子,因为你们不用机械,别人会用,一旦大家都用了,你们迟早会被饿死的。
所以清静无为听起来不错,但是违背了人性,根本无法实现。
从的角度,鼓吹愚民就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大家都是傻瓜,就接近于天地万物了,这个世界就是最清平的,人可以活很长而且没有痛苦。但是,那是人类所要的生活吗?
老子知道,人类的欲望最终将摧毁人类。只有道可以让人类长存。但是,老子没有明白的是,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有人类产生。这就如同一辆汽车,开得越狂野越刺激,车报废得就越早。老子的意思是,汽车放在车库里不用,就能长久地保持完好。可是,汽车不就是拿来用的吗?如果不用,汽车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人类不追逐欲望和利益,人类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崇高的。但是,道并不适用于人。人不是天地,人是渺小的短暂的,就像火和电,来得快去得也快,追求的是瞬间的亮度而不是永恒的存在。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欲望是出于自然,与道处于相同的层次,只能法自然而不能法道。而自然规律是什么,人并不知道,所以顺其自然就是法自然了。
所以,以老子的道来说,用到单个的人身上往往是不现实的,而用到越大的单位,也就是越接近于天地运行规律的单位,也就越有道理。譬如,老子说“知足常足”,如果人人都是这样,世界就不能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因为不知足才有了各种创造。但是,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点却很正确,譬如美国宪法几百年来没有变化。
换个角度说,老子的道理适用于宏观,不适用于微观。适用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但是不适用于社会中的个体。
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看似有理,实际上未必有理。譬如知足常足、自胜者强、报怨以德、上善若水等等,其本源都是无为。
从中举个例子,来看看知足常足,这句话现在转换为成语“知足常乐”。眼下炒股成风,亏多赚少。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太贪的缘故,如果知足常足,少赚点就出来,就不会被套或者亏钱。
说起来,似乎知足常足在这里很有道理。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知足常足,他根本就不会去炒股。知足常足,有时候等同于守株待兔了。
股市中,确实有高手急流勇退,不追高不逐bào利,有人说这就是知足常足。其实不然,这样的高手通常都是股海中浸yín多年,有了许多经验教训,掌握了股市规律,掌握了股市的“道”,懂得何时退出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人,怎么是知足的人呢?他们这一次的退出,是为了下一次的进入。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可以知足,老人。
一个理论之所以高深,往往就因为这个理论怎么也实现不了。
太上老君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为主要经典。
不过,道教不等同于道学。
春秋时期的人物中,除了老子被尊为道教教祖之外,太子晋和师旷也都被奉为道教神灵。除了他们,还有两个人。
当初周公的三儿子茅叔被封在茅(今山东济宁金乡与江苏丰县之间),就是茅姓的始祖之一。春秋末期,茅国被邹国所灭。茅国君主并不伤心痛苦,而是兴高采烈,大呼“脱烦也”,然后带着家人进山学道去了。后来道成,骑龙升天,成为道教中最离奇的先祖之一,被道家典籍称作“茅君”。
还有一位是苌弘,是周朝的大臣,刘文公的心腹谋士,能力很强。后来晋国内乱,范家和中行家被赶走,因为刘家和范家是世代姻亲,赵简子十分讨厌刘家,迁怒于苌弘,威胁刘文公除掉苌弘。刘文公无奈,只得杀了苌弘。苌弘被杀的时候怨气冲天,感动了上帝,血落在地上都化为碧玉,尸体也随即不见,飞升为神仙。苌弘化碧,这是道教中的著名传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