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磨刀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巍巍道门,做点事情。

第三百四十六章 巍巍道门,做点事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两界山上,已经不见妖族的身影。

前来攻城的,最多便是地仙三境界的妖物,被温钧和尚的莲花剑阵给绞死。一时间,长城上,无数人惊呼出声!这一位道士和和尚,以前从未出现在两界山。

现在一出手,就惊世骇俗,真的是不简单。

道门除了幽冥真人,还有挑水真人,坐镇后方,让人安心。这一切,都让大唐的修士,对道门有所改观。自从刘看山以后,道门修士,在大唐便比较神秘。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

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

三丰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变要明自身之根骨,如何去修行,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修道方法,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总可以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修行也非必须有宗教信仰才称为修行,千百年来,儒家“修齐治平”是一种修行,道家“独善其身”是一种修行,释家“普度众生”也是一种修行。其实,人人都在修行,即使不落佛、道之列,也逃不过儒家的谆谆教导。

其实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修行都是必须的,宗教中的很多理念来源于人间的纲常伦理,并将其扩大发挥,即成为人之行为准则,比如孝道,《孝经》本为儒家经典,但其理念依然被道家与佛家拿来劝善,对人间伦理道德规范等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诸如此类的修行,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因此,未必非得将其归类并以不同的名称区别待之,则大可不必。其实道教的修行种类繁多,只有区区几种。

第一类,修仙。

即古代的神仙家,源于春秋时期的方仙道。此类修行专以方术、方技等道术为主,因此修此道者,亦称方士。其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等技艺,古时此道亦宣传辟谷、服食、祭祀可以长生成仙的人。据《史记·封禅书》载:最早的方士是周灵王时候的苌弘,据称他会阴阳之学,明鬼神之事。

这种方仙道和今天的道门有所不同,因其本身并没有一个组织。方仙道的名称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较为兴盛。因此,此类方仙道的修炼世间少见,一般隐居山林,与世隔绝,还有得法脉传承而隐遁

潜修之人,不过,很难得见。

然后是,丹道。

丹道即修炼内、外丹,外丹多见于古代,历史上的丹道家较多,如东晋的葛洪等。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我们对人体的认识,古代服食铅汞之类的外丹术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进而演变成服食药材等以其保健养生、延年益寿。

此外,道门修士亦修炼内丹,即通过存思、打坐、站桩等方式以打通大小周天,达到天人合一之功效。如今很多道派均有功法传承,尤其是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派,均有不少修炼内丹的著作存世。

随后是天师一脉,其实此类应归入第一类之中,不过较为特殊,故分别取出论述。符箓法术等源于道教创始早期的天师道。当时的道教人士以符水治病、驱赶瘟疫、行祭祀之礼,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因而符箓、法术便成了天师道最大的特色,用以降妖除魔、替天行道。

除此之外,还有道门经典派,历史上,不同的道派及道教人士均有众多著作传世,统编入《道藏》之中。道书可谓浩如烟海,都是各代道人修道及智慧的结晶。

因此,很多出家住观道士均须修习经典,熟悉经韵,学习法事科仪,以便能为信众禳灾祈福等。科仪是道教文化之瑰宝,是道士必修的功课。当然,出家道士或居士亦须做早晚功课,且于诸天尊诞辰之日须设斋醮祝贺。此类修行多须清心寡欲、弃绝红尘、晨钟暮鼓,非常人能适应。

然后是红尘修行,所谓红尘修行,即在俗世之中修行。平日需要工作以解决生计问题,然后以修心、修行、行善、布施等为主要修行方式。不过,因有俗务缠身,因此,修行中磨难较大、坎坷较多。但因在红尘中修行需要面对芸芸众生,因此,若修行得法,亦功德无量。

但修行之初,最好皈依道教师父,以得到师门传承,如法脉传承,如此一来,即能在世间弘扬大道、积功累德,又能有玄门法科修持,是修成正果的模式。因为自古以来得道成真者不仅需要修习功法,还要到人间度人,方能圆满。

最后一类,是散修。

所谓散修,多无玄门正宗法脉传承,而以民间常见的以玄术为人祈福消灾之类。这些修行者多文化不高,因大病初愈后突然得到某种能力,宣称得神仙指引或请神灵附体为人查病解灾等为主。这些散修之人大多也有法脉传承,但其应归属于隐派。

其实,无论选择何派修行,都需道心坚定,勇于担当,并不遗余力,勤加修习,方能成就道业。泱泱华夏,必有真心修行者的容身之处,只要足够虔诚,必能感通天地,应于神灵,不愁不成正果。

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与汉族文化同时产生的

,道教以“道家学说”为思想体系,认为“道”是宇宙繁衍的根本物质及特性,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社会人生都应循“道”而行。

从其宇宙观来看,道教认为,世界分“天、地、人、鬼”四个体系。天,既指大宇宙,又指神仙居所。天界有三十六重天,天门之后有琼楼玉宇、山水河流,各类天神居于内,天兵、天将、天女、天童从旁侍奉,其运行遵循“天道”.

地指现实的世界,也包括所谓的地狱,其运行则循于地道;人,则指我们这些人类。道教同时是也一种多神教,沿袭了古人对于日月、星辰、河岳山海以及祖先侍奉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鬼和人、仙等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门的修行方法认为,鬼是人死后离体而出的纯阴之气,指人之所归。人不能修善积德,纯阴之气就无法脱离苦海。道教同时认为,人是“半阴半阳”之体,而天上神仙则是“纯阳之体”,人通过修炼,将自身能量炼为纯阳,死后就是“神”了。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出家的,即“道士”。《太霄琅书经》曰:“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另一种是所谓的“火居”教徒,相当于佛教的“居士”,可以结婚生子,在家里修行即可。

道教仪式,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课,还有大型的功德法事,统称为“斋醮”。“斋”就是齐,祭祀之前,整洁身心;“醮”就是设坛修建祈禳法事。道教斋醮又可区分三类:黄箓、金箓、玉箓。黄箓,专用于超度亡录。

金箓,除了超度外,还包含延寿受生的内容;玉箓,专用于消灾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道场以天为计,有一、三、七、四十九天不等。

道教在修炼法门上又分为南北两宗,有修性、修命不同之说;他们同出一源,由于地区不同,所以分为南北宗。道教的修炼方法分为行气导引、服气、房中术等,符箓派以符咒等来实现一些传说中的神奇功能、丹鼎派则以修炼“内丹”来达到摆脱生死、把握天地运行规律等效果。传说中道术甚为神奇,其效果需要实践验证。

道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用“无为”的心态来修炼,一旦成功就可以无所不为了。道教号称“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宣扬自己可以摆脱生死乃至命运束缚的教义,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好道人士。

在大唐,还遗留着诸多道门的神仙场所。

道门修行场所“观”、“宫”、“庙”、“祠”等称谓的由来“宫”应是比“观”更高一级的修行场所,如青羊宫、重阳宫、太清宫、太和宫等。

“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宫,城门之两旁高楼,谓之观。

”这里记载,“宫”比“观”的等级高,后人也习惯称皇家住所为宫,如大明宫、乾清宫等。

道门修行场所称为“宫”,应该开始于唐玄宗时。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下令两京及天下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庙,天宝元年改两京玄元皇帝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次年,改西京玄元皇帝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则为紫极宫,宫中供奉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到宋徽宗时,听信道士林灵素言,徽宗自称太霄神君,诏改天下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供奉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像。从此以后,“宫”作为道教修行场之称谓出现。

一般称“宫”的道教修行场所都有皇帝敕封,如青羊宫,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后下诏改为青羊宫。再如重阳宫。当然,也有些自抬身价的自称为“宫”,这个也就没必要去追究,到今日“宫”和“观”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等级差别了。

道教修行场所“观”、“宫”、“庙”、“祠”等称谓的由来道教修行场所的另一称谓“庙”就和佛教相混了,如东岳庙、都江堰二王庙等。道教修行场所称“庙”可能和前面佛教修行场所称“庙”相似。

“庙”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其中,“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只有皇家有资格设立。其他有官爵的人家,可以按照制度建立自己“家庙”。

汉代以后,民间逐渐兴起为一些神祗和圣人修庙的习俗,如龙王庙、山神庙、城隍庙、孔庙、关帝庙等。这些进入庙中被供奉的神祗也多半是道家之神。而后“庙”成为佛教寺院、道观、以及民间供奉神祗场所的统称,特别是在民间尤为突出。

一般“庙”中供奉的神祗多为道教之神,能否说明,佛教修行场所称“庙”是借用了道教“庙的”概念呢?

其实中国民间受道教文化影响更深,特别是祈福、算命、风水那一套,称“寺”为“庙”也多是由民间而来,很有可能是民间将道教的“庙”嫁接到佛教“寺”上去的。当然,这只是一种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道门修行场所“观”、“宫”、“庙”、“祠”等称谓的由来道教修行场所还有一类称谓“祠”的,如泰山碧霞祠。

《说文解字》言:“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可见,“祠”最初的意思是一种祭祀。但不知从何时起,“祠”成了纪念伟人的场所,这点与“庙”有些相似。

《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这里的文翁被后人誉为华夏教育史上一颗明珠,他是大唐第一个创办地方官学的

人,现在成都着名的石室中学,相传就是文翁所建。

道门修行场所“观”、“宫”、“庙”、“祠”等称谓的由来道教还有一类称“洞”的修行场所,如青城山天师洞、重庆老君洞等。

有说法称:“洞”就是洞察的意思,看透真、玄、神三步。这种说法实在有些附会,道家的“洞”,应该指的就是山洞。道家修行之人喜欢于山高之处修行,要在山上居住,山洞就成为首选之处。山洞不仅可以遮风避雨,也可免于外界干扰,专心修行。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道观大殿之后都会有一祖师洞,说是当年祖师在此修行过。

道门修行场所称“洞”的,大概是为了纪念某位先师在此修行过。或者,有某个先师修行过的“洞”太过出名,而以此命名。如青城山天师洞的来历就是相传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青城山峭壁间修炼布道,从而得名天师洞。

一般认为称“庵”的是佛教女出家的修行场所,其实不然。道教也有称“庵”的修行场所,如长安着名的“八仙庵”,后八仙庵改名为八仙宫,当地人还是习惯称为八仙庵。

“庵”在古代是一种小草屋,所谓“结草为庵”,文人的书房也有称“庵”的,如“老学庵”、“影梅庵”等。至于出家人修行场所何时称为“庵”,已不得而知。

或者因为“庵”是清净之地,利于修行;或是以别于男修行之人,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实际上,“庵”所用多在过去,现在道教修行场所称“庵”的为数不多,即使称“庵”也多改为“宫”、“观”之类。如上面提到的八仙庵改为八仙宫。

自古对于修仙得圣的认识可以追塑到远古,从甲古龟背文至河书洛图至易学演变,至丹道生成,大药环体。阴阳相变从宇宙界的大自然体到人体的小自然体,无时无刻都在规律的变化之中,阴阳的环列,铅汞的相制,入药的分寸,玄关的外现,原神的阳养,有序有列。

何为神仙?

一天十二时,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都是道理,一日中即有一生死,有一河车,亏空可补。一月有月之圆缺,小周天火候得矣,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天,太阳绕黄道一圈,大周天火候得矣。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天地气度相交,神气可知矣。人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体,丹法就是天道,人道可修,天道可成。

《家语》日:“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在两界山的阵法前,挑水真人一人护住了阵法,念道:“道之一

字,无缘无故,无始无终,通天彻地,惊鬼骇神。得道者,骨可换,寿可永,病可却,体可健,业可就,志可达。失道者,如朝开暮落之花,晨生夕死之草。是以古之明哲,孜孜以行善,殷殷以求道。道字有三,遍行于天地人间。”

最后,他双指放在面前,念道:“巍巍道门,终究要做点事情。”

一张黄色的符纸,悄然从阵法中飘落,来到谢宝树身前,贴在他的背上。

可是谢宝树还在看另一边的妖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