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湾滩涂看天边
在海湾滩涂看天边
几十年了,几百次了,脚一直踩在板结成铁板样的滩涂上,与滩涂上的泥螺、螃蜞、贝类,还有弹跳鱼,还有从脚板上一来一去的海水在一起,铸成一个海,绕成一个弯。滩涂上行走,感觉海风与家里的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想象,海湾的滩涂过于具象,与心里的杭州湾格格不入,但是海湾呀,确实是江之尾,潮之源。杭州湾无数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与一望无际的海水,汹涌澎拜的海潮,黄里带白的滩涂密切相关,也与奉贤的历史和人民有关。海湾滩涂千年不枯的海水,千年不沉的滩涂,千年不绝的鱼儿,到底是水成就了海,还是海成就了水?大海三缄其口,给你看的是南边的风景,南边只有天际,天际那边何处是?
阳光铺了下来,像一张硕大无朋的网,网住了脚下的滩涂,滩涂向海边移去,碰到了涨潮的海水,顷刻化为一条条的光亮飘带,飘带铺在浪尖上,海水就星星点点,就散在,就跳跃,黄色的海水上面有了精白的水花,细小而又杂碎,非常奇异。看见水花就念想,这一物与一物的结合总是横生趣味,大海是,海水也是。突然想起,从我祖父和父亲一辈人算起,几十年前,他们荷锄挑担来到滩涂,扑进水里,张开双手,就是要捉海里的鱼儿,要饱自己的肚子,功利性十足。但每次回来气就顺服,大海无言的宽广与无比的雅量熏陶了父亲胸怀。就这样,父亲丢下满身的辛苦,满腹的牢骚,一脚泥,一身水,一篓鱼回来,门未进喉咙就拔挺:海里的鱼特别多,也特别大。
海水里的鱼一是白嫩,二是骄横,这是海水的功劳。
海水是咸的,但不是盐的咸,把海水变成盐的工序叫晒盐。过了护塘,就到了海湾口的海边村,海边村人都是盐农,盐农的本领就是将一桶桶的海水变成一堆堆的盐巴,这在别处是奇迹,在海湾恰是平常,也怪不得这地方曾经是海盐的一部分。一滴滴的海水向着太阳笑,一笑水就变成了盐,盐又变成了钱,钱变成了食物,饱了人,饱了牲畜。水咸、盐咸,是滩涂咸,但滩涂不陷脚,走一圈,脚丫不臭了,脚趾不烂了,皮肤不痒了,人走路都走成了海的姿势。看来,人只要在滩涂上走走路,就是和海水走在了一起,走多了,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滴水就像一个人,水与人永远在一起,今生不分离。
滩涂上走,从西边到东边,绵延到没有尽头,从北走到南,南边是大海,走到海水齐腰的地方,再向前走是船的任务了。那波光粼粼的海湾,就像是远古开垦的一片黄土地,脚下是硬地,脚前是湿地,湿地无垠,哪里是岸头?没有尽头好,大海本来就是一本深邃的书,书里的故事讲不完。海湾的滩涂走到哪里都一样,纹路一样,干湿一样,咸淡一样,颜色一样。滩涂南面的海水咣当咣当地响着,低吟,狂吼,像是奥陶纪时代传下来的声音,古老又凝重,偶尔欢快,也是浅唱,存在了几亿年,闹腾了四千年。
我在海湾,因此有了几百次,几十次的脚踏滩涂的机会,看滩涂的泥沙图形变换的样子,体味鱼儿啄脚的痒痒,发现自己是在与历史会晤,在与大海交流。滩涂的海水有时会聚合一起,形成一个水的长廊,连接着几百米的水波,毫无顾忌地冲向护塘,护塘铁青着脸,巍然不动。海水啊,团结在一起才叫海水,散伙了叫浪花,烛黄的海水变成了白色的浪花,颜色好看,力气没有了,真正的好看不好用。大海明白个中道理,所以总是挤在一起,它们不愿意离弃,它们在涨潮落潮里生活里款款地的相拥在一起,卿卿我我,做成了许多伟大的事业。
海像一位须髯飘飘的老者,在如砥的磨石上,川流不息,用时间锻打着数以万计的贝类,使贝壳成了一杆杆的刀斧,刀斧样的贝壳成了流通的货币,货币里又沉淀了无数的故事。故事像川流不息的海水,千年流淌,越过时代的鸿沟,跨过千年的空间,流向了远方,流向了凡人的手上,先是愉悦了人,后是救活了市,最后打造了一处风光,海湾的风光。从那天起,海湾就派生出了福分,福分酝酿出了一个传说,这传说就使得海湾就多了一份神秘,神秘增加了美丽,至今还在海湾人心中热热地说着、传着,越说越传越美丽。
就这样,我站在海湾的滩涂,心里很有自豪的快感。岂止在是货币,与货币一样轰烈的还有良渚文化。文化传播的是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额手相庆,他们有了海,有了海湾,有了贝壳,他们一边安营扎寨,一边日夜耕耘,赶海的信念是生活的信念,他们坚信:天地养人,海也养人,所以生活就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海在远古人缭缭绕绕的生活中,在海湾人勤奋的劳作中,慢慢地滋生出土地,滋生出粮食,滋生出无数的敬贤故事。
拍拍身上浪花洗过一样的沙土,站在这个铁板一样的沙土,换换转身,向东眺望,杭州湾的滔滔汩汩的波涛像是一块无边的沙漠,有尘烟,有水雾,潮水将几千年的光阴编织成了一截黄金的绸带,铺向了海湾背后的绿色的田野;一垛一垛的护塘墙体,宽平而又陡直,厚实而又牢固,远远望去,似乎还散发着海水咸涩的气息,微风拂过,微风从良渚,马桥熙熙吹来,岁月的雨滴,在滩涂上敲打出一个又一个的坑洼的印痕,给海湾的踩踏者无数的想象与警示。
目光越过这些滩涂,往北看,桑麻之地连绵不绝。那里荷叶田田,芍药芬芳,大朵大朵的向日葵,根根笔挺,碧绿生青的稻穗,镌刻着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遗风,站立着、挺立着;我们看着海湾的天际,品着言子讲学的要言,从海湾一直赶到雍正四年,踢踢踏踏地走过来,走得艰难,也走得辉煌,海湾人就此有衣服穿,有粮食吃,有海水闻,有海鱼吃,有历史的回忆,有文化的熏陶,更有子孙的万世繁衍。
海湾滩涂,向南方,一直走下去,因为海湾永存,滩涂永在。
想起从前摸田螺
我一直认为:鱼到水桥边上的目的很功利,就是想吃一些淘米篮里漏下来的米粒,饭篮子漾出来的饭粒,甚至淘米挤出来的米疙水。这鱼啊,真正的与孩子差不多,哪里有好吃,就往哪里跑。
跑到水桥边上的不单单是鱼,连田螺也是。
田螺没有脚,但照样有本事跑到水桥的边上,这是人类无法企及的本领。田螺无脚但有眼睛的,而且有嘴巴的,也有触角的。它们来到了水桥,紧紧地趴在石块上、树桩或者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没有人的时候,它也会舒展开身体,会睁开眼睛,会张大嘴巴,吸纳着清水。仔细看,闭合处还会有些小小的水晕,一副神定气闲的样子。
我们看见了田螺,我们就想伸手去捉,田螺感觉到了异样,立即将身体收缩到贝壳里去,而且马上将贝壳严严实实地盖住。那时的田螺确实看不见我们了,也以为我们看不见它了,所以也就没有半点移动自己身体的想法,安安稳稳地黏在老地方。
所以捉田螺不费神思与力气的,真正的“三只手指捏田螺”,稳当而又笃定。
摸到田螺后,是不能一下子就烧了吃的,这不卫生,要放在盆里或桶里用水养着,最起码要养上半天或者一天时间的。这养法也有讲究的,一是水要看得见人影,清爽,二要将它们放在动静小的地方,这样田螺胆子就大,就容易现身自己,现身也是养身,等它们把泥沙吐干净后,我们就可以烧煮田螺了。
烧煮时,先用钳子或者剪刀将田螺的后屁股剪出一个小小的口子,剪好后,用水再次冲洗,后可将田螺放入锅中,加清水煮,煮沸了一二次后,螺盖就会脱落了,那时就可起锅。起锅后再用清水冲洗一次,然后再用缝衣针把螺肉一个个挑出来,撒上少许盐用手轻轻搓洗,将贴附在螺肉上的一层滑滑的污物清洗干净,这样的田螺肉就不会有半点河泥腥味的。
田螺的吃法很多,在乡间,最常见的是炒田螺。就是将锅内放入少许菜油,菜油热了,下几片干辣椒、花椒炒片克,接着放几块姜片、蒜炒香,再投入螺肉、盐、葱韭菜或者茄子、味精,快速翻炒几下就熟了。那时想肉嫩点,烧煮一二分钟,想肉老点,可以烧煮三四分钟。
田螺最好的吃法叫做田螺嵌肉,那是乡下吃得起肉的时代。家里摸到了一脚桶的田螺了,而且都是六七螺层的大田螺,就可以去镇上买点猪肉。买回肉后,将起锅的田螺肉拌在猪肉里一起剁碎成肉末。再将肉末重新塞进螺壳里,再放进锅里煮,煮时放上些许酱油、些许汤,烧煮的时间要在七分钟左右才能起锅。吃法可以用嘴直接对着螺口吸吮,如果吸吮不出也可用牙签挑出肉来吃。
田螺是野生的,不是家养的,所以肉汁鲜嫩,营养也十分的丰富。
如今,水桥少了,水桥边上的鱼也少了,喜欢干净的田螺不见了,所以田螺也摸不成、摸不到了,乡下的田螺是很难吃到了,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