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 > 分卷阅读223

分卷阅读22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可以理解为陶然要助手,但还要会画画?莫非是看棉花种植已经没问题了,就想要吟诗画画寻欢作乐了?

邱裕原本也是个极有才华的文人,但长年的边关生涯,让他变成了现在这个不拘小节的壮汉,更是看不起那些不干实事的文人,于是语气也没有之前那么热络了,只道:“倒是有两个,下官命人去寻他们来。”

陶然没察觉出邱裕这么微小的变化,又让邱裕带自己去存放卷宗的地方,他要查看现在沂州的物资储存情况和各项开支。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沂州竟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穷!

去年还算风调雨顺,但州内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石。上来的税,只能覆盖各地衙门的粮仓的薄薄一层,这么点物资,陶然都不敢轻易妄动!

倒是军中的情况要好些,一直以来都有朝廷运送过来的军饷,再加上年前开了互市,上来的税基本能抵消军队一半的消耗。而军队内也延续了之前的传统,每天都会派士兵去轮流耕种,尽量做到自给自足。

陶然终于明白为啥王君浩那十万大军至今还住在帐篷里了。那军队中只有一成是老兵,其余都是新兵蛋子,如今匈奴随时可能入侵,肯定是要先玩命训练,把大军的总体素质提升上来。

而期间要去轮耕已经十分浪时间了,又哪里有空盖房子呢。

而沂州的百姓也不像其他地方一般,农闲就没活干了,他们还要去挖河道,引水灌溉,开荒新农田,根本没有停下来歇口气的时间,更别提抽调去给士兵们盖房子了。

了解了沂州的基本情况,陶然在心中长叹一声,这情况比他想的还要复杂。

等陶然从一堆卷宗中回过神来时,已经过了午时,一抬头就看到了两张陌生的面孔。

面前两个男子,一个面容还透露着一股稚气,看起来不过十六岁的模样,另一个已经是饱经风霜,双鬓发白,约莫四五十岁的模样。

两人看到陶然终于注意到了自己,那年轻的男子连忙道:“大人,您可算回神了,我们等了您许久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埋怨,年长的连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袖。

陶然倒没跟年长的人想象的一样发火,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让你们久等了,要不一起去吃饭吧?我们边吃边说。”

“哎,这怎么好意思。”少年假意推脱,但眼神中却是饱含期待。

陶然在官场混了这么两年,倒是许久没见过这么有趣的性子,脸上的笑意更加明显了:“走吧,府上的厨娘是从宁安来的,来尝尝南边的菜肴。”

少年闻言,一双眼睛顿时变成了星星眼。那年长的那位则没什么表情,跟那些政场老油条没啥区别。

陶然下意识地对少年亲近了一些,少年一个高兴,就将自己的家底全部倒出来了。

原来他是邱裕的幼子,名叫邱勤业,今天确实是十六岁。从小跟着爹爹和两个哥哥读书识字,对画画也略通皮毛。就是性子太过跳脱,邱裕便没让他下场考试,要他再经几年事再说。

而邱勤业的两个哥哥,大的已经考取了举人,小的也是秀才,双双在京城求学,家里只有她一个同龄人,已经被憋成了个人来疯。

年长的则姓李,名琼,是李通判的大堂兄。科举考了这么多年只是个秀才,如今在李通判手下挂个闲职。

陶然并不意外,在沂州这么穷的地方,不可能再出什么寒门学子了,一说识字的,那必定是跟这些官员门沾亲带故的关系,否则又哪里有钱财和时间去读书识字。

思及此,陶然也是十分可惜。沂州这地方已经穷到连义务教育都不可能展开了,必须得先搞好民生再说。

陶然不跟他们卖关子,席间就说了:“这次请二位来,是想你们帮本官将这册子上的内容,画成简单易懂的图册,就像这个一样。”陶然掏出了棉花种植手册,还有一本推广沤肥的小画册。

“这个画册我看过!”邱勤业兴奋道,当初邱裕把这种册子拿回家到时候,他就因为好奇偷偷描了几幅,“这个我会画,包在我身上了!”不过就是几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和动作么,简单到不行!

陶然也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只是提醒道:“这个册子的唯一目的是让不识字的农民们也能看懂上面的内容,所以简洁易懂是重点。不如这样,你们先各自回去试着画画这播种篇,为期三日,我看谁画的最易懂,这个画册就由谁主导。”

邱勤业对这种有竞争性的比赛十分积极,连忙夸下海口道:“没问题!三日后定叫大人眼前一亮!”

李琼面上情绪仍旧没多大起伏,但心中却也是十分激动。即使被岁月蹉跎了那么久,但陶然的出现,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野心和抱负。若能被陶然看中,日后这小小的沂州就再也困不住他了!

三人在席间相谈甚欢,而远在京城的民生日报,悄悄有了新的变化。

起因是经过报社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王琬凝并没有盲目尊崇陶然当初只为吸引农民的理念,她将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板块开辟成了两大板块,在没有什么发生重大时事的时候,就会请国子监的先生们,在时事点评专栏来搞一期专讲!

这个资源,自然是王琬凝去跟王灵均要来的。王灵均虽然混不吝,但他身份地位在那里,找个国子监的先生写篇文章,那也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过第一个登上民生日报的,却并不是国子监的先生,而是礼部侍郎慕容温瑜!

王灵均只是给国子监的先生广下贴,没人要点教案之类的,却没想到把慕容温瑜给吸引过来了。既然人家礼部侍郎都主动送上门了,那他们还矜持什么!

慕容温瑜的文采不必多说,对于政事的敏感程度也是一流的。他以去年科举的五十道试题为例,讲解了该如何答这些试题,文章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王灵均读完慕容温瑜亲自送过来的手稿,看得心中佩服不已,但还是一拍大腿,不满道:“瑜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慕容温瑜摸不着头脑:“灵均兄何处此言?”这篇文章他可是修修改改废了几十稿,才拿出来的,这也算是他这辈子少有的品文章了!

王灵均一脸哀怨地看着慕容温瑜:“我可是把陛下赏的松石砚都送你了,你怎么不给我们民生日报打打广告?这么好的文章,起码地让人知道是我们日报刊登出来的啊!”

慕容温瑜闻言,嘴角一抽。自己呕心沥血写的文章,难道还比不上一句广告词吗?!慕容温瑜无奈地叹了口气,叫人传来笔墨纸砚,提笔在文章最后加了一句,多看看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可以开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