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到北宋变法那些年 > 第78章

第78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84.欲传道义心犹在

吕惠卿回府之后,心中一直不安。这晚上在榻上辗转反侧, 好不容易睡下。朦胧之中, 听得下人匆匆近来道:“参政,宫中有中使来宣旨了。”

吕惠卿心下一惊,却见李宪进来笑道:“小的向参政道喜。”他缓缓走到南面, 清了清嗓子宣旨:“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吕惠卿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宣读完毕, 看吕惠卿还楞在那里, 笑道:“吕相公, 快领旨谢恩呐。”

吕惠卿呆呆地接了旨,等到李宪离去,吕升卿、吕和卿笑着围上来:“恭喜大哥,以后便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再也不用屈居人下,仰人鼻息了。”

吕惠卿这才慢慢地回过神来,内心一阵狂喜,过了没多久, 围在他身边贺喜的人渐渐散去, 王安石缓缓走上前来,冷冷提醒他道:“吉甫, 宰相之位看似风光,但同样集众怨于一身,有道是登高必跌重,月满则易亏。以往很多事有我挡在前面,以后你要更加小心了。”

吕惠卿淡淡一笑道:“不劳相公费心。下官知道世态人情, 坐稳宰相之位,不光要靠热血和抱负,更要靠心机和雷霆手腕,奈何相公做了这么多年宰相,还是不了解这一点。”

王安石凝视他良久,叹了口气去了。他隐约记起今日是大朝会,该轮到自己押班了,连忙整理衣冠准备入宫,谁知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一步也无法挪动,想要叫下人帮忙,却无论如何也发不出声,于是拼命挣扎起来。

“夫君醒醒,刚才梦魇了吧。”小妾张氏忙推醒他,吕惠卿一翻身,却原来是一场噩梦。

心头还是乱跳,汗水已经湿透了中衣,吕惠卿向外望去,却见窗上的纸,隔着屉子,渐渐透出清光来。他定了定神沉声问:“现在什么时辰了?”

张氏道:“卯时三刻了,夫君谒告在家不用上朝,索性多睡一会儿吧。”

吕惠卿却无论如何睡不着了,招呼下人伺候起身,用冰凉的井水洗了把脸,才慢慢清醒过来。却见下人匆匆走进来禀道:“参政,宫中有中使来宣旨了。”

吕惠卿心下惊疑,忙整理好衣冠迎了出去。阎守懃面无表情提高了声音道:“官家有手诏赐参政。”

吕惠卿忙跪下接诏,却见诏书上赫然写着:“朕不次拔擢,使预政机,而乃不能以公灭私,为国司直,阿蔽所与,屈挠典刑,言者交攻,深骇朕听。可守本官知邓州。”

吕惠卿面色灰败,自己日夜悬心的事情终于败露,只是他实在未料到,一切来得这么快。

吕惠卿外放之事很快就传遍了朝野,云娘在秘阁查阅书籍时碰到沈括,忍不住问起事情原由。沈括冷笑道:“吕惠卿弄权自恣不只一两天了。如今蔡承禧、邓绾等言官纷纷上章弹劾他,陛下想来对他彻底失望了。”

云娘皱眉问:“所以吕惠卿究竟是什么罪名”

沈括颇有些幸灾乐祸,他喝了口茶道:“他的妻弟方希觉本无才能,他却嘱咐时任湖南访查使的章惇任其为勾当公事。章惇为了奉承吕惠卿,硬是把李锐招降田元猛的功劳算在方希觉身上。吕惠卿的舅舅监簿郑膺,在华亭县招权弄事,以至于强借华亭富民钱五百万与知县张若济买田共为奸利。太学考诸州教授方通也是他的亲戚,词艺本平常,吕惠卿却指使李定考为上等。种种不法之行数不胜数,朝廷岂能用这样的人为参政知事。”

云娘暗暗心惊,沈括说的这些事,涉及到章惇、李定等新党,若一一追究下来,这打击面未免太大了。她叹了口气:“御史原可风言奏事,恐怕这些罪名不能一一坐实吧。”

沈括的话匣子一开便合不住了,他愤愤道:“人证物证俱在,真假一查便知,如何坐不得实。不瞒娘子说,吕惠卿一向嫉贤妒能。王韶与娘子熟识,本与吕惠卿同年登科,如今已位列枢密副使,但吕惠卿一向看不起他,曾经当着很多人的面问他能挽几斗力的弓,射箭准头如何,意以兵卒待之。我曾经在两浙察访,有举措不合吕惠卿之意,他就在陛下面前百般诋毁,必欲将我罢黜。幸而陛下英明,又再次任命我为两浙访查使,说来好笑,吕惠卿又深恐我揭发他在两浙奸贿情状,屡次设宴款待,曲意奉承。这样的人,我还真的瞧不上。”

云娘叹息一声道:“如此也算他自作自受,只是此次的风波,会牵连到章惇和李定吗?”

沈括愣了一下方道:“若言官死咬住不放,还真的难说。”

一夜之间,原本热闹的吕府变得门可罗雀,新党人人自危,避之唯恐不及。吕惠卿最后一次来到参政知事的阅事室,简单收拾完私人书信准备离开。谁知正好碰到王安石从一旁的政事堂出来。

吕惠卿之所以选择未时来,就是想避开同僚,没想到还是碰到了他,不由微微一愣。

王安石像是十分感慨,提高了声音招呼道:“吉甫。”

吕惠卿略一迟疑,早已恢复了镇定,拱手道:“以后怕是不能再见到相公了,下官就此告辞。”

二人再次陷入尴尬的沉默,吕惠卿突然笑问:“相公还记得熙宁二年,我们在迩英阁与司马十二争论的情形吗?”

王安石也笑了,那是青苗法刚刚推出后,朝内反对新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司马光可以说是反对派的代言人,借迩英阁讲学的时机,向赵顼痛陈祖宗之法不可变,说夏、商、周之子孙,若能常守禹、汤、文、武之法,就不会有后来的衰乱。汉惠、文、景三帝皆守萧何之法而治,武帝改其法而乱。

吕惠卿当即反驳,说先王之法,有一岁一变者,有数岁一变者,有一世一变者,有数十世而变者。即使是萧何曾约法三章,其后也改为九章,法生弊则必变,安得坐视其弊而不变?司马光立刻语塞。

大概从那时起,王安石对吕惠卿越发欣赏和倚重,二人并肩战斗多年,在他灰心甚至绝望时,吕惠卿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他抵挡流俗的攻击,在他内心深处,他早已将吕惠卿视为战友和家人,只是他没想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如今也走到了尽头。

吕惠卿收了笑容沉声问:“相公受人质疑、攻奸的时候,下官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相公辩护。此次言官纷纷上章弹劾下官,相公为何不出一言维护?”

王安石亦正容道:“我之前为言者交攻,皆是因推行新法所致,旧党找不到我私德方面的缺陷。但吉甫包庇亲属、以权谋私之事,件件皆可坐实。社稷乃公器,我身为宰相,岂能因私害公?”

吕惠卿冷冷道:“相公自负绝学,一心要致君尧舜上,使天下风俗醇厚,可相公是否知道,什么是世态人心?”

王安石淡淡一笑道:“请吉甫指点。”

吕惠卿沉声道:“大抵士大夫出仕,上不过为道义,中不过为功名,下不过为爵禄,若能以此三者待天下之士,各不失理分,则无论贤与不肖皆可尽力。下官德行浅薄,不能像相公一样大公无私,只为道义出仕,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相公若无海涵之度,何以招揽天下士人?”

王安石凝视吕惠卿良久,突然道:“吉甫可还记得,我们订交时说的话。”

吕惠卿提高了声音道:“我当然记得,革除天下弊政,谋万世太平。这么多年来,无论形势有多难,我从未背叛过新法,也自信有能力奉行到底。”

王安石缓缓道:“新法条目繁多,涉及国计民生方方面面。吉甫有没有想到,但凡设计法度的人有半点私心,会有多少官库账目混乱、混入私家?又会有多少百姓会丧失田产、流离失所?到头来,你我又如何达成初心?”

吕惠卿微微一愣,却见王安石反问道:“吉甫推行手实法、给田募役法,究竟是为了公义,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心中的隐秘被王安石一语道破,吕惠卿又羞又恼,索性提高了声音道:“没错,我是不甘心,不甘心一直做相公的影子,我自幼立志苦读,论才学、论决断,我并不比相公差,为什么不能创立自己的法度?陛下几次提及让我参贰相公,难道我就只配做副手吗?”

王安石悲悯地看着他:“吉甫,我从未怀疑过你的才能,我已是向暮残年,还能在朝内支撑多久。你为什么要这么心急?”

吕惠卿冷冷一笑:“有人容不下我,这一点,相公应该比我自己更清楚吧。”

王安石道:“雱儿性子执拗,我已经训诫过他几次了。”

吕惠卿现在已无意追究是王雱容不下他,还是王安石容不下他了,自失一笑道:“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我知道,功名利禄,相公一向不放在心上。相公虽不谋私利,可陛下待相公非比常人,王安礼自不必说,就连王安国那样非议新法,都能曲以优容。而我自幼出身贫寒,费劲心机才到此位,只能步步为营,不提拔庇护自己的亲族,我又能依靠谁?”

王安石此时才算真的了解吕惠卿,叹息一声道:“罢了,如今我才发现,你我所求之道并不相同。老夫识人不明,实在难辞其咎。”他再也不想与吕惠卿多纠缠,转身离去。

85.清光虽在不堪行

吕惠卿被黜,在官场掀起了一场地震,余波连连。邓绾接着上章弹劾章惇,说他“佻薄险轻,行迹丑秽”与吕惠卿“同恶相济”,如果黜吕惠卿而留章惇,是“粪除一堂,尚存污秽一半。”

章惇年少成名,人又俊美,早在及第前,风流韵事就传遍了士林。有人说章惇趁嫂嫂洗澡,闯进去抱住乱摸了一通,又有人说,他与一远房叔叔的小妾私通,被人发觉后越墙逃跑,因跑得急,还撞倒了一名老妇。还有人传,章惇在汴京曾与多名有妇之夫私通。无论如何,章惇帏薄不修总是为人诟病,他是逃不掉“行迹丑秽”这个评价了。

此时章惇已做到右正言、知制诰、直学士院、权三司使,是新党的中坚力量。邓绾弹章一上,章惇被贬为湖州知州。紧接着,李定也出知湖州。

吕惠卿、曾布和章惇,可以视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三员干将,如今这三员干将都催折了,王安石突然发现,他身边已无人可用,他感到困惑和迷茫,新法还能靠谁去推行。

不知不觉间已是深秋了,从午后起,连绵的秋雨一直下个不停,王安石在政事堂批阅公文,觉得室内的光线越发昏暗,忍不住打开纸窗,密密的雨丝带着凛凛的寒意扑面而来,天色越发昏暗,王安石吩咐堂吏掌灯,微弱的灯光只照亮了尺寸之地,他叹了口气揉了揉发涩的双眼,此时中使过来传旨,赵顼召他入延和殿议事。

吕惠卿被黜,中书便只有王安石和王珪二人,王珪又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凡事只顺承上意,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中书无论如何要进人了。

赵顼等王安石进殿行礼后,沉声问道:“朕听说卿欲召曾布赴阕复任,不知此事确否?”

曾布在关键时刻背叛新党,王安石一直不肯原谅他,此时忍不住提高了声音道:“绝无此事,市易司之事,后经根究过在曾布,陛下勿以其刀笔小才,忘其滔天大恶。”

赵顼不只一次领略到王安石的执拗了,见他如此坚持,只好换了个话题问道:“三司使至为紧要,章惇既然外放,暂且由沈括权发遣三司使如何?”

王安石虽看不上沈括为人,但也认为当下沈括任三司使最合适,点头道:“正该如此。”

赵顼沉默片刻,突然道:“按例,今秋当恩赦一批人,朕欲复兼龙图阁学士韩维为端明殿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孙永为枢密学士,工部郎中、集贤院学士李大临为天章阁待制,工部郎中、集贤院学士苏颂为秘书监,卿以为如何?”

赵顼说的这些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旧党,王安石下意识要反对,瞥见赵顼意味深长的目光,心中一紧,此次复相后他越来越发现,赵顼早已不是初见时的热血少年,经历了这么多,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君王,迟疑一下道:“既有成例,臣便令舍人院拟旨吧。”

赵顼叹道:“如今人才难得,卿可代朕广为留意。”

王安石道:“以天下之大,人才比比皆是。陛下但能分曲直、判功罪、明赏罚,则不患人才不为所用。”

这是将责任又推到皇帝那里了,赵顼笑笑道:“卿这是又责难于朕了。”

王安石沉吟片刻道:“臣虽荷圣恩,然疾病衰惫,已觉不逮。但目前未敢告劳,然恐终不能副陛下责任之意,望陛下体臣愚衷,早日留意人才。”

赵顼固执的沉默了,良久方道:“朕不许你再说这样的话,朕欲卿录文字,且早录进。”

王安石见赵顼无别的话嘱咐,便起身告退。天已完全黑了,雨却依旧没有停歇,他虽然撑着伞,但细密的雨线还是迎风飘来,一点一点打湿了衣袍。因雨势渐大,层层殿阁、道道宫墙之间空旷无人,他一人踽踽独行,只觉得刻骨的孤寒。忍不住停下脚步,回望延和殿内的点点灯火,那是黑夜中唯一的一点光亮和温暖。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转过身来,渐行渐远,那一点亮光终于消散。

吕惠卿被黜陈州后上章自辩,说蔡承禧所言二十一条罪状纯属构陷,在华亭置田一事原是吕升卿所为,并且钱已还清。王雱恨吕惠卿入骨,必欲置其死地,故召吕嘉问和练亨甫入府议事。

王雱的痈疽越发严重了,创口流脓不止,整个腿部都乌黑发亮,便是拄拐行走也十分困难。也许因为久病的缘故,他性格也变得更加偏执,恨恨道:“吕惠卿险恶奸诈、背信弃义。眼下虽然远离中书,却仍以给事中之衔知陈州,实难消我心头之恨。”

吕嘉问与王安石父子一向交好,但当年曾布根究市易司事,吕惠卿和章惇对他有庇护之恩。如今王雱与吕惠卿交恶,自己却要帮助王雱倾陷吕惠卿,以他的立场十分为难,思索片刻道:“陛下令徐禧和尹政推究吕惠卿在华亭置田一事,此二人俱为吕惠卿所荐,说置田是升卿所为,恐怕会有庇护。”

王雱冷笑一声道:“我已令邓绾上奏,改请蹇周辅推究此事,必要穷治其罪。”

吕嘉问犹豫片刻劝道:“元泽兄,吕惠卿如今虽已落败,但困兽犹斗,若一味穷追到底,让他攀咬出别的事情,反而不美。不如暂且放他一马,想来他也不会掀起什么大风浪来。”

王雱冷冷扫了吕嘉问一眼:“除恶务尽,望之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我朝宰执起起落落原是常事,陛下又是念旧之人,若吕惠卿遇赦还朝,你我将如何自处?”

练亨甫因吕惠卿阻碍了他的仕途,早就恨之入骨,此时突然插言道:“可否请丞相移文,将吕惠卿下狱。”

王雱苦笑道:“你还不知道爹爹的为人,他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练亨甫思索片刻决然道:“丞相公务冗繁,很多公文都元泽兄代为处理。下官可代拟一文杂于其中,将吕惠卿下狱,元泽兄可代为押字,只当是丞相之意,此法何如?”

这法子太阴损了,吕嘉问忍不住皱眉道:“大不妥,若被丞相发现,定会怪罪我等。”

王雱沉默良久,拄拐艰难地起身,腿部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他叹息一声道:“上天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怕是要拖着这条病腿,一直到死了。”

吕嘉问愣了一下方道:“元泽兄春秋鼎盛,腿部痈疽不过癣疥之疾,只要用心疗治,自能平复如常,又何必说此丧气话。”

王雱自嘲一笑道:“我自己的身体心里有数,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吕惠卿睚眦必报,是刻薄小人,绝对不能让他有翻身的机会。爹爹心软,这个恶人,就由我来做吧。 ”

转眼间,吕惠卿在陈州待了大半年了,以他的才干,管勾一个小小的陈州自然绰绰有余。只是吕惠卿是喜好热闹的人,昔日任参政知事时,府上宾客盈门,现在却门庭冷落,更让他不安的是,邓绾、蔡承禧等人还不收手,必要根究他在华亭置田一事,这是将他往绝路上逼了。

吕惠卿在书房中呆呆地坐了好久,突然觉得一阵烦躁,提笔在纸上写到:“往者邓绾言,臣丁忧日托张若济贷部内钱。闻推究所穷究首尾,七月乃毕。今朝廷复差蹇周辅推鞫,周辅乃绾乡人,尝为御史推直官,不惟有嫌,于法亦碍,观宰臣气焰,必欲致臣于死,乞别选官置院。”

他写完抛笔长叹,实在想不到,自己也有如此落魄的一天。这时家中老仆推门来报:“李秋求见。”李秋是中书吏员,吕惠卿与其私交甚笃,他本应在汴京办公,此时不顾嫌疑来到陈州,必是有要事相告,吕惠卿不由提高了声音道:“快请。”

李秋满头大汗走入书房,也来不及寒暄,匆匆道:“参政,大事不好,中书要下劄子将参政下制狱勘问了。”

吕惠卿大惊,忙问:“别着急,你慢慢说是怎么回事。”

李秋默默将公文递给吕惠卿,沉声道:“这是下官手抄的劄子,参政看看吧。”

吕惠卿接过公文,只看了几行,脸色大变,却见上面写道:“惠卿之所为,有滔天之恶,而无抑畏之心,发口则欺君,执笔则玩法,秉心则立党结朋,移步则肆奸作伪。朝廷之善事,使其朋类扬以为己出;不善,则使其党与言为上意。如章惇、李定、徐禧之徒皆为朋党,曾旼、刘泾、叶唐懿、周常、徐伸之徒又为奔走。至有避权畏义之士,则指为庸为鄙;尽忠去邪之人,则以为害人害物。贪利希附之者,则为贤为善,更相推誉,彼可侍从,彼可监司。庸鄙便佞,繇此以进。欲进之,则虚增其善;欲退之,则妄加其恶。朝廷处事,一秉大公,今特下制狱以正其罪。”

吕惠卿的双手不由自主地抖了起来,颤声问:“此文王相公押字了吗?”

李秋道:“若无王相公押字,中书岂能下劄子?参政是痛快人,还请速作决断。”

吕惠卿突然笑了:“原以为王相公是正人君子,即便我被贬至陈州,也对他抱着几分期望。想不到,他竟然如此待我,他既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他向李秋拱手道:“多谢李兄前来告知,我日后有出头之日,必当涌泉相报。”

李秋忙道:“快别这么说,参政对下官有庇护之恩,下官早就想要报答。下官还要赶回汴京办差,参政善自保重。”

86.应知渭水车中老

福宁殿内,赵顼看完了通进银台司递来的吕惠卿抗辩折子,面色晦暗不明,他急召王安石单独入对,沉声问:“卿出劄子把吕惠卿下制狱了吗? ”

王安石一惊,即使他贵为宰相,也不能瞒着皇帝将大臣投入狱中勘问,忙道:“臣实不知此事。”

赵顼默默将那份由练亨甫起草,再由王雱押上王安石名字的劄子递给王安石:“卿先看看吧。”

王安石结果那份劄子,自己的签名霍然入目,且从笔迹上看,竟是真假难辨,略一思索,便明白就里,不由面色大变。

赵顼将吕惠卿的抗辩折子一并递给王安石:“卿再看看吕惠卿的奏疏吧。”

王安石看那奏疏上赫然写着:“安石尽弃素学而隆尚纵横之末数,以为奇术,以至谮愬胁持,蔽贤党奸,移怒行狠,犯命矫令,罔上要君。凡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莫不备具,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平日闻望,一旦扫地,不知安石何苦而为此也。谋身如此,以之谋国,必无远图,而陛下既以不可少而安之,臣固未易言也。虽然,安石忌臣之心有甚而无已,故其所为无所顾藉。”

王安石看到这里,竟是当场愣住了,他极力收束心神往下看,奏疏上的每句话句句诛心:“今中书乃用罪人绾等之诬辞,出降敕命。匿其忮心,托请小事,以脱误诏令之出,此皆奸贼之臣得以擅命作威于闇世者也,奈何安石今日之所为乃与之同事耶?陛下既令安石任政,若至于此而不稍裁抑,犹恐非长久之道。君臣防闲,岂可为安石废也?安石必不敢以此为名而求去,若以此求去,是敢以不义要陛下也,其可从乎?陛下平日以如何人遇安石,安石平日以何等人自任,不意窘迫乃至于此。”

看到后来,王安石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双手忍不住抖了起来,他实在不知道如何辩解,只得道:“臣实在不知吕惠卿为何会如此!”

王安石为人磊落,无论面对同僚还是面对君王,一向敢于出言抗争,该坚持的一定会坚持到底,赵顼仰慕王安石的人品器识,往往会曲意听纳。但是今天,王安石低下了头,避开了赵顼如同锥刺的目光。他突然觉得自己在人格上矮了下来,也实在不知道今后该如何面对曾经视自己为师臣的皇帝。

赵顼内心叹息一声,终是冷冷道:“卿且退下吧。”

云娘因赵顼宣召,正欲入福宁殿面圣,却见王安石急步出殿走下台阶,身形踉跄几欲跌倒,忙上前扶住道:“相公小心。”

王安石见是云娘,稳住心神苦笑道:“一时失态,让娘子见笑了。”

云娘很少见他这幅样子,关心地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安石沉默片刻,回首凝视殿前丹陛,感慨道:“纷纷易变浮云白,落落难终老柏青。一晃九年了。”他见云娘疑惑,微微一笑道:“娘子快进殿吧,我也该回去了。”

赵顼见云娘进殿,露出笑容道:“大娘娘昨日送了我一副李丘营的烟岚春晓图,墨法极精微,特来邀你共赏。”

云娘仔细端详他的神色,笑笑道:“官家有心事的时候,便爱独自一人赏画。若是愿意,不妨先说出来。”

赵顼叹了口气,终是把刚才给王安石看过的劄子和吕惠卿的奏疏递给她,沉声道:“你看看吧。”

云娘一目十行看完,立即明白了刚才王安石失态的原因,思索一阵劝道:“陛下深知王相公为人,他是绝对不会以中书名义下劄子将吕惠卿下制狱的。王雱深恨吕惠卿所为,笔迹又与王相公相似,这个劄子定是他令人写下,又代其父押字夹在其他文书中送出的。”

赵顼道:“你说的这些,我何尝不知。但当今用人之际,朝中大臣如此党同伐异、争斗不休,新法究竟靠谁去施行?吕惠卿是王相公一手提拔上来的,虽然有才,却是奸佞小人,王相公身为宰相,实在难辞其咎。”

他接着道:“更可笑的是,邓绾昨日上了一封奏疏,推荐王相公的子婿辈,又为他求赐宅第。邓绾此为极辱国体,要知道,他是朝廷的御史,并非王相公的家臣。”

云娘沉默了,造化弄人,这一回她也不能为王安石辩护了。良久方道:“刚才见殿外见到王相公,他大失常态,本是风光霁月之人,秉冰雪之操,如今却无端被人泼了脏水,想来也十分悔恨自己的失察吧。”她叹息一声,不再说下去了。

这天晚上,云娘心事重重,直到子时才朦胧睡去,却听暖玉匆匆过来叫道:“娘子醒醒,王侍讲怕是不好了。”

云娘突然惊醒,一下子睡意全无,忙问:“到底怎么回事?”

暖玉摇头道:“说是王侍讲腿上的痈疮破裂,如今生命垂危,坊间的大夫已经不肯开方子了,陛下已经遣太医过去,娘子快去看看吧。”

云娘不由大惊,稍稍稳住心神,匆匆洗了一把脸,架着马车迅速来到了王府。当下吴夫人等一众女眷也顾不上避嫌,站在廊上泪如泉涌,都拿手绢捂着嘴,不敢哭出声来。太医沈世安进进出出,忙得满头是汗。

云娘拉住沈世安问:“情形如何了?”

沈世安低声道:“侍讲的痈疽,如今已经内陷,且是最危险的虚陷。病人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遂至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便是华佗再生,怕也回天乏力了。”

痈疽内陷最是危险,在古代乃“十有九死”之症,云娘顾不上多问,与沈世安一起走入寝室,见王雱形神委顿的躺在床上,已经陷入半昏迷状态,气息急促,舌苔淡红。她凝神诊完脉,低声对沈世安道:“脉沉细且虚大无力,病人随时会陷入昏迷厥脱,到时候恐怕连药也喂不下去,还是早些用参麦散吧。”

若不到最后紧要关头,大夫是不轻易开参麦散的,沈世安沉吟片刻道:“罢了,也只好如此了。”

好在王雱的牙关还可以撬得开,下人喂他服下参麦饮后,气息似是平稳了一些,渐渐睡得沉了。众人总算松了口气,云娘见王安石和吴夫人熬了半宿已是十分疲惫,轻声劝道:“相公夫人还是回去休息一会儿吧。侍讲此时已睡熟,可暂保无恙,只是身边不能离了大夫,我在这里守着就行。”

吴夫人拭泪道:“多谢娘子了。”她看了呆呆站在那里的丈夫一眼,叹了口气退出去。

云娘见王安石还是固执地站在那里,忍不住提醒道:“相公歇歇吧。”

王安石摇头道:“雱儿变成这个样子,都是我的错。若我今日不那么呵斥他,他也不会那么自责,导致痈疽内陷了。”

云娘沉默了,此情此景,她真是劝无可劝。

仆役们劳累了一天,见王雱暂时无事,都各自去休息,沈世安也回府了,寝室内只剩下王安石、王雱和云娘三个人。夜色越发深沉,唯有室内一灯如豆,摇摇欲灭。

王安石突然低声道:“雱儿七岁便已能文。我在鄞县任职的时候,有客携一獐一鹿同笼来访,他问雱儿何者是鹿,何者是獐,雱儿思索一阵竟然回答: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他从小便如此颖悟,我本对他寄予厚望,谁知上天竟然还是不肯庇佑,难道真的是我做错了吗?”

云娘转过头才发现,王安石已是泪流满面。此时此刻,他不是与流俗作战的拗相公,只是对爱子病情无能为力的父亲。云娘突然觉得一阵压抑,提高了声音道:“相公没有错,也许一切只是造化弄人罢了。”

此时王雱呻吟一声,悠悠醒转,云娘忙上前问:“侍讲觉得怎样?”

王雱勉强笑道:“一时无碍,多谢娘子费心。”他艰难地起身望向父亲:“儿子不孝,让爹爹担心了。”

王安石忙上前道:“今日是爹爹言语过火了,你不用多想,养好身子最重要。”

王雱拉住父亲的衣袖低声道:“儿子对不住爹爹,如今追悔莫及。在儿子心中,爹爹是品性高尚的完人。可这一回,儿子本想报复吕惠卿,却把脏水泼在爹爹身上,让爹爹无颜面对陛下,面对世人。儿子聪明一世,到头来却犯了这样的错误,无论如何也不会原谅自己。”

王安石心中大恸,颤声道:“雱儿,你何必如此看不开,功名利禄、世人评议,爹爹早已不在乎,只要你平平安安的,爹爹便知足了。”

王雱轻轻一笑道:“儿子知道,爹爹一直都留恋金陵的山水。若上天庇佑,儿子的病能好转,便陪爹爹挂冠而去,与三二好友吟风弄月,从此悠游林下,岂不妙哉?”

王安石笑了:“好,宦海浮沉这么多年,爹爹实在累了,便与你约好,从此一起委质山林、寄怀鱼鸟吧。”

作者有话要说: 造化弄人啊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